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就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而且不管做什么都要学会总结有一定的逻辑性
小学的学习阶段对于很多学生来说都是一个较为轻松的阶段,因为普遍的观点认为小学学习内容相对简单,学生容易理解,因此忽视了对小学教育的关注。下面我给你分享浅谈小学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欢迎阅读。
[摘要] 小学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从小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与习惯,为将来成就全能人才做基础,成为当前信息教育的宗旨。
[关键词]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阅读能力培养的对学生的影响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结束语
小学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小学阶段必须培养的能力之一。为什么要培养小学阅读能力呢?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对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有什么影响?培养小学阅读能力的重要性是什么?
一、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阅读是人类重要的学习方式。阅读不仅可以帮助人们获取知识,而且有助于人们实现人生的价值。阅读能力必须从小培养,在指导小学生阅读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教给学生以有效的阅读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书籍是经验教训的结晶,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开掘不尽的富矿,是走向未来的基石;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人的精神营养剂。读书是人类重要的学习方式,是人生奋斗的航灯,是文化传承的通道。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
对学生来说,阅读的重要性更为明显。阅读是学生学习功课、接受新知识的主要途径;阅读能力对学生学习功课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阅读理解能力差,就很难有效地掌握课本知识;阅读速度慢,阅读策略不对头,在阅读课外书时就很以做到广采博取,知识量就会受到影响。掌握正确的阅读策略,改善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是每个学生的迫切希望。因此,学会阅读,必须从小学开始培养。
1、读书是获取知识的捷径。
在没有文字的原始社会里,生产力极其落后,知识的传递主要靠口耳相授。口头的传递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且极易消失,因此传递的范围是很窄的。自从有了文字,人们把实践中获取的知识记录下来,变成书面的形式,广为传递,不受时空的限制,消除了声音瞬间即逝的烦恼,阅读也就成了人们获取间接知识的重要手段。科学家牛顿曾经很形象地把书比作“巨人的肩膀”,当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有希望比巨人还要高出一头。一个人不可能亲自阅历世界上所有的东西和事情,去通过生活实践获取“直接经验”。事实上,人们的大多数知识是依靠读书来间接获得的,即“间接经验”。可以说,读书是聪明的选择,是一个人获取无穷知识与经验的捷径。
2、读书有助于实现人生的价值。
读书是一种心灵的“旅行”。读书一方面可以获得知识,洞悉人生存在的道理和意义;另一方面可以提高修养,陶冶情操,有助于实现人生的价值。
二、阅读能力培养的对学生的影响
我们知道,动手操作是促进理解、减少数学学习困难的有效手段。而解题练习又是巩固数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培养把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的重要途径。与其它学科相比,数学学习尤其离不开操作、练习。在阅读 学习中,倡导读做结合、读练结合,实际上就是引导学生把已初步理解的一些知识,运用到新的知识情境中去,用新的知识体系去解释新的现象。这种过程既是知识的复现,又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新学知识的理解记忆,同 时也有助于学生把凝固的认知结构转化为能动的能力,提高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素质。
如“圆的认识”中,学习圆的画法。当学生阅读了画圆的基本操作步骤以后,及时要求根据教材中规定的步骤试着先画一个圆。画好后讨论:①画圆时,有一只脚固定不动,是哪只脚?②在纸面上不停移动的是哪只 脚?它是怎样移动的?③同学们画出来的圆有大有小,那么什么情况下画出来的圆较大,什么情况下较小?最后再要求学生画指定大小的圆。经常进行这样读练结合的教学,潜移默化中,学生便逐步养成了读练结合的良好习惯。
三、阅读能力的培养
那么,数学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数学阅读,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其数学阅读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课前预习指导读:加强课前预习,布置预习提纲,初步教给学生阅读数学课本的基本方法。一方面让学生在课前了解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为学生课上开展研究性的学习打好基础。另一方面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悬念和疑问去阅读,使学生能够有目的地阅读。
2、课上研究共同读:培养学生阅读数学教材的能力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阅读数学教材,使他们养成看书的习惯和具有阅读数学教材的能力。课上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有目的地检查学生的课前阅读情况,根据学生在阅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指导,适时地设置一些易混易错的题目,让学生练习,待他们暴露出各种问题后再让他们阅读有关课本内容,进行议论评判,使他们对课本中的数学内容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3、课后复习反复读:所谓复读就是在一单元或一章的内容学完后教师要求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性阅读,目的是使学生能够温故知新。通过再次阅读,把本章节或单元的主要知识点按若干类别加以归纳、整理、系统化、概括化,以形成纲要或图表,更好地理清关系,加强记忆;提炼数学思想方法,把本单元或章节中出现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思想明确化,书写在章节总结里,以加深对思想方法的认识;对本单元或章节中相关的或相似的数学对象进行异同比较,加深对概念、定理的理解。
总之,重视小学数学阅读,培养阅读能力,符合现代“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教育思想。众所周知,未来社会高度发展,
摘 要:新人教版在每个知识点后面都增加了解决问题的课时,而且解决问题第一步骤就是阅读理解,要解决一个问题,首先要阅读问题,分析问题,理解问题。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阅读能力;培养
教师在教学时,经常会发现有些学生会做计算题,但是解决问题就是不会,或经常解决问题写错。但是只要老师将题目读一次,有些学生就马瑟顿开。问题就出在学生的阅读能力不行,没能理解题目的意思。数学阅读不像语文的文字阅读,同时,数学阅读过程也是一个猜测、想像、理解,推理的认知过程。因此,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非常重要。
一、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很多学生喜欢看书,那是因为读书,让他身临其境,可以让他了解很多有趣的故事。数学阅读也如此,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兴趣,产生了兴趣,就会激发学生阅读欲望,使学生主动地进行阅读,久而久之,阅读的能力自然就提高了。在教学中,数学教师可以设计有趣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在概念教学中培养阅读能力
数学中的概念、定义等是数学基础知识,是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内容之一。学生通过阅读可以感受出完整的定义,合理的推理,严密的逻辑,提高学生思维的能力。在数学阅读中学生要仔细阅读,琢磨,经过老师讲解后,理解性阅读,从而达到对概念的深入理解。如在教师教学《平行四边形》时,教材的定义是这样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先让学生理解对边分别平行的意思,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概念意思。又比如这个单元的《梯形的认识》,教材对梯形的定义是这样的,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要抓住“只有一组”的意思,让学生理解只有一组对边平行,还有另外一组对边不平行。如果另外一组对边也平行,那么这个四边形就是平行四边形了。这里用到了假设,想象的思想。
三、培训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
数学阅读不是简单的流畅地富有感情地通篇阅读,而是指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有所获得,提炼信息。因此,阅读时教师要让学生明确阅读的目的,带着自己的目标或疑问去阅读,能够经过阅读来提炼自己有用的信息。比如,我们在对解决问题阅读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先看的问题,再去看题目中的信息。例如:买3kg苹果一共要15元,妈妈买5kg苹果要多少钱?首先,学生可以阅读问题“买5kg苹果要多少钱”,然后在问题中寻找解题的思路,要想求5千克苹果的价格,首先要知道1千克苹果要多少钱,然后带着这个问题去阅读题目,由题目可以知道“3kg苹果一共要15元”,那么利用单价×数量=总价,总价数量=单价15求出1千克苹果需要5元,那么5千克苹果的价格就是:5×5=25元。因此,在阅读解决问题的时候,学生可以先阅读问题,然后从问题中找出解题方法,最后带着问题带着目的去阅读题目,这样既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题目,又能缩短学生解题的时间,合理而不为。
四、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1、咬文嚼字,重复阅读。数学阅读首先要认真仔细,必须读懂到每一个字、每个词、每个单位。有些较长的题目,要利用语文阅读中缩句的方法,提炼出主要的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例题:一条2米长的铁丝,减去,还剩多少米。再减去m,最后还剩下多少米。这里有两个问题,第一次减去它的,这个是指把2米看成单位1,平均分成4份,表示其中的1份。是减去了2米的等于米,还剩下(米)。第二次减去m,这个是有单位的,是指把1米看成单位1,平均分成4份,表示其中的1份,即小数米,最后剩下(m)。
2、回忆比较阅读。指学生阅读时,对新知识和旧知识的比较回顾,对类似问题的比较迁移。如在教学质数时,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要回顾什么是因数而且要和合数的定义对比。这样可以使学生清楚区分合数与质数的联系和区别。阅读解决问题时,鸡34只,比鸭少12只,鸭多少只?这种题目很多学生拿到题目,看到“少”就减,根本没比较鸡鸭哪个多,仔细阅读题目,比较鸡鸭数量,鸡比鸭少12只,说明鸡少鸭多。因此鸭比鸡多12只,34+12=46(只)。
3、动手操作,理解阅读。学生阅读时,要动手算一算,划一划,画一画等去探索、发现数学语言的的真正含义。这就要求学生在阅读时,要仔细思考。例如,在阅读比较长的数学问题时,可以用笔划一划重要的数学信息。在阅读路程问题时,动手画画路线图,使我们能更清楚之间的关系。
可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小学数学学习中的作用意义重大。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自学能力,自主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效的提高教师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 丽,在小学课堂中提高数学阅读的有效性 [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4年10期
[2] 李美霞,谈小学生数学阅读思维能力的培养[J],大观周刊,2012年第36期
【摘要】本文认为教师只有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应有意识的改善传统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才能有效的培养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问题对策
阅读是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最基本途径。随着课程改革的日益深入,以及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加强学生数学阅读能力、数学应用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这一切对数学教学工作者在教学工作中改善教学方式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作为小学数学教学工作者,应该有预见性的认识到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性,以及对学生今后数学学习的深远影响,并应有意识的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改善传统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实践证明,有效的培养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对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会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
1、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数学教学的模式约束。虽然教育主管部门对传统的教学方式做出了很多改变,但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仍占主导地位。小学数学教师也漠视学生阅读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认为小学生不具备这方面的能力,因此将课程讲的尽量详细,让学生完全按照自己的思路和方式进行学习,这些都严重抹杀了小学生对知识获取的好奇心理和主动求知心理。
、小学生思维方式的不成熟。从生理角度讲,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自学和探索求知能力等方面发育尚不完善,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进行有效的训练和培养。但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忽略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和锻炼,造成小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发育滞后。
2、“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对策
、“数学阅读”内容生活化
创设生活情境,培养阅读兴趣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生活是数学的源泉,低年级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教学中把生活情境呈现出来,让学生充分阅读,从情境图中获得信息,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用数学语言来表达与交流,从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产生强烈的阅读兴趣。
在小朋友认识10以内各数的时候,我给他们展示了一幅美丽的校园图,引导他们仔细观察,分别找出数量1、2、3、4……的东西,再找出教室中可以用数字表示的物体,说给小朋友听一听。课后又让学生找一找,家里的哪些东西可以用我们学过的数字来表示。学生找到了许许多多:我家有一台电脑,2台冰箱,3张床,4只空调等等。
.创设问题情境,提高阅读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在教学活动中,可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认真阅读,独立思考,主动探究,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平时的教学或练习中我们经常发现学生会有稀奇古怪的错误出现,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在做题时读题不够完整,往往句子只读一半,就开始动笔做题,这样造成许多不应该出现的错误。教师就应教给学生正确、良好的阅读方法,首先题目要读完整再思考,其次对于读了一遍还不能明白意思的题目要多读几遍,最后将答案填写好之后还要再将题目完整地读一读。有许多错误往往通过最后完整地阅读一下,就能发现其中不正确的地方,这样也有助于学生养成检查验算的良好习惯。只有教师在平时的练习、作业中经常提醒,注意渗透,学生才能慢慢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让学生学会善于阅读的习惯
数学书需要重读、精读、巧读。计算过程重点读,计算教学中不仅要读算式、读法则,更重要的是要训练学生阅读中间过程,通过阅读促使学生理解题目要求,看清运算数字、运算符号和运算顺序,明白运算方法。数学概念应按其结构来精读,力求让学生学会理解概念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精读概念。解决问题要巧读,关键词语重音读、省略句式补全读、意思隐含换词读。
、让学生学会会读的习惯
A、“读”中生疑。敢于质疑,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关键。通过阅读让学生提出疑问,引发学习兴趣,并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创造性地思维,从而自主地投入到探索新知的活动中。如,五年级商不变的规律:“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0除外),商不变。”
B、“读”中理解。对于一些关键性的字、词、句要进行圈点划批,正确理解数学语言,掌握数学概念。
C、“读”中比较。以“读”比较就是通过比较知识的纵横联系、差别,把知识内化的一种读书方法。边读边比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知识的重点,对知识间的联系和差别能够系统地把握,为以后灵活应用打下扎实的基础。
3、师生共读数学好书
数学教师对数学方面信息的大量阅读,不仅可以丰富自身知识,还可向学生推荐数学阅读方面的好杂志、好报纸、好书籍,如《数学故事》《趣味数学百科图典》等,丰富学生的数学阅读世界,激发他们数学阅读的热情,以阅读来促进思维,形成方法,运用数学。
数学是一门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的学科,最终服务于生活,高效率课堂教学模式的建立首要条件是转变教学观念,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模式。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论文,欢迎阅读!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论文篇一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小学 教育 的形式与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也得到了继承和发展。数学作为小学基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也得到不断的丰富与革新。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仍旧存在一些问题,基于此,本文从小学数学教学的形式、内容等方面展开分析、归纳,探究有效的教学策略,为提高教学效率做好充分准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对策分析 探究课堂教学的状及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对症下药,对顺利推动素质教育的开展,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尽管素质教育渗透的主要途径是课堂,但是,仍然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这些问题显然是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不符的。因此,本文就这些问题,展开有效策略,目的在于推动教学进程。 1常见的课堂教学现状 忽略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很多数学教师只重视课堂知识的讲解以及学生的解题能力,但是却忽略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只是通过大量的习题让学生巩固和掌握学习的知识,但是,并没有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学生的 创新思维 也没有得到有效锻炼。这样教学显然是违背了素质教育的教学要求的。 课堂情境设计流于形式,缺乏针对性:情境教学可以说是新课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教学形式,通过情境教学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思维活性与参与积极性。但是,现阶段的教师在引入情境教学的过程中,仍旧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造成为了情境而设计情景的教学局面。在设计教学情境时,很多教师盲目地开展活动,制造一些和数学知识不相关的情境,尽管这样的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学习气氛,但是,并不能将教学情境和数学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导致了课堂资源的浪费,这样的教学也不能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自主学习变成了放任自流:新课改要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但是并不是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放任学生自己。但是,很多教师对自主学习的认识过于片面,认为自主学习就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只要组织了丰富的自主学习的形式,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究学习就行了,实际上,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给学生制定出一定要求和必要的指导,自主学习活动也过于敷衍,目的性不强,学习目标不明确,这样的教学不仅不能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有时候还浪费了课堂宝贵的时间,降低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2针对现状对症下药 从简教学,不给学生造成学习难的压力:作为教师的我们首先要把课本“吃透”。所谓“吃透”,既要熟悉相关的知识点,而且还能用学生普遍都能接受的方式表达出来使学生轻松接受。对于课下作业,要遵循着少而精的原则,不能一味地采用多做题的手段来使学生强化记忆。教师也要多联系学生家长,共同谈论学生的学习存在的问题与困惑。和家长配合好,不要让家长一味给学生报补习班增大学生压力。在 学习 方法 ,学习空间与学习理念上尽可能保持一致,传授给学生一些科学的学习方法,尽量少给他们增添心理上的学习负担。 转变教学观念:数学是一门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的学科,最终服务于生活,高效率课堂教学模式的建立首要条件是转变教学观念,要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模式,引导学生想学、会学、善学。小学生不能单纯地对数学学习和教学活动进行模拟,更不能依赖教师讲解和习题模拟,在新课改理念背景的引导下,应提倡小学生要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以及合作交流,教师要带领学生走出课堂,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用数学思维观察周围的实物,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此外,教师还也将具有实际生活意义的教学方式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的。 更新教育理念,明确教学目标:时代的快速发展要求学校以培养创新型的素质人才为目标,教育系统、学校、教师都应该深化素质教育的理念。每一位教师首先都要明白自己的责任,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主动使用正确的知识结构,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学生全方位的培养。例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情感引导,注重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为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打下坚实的基础。 丰富课堂活动,强化学生能力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把握住讲课的时间、节奏,严防教学中出现机械的讲解,让学生感到枯燥,被动接受知识的灌输等现象的发生。要主动将新教学模式带进课堂教学中,结合实际课堂教学目标匹配出恰当的教学形式,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不会偏离原有的教学目标,有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此外,也能帮助学生提高学生的积极动手能力,让学生都有激情主动探究知识,不至于因为乏味而上课不认真、开小差。 实施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可以将学生联系在一起,每个小组在完成任务中,小组成员之间也要相互探讨,彼此分析。在这种环境下,学生的创新思维与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很大程度上都能得到锻炼,团队合作意识也会得到有效发展。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还能促使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学习成绩。综上所述,数学教师在指导教学中,必须具备完备的数学学科知识以及丰富的教学手段,与时俱进,及时吸收新的教学理念,掌握新的教学思想和方法,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结合现状,对症下药,为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做好准备。 作者:朱雪松 单位:河北省沧州市盐山县实验小学 参考文献: [1]陈金晶,张国秀.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农村山区小学拼音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J].教育革新2011年12期. [2]孙江波.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教育———小学科学教学现状分析与建议[J].湖南教育(上)2016年01期. [3]李柳英.小学数学“简便计算”教学现状分析与策略研究[J].小学教学参考2014年26期.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论文篇二 摘要:近年来在新课程标准的不断推进中,我国小学数学课堂的 教学方法 一直在创新。其中,对话教学就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对话视角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能够有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教学的活跃性,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数学 逻辑思维 ,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文章 就从对话视角下分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模式,并提出几点优化课堂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对话视角;分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小学数学是小学教育中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这阶段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将直接影响着学生将来的数学发展。但是小学数学教材中蕴含着大量抽象性、难理解的知识,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而对话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充分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为学生与教师建立了一个互相平等的沟通平台,在教学中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教材对话等开展教学活动。在这种教学环境中,学生有自由的发言权、主动权,从而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一、创设情境,设置悬念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枯燥,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且在课堂教学中时常会出现跑神的现象,这样的教学模式与教学观念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对此,在对话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境为学生设置悬念,引发 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师生间在课堂上的交流。例如,教师在讲到“认识周长”这一教学内容时,讲课前可以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同学们知道‘周’是什么意思吗?”这时学生可能回答“姓氏”“星期”“周围”“一圈儿”等,教师据此可为学生引出教学内容“周长”。在讲课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回答周长是什么意思,以了解学生对周长的理解情况。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回答做出 总结 ,并引出周长的概念:“首尾相连的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周长。”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制作出相关动画,如:出示一张长方形的图片,然后用红色的笔标出长方形的周长,并告知学生红色笔标出的长度,就是该长方形的周长。在讲解之后,为了解学生的理解情况,教师可以设置问题:“你能指出我们身边物理表面的周长吗?”从学生的回答中了解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然后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做出有针对性的讲解。通过这种师生对话式的教学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 二、联系生活,激活思维 教育来自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并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其做出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通过具体的策略,让学生从数学教材中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生活 经验 与课堂教学知识联系起来,从而激活学生对教材之间的对话,最终使学生通过探究解决问题。例如,在“小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节中,事实上,三年级的学生对小数已经不陌生了,如超市物品的价位表都是以小数的形式呈现的,对此,教师可以在课前为学生布置任务:“发现并搜集生活中的小数。”学生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可能会思考小数为什么这样写?然后,教师可以充分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为学生布置自学任务:“预习课本,也可以查阅相关学习资料,讲一讲小数为什么这样写?小数点前、后的数字分别有什么意义?”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增加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对话,使学生在自习的过程中对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数学现象有初步的理解,如超市价位表、自己的成绩等。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一些思考性的问题,如“与的哪个大哪个小”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这时学生在之前的自习中会发现“小数末尾去掉或加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由此,学生可以知道与是一样大的。通过这样的方式可将学生的生活与教学相联系,从而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 三、巧设疑问,启发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明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探究性的话题,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习,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为学生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然后引导学生之间互相提问、互相启发,在合作学习与合作探究中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有效性。例如,教师在讲到“三角形中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这一知识点时,课前,教师可以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分组时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性别、性格等将与班级学生相近水平的学生平均分在各组,且尽量保证各组学生男女比例相同、性格互补,以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然后教师可以给每组学生每人准备三根小木棍,并向学生提出问题:“三根不同长度的小木棍可以拼成一个三角形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一下。这时,有的学生发现可以拼成,而有的学生发现不能拼成。这时教师可以再次提出问题:“这是为什么呢?”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学生1猜想:两根小木棍的总和等于第三根才可以拼成;学生2猜想:随便两根小木棍的和大于第三根长度才可以拼成。教师可以让学生互相讨论之后,再次通过实验验证猜想,这时学生就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在实验结束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验情况做出总结。通过这样的小组合作实验形式,可以增加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四、设计对话,延伸知识在对话视角下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师可设计对话主题进行知识的延伸,构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与创新能力。小学生内心往往充满了对知识的好奇和探索,渴望从学习过程中有所发现和收获,得到教师和学生的肯定与认可。为此,小学数学教师需明确对话主题,让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新知识,以促进其数学能力的提升。比如,在“通分(最小公倍数;通分)”教学实践中,教师可设计这样一个对话主题:3/8-2/7=____,他们在学习通分知识之前,接触到的分数加减法都在分母相同的情况下计算,在遇到这种分母不同的现象时,往往难以着手,不知道该如何计算。要想解决这一习题,小学生需要运用新的数学知识,探究欲望被激发,教师可顺利引出新知识——通分,让他们在遇到此类问题时,可寻求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从而可以很快得出8和7的最小公倍数是56,然后将3/8转化为21/56,2/7转化为16/56,很快得出计算结果。通过这样的对话教学,可让学生主动回顾旧知识,拓展新能力,主动参与对话,利用探究性的数学练习题还能够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引发小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关联,并构建完善的数学知识体系,使他们的学习思路得以拓展,知识得以延伸。总而言之,对话视角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情景的创设增加师生间的对话;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加强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对话,然后通过探究问题,加强生生间的对话。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的对话形式,为学生构建多元化对话平台,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 作者:陈艳 单位:甘肃省山丹县城关小学 参考文献: [1]夏李平.对话视角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分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5(24). [2]陈惠芳.小学数学生态课堂“对话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5).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论文篇三 【摘要】讲求教学艺术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育教学的高效.教师如何把知识“呈现”给学生,其中大有学问,需要不断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小学数学与其他学科相比,显得比较单调和枯燥,这就需要我们数学教师要更加勤奋,深入钻研,用多种多样艺术化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把“知识教育”真正变为“启智教育”.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艺术;激趣;启智 小学生一般都是7—13岁之间的孩子,喜欢游戏、玩耍、娱乐,习惯于形象化、直观化的思维模式.这就需要数学教师要用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和方法把单调、抽象的数学知识“呈现”给学生,让他们能够乐于接受,趣在其中,美在其中,乐在其中.教师如何把知识“呈现”给学生,其中大有学问,需要不断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小学数学与其他学科相比,显得比较单调和枯燥,这就需要我们数学教师要更加勤奋,深入钻研,用多种多样艺术化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把“知识教育”真正变为“启智教育”. 一、问题设计的趣味化 孔子曰:“学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数学是从问题开始的,是以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为目的的.有趣的提问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的思维,成为学生积极思考的桥梁.好奇心是孩子的天性,小孩子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特别感兴趣,总想探个究竟,弄懂其中的奥妙所在.尤其是在导入新课的时候,有趣的提问能够勾住学生的魂,让学生如饥似渴地想弄明白其中的道理.比如,我在上《比例尺》一节时,首先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们谁知道自己的家乡距离首都北京有多远?学生纷纷推断和猜测,但都很不准确.这时我亮出了中国地图,并且说:那就让我们来量一量吧.学生听说在地图上可以量出从家乡到首都北京的距离,都表现得大为惊奇,兴趣盎然.这时我们顺利地进入新课讲解,就能够牢牢地吸引住孩子们的注意力,让他们把老师讲的每一句话都视为金科玉律,并且牢牢地记在心里,印入脑海. 二、情境设计的生活化 有用才是真理,有用才是真知.要想让学生对数学知识感兴趣,就必须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有用,能够切实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疑难问题.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应用于实践.为此,数学教师在讲授数学知识的时候,要遵循“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唯物辩证法原理,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公式、公理建立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之上.比如,我在讲授《圆的周长》一节时,首先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六一 儿童 节即将来临,我们学校要开 田径运动 会.你们可知道:如何才能够精确地测量出我们学校操场跑道的长度呢?学生相互讨论,大家一致认为:用米尺实测是最好的办法.接着我又说:操场跑道将分为内外6圈,怎样才能够又快又精确地测量出各圈跑道的精确长度呢?这下子大家都傻眼了,面 面相 觑,不知所云.他们其中有人不得不发出这样的感叹:4个边的直线距离容易丈量,而4个圆角处的跑道长度就很难快速丈量出来.这时我就告诉同学们说:我这里有一种最便捷、最快速的丈量和计算方法,大家愿不愿意学呢?这时同学们都异口同声地回答:愿意!这样学生的兴趣就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注意力高度集中,教学效果必然是最理想的. 三、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长期的、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实践,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比如自主探究法、小组讨论法、拼图法、实践操作法、游戏活动法、情境教学法、多媒体演示法,等等.其实,不同的教学方法就是对不同教学内容的最佳“呈现”方式,是能够最大限度地体现教育效果的方式方法.数学教师要灵活应用各种教学法,把不同类型的数学知识最有效地传授给学生,以锻炼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实践操作能力、观察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等.比如,在教学《2、3、5的倍数的特征》时,我采用了让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我采用的是拼图法和实践操作法;在教学《三角形的分类》时,我采用的是多媒体演示法.教师所拥有的知识的多少与教学能力是不相同的,教师专业成长需要实践性的量的积累,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什么样的知识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要课前精心预设,而且要观察效果;不仅要进行广泛的实践交流,而且要进行深刻的教学 反思 ,以便总结经验,不断丰富自己的实践性知识.数学课堂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数学课堂应该是张弛有度的,既要让学生学到知识,又能够让学生轻松愉快、心情舒畅. 四、施教对象的分层化 由于每一名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同,智力方面存在着差异,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必然会表现出优劣来.对于相同的问题和作业,优等生早已算出了答案,还有空闲时间,中等学生还在求解之中,而学困生却显得抓耳挠腮,无可奈何.针对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就要采取差别化原则,有针对性地进行分层施教.在授课方面,在对教材内容的学习和领会上,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要求,不能千篇一律,整齐划一.对于优等生,要以放为主,鼓励他们独立学习,多元求解,积极进行高难度的拓展练习.对于中等生,应该半扶半放,在教师点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提高性练习.对于学困生,要以扶为主,在师生讨论、小组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巩固练习.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情绪有着很大的影响,在实施分层教学的过程中,评价标准也要有区别,尤其是对学困生,要让他们感到有收获,有成就感,以提高他们的学习信心和参与度. 作者:王晓红 单位:临泽县城关小学
355 浏览 3 回答
285 浏览 3 回答
181 浏览 3 回答
92 浏览 3 回答
201 浏览 3 回答
83 浏览 3 回答
202 浏览 3 回答
350 浏览 3 回答
126 浏览 3 回答
327 浏览 2 回答
304 浏览 3 回答
278 浏览 3 回答
158 浏览 3 回答
290 浏览 2 回答
264 浏览 2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