鲁迅笔下的农民一般都是受苦受难,命途多舛的.目的是为了讽刺当时的民众麻木不仁,当权者腐败;赵树理大多歌颂农民朴实,善良
中国现代文学中乡土文学就是来写农民及农村的。鲁迅笔下的农村大多是愚昧 贫穷 萎靡的,比如鲁迅的小说《故乡》就是鲁迅写辛亥革命之后的农村现状,代表农民人物闰土是个愚昧的,麻木的喊“老爷”的一个典型农民形象。更具讽刺意味。而在沈从文笔下的农村和农民却和鲁迅截然不同。沈从文大多写湘西农村,他笔下的农村是风景秀美,一派恬静安逸的景象,让人读完只觉太美了。他笔下的农民也是善良美好 淳朴的,更具浪漫色彩。田园牧歌。比如他的小说《边城》,美好的人性体现无疑。
赵树理笔下的农民形象分析赵树理的小说所描写的特定历史时期新的生活,新的人物,紧密配合了社会变革,有“实效性”,能直接融人广大农民的文化生活中,这是以往任何一位新文学作家都没有做到的; 是以往描写农民的新文学作品,都是以人道主义观点发现和同情农民,赵树理则进了一步,直接与农民对话,展示农民新的道德精神风貌及其所面对的矛盾。 以往作家包括鲁迅多写农民的痛苦与创伤,赵树理则写农民摆脱旧的文化习俗的艰难,但更注重表现精神上的“翻身”:通过农民精神、心理和人与人关系的变化,来显示农民“改造”的艰巨性。 文学语言与形式的创造方面,真正实现了民族化与大众化的统一。 “老一代农民”形象,如《小二黑结婚》中的二诸葛、《李家庄的变迁》中的老秦,等等,都是背着沉重的封建主义思想包袱的旧式农民,他们面对巨大的社会变革,也有“翻身”后的新的困扰与痛苦。赵树理往往写他们的落后,也写他们的质朴、善良,并常安排或暗示了他们的转变与新生。年轻一代农民,即“新人”形象。如小二黑与小芹,还有李有才,他们都是试图开始掌握自己命运,并敢于挣脱旧的精神枷锁的解放了的一代,他们的行为性格被赋予社会变革的政治内涵,又自然植根于解放区的典型环境,有深厚的生活根据。 通过对两类人物的形象分析,应看到赵树理对于农村题材的新的开掘和独特的发现。 赵树理小说中具有浓厚的地域民俗色彩----山西味道晋阳气息中所渗透的文化内涵;民风民习也被他作为一种“社会景物”,即社会精神的附着物。后来在赵树理的影响下形成的“山药蛋”派,也具有此特色。
250 浏览 4 回答
301 浏览 7 回答
132 浏览 4 回答
313 浏览 5 回答
152 浏览 5 回答
348 浏览 8 回答
256 浏览 3 回答
200 浏览 6 回答
267 浏览 6 回答
232 浏览 2 回答
235 浏览 7 回答
172 浏览 5 回答
183 浏览 6 回答
230 浏览 6 回答
111 浏览 5 回答
313 浏览 2 回答
280 浏览 4 回答
174 浏览 2 回答
97 浏览 3 回答
141 浏览 3 回答
353 浏览 3 回答
83 浏览 6 回答
128 浏览 9 回答
98 浏览 2 回答
291 浏览 2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