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的这几个月时间里,相信学长们也看过太多报道,有母亲因为孩子网课气的奔溃而跳楼的。有孩子因为感受不到父母的爱而自杀的。这个期间我也接到很多家长的信息和电话,有母亲打孩子,打了孩子又后悔的自己睡不着觉,也有孩子不小心磕断了牙,母亲自责到抑郁的,我昨天晚上还做心理辅导电话到12点,柳市一位高一的孩子和父亲之间矛盾的爆发,妈妈说:我和她爸爸都特别爱她,她要什么买什么,都满足她。而孩子却觉得父母更爱弟弟不爱她,在外面表现很开朗的一位女生回到家就苦大仇深、像个幽怨的闷葫芦。更有孩子很严肃的对我说:如果我倒下,绝对不是因为疫情而是因为我妈。当秘书长布置任务说,要从家庭教育这个方面来聊,我首先想到的第一个词是:回归。 这次疫情中我们所有的人都回归到了自己本应该能够安静的停留的地方,这就是家。不管是迫于无奈还是一种自觉,反正我们首先选择了回归。现在全球的人,都在一种回归的状态下谋求与病毒之间的和解。回就是回家,回到你来的地方;归是归到你的位置上去,归位。如何归到自己内心的位置上,心要归位。 只要父母归位了,孩子才能归位。将来没有这个疫情的情况下,回归也是我们解决和化解家庭教育的一大智慧。 可是还是有一部分人,人被迫在家心还在外面飘的,家是个养人的地方,现在都养不了人了,他们对家人的陌生,如熟悉人的陌生,夫妻两个人好久不在一起谈话来,那段时间硬憋着找话说,对自己的孩子其实也并不了解。这个世界上可怜的不是陌生人之间的距离,而是亲人之间相互的这样的漠视。这个是很麻烦的。 我们都在说“医者父母心,师者父母心”父母心是最伟大的,最充满温暖,充满爱的。”这次疫情我们看奋战在一线的那些医护人员,让我们感动不已,她们冒着生命的危险投入这场战争,感动了全国人民,他们是做到了医者父母心。家长回归了,只要把我们的父母心拿出来的,剩下的事都能更好的解决,父母心不是功利心,父母心充满了温暖,爱,包容,无条件的接纳,就像我们当下的医护人员对病毒携带者的接纳。我们对自己孩子的接纳能不能像医护人员接纳病人一样?这就是父母心,“养树先养根,养鱼先养水,养人先养心。养孩子的心。这是今天分享的一个关键点叫回归。这个概念是所有问题的总开关,父母的心能不能归位?决定了这一个非常时期在家里,能不能很有效的生发起家庭教育本来的疗愈功能,家庭教育本来的自我修复功能,和家庭教育本来的对孩子内心能量的生发? 我们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最伟大的一种力量,五千年来文化不死,原因是面对无数次危机的时候,我们都能在危机中去积蓄,焕发,唤醒我们本来所拥有的智慧和能量。当下对过去的忙碌和节奏是一次急刹车,是一次回归,是一次对自我的再认识,也是对自我,对家庭,对孩子,对教育,对生命的一次重新再认识。 所以在我们一起学习国学的几位学友家中,前段时间一位东北的学长分享说这场疫情突如其来,公公婆婆和小姑子一家在她家里过年,然后就回不去了,一大家人过的其乐融融、很幸福,他16岁的孩子让爷爷奶奶都惊叹不已。孩子的胸怀和格局以及那种为他人着想的心,极有君子风范。 在疫情的这段时间,由于接到很多的需要心理帮助的信息,所以我们在2月份开始在周二电波的群里做了6期心理学的讲座,很多学友回馈说很受益,其实呢,西方心理学只有140年历史,基于各种实验研究,样本很全面,也只是一个时代的产物!西方哲学仿佛心理学的父亲,600岁,基于头脑的逻辑,分了很多学派。中国哲学就是国学5000年历史,基于天地自然与心灵,你看国学大师虽然历经磨难,却都是很长寿的。著名哲学家冯友兰说:西方哲学求“真”,东方哲学求“好”!西方用实验求真,我们东方说天人合一为真;知行合一为善;身心合一为美。 李里先生谈真善美时说,人类求真产生了科学,求善产生了哲学(文化),求美产生了艺术 。好,。。 祈愿这个世界能早日恢复平静,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家是我们最强的依靠,在家中我们可以得到很多的知识,那就用 家庭 教育 写一篇 作文 吧。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家庭教育的 议论文 ,供你参考!
对家庭教育有感而发
偶然间翻报纸,看到一则让人咋舌的新闻.某女中学生感冒了,其母亲竟连夜坐飞机送感冒药.这名女生感冒时,同宿舍的同学帮她买了感冒药,但她居然说自己感冒都是母亲看着吃药,自己从来不乱吃药。大家无奈之下只得打电话给她的母亲。
初一看,只觉得这学生傻,这母亲昏。但细一想,是什么造成的?我们国家的家庭教育怎么弄得学生吃什么药都不知道了?我忽然感到,我们的家庭教育关心的范围太狭窄了。
“子不教,父之过”我们的先祖早就意识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我所理解的家庭教育,是要教育孩子课堂上学不到的。我们的家长在家也只是重复地说如何学习,如何把成绩搞好,如何考试等等,而谁又在家长那了解到生活中的常识呢?家庭教育是要引导不谙世事的孩子适应社会,学会生活,而不是单纯地如何在学校取得好成绩。我们在家庭教育中获得的知识在将来的用处总会比在学校学到的大,因为你每天都活着,但不必每天都工作。至少,我们得知道得什么病得吃什么药。我们的家庭教育也很少出现道德的内容。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道德的教育在学校也是缺失的。是什么把我们变得自私,变得骄纵,变得道德品下?我不敢说全是家庭教育的失职,但家庭必须承担责任!我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家长们能意识到这个问题,补全家庭教育的空白。
诚然,家庭教育是个很大的问题,我不指望自己能阐述明白。人类或多或少是有点控制欲的。家长们也总是想把孩子控制在手中。世无巨细,事必躬亲。这样的家庭教育显然是失败的。有很多的家庭都是这样,父母总是孩子的保护伞,任他风吹雨打,父母能顶万重山。这样的孩子没有经历挫折,没有经历失败,没有经历痛苦,软弱得如同棉花糖,放在嘴里,不费多大劲就可粉身碎骨。前些天,一个清华的研究生自杀了,原因就是三个月没找到工作。我想他的学生时代必定是在父母的重重保护下成长的,这样还不算重大的打击已经可以夺去他的生命。我无法想象还有多少鲜活的生命在将来会这样消逝,但我希望家长们得负起责来,稍微送开你们紧拥的双臂,让孩子接受风雨的洗礼,没有挫折的童年是不完整的。与其让他在社会的旋涡里牺牲不如让他现在受点小伤但今后可以活得更好。孩子都是父母掌心的宝贝,但是他们总要靠自己。冰激凌不吃总会融化,孩子不受挫折总会变得软弱。为了孩子将来在社会上的生存,家长们应该放手。
但是,我们不能完全不管孩子。有的父母工作忙碌,完全忽视了家庭的教育。每天起早贪黑,总是嘴里说着为了孩子好,可却不知道他们失掉了对孩子应该的爱护。我看了两会期间留守家庭孩子的专题报道。他们沉默寡言,但是双眼中透着某种希望。我认为这样会造成孩子情感上的缺失。孩子总是认为自己的父母是最爱自己的人,但是他们都不在身边,就会感到无比的失落。变得暴躁,变得易怒,变得封闭,这都是时间的问题。这样的家庭存在着巨大的社会安全隐患。我所了解的青少年罪犯他们的家庭教育和家庭关爱是残缺的。这种家庭的孩子十分容易在这个危险和诱惑并存的社会上迷失自我。因为没有人来引导他们怎么辨别好坏,辨别是非,辨别利害。这是把尖刀,直直地刺进了社会的胸膛,也刺进了每个人的心脏。我们的心,都是一痛一痛的。
我能想到的就是这么多了。我们的家庭教育的缺失很大部分是因为家长不知道该如何教育孩子。我们的社会看似欣欣向荣,但问题着实不少。很多都于金钱有着密切的联系。每个人都知道,没有金钱是无法保证生存的。大家都在拼命地挣钱,我们都知道挣钱不容易。我们的世界是物质的,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大概就是这个道理。我们的社会只有金钱,教育也就只会有利益至上的原则。总之,我认为我们的家庭教育是不完整的,是需要改进的。这有赖与全社会的努力。因为这些问题是社会造成的。当我们的家长知道如何教育下一代的时候,我们才有未来的希望。
成才今天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是一个竞争空前激烈的社会,要在这样的社会中成才,自己的努力和坚持是起决定作用的,只有自己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家庭教育是一个人成才不可忽视的因素,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孩子成才的助推器。 良好的家教有利于培养孩子远大的志向。
如果父母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小孩子也会对生活充满热爱。如果父母是生活在灰暗的人生中,小孩的天空就不会阳光灿烂。父母坚定的追求和事业心、责任感对孩子有着榜样的作用。
正如德莱赛在《嘉丽妹妹》中所说的:“和睦的家庭空气是世上的一种花朵,没有东西比它更温柔,没有东西比它更优美,没有东西比它更适宜于把一家人的天性培养得坚强、正直。”孟母三迁,有了她正确地引导,才会有一代奇才孟子的雄辩;岳母刺字,有了她的殷切期望,才会有威震胡虏的岳飞;苏洵立志,有了他的勤学示范,才会有“一门三父子,皆是大文豪”的美谈。良好的家教,让孩子飞得更高更远。 良好的家教有利于形成孩子开朗的个性。个性决定命运。
一个乐观、开朗、热情、勇敢的人,在工作中总给人生龙活虎的感觉,而一个沉默、内向、孤独、胆怯的人,在工作中却只会给人一种畏畏缩缩的感觉,工作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而良好的个性又是需要父母用爱去塑造的:鼓励、赞扬、肯定、支持,定会让孩子充满自信;批评、指责、打骂、否定,只会让孩子变得无所适从。
海伦·凯勒不是在家庭的阳光下获得乐观的人生态度的么?史铁生不是在母亲默默的忍受中感悟人生的价值的么?勃朗特姊妹不是在父母的文学影响下形成写作的兴趣的么?家教是塑造孩子性格的重要一环。
良好的家教有利于形成孩子健康的心灵。时下有很多关于年青人或少年人行为残忍的报道,如往狗熊身上泼流酸,用木棒打击小朋友的头部,结伙打残疾人等等。而实际调查发现,这些行为大多与他们得不到父母的爱或长期受虐待有关,他们的心灵因为没有了父母的关爱而严重扭曲,仇视一切。因此,良好的家教是形成孩子健康心灵的一片沃土,有了它,才更有利于健康心理的生长;有了它,才便于孩子走好成才的第一步。 良好的家教有利于形成孩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人生观和世界观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价值取向,而家长对孩子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虽然有的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会有改变,但最初的影响却是深远的,如果从小就形成了好逸恶劳、弄虚作假、欺瞒哄、金钱至上等观念,那他的人生就是危险的。而良好的家教就是要从小培养孩子对世界人生的正确看法,“子不教,父之过”,父母在此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所以我们要说,良好的家教就像指南针,永远指引着孩子向正确的方向航行;就像一片沃土,永远滋生着健康的人格;就像一只助推器,将孩子送上起飞的跑道。孩子的成才怎能没有你——家教! 评析:该文立论严谨,用“有利于”几个字,从正面立论,准确诠释了话题两概念间的辩证关系。
在行文中也很注意说话的分寸,如第一段先强调成才靠自己然后提出“不可忽视的因素”就显得逻辑严密。其次思路清晰,论述充分。全文从“有利于培养孩子远大的志向”“有利于形成孩子开朗的个性”“有利于形成孩子健康的心灵”“有利于形成孩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四个方面,条理清晰地论述了家教对孩子成才的好处,有力地支撑了自己的观点。
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些家长让孩子干一些力所能及的 家务活 ,可有些家长一点活也不让孩子干,说是只要让孩子管好怎样学习就行了,读书才是最重要的。这一观点我很不赞同。
孩子读书到底为的是啥?还不是为了将来投身于社会能够立足罢了。那你没有能力咋混呢?我们也应该掌握一些基本的社会能力需求。首先,应从 社会实践 和劳动中汲取 经验 。但也得读好书,才能更好的掌握。读书不能读“傻”书,要将从书本中的知识灵活的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所以这些都是互相循环的,相辅相成。从劳动中,体会快乐和乐趣。现在的中国家长就是太过于重视学习和溺爱自己的孩子,而轻视于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溺爱不等于爱。
在现代社会里,大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个小孩。这样父母的爱就都献给了这个孩子。对这个孩子过分地疼爱。
一次在大街上走,我看到一个小孩在路上摔了一跤,他只是被一块小石头拌拉一下,这件事本是一件再也普通不过的事啦,就是小事一桩,小孩子摔一跤有什么大不了的。可就是这么一件小事,却让我想到了如今的中国家长。当这个小孩子 摔跤 了以后,他的父母必会百般呵护地说:“我的小宝贝儿,没事吧,疼吧?”有些家长甚至会带孩子全面调查一下。这是不是离谱了些,本是一件极普通的事在中国家长的眼里是都么重要的一件事呀!这不是爱,是溺爱!这反而会使孩子失去自主能力和缺乏自立心理,最终全面的依赖父母。“挫折孕育着成功”要想孩子成为一颗小苗,那不经风雨怎能在这多面的社会圈子中,茁壮成长。
我觉得还是让孩子多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但也要抓住学习。这样孩子在将来的生活中再会很轻松。这样不仅可以让孩子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还可以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辛劳。只有从小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长大了才能让父母少操点心,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如果家长不让孩子劳动,把所有事情都包下来,那对孩子的成长带来一些缺陷。像这样惯养他们,长大了只会做“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废物。
我同样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家庭,可我的父母从来就严格地要求我,多做一下家务活。我的能力也慢慢地得到了培养。暑假的中午,父母不在家。我也只好自己为自己做饭,时间长了我也便学会了。甚至还能为大家露一手瞧瞧。劳动并不难,不知你愿否?
在激励斗争的社会中,有许多有能力的人,但你是否有本事与勇气和他们竞争。能力在于培养。在一次次失败和成功之间积累经验,这样你才会越走越远。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只要你愿意不断磨练自己,就一定会取得最后的胜利!
当今社会,绝大多数的孩子都有着自己的家.当然,有的家庭是幸福美满的,而有的家庭却与赌场没有太大的区别--我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在我家,你首先可以看到一股乌烟瘴气--香烟的烟气,同时还能闻到异常浓的烟味--不过这不是我爸抽的,虽然我爸不抽烟,但是因为我爸把那些所谓的"兄弟"带到家里,使得他们在我们家大抽特抽.我爸把他们招呼进来打 麻将 ,结果搞的我们家跟赌场一样.
在一旁的妈妈不但不去劝阻,而且还跟着瞎起哄:"一万,红中~~"这一闹,弄得我无法在房间里学习.
等到晚上,那些人总算走了,我本以为自己得救了,于是我便向数学一向很好的爸爸问数学问题.哪知爸爸看也不看,随便报出一个数字就说是答案.我刚问爸爸为什么,就被他骂了一顿:"哎呀!我怎么有你这么个笨儿子啊!连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妈妈也说:"题目一做不来就找你爸爸那你别读书算了,快回房间学习!"我听后,生气地跑进了房间,心想:我怎么这么倒霉啊!怎么贪上这样一个家庭!贪上这样两个父母呀!他们成天除了赌还是赌,简直是两个赌鬼.而且还叫人来家里抽烟,难道他们不知道烟对闻烟者比对吸烟者更有害吗?还把家里搞成赌坊.再这样下去,我真的要疯了啊!"
再想想别人的家庭,父母每天辛勤地工作,还让子女上补习班,一回到家便不厌其烦地为子女讲解题目,辅导他们学习.学习完后.还带他们去旅游,散散心.相比之下,我真是上辈子作孽啊!两者简直是天壤之别.
为什么我不是生长在那样温馨美满的家庭,而是生活在"赌场"呢?我为什么不能贪上那样的父母呢?我真希望我的梦想能与事实调换,我的父母对我的教育方式能够改变啊!!
中国是礼仪之邦,五千年的 文化 传承至今,深深铭刻在中国人的心中。每个家,都有家训、家规、家风,俗话说得好:无规矩不成方圆:从孟母三迁到岳母刺字,好的家训、家规、家风不仅承载了祖祖辈辈对后代的希望对后代的策鞭,也同样体现了中华民族优良的民族之风!
中国的每一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家训、家规、家风,我家自然也不例外。我家的家训是:尊敬老师、长辈、同学和任何有残疾的人;勤劳节俭懂得持家;远亲不如近邻,好好对待邻居;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些家训,是自古以来存在在每个人心中的,但真正做到的,却少之又少。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把它们定为家训,是为了让下一代牢记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的璀璨,我会努力做到,同时也会影响周围人,让他们也做到。我家的家规是:主动向长辈问好;互相尊重彼此;路上捡到钱包等贵重物品必须上交;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作业做完了才有娱乐时间;当天的事情当天做,不能拖拉;每天都要运动(至少一种)。这些家规有几项是爷爷奶奶定的,有几项是爸爸妈妈定的,这越来越完善的家规更是让我了解到了中国文化的进步。从小,爸爸妈妈就要求我做到,好的规矩,成就了我现在的成绩。我家的家风是:以德立家,以德治家。良好的家风对社会而言,就是一种道德的力量。家风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下去。古人有云:有家规的家庭,属于书香门第之家。
有家规、有家训的家庭,属于豪门贵族之家;有家规、有家训、有家风的家庭,属于王侯将相之家。
我希望我家的家训、家规、家风能世世代代传承下去,有朝一日,实现幸福的四大目标:和谐、文明、健康、富有。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每个幸福的家庭里肯定都有自己的家风和家训。我家的家风和家训可以概括为“孝、俭、勤”三个字,虽然简单普通,但是让我受益匪浅。
首先是孝,在我的眼里,父母都很孝顺,每天,爸爸妈妈都要给爷爷奶奶和姥姥姥爷打个电话,问问他们在做什么,身体怎么样,叮嘱他们要注意锻炼身体。只要有时间,他们就会回家看看老人,陪着聊天、散步、购物。爸爸妈妈的每一句话和每一个举动,都在影响着我,我也十分关心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是他们的开心果。
其次是节俭,小时候,爷爷就常讲:“节俭兴家,浪费可耻。”这个浅显的道理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影响着我的言行:我的铅笔总要用到抓不住为止;书包也是从一年级一直用到现在;至于穿的衣服大多是哥哥姐姐穿过的;过年的压岁钱我从不乱花。我养成了不攀比,不浪费的好习惯,这得益于我严格的家教。
“勤”就是勤奋。“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勤奋的重要性不难理解,在我家勤不仅仅体现在学习上,也体现在生活中。爸爸妈妈工作很努力,妈妈很少看电视,忙完家务,大多时候她总是看些有关教育类的书籍,她总说要与时俱进,不断给自己充电。爸爸爱鼓捣他的电脑,妈妈不会操作时,爸爸轻点鼠标,就把问题解决了;很多时候,爸爸的同事在下班后还会向爸爸请教电脑问题。勤奋才能让人上进,在爸爸妈妈的影响下,我也爱读书,勤思考,学习成绩一直很好。养成了好习惯。
在古老的中国文化语境里,对孩子的养育与熏陶,都是在家庭内部完成的。 只不过,随着后来社会的变迁和风尚的调整。 私塾的出现、学堂的诞生、班级授课制的流行,才有了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里的学校教育。 而当疫情在当下再度蔓延,以及线上教学一次又一次家长时间的情形下, 如何把握居家时与孩子的相处之道?又如何在这段不知何时结束的日子里,温馨且和睦地去孩子零距离相处? 这成为现实下很多家庭,必然要面对的话题、问题和难题。 1从心理接受开始:好好说话是一种能力 令人想不到的疫情持续时间,也随之让线上学习和孩子居家的时间延长。 与其抱怨这种无法改变的现实境况,不如选择心理接受,在接受中与孩子对话、交流。 因为心理上的不接受,我们对自己的孩子渐渐增多了反感。 “说多少遍了,不要再看电视了,赶快去做作业!” “你今天作业怎么又没交!你一整天都在干什么?” “我每天那么辛苦挣钱,为的是什么,为的是你呀!你还在家打游戏?” 也因为心理上的不接受,我们就开始对老师有着多多少少的抱怨。 “现在老师真是轻松,作业我们家长盯,管孩子得我们自己管,老师倒是都在家很舒服!” “老师现在工资一样拿,但是干的活可少多了。” …… 这诸多的抱怨之辞,折射出来的,就是家长对于目前线上教学与孩子居家学习的不接受。 在这种不接受心理之下,家庭中也充斥着抱怨、争吵、哭闹。 或许,换一种心理想法,会让家庭里的环境面貌截然不同。 “再看10分钟电视就去做作业”。等过5分钟后,再提醒一下,严肃而笃定。 “游戏可以玩,但是作业也得做,时间你自己规划分配好了吗?” “你愿意替妈妈上班,妈妈来给你做作业嘛?” 换一种心境看待问题,也会让自己的内心少了许许多多的积怨。 “昨天老师不是还专门打电话来提醒孩子么交作业吗?” “老师,也是不容易,晚上23:00还在发消息。” 心理上对待问题的接受反应样式,会直接促成我们采用何种方式在言语上表达。 冷静、客观而温热的心理,在家庭空间里好好说话,真的是现在稀缺的一种能力。 2孩子不会听大道理,但是却愿意主动模仿 白岩松说过一段很赤裸,但很真实的话: “打麻将的父母,教不出上进的孩子。” 在孩子的眼前、面前,家长就像是一面镜子,孩子会从父母的身上,窥到要成为的样子。 如果你每天回到家中,低头捧着手机刷视频,又怎么让孩子不碰手机? 如果你晚上的时间总是随意地点外卖,又怎能期望孩子会主动地学做饭? 如果你父母之间总是互相争吵闹别扭,又怎能奢求孩子要平和地跟人说话? 在家庭教育里,我们说话时候的神情、语调、用词,都会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而后他们会在日后的生活里加以翻版。 疫情再次席卷而来的这段时间,做生意的一位朋友,被迫关了餐饮门店,宅家。 平时忙于生意,早出晚归,有时候连续三五天会住在单位,跟孩子碰不着面。 现在平时整天居家,他第一次真实地看到自己儿子身上的懒散、分神、粗心的样子。 这哪行?男孩子,以后还得养家,这个样子,以后养活自己都艰难。 儿子不认真上网课,那我就陪他一起上?他上学校的课,我上开放大学的经济课。 儿子不交作业,我跟他比谁先写完作业? 儿子不看书,每天晚上我跟他晚上一起打卡半小时。 现在,朋友每天晚上晒出的他和儿子共读的照片,那股认真的模样,简直成为朋友圈的一道盛景。 北宋苏洵教育自己两个儿子的那段佳话,到现在依然被人们在坊间传颂。 苏轼、苏辙兄弟俩,儿时一样十分顽皮、贪玩,不懂得读书的好。 面对两个儿子这样荒废学业的境况,他心里异常焦灼,但是他不想用批评斥责这种粗暴的方法。 为了两个儿子懂得读书的趣味,他自己发奋苦读,每当两个儿子看到自己读书时,他就立刻将书藏到角落里。 久而久之,苏轼、苏辙感到无比好奇,竟然趁着父亲不在的时候,悄悄地偷出书来阅读。 那种带着冲动、好奇“偷”出书来读书的体验,想必一定是丰富精神、全神贯注的。 越是小的孩子越是听不进道理,但是越是小的孩子,越是懂得模仿。 给孩子一片模仿的空间,一个模仿的理由, 他们会给出一个让我们欣喜的答案。 3独立自主的价值:多一种技能就会多一种出路 “独立”“价值”与“出路”这3个词,让我想起作家刘墉的那段话: 孩子,爸爸妈妈不能跟你一辈子,所以给你鱼,也给你网,下面的鱼,你得自己捕。 在很多时候,是我们自己亲手给孩子手中塞满了鱼,从而让他们失去了抓住渔网的机会与可能。 随着当下社会生活的变化与知识的更迭加快,单纯懂得知识已经不能全然适应这个时代。 理解、迁移、运用知识,才成为这一代孩子,面对未来生活需要掌握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近段时间,饱受争议的上海抗议对策,让魔都处于风口浪尖。 在这风口浪尖之上,让我们看到疫情下一种能力的重要——学会做饭。 上海大润发南汇店长王先生,讲述在疫情中,自己接到的许多求助电话。 “一些00后或者刚刚工作的年轻人,在电话里告诉我,因为平时没有做饭的习惯,家里连锅都没有,肉啊蔬菜啊,对他没有意义。” 当这则消息在坊间传开的时候,不知道这些孩子的父母会是怎样的一种感受。00后的孩子说: “他什么菜都不要,就要泡面、饼干,再配点水果。” 这种原本在家庭教育里习以为常的技能,在当代年轻一代身上,竟然成为了活命的一条路,或者丧命的一堵墙。 不会做饭的00后,比较下面的10后大厨,我们可能更会感受到家庭教育里,对于孩子谋生技能培养的重要。 作家李月亮,就分享了这样一则故事: 坐标陕西西安,一位叫作胖胖小鱼妈妈,闲暇之余,分享着自己儿子的做饭日常。 从胡辣汤到腌腊白菜,再到蒜蓉大虾,小鱼完全能够一个人搞定。 上小学的小鱼,时常能够承包制作全家人的晚餐“大餐”。 孩子终究会慢慢长大,但是在长大的过程中,我们当轻轻地问一下自己: “在孩子年幼的时候,我们曾经教会了他什么? 是自己洗衣?是亲手做饭? 是经营自己的零花钱? 是懂得待人接物的技能? 还是怀有一种特长的能力?” 疫情期间,我们有着很多与孩子相处的时间。 尝试腾出让他们锻炼一种能生活技能的空间,他们会在生活里,更为游刃有余。 如果孩子缺乏独立生存和自理自立能力,缺乏生存困境的磨砺,就很难成为生活的强者。 演讲家徐望华说过这一句话,与所有父母共勉。 4零距离的家庭接触,要以积极情绪加持 情绪与生俱来,但是对于情绪的调整,却是人可为之。 疫情下,很多家庭遭遇被集中隔离、或是承受着被封控在家的命运。 失业在家,本来就不好的心境,再加上孩子的不懂事、学习上的敷衍了事。 在任何时候,都可能让我们心底的情绪防线崩塌。 在这个特殊的时间里,就更考验着父母的家庭经营智慧。 隔壁的邻居夫妻,在同一家单位上班,因为涉及人员密接,现在被封门在家。 而且,还被同一层邻居暗地里嘲讽:给小区这栋楼带来了晦气。 面对失业、宅家、被讥笑的境遇,他们的情绪再低落也不为过,但是,他们,不! 他们说: “虽然暂时失业,但是: 至少房贷压力不大,不用太为眼前发愁; 至少我们平时积累下来的存款,不至于让生活捉襟见肘; 至少现在不那么忙,能够陪陪孩子,跟他一起成长。” 他们每两天会联系社区志愿者,团购点日常的蔬菜、水果,顺带给同一层的几家邻居捎上一点,让志愿者送过去,表示歉意。 一个礼拜下来,同一层的邻居,竟反而都不好意思收了,感到难为情。开始给他们家顺带捎上一点蔬菜、瓜果。 现在社区解封,几个家庭有了更多愉快的交集。 现在平日里他们群里一起商讨管理孩子的妙招,分享哪个超市有新鲜的食材……几个家庭的孩子,从平日里的陌生,也竟成为了要好朋友。 一段相处的小事,被社区传为佳话,这又何尝不是家庭教育的当下典范。 《积极情绪的力量》中,有这样一段话: “我们并不是因为生活圆满、身体健康才感受到积极情绪的, 而是由衷的积极情绪创造了圆满与健康的生活。” 恰恰是这种积极的情绪力量,让这一个在原本不那么快意里的家庭,生活出有像花瓣一样芬芳的生活味道。 当我们面对孩子的教育难题的时候,不妨轻轻地说一声,至少我们还有什么。 当我们面对家庭生活不容易的时候,不妨鼓起劲说一声,相信,我们能搞定。 耳润目染,孩子也会在接触中,变得乐观,更为坚强,更加积极。 因为他们也在模仿之中,传承了父母处事的方式、态度,与优雅的样子。 疫情下,零距离接触家庭教育,这是生活洞开的另一门必修课。
102 浏览 4 回答
193 浏览 4 回答
123 浏览 3 回答
118 浏览 5 回答
292 浏览 3 回答
311 浏览 4 回答
269 浏览 3 回答
176 浏览 5 回答
100 浏览 4 回答
353 浏览 3 回答
357 浏览 3 回答
227 浏览 5 回答
155 浏览 5 回答
253 浏览 4 回答
146 浏览 4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