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牛奶致癌、大米致癌的谣言喧嚣尘上,泛滥微信,相信不少人都看到七大姑八大姨朋友同学同事分享与朋友圈以及“灰常关心状的”发至各个微信群,这些文章究竟有多不靠谱,且听老夫一一道来。
先说那篇《牛奶将人类送进癌症的坟墓!(马上转给你最关心的人吧!)》通篇充满着令人蛋疼的感叹号,还装模作样的引用了一些看似很牛逼的国外机构的研究成果,并配以“牛奶的谎言在中国还要维持多久”之类赤裸裸的的公知体,让人看了不禁热血沸腾拍案而起,课本又我们七十年!
有趣的是需知多少年前牛奶就是被这一种“心灵鸡汤养生文”推上神坛的,诸如日本人给学生每天一杯免费牛奶平均身高超越中国人啊,什么一杯牛奶强壮一个民族啊。现如今“心灵鸡汤养生文”又把矛头对准了昔日的牛奶,简直让人233333 。
慢慢说说这篇文章吧,这篇文章指出,人是地球上唯一终生吃奶的动物,而奶牛是靠打高剂量的荷尔蒙产奶的,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研究发现:雌性激素、雄性激素和胰岛素的生长因子就是牛奶内的主要致癌物质,同时称牛奶中的IGF-1(类胰岛素一号增长因子)易致癌,牛奶中的蛋白质增加癌症、心脏病、糖尿病、多发性硬化病、肾结石、骨质疏松症、高血压、白内障和老年痴呆症等的患病几率。
事实上,与这篇文章类似的观点,早在2010年就开始在网上传播了,而且会时不时再增加一些新信息,开始另一轮的流传。
首先,奶牛产奶靠打激素?文中的观点,怀孕才能产奶,奶牛一直产奶只有一个原因,就是不停地怀孕生小牛,现代农场的解决方法是给奶牛打高剂量的荷尔蒙,让其不自然泌乳——新闻里所说的“各种激素” 就是这样来的!果壳网谣言粉碎机编辑、农学专业的李飘介绍,激素是不会让奶牛产奶的,因为奶牛和其他哺乳动物一样,只有在产下小牛后才开始分泌乳汁,大约305天就会停止分泌乳汁,这些都不是靠激素能完成的。同时,养殖场一般会在奶牛哺乳期的合适时间为它人工授精,受孕的奶牛会再次生下小牛,开始新一轮产奶。另外,给奶牛使用的激素其实是一种生长激素,而不是诸如荷尔蒙那样的性激素,这种生长激素,也不可能让奶牛不怀孕就产奶,而主要是为了增加产奶量。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介绍,美国FDA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批准使用人造的牛生长素,用来产生更多的牛奶。只要是集约化、工业化的养殖奶牛,都会使用外援力量,比如新西兰会定时使用激素,让奶牛发情期同步。如果没有外来激素的干预,奶牛完全处于放养状态,产奶量就没有办法保证。允许使用的生长激素不会损坏消费者健康。如果实在担心牛奶中可能含有的激素,可以选用脱脂牛奶。
其次,喝牛奶易患各种癌症和慢性病?造谣文中说道:美国教授T.柯林.坎贝尔博士研究称,牛奶中的蛋白质是一种非常强的促癌剂,尤其是占到87%的酪蛋白,能增加癌症、心脏病、糖尿病、肾结石、高血压等患病几率。同时,牛奶中的IGF-1导致女性易患乳腺癌,男性易患前列腺癌等。对此,知名科普作家云无心此前曾指出,FDA、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的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都一致认为,“并无证据说明IGF-1致癌”。同时,牛奶中IGF-1的含量很低,经过加热、消化、吸收后,到达人体内也不再具有生物学活性,不构成健康隐患。果壳网谣言粉碎机编辑、农学专业的李飘则表示,美国坎贝尔教授的牛奶中酪蛋白致癌的研究,“不是学术界的主流观点,没有更有力证据证明牛奶能增加癌症风险”。坎贝尔在2006年12月接受人民日报社《生命时报》采访时表示,他的研究“并不是说乳制品会致癌”。目前有流行病学的研究认为,过量摄入牛奶可能增加前列腺癌、帕金森病等的罹患风险。但牛奶也能降低肠癌、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的罹患风险,这些也是得到科学证实的。
最后,牛奶的营养价值被夸大了吗?那篇文章中提出,海带、虾皮的钙含量比牛奶高十几倍,许多蔬菜钙含量也高于牛奶。美国食品安全技术协会高级会员、普度大学食品工程博士王泽斌在采访中说,牛奶的确不是含钙最丰富的食物,它的优势在于其中的钙很容易被吸收,而一些植物性食物中的钙会受到植酸、草酸等成分的影响而吸收困难。同时,人体有非常精密的酸碱调节系统,吃什么食物就改变人体酸碱性的说法并不科学。目前,世界卫生组织把乳制品人均消费量列为衡量一个国家生活水平的主要指标之一,中国营养学会及美国农业部的膳食指南也都推荐牛奶为优质蛋白来源。在我国儿童少年和中老年妇女当中所做的研究表明,增加奶类摄入对于身高增长和骨质密度的保持是有益的。我国的膳食结构中,钙摄入普遍不足;欧美国家钙摄入量高,蔬果豆类则相对不足。健康饮食的关键在于恰当地平衡各类食物,而不是妖魔化某一类食物,神化另一类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