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群:新学启蒙群 时间: 荒漠白骨: 你说意识永远存在。那你死后的电信号去哪里了? 天行: 我已经告诉你了,大脑不等于意识。大脑的电信号,是意识和物质大脑发生纠缠而产生出来的。而意识可以脱离物质大脑的纠缠。和其他的物质量子态发生纠缠。 再说了,你说的电信号是经典的。那是测量才产生出来的,按照量子物理,没有你所谓的电信号,电信号在不被测量的状况下,只是抽象的概率波,并不处于经典的三维空间上。 荒漠白骨: 好好, 怎样证明你的意识和其他物质相互纠缠? 天行: 只要波性意识存在,必定有不同的纠缠。因为波性本身包含着叠加性,一定会形成纠缠的。 天行: 只要意识的波粒二象成立,那么死后意识依然可以存在是必定成立的。我不说轮回必定存在,因为轮回太容易被理解成佛教式的那种轮回。 荒漠白骨: 你们说的话我暂时信,我拿脑科学来说事。你们拿轮回来说,据说世界又真的有实验在记录轮回那回事。 天行: 轮回是可以借助于电子双缝实验以及在此基础上推导出的意识波粒二象,推断出波性意识的必然存在,然后再逻辑性的得出必然存在轮回。 但是真正懂了心物的波粒二象,并且搞懂意识波粒二象的弥散坍缩机制,搞清楚同一性和主体性以及意识的具身性特征,你也将会知道,其实大部分人并不存在轮回的。。。 绝大部分人都没有,因为大部分人的自我主体性很弱,对自我的认识也仅仅限于自我肉体,而死亡将会瓦解掉绝大部人的同一性认识,主体性认识,以及记忆经验。 大部分人的同一性认识是建立在记忆经验和自我身体上。我们虽然并不知道真正的同一性是什么,但是我们会根据自己的记忆经验,判断出小时候的我,年轻时候的我,年老时候的我,是同一个自我。 天行: 脑科学,根本解释不了意识的经验感受性难题。 荒漠白骨: 意识的感受性是什么? 天行: 你所有的感受经验,无论是疼痛,悲伤,高兴,还是看到一朵红色的花的感受经验,都是难以被脑科学解释的。这是公认的意识难问题,神经科学对此无能为力。 天行: 然而,无论是行为主义还是功能主义,都没有达到将心灵及其意识彻底还原为人的行为或大脑的功能的目的,正如麦金 (Colin McGinn) 所指出的:毫无疑问,大脑是意识的生理基础,但我们一无所知的是," 人脑之水是如何变成意识之酒的 ”? 用约瑟夫 · 列文 (Joseph Levine) 的话来说,在人脑的生理过程与心灵的意识体验之间似乎存在着难以逾越的 “ 解释性鸿沟 (the explanatory gap)”[5]69 。这种 “ 鸿沟 ” 具体表现为:即使一个有机体发生于意识体验近旁的认知功能和行为的生理机制得到合理解释之后,还有个问题仍然悬而未决 —— 那些功能和行为的发生为何总是伴随着某种 “ 意识体验 ”? 它的信息加工过程为何无法在缺乏任何内在感受的 “ 黑暗 ” 中进行 ? 大卫 · 查尔默斯 (David Chalmers) 认为只有这个与 “ 意识体验 ” 有关的问题才是心身关系问题中的真正 “ 难题 ”(the hard problem) 天行: 那么,什么是 “ 意识体验 ” 呢 ? 在这个问题上,内格尔的《蝙蝠》一文同样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内格尔认为,说 “ 某个生灵具有意识 ” 就是指 “ 该生灵知道作为它所是的那种生灵活着的感觉是什么 ” ;我们认为蝙蝠是有意识的生灵,原因就在于我们相信蝙蝠 “ 知道 ”( 指它能直接体验到 ) 它自己活着的感觉是什么。同理,说 “ 某个生灵处在某种有意识的状态中 ” 是指 “ 那个生灵知道处在那种状态中的感觉是什么 ” 。我们说蝙蝠通过回声定位声呐系统捕捉飞蛾的行为是有意识的,原因就在于我们相信蝙蝠能够体验到当时的那种感觉究竟如何 [2] 。对人来说也是如此:某人对他被烫伤的手指感到痛的行为是有意识的,原因就在于他知道那种令人不快的感觉是什么。 天行: 意识体验是多种多样的,人们通常把一种意识体验同另一种意识体验区别开来的那些特性称为该体验的 “ 现象性质 ”(phenomenal properties) 或 “ 质性 ”(quale ,复数形式为 qualia)。一般来说,每一种特定的意识行为或状态都具有某种 “ 质性 ” 。就拿感觉来说,每种感觉体验都有其不同于别的感觉体验的特性,例如,观看一个成熟的红色西红柿,闻到刺鼻的汽油味,忍受脚被扭伤的疼痛 …… 每一种感觉体验都因为具有某种 “ 质性 ” 而成为某种类型的感觉体验,并且与其他类型的感觉体验区别开来。 进一步来说,观看红色西红柿与观看绿色莴苣给我们带来两种不同的感觉体验,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具有 “ 红色 ” 质性,后者具有 “ 绿色 ” 质性。也就是说,两者的不同可以归结为它们在 “ 质性 ” 上的不同。就此而言, “ 质性 ” 是意识体验的核心成分。为了与客观事物的 “ 性质 ” 区别开来,国内学者通常把 “qualia”( 意识体验的质性 ) 译为 “ 感受质 ”( 或 “ 感受性质 ” 、 “ 感觉质 ” 等 ) 。 天行: 作为意识体验的核心成分, “ 感受质 ” 的特点在于它无法被还原为人的行为或人脑的生理机制和功能,这一事实构成对心灵哲学中功能主义思潮的严重挑战,因此被称为功能主义的 “ 阿基里斯之踵 ” 天行: @趁生命气息逗留 你前面所说的,就是一种功能主义,或者称为意识的神经学还原论,这个在心灵哲学领域,已经被公认是难以成立的,起因就是这个意识的经验感受质(qualia)问题的提出,迄今为止,功能主义无法给出解释。 天行: 感受质、意识体验的主体性与自我意识 天行: 上面文字,节选自上面这篇论文。 天行: 关于神经系统和脑的悬而未决的问题,迥然不同于物理学、化学,乃至一般来说生物学中的那些问题。不仅是本书的读者能指出我们知识和理解上的重大缺陷,连科学圈之外的人也知道,我们并不了解高级功能(如意识、学习、睡眠)的机制,不了解协调运动如何产生,甚至不了解一个人如何随意地弯曲其手指。而同一个人,即使是睿智而又受到良好教育的,在相对论、粒子物理学、化学反应或遗传学等领域,要指出尚需探索的问题恐怕要难得多。这种显而易见而对人类又有重要意义的悬而未决的问题大量存在,正因如此,神经科学在今天才变得如此吸引人。 ——[英]尼克尔斯.《神经生物学:从神经元到脑(第5版)》[M].科学出版社.2014 天行: 对于感觉系统来说,阐明整合(如一只牛蛙或一头菊芋的完整图像)的神经机制,现在我们仍然力有未逮,更不要说关于外部世界的整合了 ——[英]尼克尔斯.《神经生物学:从神经元到脑(第5版)》[M].科学出版社.2014 天行: 如果有人让我把这本书提炼成一句话,那么我会说:所有人,包括神经科学家、认知科学家、心理学家、哲学家和普通读者,都应该意识到驱动所有心智研究的本质矛盾。心智存在于两个不同维度中,一个是人所感受到的体验,另一个是抽象概念。不可避免的结论是,无意识心理感觉的交汇对于我们认识心智是什么,以及心智能做什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人类目前面临的状况是,不由自主地产生的心智,强烈地感到它能够对自己进行理性的解释。这个矛盾不可避免,更好的科学或新技术也影响不了它。尽管我们能够也应该努力改进我们的思维,但它始终是有局限性的。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即使对于心智的本质存在着终极的绝对定论,我们也无法认识它,除非我们的思考方式都一样——而这在生理上是不可能的。 ——[美]罗伯特·伯顿.《神经科学讲什么》[M].浙江人民出版社.2017 天行: 我们中的任何人,无论是最聪明的或最渊博的神经科学家、哲学家,还是人类观察者,都无法提出最终定论。我们每个人都是在编织故事,而并非揭示绝对真理。心智将始终是一个谜。对神经科学家来说,谦卑地承认局限性是研究心智的第一步。如果这意味着为了思考自我如何在潜意识中影响了结论,神经科学家必须走出他们所受的教育和个人信念的圈子,那就请这样做吧。继续坚持站不住脚的主张,以为理解心智只需要不可否认的数据,就等于无视我们所知的有关大脑工作原理的知识。 ——[美]罗伯特·伯顿.《神经科学讲什么》[M].浙江人民出版社.2017 天行: 神经科学家们是承认他们对心智,对意识的研究,只是非常初步的阶段,太多意识的功能无法被解释了。 天行: 在阅读任何关于心智的神经科学主张时,请记住: ●所有关于心智的想法和研究都受到了无意识大脑机制的引导,它们共同形成了一种错觉:以为独特的自我能够对大脑如何产生心智,进行有意的、无偏见的探究。 ●尽管这种理解总是有偏见的,但想真正理解心智可能是什么,非常必要的第一步是,考虑到这些无意识心理状态如何产生了我们对心智的感觉。 ●不承认心智在认识自身时所具有的生物局限性,只会导致神经科学被进一步夸大。 ——[美]罗伯特·伯顿.《神经科学讲什么》[M].浙江人民出版社.2017 天行: 神经科学其实研究的根本不是意识问题,也无法解释意识问题。意识作为一个高级功能,被神经科学排除掉了。神经科学主要研究神经细胞如何产生电信号、它们间如何通讯、它们如何协同起作用等等问题,这些是可以被观察研究的客观现象,而意识是纯主观的。 从客观性的神经元的电化学反应,到建立在同一自我主体基础上的主观性的宏观图像感知经验,这中间存在巨大的鸿沟,神经科学迄今为止对此依然无能为力。就像神经科学家尼科尔斯所言:”对于感觉系统来说,阐明整合(如一只牛蛙或一头菊芋的完整图像)的神经机制,现在我们仍然力有未逮,更不要说关于外部世界的整合了“。 ——天行 ==== 上面上所说的整合完整图像,其实是先验自我的统觉功能,经验主义的神经科学家们,是永远不可能真正找到这个机制的。除非做范式变革。 荒漠白骨: 我疑惑了,上面你发的这些,不是恰恰证明了FMRI的厉害吗? 可以捕捉脑中一切意识。而"超越时空"的意识,你拿什么来证明了,真的有永生意识那回事? 天行: 你为什么没有看到关于意识经验感受的难题???? 天行: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是一种新兴的神经影像学方式,其原理是利用磁振造影来测量神经元活动所引发之血液动力的改变。由于fMRI的非侵入性、没有辐射暴露问题与其较为广泛的应用,从1990年代开始就在脑部功能定位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目前主要是运用在研究人及动物的脑或脊髓。 天行: FMRI根本不可能捕捉一切的意识行为,它只能发现不同的电信号。但是这些电信号没有经验感受! 天行: 大卫·查默斯指出:“近年来,所有的心理现象都受到了科学的研究,而唯有意识顽固在予以抵制”,因此“为了推进意识问题的研究”,他将意识问题区分为“容易问题"和“困难问题”。所谓“容易问题”是指“可直接接受认知科学的标准方法处理"的问题,具体说来,“意识的容易问题包括对下述现象作出解释的种种问题:对环境刺激进行分辨、范畴化和反应的能力;通过认知系统对信息的整合;心理状态的可报告性:系统理解自身的内在状态的能力;集中注意力;行为的深思熟虑的控制;清醒与睡眠之间的区分”。例如,一种心理状态不用语言表达就能通过内在的方式理解时,这便是有意识的;当一系统有能力对信息源作出反应时, 便认为该系统有关于那种信息的意识。 上述这些现象都可以根据大脑神经的机制而加以合理解释。比如要解释“心理状态的可报告性",我们只需用认知科学的标准方法详述有关心理状态的信息是如何被大脑神经所提取,并被语言报告这样一种机制就足够了;若要说明“清醒与睡眠之间的区分”,我们也只需对专门负责有机体在那些状态中的对比行为过程作出适当的神经生理学说明就够了。总之,在“容易问题”的每种情况中,一种相应的认知或神经生理学模型就能出色地解释那些任务 “困难问题"是“关于经验的问题’,例如当我们看葡萄时,我们就有这样的经验:被感觉到的紫色的质,视域的深度的质,大小明暗的经验,看到它们时是愉快还是悲伤的感觉等等。这些体验与意识的“容易问题"不同,“有某种东西可能存在于它们之中”。这种“东西’就是“感受性质’。查默斯认为,这些“关于经验的问题’是不能用认知科学和神经科学的方法加以解释的,所以它们是意识的“困难问题’。意识的“困难问题"的根本在于感受性质。 在查默斯看来,“容易问题"不是研究的重点,因为“有充分理由相信:认知科学和神经科学的方法会取得成功"。而“真正的精神之谜"是“大脑的物理过程是如何引起主观的意识感受”等困难问题,因为没有任何的科学意识理论能够解释听到莫扎特钢琴曲或不幸消息时的感受如何。 天行: FMRI只能解决意识的容易问题,但是无法解释意识的困难问题:经验感受性,主观性,主体性。。。。 天行: “真正的精神之谜"是“大脑的物理过程是如何引起主观的意识感受”等困难问题,因为没有任何的科学意识理论能够解释听到莫扎特钢琴曲或不幸消息时的感受如何。 天行: FMRI观察研究的是大脑的物理过程!大脑的物理过程和意识的经验感受性,这中间有一条巨大的鸿沟! 荒漠白骨: 意识的经验感受性,只不过是知觉的记忆。 天行: 不是记忆,你搞错了 天行: 疼痛是一种主观的感受。看到红色,也是一种主观的感受。 荒漠白骨: 那是知觉——经验,经验的记忆——经验的唤起 天行: “困难问题"是“关于经验的问题’,例如当我们看葡萄时,我们就有这样的经验:被感觉到的紫色的质,视域的深度的质,大小明暗的经验,看到它们时是愉快还是悲伤的感觉等等。这些体验与意识的“容易问题"不同,“有某种东西可能存在于它们之中”。这种“东西’就是“感受性质’。查默斯认为,这些“关于经验的问题’是不能用认知科学和神经科学的方法加以解释的,所以它们是意识的“困难问题’。意识的“困难问题"的根本在于感受性质。 天行: 在查默斯看来意识的真正难题是关于经验的问题, 为什么所有的这些处理都伴随着经验(experience)的内在生活? 困难问题可以具体表述为:什么是意识? 为什么意识经验存在? 如果它起因于身体系统, 它是怎样产生的呢? 这又导致一些更具体的问题, 如意识自身是物理的还是它仅仅是物理系统的一个随附物? 意识是如何演进的? 其次还包括说明意识经验的特征:假定意识经验存在, 为什么个体经验有它们独特的性质?这是意识理论必须回答的核心问题。 荒漠白骨: 天生瞎的人,能有红色的观念吗? 天行: 不是观念啊,而是看到红色时,产生的一种红色的经验感受。疼痛,悲伤,高兴,都有一种主观性的经验感受,这种经验感受,无法被还原为任何神经元的电化学反应。 荒漠白骨: 我只信脑科学的实验证据,那些演绎出来的"生命哲学",我难以理解 天行: 你那所谓的脑科学,迄今为止解释不了意识的经验感受性难题。这个已经是公认! 荒漠白骨: 意识经验感受性,只不过是 感官知觉+知觉的记忆 天行: 记忆信息和经验感受,这是两回事!经验感受,是当时就产生出来的。不需要回忆,不需要记忆!人们可以事后回忆出这种经验感受,但产生真实的疼痛感受时,并无需要会议。 荒漠白骨: 观念就这样产生。 那些天生瞎的人能产生,红色,这个观念吗? 不能。那么,“意识的经验感受性”有什么用 天行: 大卫查莫斯谈意识——TED演讲 天行: 神经科学方面的这种研究正回答着那些我们想要回答的关于意识、关于某些特定大脑区域做些什么以及对应哪种(意识体验)的问题。但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都是简单的问题。都不是神经科学家想要研究的。没有真正的关于意识的简单问题。它没能解开关于这个课题的核心的真正谜团:为什么大脑中所有的物理过程必须伴随着意识? 为什么会有这种内心的主观电影的存在? 目前为止,我们对此还没有一点头绪。 也许你会说,让我们再给神经科学几年时间。它会被证明是另一种涌现现象,就像塞车、就像飓风、就像生命一样,并且我们会弄明白它。所有涌现现象的经典案例都是应急行为的表现,塞车是如何行成的,飓风是如何作用的,生物体是如何繁殖、适应环境和新陈代谢的,所有这些问题都是关于客观机能的。你可以把它应用到人类的大脑上去解释为什么人类大脑的某些行为和功能跟涌现现象很像:我们如何走路,如何谈话,如何下象棋,所有这些问题都是关于行为的。但是当谈到意识时,关于行为的问题只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当涉及到困难问题时,问题就变成了为什么所有的这些行为都伴随着主观体验。对此,涌现现象的标准范例,甚至神经科学的标准范例,到目前为止都没有太多可以说的。 天行: 你每时每刻都有各种经验感受,你难道不知道? 荒漠白骨: 你每时每刻的FMRI图谱也会产生波动。 天行: 问题是FMRI图谱没有反应出经验感受!它不懂疼是什么!它也显示不出疼来!这个问题并不难理解。 荒漠白骨: 它会显示在图像上。将你一切感受显示在图像上。这叫证据 天行: 疼痛的经验感受,和疼痛所产生的身体行为反应包括脑电波的变化,二者不能等同!它们之间有对应,但是不等于二者是一回事! 荒漠白骨: 你的"不依赖脑的——永生意识",显示在哪里? 天行: 意识是永远不可能显示出来的,它不可被观察。 荒漠白骨: 确实不是一回事,但是FMRI都能捕捉他们,显示在图像上。你脑有任何电信号活动,FMRI图像都会有波动 天行: 你又混乱了,捕捉的只是大脑的电化学反应,而不是意识!!! 荒漠白骨: 说明,意识=电信号波动,证据:死人的脑,FMRI是没有任何活动的。 人一死,FMRI图像就静止了。那么,永生的意识,去了哪里? 天行: 这个只能证明的大脑的电化学反应停止了,但是不能证明出意识停止了! 除非你能证明出意识=电信号活动。如果你要证明出意识=电信号活动,那么你就必须解释意识的经验感受性难题,包括它的主体性,自身同一性的认知怎么来的,如何还原成神经元的电信号。 荒漠白骨: 意识=电信号活动。人活着的每一刻,FMRI都是有波动的,只要活着就有脑科学在图像里显示黑色。人一死,图像就全部变白色了 天行: 那只能说意识和大脑电信号活动有一种对应关系,但不等二者等同! 天行: 这个就类似于手机的cpu和主板之间的电信号活动和App运行有对应关系,但是不能说明手机cpu里面的电信号就是APP。那只能说意识和大脑电信号活动有一种对应关系,但不能说明二者等同! 荒漠白骨: 意识=脑活动=FMRI在波动的那些黑色图像=人的一切脑活动,FMRI都捕捉到了。用图像显示出来。 这就像电脑和电的关系。电一断,FMRI图像就是全部白色。证明一切意识活动依赖于大脑 那么,问题来了。有"大脑之外的意识吗?有的话在哪里?" 天行: 「趁生命气息逗留:证明一切意识活动依赖于大脑」 这个也不能证明出来,只能证明出一个人活着的时候,它的意识活动和它的大脑之间有依赖性关系,仅此而已!而且也不能证明出大脑活动等于意识。 荒漠白骨: 绝对的相关性,相关联系数100% ,这样还不能证明?除非死了,否则任何时刻FMRI图像都是有黑色部分,死了全白。 天行: 不是百分百!意识的经验感受性,主体同一性还有意识内容包括意识的信息整合功能(实际是波性意识的先验统觉),就无法在大脑电信号活动当中找出来! 荒漠白骨: FMRI照样有图像 天行: 如果你说百分百,那么必须要在大脑活动中,准确找出意识的经验感受性在哪里,主体同一性在哪里,那些电信号反应了它们。 天行: 你那个所谓的FMRI图像能够解释的太有限了,你严重夸大了。FMRI能够显示出意识的主体性认知??? 荒漠白骨: 是你不愿意承认"所有意识都是脑的电信号"活动。相关系数接近100%了 荒漠白骨: 当然能够,深度睡眠的时候图谱照样波动 天行: 我一点不觉得接近百分百,我觉得50%都不到。因为一个最重要的内容,即意识每时每刻的经验感受,它都显示不出来。而且它能显示出意识的梦境吗???? 荒漠白骨: 都说,除非死了,否则无时无刻,FMRI都有波动。问题来了。不波动的时候,死了的时候,"意识去了哪里" 天行: 它显示不出任何意识的主观内容!显示不出意识的思维判断过程。 荒漠白骨: 它能显示出,做梦的时候,是哪个脑区域在活动。 天行: 但是显示不出梦的内容!!! 天行: 死亡,本质是波性意识和物质大脑摆脱纠缠的过程。 荒漠白骨: 意识去了哪里?脑死亡的人还有自由意志吗? 天行: 波性意识全时空性的,和电子的物质波函数一样。 三季: 脑死亡的人还有自由意志吗? 荒漠白骨: 没有了,而且本来就没有自由意志 天行: 这是个错误问题。死人当然没自由意志,但是已经和大脑脱离纠缠的波性意识,依然有自己的自由意志。 波性意识,近似于灵魂,它是一种全时空的抽象意识。你感知到的意识,只不过是这种全时空性的抽象意识的坍缩而已。 下一篇: ※ 意识是否神经元的电信号(2) ※意识波粒二象的完整论证 ※天行新学的核心思想简述 ※先验自我论证:对认知的理性考察 ※新学开山之作:《万物一理》序言 ※天行新学:引领人类的普世新思想
自我意识是对自己的认识,是对于自己本身和自己与他人以及自己与社会关系的意识。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有关自我意识心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 要】培养 心理健康、 社会适应性强的新人,是高校心理健康 教育 的目的。为达到此目的,必须认清大学生自我塑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自我塑造 主要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 文化 、有纪律的 现代 化事业的建设者,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工作的根本目的。本文从大学生重塑自我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途径等方面作一些浅析。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部分大学生作为独生子女,生活上依赖性强
在大学里,大学生们要独自一人在外生活,由于以前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生活习惯,当他们第一次离开父母开始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学习和生活时,思想脆弱、社会 经验 不足的大学生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他们在同学的笑声里,就会由自信、大方转为自卑、沉默;有的刚愎自用,处处争强好胜,只是一味要求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认可;有的自命不凡,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教育,只相信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有的一旦遇到困难,就会萎靡不振,缺乏持之以恒的韧劲,没有勇气正视现实。
2.学习动力的暂时消失和学习目标的模糊,使大学生犹豫不决
紧张而有明确目标的高中生活结束了,大学生一下子就进入了自由、有大量空闲时间的大学,心理上立刻解除了一切压力,同时也就失去了努力的方向。在大学的学习既无老师的督促,也无父母的逼近,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是自觉自愿的事。有的大学生上了大学后,有意无意放松自己,开始享受。
3.怎样处理好人际关系,进行正常的社会交往使大学生为难
在大学里,同学来自于五湖四海,不同地域、不同生活习惯、不同性格的人走到了一起,同学们一下子无法相互适应。由于大学中活动很多,个性飞扬,展示个人兴趣和特长的机会很多,是改变自己去适应别人、还是让别人去改变来适应自己,如何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全面 发展 的人等问题困扰着大学生。
4.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使大学生的心理负荷增大
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 日益巩固和发展,市场竞争观念已深入人心,但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对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 科学 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由于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由竞争衍生出来的损人利己、金钱至上以及享乐主义在大学生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另外,目前我国就业问题比较严重,这也让大学生心神不宁,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担忧。
5. 网络 信息对大学生的正常成长也有较大影响
现时代,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仅促进了世界经济的繁荣,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冲击着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精神状态。大学生作为一个庞大的网民群体,在从互联网上获得有益信息的同时,也在接受着许多有害的信息,从而给高校的心理健康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二、大学生重塑自我,提高 心理健康水平的对策
大学生正处于成熟阶段,正向成人过渡,在这一时期,大学生需要进行全新的人生定位,建立新的人生理想和目标。因此,大学的心理健康 教育 工作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帮助大学生顺利完成这一转变,从而实现人生的巨大跨越。
1.确立良好的生活习惯
科学 证明,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促进人类的身心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生活习惯是生活是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保持身心健康的关键因素。不良的生活习惯是诱发大学生身心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2.帮助大学生尽快实现“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有机结合
在大学时期,学生的意识开始向以自己本身的心理动向为对象 发展 ,他们是根据主观的自我和主观感受的 社会现实所希望自己未来成为什么样的人而达到的自我状态。他们一个是理想(主体)的自我,一个是现实(客体)的自我。如果主体与客体能保持大致的平衡,即个体的真正能力、性格、欲望能如实地表现出来,个体便能以自己的本来面目出现在别人面前,不需在他人面前掩饰什么,从而有利于发挥自己的实际能力,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发展。辅导员应引导学生走适合自己的路,实现主体格客体的完美统一。
3.大力加强校园 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形式,也是大学生自我塑造的阵地。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一是有利于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 环境的能力;校园文化具有开放性和多元化的特征,它能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为大学生提供锻炼适应社会生活环境能力的机会。二是有利于开发大学生智力,提高文化修养,完善知识结构。三是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一些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可帮助大学生认识社会,了解国情,认识人生,从而有效地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袭。四是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因为校园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双胞胎满足大学生的各种需要,如爱的需要、交往的需要、求知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同时,校园文化又能为大学生排除各种心理障碍。五是提高大学生的 人际交往 能力,为将来进入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4.运用科学、积极的 方法 和途径解决心理问题
(1)努力学习有关的 心理 健康知识 ,了解和掌握心理活动的 规律 ,从而按规律行事,提高针对性,减少盲目性。
(2)大学生学会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培养健康的情绪。良好的情绪不仅可以治病,而且还可以防病。大学生可通过参加文体、社团、社会 实践等多种活动,加强人际交往,沟通思想,交流信息,以保持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情绪。
(3)建立健全心理防御机制。心理防御机制是一种心理内部的调节机制,它通常能对人的焦虑、自卑、痛苦等消极情绪起到缓解的作用。因此,当大学生遇到心理问题时,应该运用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正确地面对困难,并且善于运用所学的知识、方法和手段来解决问题。
参考 文献 :
[1]高玉祥.个性心 理学 概论[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2]刘和平.21世纪教育学.东北大学出版社,2000.
[3]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N].2001,3.
[摘要]自我意识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我意识影响着人格形成的性质、方向、速度和进程。本文对自我意识的概念、结构、发生发展、研究工具及方向、完善塑造进行了一定的阐释。
[关键词]自我意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
1自我意识的概念
苏格拉底是自我意识的“助产婆”。苏格拉底坚定认为存在普遍可靠的真理并且探求普遍必然性的途径是“认识自己”。因此,西方哲学的自我意识概念产生于古希腊时期[1]。在此之后对自我意识的思考很长一段时间主要停留在哲学的思辨领域中。直至1890年,James在其著作《心理学原理》中首次将自我意识引入心理学研究领域。心理学的先驱人物冯特也对自我意识的研究有所涉及。但是,早期的心理学家们对其概念进行理论探讨,但缺乏一致性,其研究结果可谓扑朔迷离、含糊而繁杂[2]。直到20世纪20年代,西方心理学界的学者们纷纷研究起了自我,具有代表性的有库里(Cooley)、米德(Mead)以及弗洛伊德[3]。其中弗洛伊德提出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人格三结构后,自我意识的概念开始明确化。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就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各种身心状态的认识、体验和愿望,以及对自己与周围环境之间关系的认识、体验和愿望。
2自我意识的结构
自我意识即个体对自己的意识。很多研究将自我意识与个性心理特征和倾向视为并列的人格组成部分,但是也有很多学者持反对的态度。至今对于自我意识在人格中与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心理倾向的关系没有一致的观点。但是一致认为的是自我意识不仅与基本的知情意有密切的关系,而且与人格也有紧密的联系。
自我意识有其自身的结构,即它是人的意识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人格的自我调控系统,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着组织、控制和推动作用。自我意识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的心理系统或心理结构。从表现形式上,主要分为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4]。很多学者的分类方式均不同,朱智贤认为所谓自我意识,即主体对其自身的意识。包括三个层次:对自己机体及其状态的意识;对自己肌体活动状态的意识;对自己的思维、情感、意志[5]的意识。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把自我分为主我(I)和宾我(me)两个方面,主我是自我的主动部分,是认识、发动、指挥和调节个体活动的方面;宾我是自我中被注意、思考和知觉的客体等心理活动的意识[2]。从意识活动的指向来看,自我意识还可以分为私我意识(private self-consciousness)和公我意识(public self-consciousness)前者是指个体关注自己的感受、自己的评价标准,后者是指个体关注别人如何看待自己以及他人的评价标准[6]。类似以上的分类还有很多,均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划分其结构。
3自我意识的发生、发展
个体自我意识从婴儿起就开始萌芽,至青春期逐渐成熟。研究表明个体自我意识发展有两个飞跃期:第一飞跃期大约在1~3岁,是以 儿童 可以用代词“我”来标志自己为重要特点的;第二飞跃期是初中阶段[7]。
韩进之,等[8]的研究表明:中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总趋势呈现由低到高的曲线形。这一总趋势还呈现了三个上升期和三个平稳期。第一个上升期为小学一年级至小学三年级。由小学三年级到小学五年级进入平稳期。第二个上升期为小学五年级到初中一年级,此后进入初三平稳期。第三个上升期为初三到高一,此后至高三进入平稳期。自我意识发展还有不同观点。杨宏飞等研究也发现,学级至初三年级均有所下降[9]。王维等研究发现,四年级学生在家庭关系、朋友关系和对学校态度方面有所下降,提示四年级的学生的自我意识较二年级学生有所下降[10]。Piers和Harris的研究证实,三年级和五年级学生在自我意识量表中的得分大大高于六年级[11]。我国学者杨善堂的研究表明,初中二年级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期[12]。杨心德的研究发现,初中二年级可能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13]。因此对于初中阶段自我意识的发展曲线是如何变化的尚无定论。
4自我意识的研究工具及研究方向
通常使用的是自我意识量表,是由Fenigstein,Seheier和Buss编制的[14]。本量表由三个分量表共23个题项构成,分别是测量私我意识的10个题项,测量公我意识的7个题项和测量社交焦虑的6个题项。这些分量表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使用。其中,私我意识是指习惯性地注意自我中私密的方面,这些方面只有本人才能观察:公我意识是指习惯性地注意自我中公开的方面,这些方面是别人能够观察和评价的;社交焦虑则反映个体由于感知到他人的存在而引起的不安。原量表公我意识和私我意识、公我意识和社交焦虑之间均为适度的正相关;而私我意识和社交焦虑之间的相关接近于0。量表采用5级评分,从0(非常不符合)到4(非常符合)。
自我意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在私我意识方面,研究不仅是关于私我意识的优缺点[15]、单双因素[16]、对心理健康的影响[16],而且还涉及个体差异的比较研究。例如Scandell等在一项私我意识与大五人格因素的相关研究中发现私我意识与公我意识之间有显著正相关,在用偏相关技术控制了公我意识的影响之后,私我意识与大五因素中的经验开放性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宜人性呈显著负相关。Kemmelmeier的研究发现,高私我意识的个体所拥有的价值取向和态度是一致的;而对低私我意识的个体来说,价值取向和态度之间没有关系。在性别方面,许多研究发现女性在私我意识或者公我意识上得分比男性更高。对女性而言,私我意识可能是更重要心理体验。那些有高自我意识(或者是私我意识或者是公我意识)的女性更强烈地体验情感状态,而这些影响并不发生在男性身上。在地域方面,Shuzo等的研究表明日本人的私我意识程度比美国人低。在私我意识的两因素中也发现了跨文化差异。Chart在其研究中发现,香港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在私我、公我和社交焦虑三个因素上均显著高于德国、法国、丹麦和瑞典大学生。综上所述,现今关于自我意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私我意识和性别方面,而不同文化地域的比较研究比较少。
5自我意识的完善、塑造
自我意识在人格的形成、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我们知道对人格形成起决定作用的是遗传和教育。但是自我意识是这些因素的中介,自我意识决定着这些因素对人的影响。换一句话说自我意识影响着人格的形成速度、性质以及能动性和自主性等。那么,自我意识的完善、塑造对人格的形成、发展就显得尤为的重要。
5、1认识自我、悦纳自我
个体认识自我主要有两个途径。第一,分析体会自我的心理活动及行为,并且和周围的人进行一定的对比,从而了解认识自我的内心世界,并作出一定的评价。第二,依据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评价自己。别人给予的评价,个体会将其与自我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进行对比,最后达到加深自我认识和 自我评价 。
在积极准确地认识自我的基础上,接受自我的优缺点,但是不能因为缺点,而在潜意识中逃避认识自我。只有能正视自我,愉悦地接受不完美的自我,才可能做到真正地认识自我、悦纳自我。
5、2自我体验的作用
在认识自我的过程中,个体产生一定的体验标准。当符合标准的行为和心理活动出现的时候,自我体验是愉悦的,当个体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和心理活动是有损人格,会出现恐惧和羞耻等不良的自我体验,最终可能收敛或制止自己的行为和心理活动。
5、3强化自我控制
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识在意志上的表现,是在自我认识和自我体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自我控制不仅限制着心理活动和行为的性质、方向,并且要力求其符合社会要求准则。制定旨在完善和提高自己行动的相应计划和程序。行动中运用自我分析、自我体验、自我鼓励、自我监督、自我命令等各种激励手段。
5、4提高自信心
自信是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识的前提。自信心是一种积极的自我认知状态,是自我意识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人在肯定自己存在价值的基础上对自己力量的客观充分估计,它直接影响着自我概念形成、自我评价定位以及自我理想的设计和把握,对于全面体验和调控自我思想与行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自信能够帮助个体激发自身的潜能,勇于面对失败和挫折。在大学生的课堂中,我们采取各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自信,帮助他们客观地认识自我的同时,让他们 总结 过去的成功经历,最终使“只要努力就会有收获”这样的信念内化,达到提升自信的目的。
5、5提高自尊
自尊感是一种个体的重要情感体验,包括自爱、自己尊重自己和得到他人、集体和社会尊重的情感体验。自尊感是个体在对自己进行积极的价值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应该多参加 社会实践 活动,在具体的活动中发挥自我的价值和能力,来满足自尊。可以选择自己能力较强的方面参加活动,定一个切实可行的活动目标,以便容易实现,树立良好的自我形象,获得成就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提高自尊心。
参考文献:
[1]江午奇、自我意识理论的历史探析[J]、经营管理者,2011(11).
[2]孙圣涛,卢家楣、自我意识及其研究概述[J]、心理学探析,2000,20(73):17-22.
[3]肖晓玛,尹显作、论自我意识研究的历史与发展[J]、韶关学院学报,2002,23(11):104-108.
[4]聂娟、大学生自我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及其策略[J]、社会心理科学,2010,8(25):32-35.
[5]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6]黄希庭、时间与人格心理学探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7]肖晓玛、论自我意识研究的历史与发展[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3(11):104-108.
[8]韩进之,等、心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74.
[摘 要]本文试从分析高职生自我意识的特点及偏差入手,提出了如何调试高职生的自我意识以促进心理健康。
[关键词]高职生 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的特点 自我意识的偏差 自我意识的调试 心理健康
在高职生中,我们会发现有这样的学生――因自己的容貌不够娇好而郁郁寡欢,她们会因此自惭形秽、寝食不安;我们也会发现有这样的学生――从不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没有学习动力,认为上了高职就是来“混日子”,丝毫不把学习任务放在心上……这些都是自我意识过强或过弱的表现。
自我意识是健康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我意识的健全和发展能使高职生有一个健康的人格。无疑,健康的人格是高职生心理健康的关键。因此,高职生应了解自身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及存在的偏差,掌握调试自我意识的方法,这些对于高职生来说都至关重要。
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各种身心状态的认识、体验和愿望以及对自己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的认识、体验和愿望。我们也可以称之为自我。
不难看出,自我可分为生理的自我、心理的自我和社会的自我,而认识、体验和愿望则可理解为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
某高职生认识到自己体弱多病而产生了苦恼的情感,并随之产生了参加体育锻炼以提高身体健康水平的愿望;某高职生认识到自己具有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及出众的口才,相应地产生了自信的情感,并随之坚定了重点培养自己这两方面的能力, 毕业 后从事销售工作的愿望;某高职生坚持在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以自己具有助人为乐的精神而产生了自豪的情感,并随之萌发了传递社会正能量的愿望……这些都是高职生的自我意识的表现。
雨果说;“只要目的正当,纵使走在摇撼的路上,步伐也是坚定的。”所以,自我意识是高职生一切活动的动力,能帮助其树立奋斗目标和发挥能动作用。同时,自我意识能令人不断地 反思 、反省。因此,自我意识具有导航、自控、内省的功能。
以下,我从谈高职生自我意识的特点及偏差入手,简析高职生如何对自我意识进行调试以促进心理健康。
一、高职生自我意识的特点
1.自我认识――客观、现实、自觉
随着生理上的日趋成熟,高职生在自我认识上不太脱离现实,他们能自觉地按社会要求评价、设计自己。而且,知识及社会生活经验的不断完整与丰富,使高职生在自我认识上更为客观,且基本与外界保持一致,遇事也多能“三思而后行”。
如:几年前,高职生对毕业的理想薪酬在近两年已大致与现实接轨。
2.自我体验――强烈、敏感、丰富
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事件都会引发情感。高职生对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的重视强烈而敏感,甚至一件小事、一句评价都会使高职生的情感掀起波澜,久久难以平静。多姿多彩的高职生活亦丰富着他们的自我体验,诸如自矜、自怜等自我体验,在高职生面对的各种学习、生活事件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由于高职生的情绪本身具有丰富多样性、冲动性、波动性等特点,所以,高职生的自我体验自然而然会强烈、敏感而丰富。
3.自我调控――积极、主动、持久
这是高职生自我意识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高职生已能够积极主动地按标准要求长期有效地调控自己的 言行举止 ,以实现理想自我。他们在要求独立的同时还反对墨守成规,喜欢以新思维去接受新思想,并乐于人际交往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及能力。
除此之外,高职生对自身的发展前景尤为关注。他们会考虑自身生存与生活的意义,也会思索诸如“自己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等社会问题。而对国际、国内、社会、校园的关注也使其能不断地修正自己。
二.高职生自我意识的偏差
1.过度的自尊、自信、自卑
过度的自尊就是虚荣,过度的自信就是自负,过度的自卑就是自我否定或自我毁灭。
有些高职生因家境贫困而怕被同学嘲笑,他们毫不估计自身的经济条件,盲目攀比、心理崩溃,有的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而强烈的虚荣心也使那些过度自卑的高职生愈加陷入自我否定、自我毁灭的“怪圈”,导致恶性循环以不能自拔。相反,过度自信的高职生往往目中无人、妄自菲薄、狂妄自大、心理失衡。
“三自”心理影射出高职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待提高的重要性。
2.以自我为中心
高职生中以自我为中心的大有人在。他们一切从“我”字出发,只注重个人价值的追求与实现,而将社会意义置之度外。自私心理使得这些高职生万事讲条件,而一旦事情没有达到他们所预期的结果,则会情绪激动、偏激、消极,最终导致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出现。正如英国哲学家罗素所说:“一个人不快乐,是关心自己太多的缘故。”
高职生应懂得“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这也是高职生学会做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3.两极化倾向突出
由于高职生的思想还不够完全成熟与稳定,再加之其情绪本身具有波动性、爆发性、易于心境化等特点,所以,我们往往会发现高职生诸如沾沾自喜与心灰意冷等情绪都会随时表现出突出的两极化倾向。
综上所述,可以考虑从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这三方面对高职生的自我意识进行调试。
三.高职生自我意识的调试
1.自我认识――辩证、客观、多元角度
正确地认识自我是调试自我意识的前提和依据。
首先,要与自己比较,要看相对于自己来说是否有进步。如:对于在某个学科上不太擅长的高职生来说,他能从60分提升到70分,这就是质的飞跃,而完全没有必要强求他在短时间内该科成绩达到90分。其次,要与他人比较。有些高职生对于自己不学习的想法毫不介意。那么,应当与周围同学比较,在爱学习的同学的带动下,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以加强学习。最后,要自我反省。“吾日三省吾身”。高职生要敢于进行自我批评,时刻进行自我教育。通过以上方法,可以达到辩证、客观、多元化地认识自我。
2.自我体验――平和、乐观、自信
高职生应当以一个平和的心态去对待周围的环境、人与事,以“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去扬长避短,在困难、挫折、失败面前能以乐观、自信的态度去应对,随时调整自己的心态与行为,用自己发现的更理智而有效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夯实自己的抗挫折能力。其实,挫折本身又是性格特点的一块“试金石”,它能帮助高职生发现自身性格上的弱点以更好地完善自我。高职生应培养良好的情绪,调整不良的情绪,做情绪的主人。
3.自我调控――主动、及时、适时、校正
自我调控是塑造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的最根本的途径。
高职生应以坚强不屈的良好品格和坚忍不拔的顽强意志,脚踏实地地树立理想自我,并实事求是地打造现实自我,还应主动、及时地了解国情及社会,思考人生,参与社会实践,确立目标与榜样,在付诸于实践的过程当中适时地校正。
总之,高职生针对自身自我意识的特点,不断纠正自我意识上存在的偏差并进行正确的调试,相信,随着自我意识的优质发展,必将有一个愈加健全的人格,而这也会使高职生拥有一个更加健康的心理。
猜你喜欢:
1. 自我心理成长报告范文
2. 大学生认识自我心理论文
3. 大学大一心理健康课论文3000字
4. 关于心理健康的论文3000字
5. 大学生自我心理探讨论文
243 浏览 5 回答
266 浏览 2 回答
126 浏览 3 回答
107 浏览 2 回答
288 浏览 4 回答
167 浏览 3 回答
200 浏览 2 回答
126 浏览 3 回答
229 浏览 8 回答
126 浏览 3 回答
100 浏览 1 回答
221 浏览 4 回答
231 浏览 3 回答
268 浏览 3 回答
95 浏览 2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