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面严峻的节能形势今天的GDP能耗公报给我们带来的感觉是沉甸甸的:“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5年节能目标是,单位GDP能耗要降低20%左右;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今年节能目标是,单位GDP能耗要降低4%左右;而现实是,上半年能耗不降反升。虽然同比只上升,但这个对比仍凸显了我国节能形势的严峻!为实现节能目标,今年以来已经有不少新举措出台。例如,我国GDP能耗公报制度问世,并于6月首次公布了2005年分地区的单位GDP能耗情况,今天又公布了上半年全国单位GDP能耗公报;为了加强重点耗能企业节能管理,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办、国家统计局、国家质检总局、国务院国资委等部门在钢铁、有色、煤炭、电力、石油石化、化工、建材、纺织、造纸等9个重点耗能行业组织开展千家企业节能行动;有关部门编制了《“十一五”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实施意见》;国家发改委安排了亿元国债资金支持98个重点节能项目;前不久,国家发改委还与地方及中央重点企业签订了45份节能目标责任书。这一系列重大举动,为全社会营造了节能降耗的良好氛围。但是,为什么节能降耗的进展仍然不尽如人意呢?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单位GDP能耗数倍于发达国家,这主要是经济结构不合理造成的。目前,我国经济增长过于依赖第二产业,而低能耗的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比重偏低。从工业内部结构看,高耗能行业的比重大,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的行业比重低。因此,节能要取得明显成效,首先要提高第三产业以及高技术产业的比重。“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经济结构不是一年两年就能形成,其调整也必须假以时日。由此,我们要认识到,节能降耗对中国来说,任务非常艰巨,道路非常遥远,必须持之以恒地加大工作力度,落实国务院的战略部署和相关措施。除了结构问题,观念问题也应该重视。关于节能的重要性,应该说中央政府强调的很多,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目标也已广为人知。但全社会的能源忧患意识,特别是地方政府对节能问题的重视,仍然有待强化。我们不难看到,目前,地方政府的发展思路还没有完全转到科学发展观上来,而企业在热衷于投资上项目时还缺乏节能意识。虽然国家已经开始分解节能指标,并与地方签订落实目标的责任状,但一时还很难看到效果和制约作用。在全民参与节能方面,健康、文明、节俭、适度的消费理念还没有普遍建立,节约型消费模式还没有形成。我们必须直面严峻的节能形势,但我们也没有理由悲观。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这些差距说明我们节能的潜力很大。也就是说,通过增加投入以及推广运用先进技术等方面的主观的努力,节能是可以取得明显成效的。当然,做到这些需要从法制建设、管理体制、激励机制等方面整体推进。值得乐观的是,党中央、国务院对节能问题高度重视,重大举措和政策一个接一个地推出,国务院又即将下发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只要我们明确目标,坚定步伐,狠抓落实,节能工作一定会开创新局面。二、节能须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全社会节能措施成效显著近年来,在国家发改委、全国总工会等部门每年举办一次全国节能宣传周活动的同时,发改委、建设部、质检总局等部门相继制定实施了《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办法》、《节约用电管理办法》、《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中国节能产品认证管理办法》等法规规章。还编制了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确定了工业、建筑等重点节能领域,启动了十大重点节能工程。有20多个省、区、市颁布了70多项节能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上海市、山西省人大常委会今年还专门制定了进一步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上海、甘肃等6个省、区、市建立了节能监察中心。浙江、广东、山东等地把节能纳入各级政府和干部的考核考评体系。浙江省各地市普遍设立了节能专项资金。山东、辽宁、深圳积极扶持节能服务公司发展,推动形成合同能源管理等节能服务新机制。北京、天津率先实施新建建筑节能65%的设计标准。每年迎峰度夏期间,上海的空调用电量要占到全市电力负荷的40%以上,而目前大多数空调的能效比很低。因此,上海宣布对家用空调提前试行更高的能效标准,即通过提高市场准入门槛来达到节能。按照国家标准,空调产品目前的能效比标准为,2010年要求达到。而上海规定,从明年开始,凡是进入上海市场的空调产品,能效比必须达到。为确保完成湖北省政府制定的全省万元GDP能耗下降4%的目标,2006年下半年,湖北实施“百家企业节能工程”。以冶金、石化、建材、电力等年耗能总量10万吨标煤以上企业为重点,着力抓好100户重点能耗企业的节能工作,确保百户重点能耗企业今年节能120万吨标煤以上。为降低万元GDP能耗,宁夏计划采取多种措施。2008年以前,宁夏将关停50万千瓦以下小火电机组,共计关停容量为300万千瓦,此举可年减少煤耗100万吨,同时严格限制企业建设自备电厂,提高燃煤机组的电煤利用效率。辽宁省采取5个方面的措施:建立万元GDP能耗指标统计、公报制度,加强对重点用能单位的监控;建立节能降耗目标责任制;启动循环经济试点;淘汰落后产能和推进法规体系建设。2006年辽宁省计划关闭50处小煤矿,上半年已关闭20处。能源形势严峻亟待依法治理从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检查的情况看,我国能源形势相当严峻,节能工作不能适应我国能源短缺的基本国情,远不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我国是能源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石油、天然气人均剩余可采储量仅有世界平均水平的和,储量比较丰富的煤炭也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近年来能源消费急剧增长,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制约,直接威胁国家经济安全。2005年煤炭产量达亿吨,比2000年翻了一番,仍不能满足需要。石油净进口量由2000年的亿吨,迅速增长到2005年的亿吨。与能源短缺形成强烈反差的是能源浪费惊人。我国能源利用效率只有33%,比国际先进水平低10个百分点左右;2003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倍。近年来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不降反升,按2000年价格计算,2002年—2004年分别为、、吨标准煤/万元,2005年与2004年持平,2006年上半年同比上升。“十五”期间,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能源消费增长速度与经济增长速度之比)年均为,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值。据测算,如果今后15年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年均控制在,2020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将超过50亿吨标准煤,这是我国根本无法承受的。目前,我国工业能耗占全国一次能源消费的70%左右,其中钢铁、建材、化工、石油加工及炼焦、有色金属等高耗能行业占到了工业总能耗的69%。同时,高耗能的一般加工工业生产能力过剩,产业集中度低,小企业多,技术水平不高,增加了能源消耗。2005年,我国具有炼铁、炼钢生产能力的钢铁企业有871家,平均每家企业粗钢产量约40万吨,18家产能500万吨以上的企业,产量仅占全国粗钢产量的46%。而2004年,日本4家钢铁企业的产量就占其粗钢产量的73%,俄罗斯5家企业产量占79%,韩国2家企业产量占82%。我国的能源结构以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为主,不可再生能源在生产和消费总量中分别占和,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使用比例偏低。节能技术的研发推广跟不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少。现有技术水平普遍较低,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明显差距。2004年火电供电煤耗每千瓦时为379克标准煤,比国际先进水平高67克;大中型企业吨钢可比能耗为705千克标准煤,比国际先进水平高95千克;电解铝交流电耗为每吨15080千瓦时,比国际先进水平高980千瓦时;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气候相近发达国家的2倍至3倍;载货汽车百吨公里油耗比国际先进水平高出1倍以上;我国现有各类电动机总功率约亿千瓦,运行效率比国际先进水平低10个百分点以上,相当于每年多消耗电能约1500亿千瓦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