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在我们生活各个方面的深入,信息技术课程在中小学课程中获取了一席之地,这门课程引起了我们教师和教育者们的关注,同时信息技术教材也出现了百花争艳的现象,这本是好事。但是我们也发现了很多信息技术教材并没有贯彻信息素养的要求,而是简单的电脑技能操作讲解,这些根本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在此,我提出一些关于小学信息技术教材设计的理念,以供大家商榷。【关键词】 信息技术 教学方法 信息素养一、目前我们所用信息技术教材的局限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学科现在已经在大多数的小学普及开了,作为一门必修课,正式设在三、四年级,也有一些学校从一年级就开设了。我们江苏省的信息技术教材基本都是采用了由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上下册,该书由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2002年3月修订出版,主要内容有:信息技术基础知识、windows98、画图、文字处理以及学做多媒体等内容。随着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课改的深入,教育观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这套教材越来越不能适应时代和学生的需要了。1、首先是教材编写的出发点的问题。目前有一些教材基本上属于传统的计算机教育教材的翻版,一翻开书就是计算机知识与操作界面,让不少教师产生了“信息技术课=计算机课”的印象。大多数教材实际上只是对某个软件知识点的罗列,信息技术课基本上是对某个软件的功能介绍。这样的教材不能体现信息技术课与计算机课的区别,这样的教材也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令学生学起来枯燥无味,更不用说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了。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这些教材的编写没有吃透信息素养的内涵,所以也就很难把信息素养作为教材编写的理论指导。我认为信息素养就是我们编写信息技术教材的根本出发点,关于信息素养的详细概述有很多,但我认为南京师范大学的李艺教授所率领的研究队伍对信息素养的剖析具有很好的实际指导意义,对我们应该会有很大指导作用的。2、信息技术教材内容陈旧,很难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我们知道,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是非常快的,我们虽不能与信息技术保持同样的更新速度,但是我们必须要能在教材上及时体现出时代的痕迹,不能只停留在过时的内容上。这也是不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原因之一。但这一点我们很明显做得还不够,比如,校外Windows2000系统已风靡多时,广大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仍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的Windows98版,这多多少少会让我们觉得有些失望。3、信息技术教材体现人文方面的内容太少。我们知道,信息技术在体现技术性、科学性的同时,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体现着一定的人文特征。而大部分信息技术教材只是知识的讲解,没有体现技术所蕴含的艺术、文化与道德责任。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这是我们信息技术课程开展的根本目的,而电脑的操作能力只是信息素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更要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例如培养学生合作互助的能力和审美评价的能力,培养学生用学会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困难的能力,培养学生遵守网络道德的良好习惯等等。二、教材编写的设想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目标是根据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着重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它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个性化发展;使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技术工具学习、交流、创造,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遵守信息道德和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信息技术教材承载着这些要求,所以我们应该好好思考下我们的信息技术教材的编写问题。(一)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应该注重基础性、稳定性、实用性1、基础性。被选取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稳定性。被选取的内容尽量是学科领域中具有一定稳定性的东西,是将来能够利用的知识,而不至于很快就被淘汰。3、实用性。在应用软件的选择方面应考虑其实用性,尽量选择市面上应用广泛、比较流行的软件,以适应时代潮流,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在软件操作方面,尽量多介绍各种软件共性的东西,而不过于强调软件操作的特定细节。这样才有利于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以通过几个主要软件的学习,掌握学习其它软件的操作方法。(二)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应该注重课程整合思想《指导纲要》中指出,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课程整合的问题。因此,进行课程整合就是教材的重心,也是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向。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思想是以计算机知识为依托,以学科活动为线索,并以提高学科知识与信息素养为主要目标。因此,教材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信息技术知识、信息素养知识和学科活动。其中信息素养知识是信息技术知识还是学科活动中,都要有所体现,它的内容同其他两项是相融合的。所以,基于整合思想的信息技术教材应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计算机知识,二是学科活动,它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1)教材目标同学科目标相联系,教材内容同学科内容相联系,学科教师可以选取其中有用的部分开展教学;(2)教材内容立足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的阶段性特点;(3)教材内容单元章节具有独立性和连贯性:把信息基础知识分成若干单元,明确每一部分知识的学习应具备的基础知识,以及完成后应达到的目标,使每一部分知识自成体系,又具有一定的整体性;(4)每一部分有明确的知识、情感和技能三个方面的目标;(5)教材具有开放性,学校或地方的各学校教师可以在教材的基础上共同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三)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还应该注重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教材的风格、内容不能适合学生的口味,学生连课本都不愿多看,也就谈不上对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了。1、语言的趣味化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是写给10岁左右的孩子看的,因此必须适合这个年龄段孩子的阅读习惯与阅读能力。在教材的行文习惯与语气中带有一些趣味性及通俗易懂的话语,会让孩子爱读书。如趣味性课题的选取,“做电脑‘小主人’”、“编织‘彩色天地’”、“植树造‘林’”、“拜访‘金山画王’”等等,拟人化的语言会大大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2、内容趣味化几乎每个小孩子都喜欢画画,那么在电脑上画画,利用电脑的先进性,能快速地画出色彩纷呈的图画来,更能增强学生的成就感;用电脑听音乐,放电影,感悟电脑的神奇;通过网络,学生可以查阅更丰富的资源,开拓学生的视野。这些内容的选取,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内容的安排上还可考虑必学部分、选学部分与课外阅读知识。必学部分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它是学习后继知识所必备的,也是学有所用的知识;为照顾基础较好、对计算机兴趣浓厚的学生,可以把一些理论性较强的知识、功能强大的应用软件作为选学内容,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计算机的认识,又保证了学科本身的系统性与完整性;为进一步拓展学生视野,还可以把一些与本学科有关的适用知识作为课外阅读材料,可以在书中介绍与某些知识有关的网站及其网址,以便学生上网查阅相关信息,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与应用能力。(四)在组织教材内容时,应考虑到引导符合信息技术课程特点的教学方法信息技术教材内容多而杂,要求用较少的课时学习较多的知识点,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因此在教材的编写方面应体现创新教学方法的引导,比如运用“情境启发”、“协作学习”、“任务驱动”、“认知工具”、“自主探究”、“小老师”等教学策略开展教学活动。所谓“情境启发”,是利用信息技术为教学提供一条超时空的隧道,把网上的和光盘里面的丰富多彩的信息资源呈现给学生,为学生的学习创造广阔天地,提供学习环境,增强对学生思维兴奋点的刺激。“协作学习”是由多个学习者针对同一学习内容彼此交互和合作,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通过竞争、协同、帮助、分工、伙伴、角色等形式,达到对学习内容的深刻理解和领悟。“任务驱动”是指学生按照教材或教师的要求去完成某项工作。任务驱动教学策略对主体性教学,对发挥学生积极主动性,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创造性能力都有积极作用。“认知工具”是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工具软件,学生利用这些工具软件通过自己动手来探索外物,以便更好地丰富原有的认知结构。“自主探究”是为学生建立开放、自主的学习环境,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自己的计算机上根据自己的水平完成学习任务。“小老师”也是信息技术课教学所采用的教学策略之一,它适用于教学内容为一些同学已经掌握,或者还有代表作品的情况。让这些同学展示他们的作品,讲解作品制作的方法,其优点是:有利于演讲者的成长,有利于激发听讲者的创作意识,对教师是一种挑战。让同学展示他们的作品,是对他们成功的肯定,也是让他们与学习伙伴共同分享学习成果;让他们当小老师讲解作品制作的方法,能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又能培养他们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促使其不断成长。对聆听者来说,演讲者是自己的同学和伙伴,展示的是自己熟悉而感兴趣的内容,这种亲近感是老师无法替代的。同时,自己同学能制作的,我也能制作甚至会更好,从而一种学习的欲望、创作的热情很自然地被激发起来。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就会有内在动力的支持。(五)在组织教材内容时,是否还应考虑到有一套适合信息技术教学的评价系统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有许多重要因素是不能用传统的评价系统来评价的。要研究形成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系统,应该转变观念,充分考虑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和深层意义。只有积极的评价系统才能促进信息技术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总之,我认为信息技术的教学也好,信息技术教材的编写也好,都应该用信息素养的内涵作为指导思想以及最终目标,我觉得这是信息技术教育的“魂”。三、小结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作为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我们担任着育人的重任,作为一名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师,我们的目标是让孩子们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同时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学习,如何体验生活,如何发展个性,如何创新。信息素养是我们信息技术课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应围绕这一目标编写我们的教材,上好我们的信息技术课。任重而道远,我们共同携手努力,期待一套新的信息技术教材能早日与大家见面!
如何写好数学教育论文华南师范大学数学系 何小亚一、数学教育论文的基本结构标题(论文中心内容的概括,要求确切、恰当、鲜明、简短、精炼,一般不超过20字)作者名(单位名、省、市、邮政编码)摘要:[ 摘要的内容应全部源自论文本身,是论文内容的高度“浓缩”,使读者能迅速了解论文的主要内容。它要求准确、简明扼要(一般不超过300字)、独立完整、客观陈述(不能以第三者的口气进行介绍、评论,如“文章认为……”、“本文通过……”、“本文论述了……”、“本文探讨了……”、“本文首次提出了……”这些表述是不符合要求的)]关键词:(关键词是从论文中选取出来,用以表示全文主题内容信息的单词或术语,约3—8个)引言(开头语)1. 选题的原因和重要性。2. 对本课题已有研究情况的述评,如研究进展、对现有结论的评价、尚未解决的问题等。3.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方法、计划。4.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几种常见的开头方法:1.内容范围开头法,即说明本文要论述的内容范围;2.问题开头法,即以数学问题或研究对象所存在的问题的方式开头;3.设问开头法,即以设问的形式把论文要论述的中心内容表达出来;4.目的开头法,即直接把论文要达到的目的告诉读者;5.背景开头法,即阐述所研究课题的历史背景;6.结论开头法,即直接阐述论文的的主要结论。正文1 …………………………2 …………………结论与讨论(结束语)结论部分起着总结全文、深化主题、揭示规律的作用,其内容大致为概述自己研究了什么问题,取得了什么结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下列情况可以省略结论部分:1. 前言部分已对结论进行了概括;2. 结论已不言自明;3. 验证性的论文;4. 商榷、反驳、补充性的论文。附录附录是指因内容多,篇幅长而不便写入正文,但又必须向读者交代清楚的一些重要材料。因为正文中有些内容意犹未尽,列入正文中撰写又会冲淡主题,为此,在论文的最后部分以附录的方式进行弥补。附录的内容主要有座谈会提纲、问卷调查表格、测试问题、各类图表等。参考文献参考文献是指作者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所引用的图书资料,包括参阅或直接引用的材料、数据、论点、词句,而必须在论文中注明出处的内容。它包括各种著作、期刊、学术报告、学位论文、科技报告、专利、技术标准等。一般地说,在论文中引用前人的观点、数据、材料时,应按先后顺序标明数码,依次列出所引用内容的出处。引用文献为期刊,可仿下面的例子书写:[1] 何小亚. 数学应用题认知障碍的分析[J].上海教育科研,2001,6:41-43.[5] 何小亚. 建构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的教学策略[J].数学教育学报. 2002,11(1):25.引用文献为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学术报告等,可仿下面的例子书写:[2] 赵振威,黄熙宗,范叙保,等. 中学数学解题研究[M]. 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96-104.引用文献为报纸,可仿下例书写:[8] 谢希德. 创造学习的新思路[N]. 人民日报,1998—12—25(10)上述指的是一般小论文的格式。对于毕业论文,则要按照下面的格式。一、问题的提出(背景、问题、你要研究什么问题……)二、术语界定(术语界定就是去解释规定你论文中要用到的关键术语,如“新课标”是什么意思?、“数学建模”指的是什么?、“渗透”是什么意思……)三、研究的现状(综述同行(相关文献)的研究情况)(谁/什么文献/研究什么/什么结论/简单的评价。要以脚注的形式标明出处。文献综述最好按类别进行.。四、研究的意义(价值)及理论基础(你的理论主要是数学课程标准理论)五、研究方法(你的方法属文献研究、比较研究、定性研究)六、研究结果就是以下你的正文中属于你自己研究的结果。自己的东西有多少就写多少,不一定要面面俱到。别人的结果要放在研究现状里。否则读者很难区分哪一部分是别人的,哪一部分是你的。七、研究结论(根据“五、研究结果”得出的结论)八、研究展望(研究的不足/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值得研究的问题)二、数学教育论文的选题1.学习研究数学教育文献数学教育类期刊Educational Studies in Mathematics(荷兰);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美);Mathematics Teaching(英);Mathematics Teacher(美);《课程. 教材. 教法》(人民教育出版社)《数学教育学报》(天津师范大学等)《数学通报》(中国数学会,北京师范大学);《数学教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学数学》(湖北大学);《中学数学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中学数学研究》(华南师范大学)。2.把握数学教育研究的新动向及时了解数学教育研究的新动向、新成果,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勇于实践,教学与科研相结合。3.研究课程标准和新教材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各种版本的新教材4.研究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和教学方法5.研究初等数学问题对初等数学各个分支中的某些问题或某种方法进行专门的研究,比如某个定理的推广和改进,某种解题方法的提出与应用。三、注意事项1.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研究课题2.注意文献资料的取舍围绕课题选择文献资料,选择的材料应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实践性、理论性和新颖性3. 构思与布局在总体构思论文的框架结构时,要注意从整体上思考如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将论文分成几个部分,每一部分又细分为几个小的部分,每一小部分有哪些要点。4. 修改和定稿初稿完成后,应仔细推敲,反复修改,要敢于否定自己,切忌马虎走过场。5. 注意创新论文应注意创新,最忌讳因循守旧,人家写什么,自己也写什么,跟在别人后面人云亦云。我们在撰写数学教育论文时,无论是题目、内容、论点、例证,还是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都应该锐意创新,因为有无创新是一篇论文质量高底的重要标志。6.不容易被刊用的稿件的特点(1) 论述的经验、方法是众所周知的;(2) 所列举的数据有为自己评功摆好的嫌疑;(3) 选用的例证陈旧;(4) 仅仅是例证的堆砌,缺少深刻的理论分析;(5) 概念不清,逻辑推理出错;(6) 结论的推导冗长而应用面狭窄;(7) 课题过大,设计面过宽,讨论问题面面俱到,但不深入;(8) 文章过长(超过5000字)。附件四:研究课题举例一、一般性的研究课题1. 中学数学课程标准的分析研究2. 关于高考数学命题及答卷的研究3. 数学开放题研究4. 数学应用题研究5. 优秀数学教师的教育思想及教学艺术评析6. 数学教学改革实验研究7. 数学差生的成因与教学对策8. 学生数学能力评价研究9. 数学教育中的素质教育内涵10. 中学数学教学与学生创新意识培养11. 中学数学教学与学生应用意识培养12. 数学课程评价的理论与实践13. 数学语言教学研究14. 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研究15. 中学数学作业处理16. 运用数学方法论指导数学教学17. 中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调查研究18. 中学生数学语言能力的调查研究19. 数学学习方式的调查研究20. 数学交流能力的调查研究二、 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方面的研究课题(一)在新课程理念下对原有内容的教学研究1. 函数教学研究2. 向量教学研究3. 立体几何教学研究4. 解析几何教学研究5. 导数及其应用教学研究6. 概率与统计的教学研究7. 不等式教学研究8. 三角恒等变换教学研究(二)对新增内容的教学研究9. 算法教学研究10. 统计案例教学研究11. 框图、推理与证明教学研究12. 选修系列3教学研究13. 选修系列4教学研究(三)双基与能力教学研究14.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双基教学设计研究15. 关于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研究16. 关于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中的作用的研究17. 数学新课程实施中学生自主学习的研究18.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我监控能力的研究19. 关于《标准》中课程内容与要求的科学性、可行性的研究20. 数学文化对于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研究21. 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探究、研究性学习的研究三、高中数学新课程的评价课题1. 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评价的研究2. 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模块终结性评价工具与方法的开发3. 对选修系列3、选修系列4读书报告的评价4. 对数学探究、数学建模的评价5. 高中新数学课程课堂教学评价6. 高中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评价7. 数学新课程理念下的高考命题研究8. 数学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9. 关于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的研究四、高中数学新课程的信息技术研究课题1. 信息技术的三重连环表示法(数字、图形与符号)对于数学教学的影响与作用2. 网络环境对于数学新课程实施的促进作用(如运用网络资源,展现数学文化)3. 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的融合4. 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结合具体内容研究)5. 信息技术对评价的形式与内容带来的影响6. 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的数学课程和教学资源库的建立7. 信息技术对于学生数学能力(如图形直观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或运算能力等)的影响与促进8. 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展示数学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的案例研究9.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内容整合的案例开发五、高中数学新课程的课程资源研究课题1. 算法的背景与实例的收集与积累2. 概率与统计的背景与实例的收集与积累3. 导数及其应用的背景与实例的收集与积累4. 关于高中数学选修系列3课程资源的开发与积累5. 关于高中数学选修系列4课程资源的开发与积累6. 现行高中数学新教材的比较研究7. 数学新课程资源的拓广与应用8. 网上数学资源的拓广与利用9. 数学教学软件的研制与开发10. 数学教学资源的传播与信息共享六、高中数学新课程的研究性学习(数学建模、数学探究)1. 如何指导学生选择数学探究、数学建模的课题2. 数学探究、数学建模活动与课堂教学的关系研究3. 研究性学习对培养学生能力的作用中学数学教材、教学研究的问题1.“好”的情境的标准是什么?如何开发?若干优秀情境交流。2.如何在一些重要的数学概念(如,函数)中,突显“数学化”过程。2.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在中学数学中的渗透(如随机的思想、公理化的思想)。3.统计与概率内容的系统设计及案例交流。4.课题学习的系统设计及案例交流。5.整理与复习的系统设计及案例交流。6.几何内容的系统设计及案例交流。7.发展学生推理能力的系统设计及案例交流。8.小学、初中、高中的衔接,知识之间的联系(哪些重要的联系?如何体现?)。9.信息技术对课程内容选择、呈现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10.如何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不只局限于数学史。11.教材如何体现教学内容的弹性(阅读材料、选学内容、开放问题、提供参考书籍)12.教材怎样才能更好地体现数学的特点及学生的认知特点。13.建立数学模型与数学的双基教学。14.如何处理教材“留白”和学生自学(阅读)之间的关系。15.教材“留白”与教师发展空间之间的关系。16.对评价的思考与实践。附二:教学设计模板课题名称:×××××××教学年级:×年级设计者:(姓名、单位、邮编、联系电话(手机或小灵通!)、E-mail等)一、教学内容分析1.教学主要内容2.教材编写特点本节课内容在单元中的地位,本节课教材编写的意图及特点等。3.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4.我的思考下面的学习目标、活动设计、组织与实施是如何落实对教学内容分析的理解,特别是核心数学思想的落实。说明:教学内容分析应该建立在教师良好的数学素养之上。可以在教学组内或学区中心集体研讨,或专家的指导下完成。需要注意的是,对教学内容的分析应体现在学习目标和教学过程的设计上。二、学生分析1.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包括知识技能,也包括方法)2.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学习该内容的经验3.学生学习该内容可能的困难4.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方式和学法分析5.我的思考:下面的学习目标、活动设计、组织与实施是如何落实对学生分析的理解。说明:学生分析应该通过对学生的实际调研作为科学依据,不能仅凭经验判断。学生分析是个性化的工作,不能由他人的结果简单代替自己的学生分析。已有知识基础的调研可以通过设计几个指向明确的小问题实现,对这方面的数据统计及分析是更为重要的,这种分析是教师设计和修正“学习目标”的重要依据。学生经验、学生学习困难、学生学习兴趣等的调研可以通过访谈实现,可以是抽样,也可以是有针对性的,如对于学困生做特别的访谈,可能会发现他们身上所具有的学习要素。调研中可以将学生测验、访谈、小组观察等结合起来。三、学习目标(以学生为主语)1. 知识与技能2. 过程与方法(数学思考、解决问题)3. 情感态度价值观说明:1.教学内容分析和学生分析是学习目标制定的依据和前提。因此,如果对教学内容分析的要求越透彻,对学生分析的要求越科学和规范,学习目标的设计就越不是一件简单而迅速的工作。2.学习目标是为学生的“学”所设计,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习目标的达成服务的。学习目标是个性化的,又是尊重数学学科发展需要和学生未来学习需要的。3.学习目标的制定应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思考,但具体形式不一定逐条对应。4.学习目标应该在下面的教学活动中得到实在的落实。特别是教学活动中设计意图应该阐释,活动及其组织与实施是如何为达成目标服务的。四、教学活动教学活动就是为学习目标的实现所设计的活动。包括1.活动内容2.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说明:指教学活动开展的具体形式,包括学生学习方式—独立学习,还是合作学习等;教师活动的开展—提问或提出任务,组织合作学习,组织交流,讲授等;教学资源的准备等,如学具、教具、课件等。3.活动的设计意图说明:为教学活动和活动的组织实施进行辩护,辩护的出发点是分析它们是否促成了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不是简单地主观臆断是为目标服务,应该有一定的理由—数学的、教学的。更不应该写成一些没有针对性,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4. 活动的时间分配预设说明:主要指对教学活动的时间分配预设,以便于自己检测教学设计上合理与否。可以参考下面的表格形式,也可以用文档的形式。活动内容 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含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时间分配五、教学效果评价目的是检测学习目标是否实现,为进行教学反思和改进教学提供依据。可以采取测验、访谈、课堂观察等多种方式评价教学效果。教学设计中应包括教学效果评价的方案。例如,对于知识技能目标达成度的评价,可以设计当堂课或课后能够做的1-2个小问题。以下几点供教师思考:(1) 情境的作用是什么?应该为学习目标服务,不是仅仅追求“热闹”。(2) 如何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如小组活动的组织、信息技术的使用、练习的设计等,使得它们更为有效?(3) 学习目标是教学设计的核心,设计了就要努力执行和实现。所有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设计都应该为促成“目标”的实现服务。(4) 教学是需要设计的,最后达到寓教于“无形”之中。(5) 设计应该考虑单元或更大的范围。
问题一:课题研究中的拟创新点是什么 直白地说,拟创新点就是在你所研究的这项课题中准备创新的地方是什么,可以是一点,也可以是几点。比如,研究智能机器人的开发与应用,可能国外如美国、日本都有过相关研究,但它们研发的材料要求穿高,如果你研发所需要的材料要求不高,比如一般比较常见的金属啊甚至木材什么的就可以制造出来,那么你的创新点就是使用的新的成本更低廉的材料;当然,如果你的设计或制造方法更为有效,方法也可以成为创新点。这些在你所制定的课题研究方案或计划书中都应该明确出来,目的是表明你的研究不是简单的重复别人的研究工作和成果,而是进行新的创造,这也是你的课题研究的最突出的价值或意义所在。我们往往说某某课题或项目填补了国内、国际什么什么领域的空白,其实是说它的创新点。如果我们在设计方案时拟完成的创新点如期在研究成果中呈现,那么就说明我们的课题是具有开创性的,就具有了创新点。 总结一下吧,上面谈到了两个创新点:一个是课题研究方案中的,也是你提出的问题中的,另一个是研究成果中。二者一般是一致的。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啊!有问题可以继续探讨。。。 问题二:如何写毕业论文的特色和创新点 1、选题新颖性。目前大部分的研究都是探讨有关全体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之间的关系,单独研究国有上市公司的很少。但随着“两大办法”的相继出台,股权激励己经走进了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视野,国有企业的特殊性将决定其研究的特殊性。因此,本文将在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这一特定的微观背景下,研究股权激励性的有效性。以此丰富相关方面的研究。 2、衡量股权激励有效性指标的新颖性。之前的研究几乎全部选用公司的业绩作为股权激励有效性的衡量指标,但股权激励的对象是公司的管理层,评价激励的有效性时应该衡量管理层的业绩。目前国内大部分的研究都不区分公司业绩与管理层业绩,考虑到国有企业的特殊性,本文选取管理层业绩作为股权激励有效性的衡量指标,剔除市场环境、市场结构与企业资源对企业经济业绩的影响后,观察国有企业股权激励的真实效果。为我国国有企业建立长期有效的激励制度提供实证依据。 3、引入相对业绩评价理论。系统阐述了相对业绩评价理论,并基于相对业绩评价理论结合我国国有企业的特点从会计回报、公司发展、股票回报三个不同的角度确定国有上市公司的相对业绩。 4、运用新的模型。在对我国国有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有效性实证分析时,本文并没有直接运用前人已有的模型,而是将各种模型进行回归比较,探寻最佳模型,以使回归结果更真实准确的反应股权激励比例与管理层业绩之间的关系,对我国国有上市公司具有直接的借鉴意义。 在对国有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研究中,笔者深深的感受到了这一研究课题的奥秒无穷。虽然笔者己经做了大量的研究与努力,但由于个人对股权激励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加之个人的精力能力有限,本文还是存在着以下不足: 1、研究对象的局限性。本文的管理层股权激励只是针对国有上市公司做了相关的研究,但是管理层激励问题并非只存在国有上市公司,国有非上市公司中也大量存在。由于国有非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难以收集整理,因此本文的研究结论可能只适用于国有上市公司,对国有非上市公司的适用性有待于研究,这导致研究成果的推广缺乏应用基础。 2、数据选取的局限性。由于本文选取股权分置改革后的数据为研究样本,我国分置改革时间很短,相关的法律法规也并不完善,所以实施股权激励的国有上市公司并不是很多,从而导致了研究样本容量相对较少。 3、指标选择的局限性。本文选择相对业绩作为被解释变量,由于非财务指标难以量化以及我国国有企业业绩评价的特殊性,本文在衡量相对业绩时只选择了单一的财务指标,并没有构建全面的相对业绩评价体系。其次,影响股权激励有效性的因素十分广泛,由于笔者知识储备的局限,本文研究只选取了部分控制变量,可能考虑不尽详全,这些都将影响研究结果的准确性。 4、研究方法的局限性。本文选择相对业绩作为股权激励有限性的替代变量,但相对业绩评价理论的发展时间尚短。国外有关于相对业绩评价理论的研究很多,但我国的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而且大多用于研究管理层薪酬问题,几乎没有涉足过股权激励。那么相对业绩评价理论对股权激励的适用性有待于进一步检验。 5、缺少验证。由于数据收集的局限性以及时间关系,在进行描述性分析时,国有上市股权激励前后公司绩效是否有所变化本文没有实施验证,这是本文的又一不足之处。 问题三:课题的创新性怎么解释 课题的创新性是指课题的选择要有一定的新发现、新观点、新见解,在应用研究领域有新内容、新途径和新方法。课题的创新性应具体表现在: 一是反映时代特点,学生自主性学习培养的研究、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是具有新内容,如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储验能力,观察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是寻找新的角度,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构建新的课堂教学的模式研究; 四是采用新的方法,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五是广泛收集资料,了解课题的研究状况,搞清已有的研究解决了哪些问题,还存在哪些不足,怎样加以改进,在此基础上,确定该课题的着眼点,避免选题的盲目性。 问题四:如何写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拟创新点 (一)研究目标 1.总体目标 通过研究,探讨课外数学学习共同体构建的方法、途径和模式。 2.具体目标 (1)通过研究,探讨学生在课外数学学习共同体中学习的习惯及方法。 (2)通过研究,探讨数学学习共同体在课外学习的具体方案、运用模式和管理策略。 (二)研究内容 课外数学学习共同体充分利用生生互动作为教学的补充手段加以科学利用,以同学们课外交流讨论为主,以教师的教学资源和学生的学习资源为主线,主要包括课本、习题册、试卷库、学习指导、学习心得论坛等内容。同时,本课题还探讨课外数学学习共同体运用模式、学习效果和管理策略。具体内容如下: (1) 从心理上研究学生课外学习习惯、方法,增强学生共同学习的意识; (2) 研究分组和分配工作的策略,促进共同体的构建及学习效益的最大化; (3) 通过对文,理科的学生的不同特质分析,研制出共同体的学习具体方案; (4)利用我校的住宿制,研究对课外数学学习共同体的管理策略。 (三)研究假设和拟创新点 1.研究假设 (1)课外数学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为住宿制学生搭建一个合作、交流的学习平台,从而使学生在课外数学学习效益的最大化。 构建数学学习共同体就是培养学生共同学习的意识,进行科学合理分组,充分开发和利用生生互动的人力资源,激发学生展开辩论,互相交流,再现解题的思维过程。为住宿制学生搭建一个合作、交流的学习平台,从而使学生在课外数学学习效益的最大化。这也是本课题中应解决的关键问题。 (2)对构建课外数学学习共同体的研究,可促使高中数学教师对学生课外学习的重视和管理。 多年来,我们着重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研究,当然这是非常重要的。只是我们可以把眼光放得更宽,把高中数学学习建立在更加广阔的交流背景之上,对学生认识知识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课外学习是教学系统中尚待进一步开发的宝贵的人力资源,是教学活动成功的重要补充,高中数学教师应该对学生课外学习更加重视和加强管理。研制具体方案,保障课外学习顺利进行;同时研究存在的问题,构建和谐的课外学习共同体。研制一系列共同学习的具体方案,保障学习共同体不流于形式。这也是课题研究上的重点和难点。 2. 拟创新点 (1)可操作性方面 通过研究,探讨数学学习共同体在课外学习的具体方案、运用模式和管理策略,使之具有可操作性,让课外数学学习共同体不流于形式。 (2)可应用性方面 通过实践,探索数学学习共同体在课外学习的学习资料,共同学习具体例题、习题集,有效学习案例,无效学习案例,学习指导、学习心得,学习方法等,形成一系列可应用的学习资源。 问题五:论文开题报告中的创新点怎么写? 怎么写开题报告呢? 首先要把在准备工作当中搜集的资料整理出来,包括课题名称、课题内容、课题的理论依据、参加人员、组织安排和分工、大概需要的时间、经费的估算等等。 第一是标题的拟定。课题在准备工作中已经确立了,所以开题报告的标题是不成问题的,把你研究的课题直接写上就行了。比如我曾指导过一组同学对伦教的文化诸如“伦教糕”、伦教木工机械、伦教文物等进行研究,拟定的标题就是“伦教文化研究”。 第二就是内容的撰写。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所谓课题背景,主要指的是为什么要对这个课题进行研究,所以有的课题干脆把这一部分称为“问题的提出”,意思就是说为什么要提出这个问题,或者说提出这个课题。比如我曾指导的一个课题“伦教文化研究”,背景说明部分里就是说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伦教作为珠江三角洲一角,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她的文化发展怎么样,有哪些成就,对居民有什么影响,有哪些还要改进的。当然背景所叙述的内容还有很多,既可以是社会背景,也可以是自然背景。关键在于我们所确定的课题是什么。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课题研究的内容,顾名思义,就是我们的课题要研究的是什么。比如我校黄姝老师的指导的课题“佛山新八景”,课题研究的内容就是:“以佛山新八景为重点,考察佛山历史文化沉淀的昨天、今天、明天,结合佛山经济发展的趋势,拟定开发具有新佛山、新八景、新气象的文化旅游的可行性报告及开发方案。”三、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课题研究的目的,应该叙述自己在这次研究中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想要得到的结果。比如我校叶少珍老师指导的“重走长征路”研究课题,在其研究目标一栏中就是这样叙述的: 1、通过再现长征历程,追忆红军战士的丰功伟绩,对长征概况、长征途中遇到了哪些艰难险阻、什么是长征精神,有更深刻的了解和感悟。 2、通过小组同学间的分工合作、交流、展示、解说,培养合作参与精神和自我展示能力。 3、通过本次活动,使同学的信息技术得到提高,进一步提高信息素养。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在“课题研究的方法”这一部分,应该提出本课题组关于解决本课题问题的门路或者说程序等。一般来说,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研究方法有:实地调查考察法(通过组织学生到所研究的处所实地调查,从而得出结论的方法)、问卷调查法(根据本课题的情况和自己要了解的内容设置一些问题,以问卷的形式向相关人员调查的方法)、人物采访法(直接向有关人员采访,以掌握第一手材料的方法)、文献法(通过查阅各类资料、图表等,分析、比较得出结论)等等。在课题研究中,应该根据自己课题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关的课题研究方法,不一定面面俱到,只要实用就行。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 课题研究的步骤,当然就是说本课题准备通过哪几步程序来达到研究的目的。所以在这一部分里应该着重思考的问题就是自己的课题大概准备分几步来完成。一般来说课题研究的基本步骤不外乎是以下几个方面:准备阶段、查阅资料阶段、实地考察阶段、问卷调查阶段、采访阶段、资料的分析整理阶段、对本课题的总结与反思阶段等。 六、课题参与人员及组织分工。 这属于对本课题研究的管理范畴,但也不可忽视。因为管理不到位,学生不能明确自己的职责,有时就会偷懒或者互相推诿,有时就会做重复劳动。因此课题参与人员的组织分工是不可少的。最好是把所有的参与研究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推选出小组长,由小组长负责本小组的任务分派和落实。然后根据本课题的情况,把相关的研究任务分割成几大部分,一个小组负责一个......>> 问题六:毕业论文的课题研究方法 思路怎么写 毕业论文的课题研究方法、 思路 论文选题前要和导师沟通,听取导师的意见和建议。 论文选题要充分考虑自己的研究基础、研究能力和研究兴趣。所选的研究课题一般应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具有重要性。学位论文选题要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一定要是尚未解决或尚未完全解决而又要必须解决的问题,即能解决理论问题以推动学科发展,能解决实际问题产生多种效益,这样的问题当然就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二是具有创新性。学位论文课题应是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变化产生的新问题,以及前人没有解决的疑难问题,可以推动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和应用创新,因此,论文选题可以是完善或创新理论与方法,也可以是拓展现有理论的应用研究领域。三是具有学术性。论文讨论的问题一定要是一个学术问题,才有学术意义和学术价值。 四是具有可行性。论文选题要求在科学上成立并可以探究,符合发展趋势,并有一定宽度,可分解,能循序渐进,可以深入研究。在选题方向确定后,拟定具体的题目就非常重要了。论文题目是文章的题眼,可谓“干言万语第一句话”。拟定题目时要尽可能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体现专业性,符合本学科专业的学术要求和规范。二是要有问题意识,有针对性,从题目表述就可以看出论文研究的核心问题。三是题目大小要适度,表述简洁、无歧义。一般采取中生表达,文题相对。字数一般在25个字左右,最好不要超过3O个字。2.文献选择与阅读围绕研究方向领域或关键词选择文献,所选文献要尽量权威和前沿,特别是近五年的同类研究文献,要尽量“一网打尽”。与此同时,耍对文献进行编排处理,并严格按文献著录格式标明文献出处。文献选定后就要认真阅读,通过阅读文献,熟悉了解本研究领域国内外主流期刊最新的研究成果。在阅读文献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四个问题。一是论文所研究的科学问题是什么?是否重要?为什么重要?二是论文中用到哪些研究手段?这些研究手段足以解决所提出的科学问题吗?三是论文中是否有创新的思想?是否使用了新的研究手段?四是论文产生了新的结论或概念吗?论文的数据是否能够支持这些结论或概念?在此基础上,尽量整理出系统的文献综述,并在国内外专业期刊上发表,以实现“更加熟悉前沿研究、有效提高写作能力和形成物化成果”等多种目的。同时,通过多看文献来学习别人的写作技巧和精炼的语言词汇。文献阅读一般包括精读(基础文献、经典文献)和泛读(知识点、跨学科文献)两个层面。对重点文献、经典文献要精读,而且要进行解释、评论和分析。3.研究内容与提纲第一,与专业相关。这是研究生论文选题和写作的基本要求,也是通过毕业答辩的基本前提。第二,与兴趣相关。论文选题既要与兴趣相关,也要与自己未来的发展相关。“题对一生荣”。如果今后从事学术研究,就要选定较为长远的研究领域,深入持久地做下去,持之以恒,逐步培养自己对研究问题的兴趣。第三,适当跨学科研究。运用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或方法来研究本学科专业的问题,常常能产生新的研究思路和研究结论,不仅体现了创新,而且会开辟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因此,在研究生学习期间要注重学术交流,请教不同专业的同行,善于从多角度来思考所研究的问题。4.研究思路与方法在开题报告与论文撰写前,要在充分查阅和研究国内外相关的权威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针对研究对象,尽可能提出新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事实上,任何理论的创新归根结底都是方法的创新。对于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领域的研究方法要尽可能做到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运用一些基本概念和理论观点对所要研究的问题进行定性和规范分析,确定研究对象的内涵与外延、特点与本质。在此基础上,借助数理工具,建立......>> 问题七:项目特色与创新点怎么写? 1 针对使用环境 2 针对面对群体 3 使用与以往交互不同的方式 4 新的表达形式 5 and so on 问题八:创新性气候研究的课题怎么写 气候方面的课题就与天气研究和环境质量有关联了,所以在课题的研究上大家可以对关注这几个方面。亿百出版网不错你可以来看看。 问题九:毕业论文创新点怎么写范文 指标,但股权激励的对象是公司的管理层,评价激励的有效性时应该衡量管理层的业绩。目前国内大部分的研究都不区分公司业绩与管理层业绩,考虑到国有企业的特殊性,本文选取管理层业绩作为股权激励有效性的衡量指标,剔除市场环境、市场结构与企业资源对企业经济业绩的影响后,观察国有企业股权激励的真实效果。为我国国有企业建立长期有效的激励制度提供实证依据。 3、引入相对业绩评价理论。系统阐述了相对业绩评价理论,并基于相对业绩评价理论结合我国国有企业的特点从会计回报、公司发展、股票回报三个不同的角度确定国有上市公司的相对业绩。 4、运用新的模型。在对我国国有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有效性实证分析时,本文并没有直接运用前人已有的模型,而是将各种模型进行回归比较,探寻最佳模型,以使回归结果更真实准确的反应股权激励比例与管理层业绩之间的关系,对我国国有上市公司具有直接的借鉴意义。 在对国有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研究中,笔者深深的感受到了这一研究课题的奥秒无穷。虽然笔者己经做了大量的研究与努力,但由于个人对股权激励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加之个人的精力能力有限,本文还是存在着以下不足: 1、研究对象的局限性。本文的管理层股权激励只是针对国有上市公司做了相关的研究,但是管理层激励问题并非只存在国有上市公司,国有非上市公司中也大量存在。由于国有非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难以收集整理,因此本文的研究结论可能只适用于国有上市公司,对国有非上市公司的适用性有待于研究,这导致研究成果的推广缺乏应用基础。 2、数据选取的局限性。由于本文选取股权分置改革后的数据为研究样本,我国分置改革时间很短,相关的法律法规也并不完善,所以实施股权激励的国有上市公司并不是很多,从而导致了研究样本容量相对较少。 3、指标选择的局限性。本文选择相对业绩作为被解释变量,由于非财务指标难以量化以及我国国有企业业绩评价的特殊性,本文在衡量相对业绩时只选择了单一的财务指标,并没有构建全面的相对业绩评价体系。其次,影响股权激励有效性的因素十分广泛,由于笔者知识储备的局限,本文研究只选取了部分控制变量,可能考虑不尽详全,这些都将影响研究结果的准确性。 4、研究方法的局限性。本文选择相对业绩作为股权激励有限性的替代变量,但相对业绩评价理论的发展时间尚短。国外有关于相对业绩评价理论的研究很多,但我国的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而且大多用于研究管理层薪酬问题,几乎没有涉足过股权激励。那么相对业绩评价理论对股权激励的适用性有待于进一步检验。 5、缺少验证。由于数据收集的局限性以及时间关系,在进行描述性分析时,国有上市股权激励前后公司绩效是否有所变化本文没有实施验证,这是本文的又一不足之处。 问题十:论文开题报告中研究方向的动态及本文创新点指的是什么?怎么写 你好啊,你的开题报告选题定了没?开题报告选题老师同意了吗?准备往哪个方向写? 开题报告学校具体格式准备好了没?准备写多少字还有什么不懂不明白的可以问我,希望可以帮到你,祝开题报告选题顺利通过,毕业论文写作过程顺利。 技术路线一般是指研究的准备,启动,进行,再重复,取得成果的过程,不是指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更不是指答辩的准备和进行过程,许多同学会出现这些偏误。 多参考下同类型的论文,其实技术路线讲的就是你的论文的整体思路、逻辑推理过程以及采用的论证方法 在研究生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学位论文质量的高低是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而论文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论文开题报告做的细致程度。论文开题报告做的细致,前期虽然花费的时间较多,但写起论文来就很顺手,能够做到胸有成竹,从而保证论文在规定的时间保质保量地完成;但如果不重视论文开题报告,视论文开题报告为走过场,写起论文来就会没有目标,没有方向,没有思路,可能就要多走弯路,也很难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 一、论文开题报告的意义 硕士论文开题报告是研究生在完成文献调研后写成的关于学位论文选题与如何实施的论述性报告。论文开题报告既是文献调研的聚焦点,又是学位论文研究工作展开的散射点,对研究工作起到定位作用。 写论文开题报告的目的,是要请老师及专家们帮忙判断一下所研究的选题有没有价值,研究方法是否奏效,论证逻辑有没有明显缺陷。因此论文开题报告就要围绕研究的主要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或阐述的主要观点),研究步骤、方法及措施为主要内容。但笔者在工作实践中发现有很多学生往往在论文开题报告中花费大量笔墨叙述别人的研究成果,谈到自己的研究方法时,往往寥寥数语一笔带过。这样,不便于评审老师指导。 二、如何写论文开题报告 (一)论文开题报告的前提――通过理论思维选择课题 在工作实践中,发现硕士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是选题不合适。有的提出的问题太过“平庸”,有的选题范围太大,研究内容太多、太宽泛, 提出的问题不切合硕士生的实际,实践操作起来难度较大。如有的学生提出的论文题目:“新型中性镍催化剂的研究及其催化合成聚乙烯、聚丙烯的研究”,此选题有意义,有创新,作者的研究思路也比较正确,但论文选题范围太大,研究内容对于一个硕士生来说明显偏多,无法按时完成。因此应重新确定研究内容,注重项目的可操作性。 那么如何选择研究问题呢?这里要强调的是通过理论思维来发现研究问题。 理论是由一系列前设和术语构造的逻辑体系,特定领域的理论有其特定的概念、范畴和研究范式,只有在相同的概念、视角和范式下,理论才能够对话。只有通过对话,理论才能够发展。硕博论文要想创造新理论很难,多数是在既有理论的基础上加以发展。 其次,选择问题是一个“剥皮”的过程,理论问题总是深深地隐藏在复杂的现实背后,而发现理论问题,则需要运用理论思维的能力。这就需要我们不断锻炼和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需要在日常的学习中,不断总结和分析以往的研究者大体是从哪些视角来分析和研究问题,运用了哪些理论工具和方法,通过学习和总结来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从而选择具有学术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并与国家经济建设及导师承担的科学研究项目紧密结合的研究问题。 (二)做好文献综述,为论文开题报告打好基础 在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会上,出现的普遍问题是对文献的研读不够,对研究背景的了解不够深入,对研究方向上国内外的具体进展情况了解不够全面、详细, 资料引用的针对性、可比性不强。有很多学生没有完全搞清论文开题报告与文献综述的区别,他......>>
318 浏览 5 回答
305 浏览 3 回答
153 浏览 3 回答
247 浏览 4 回答
81 浏览 5 回答
232 浏览 3 回答
339 浏览 4 回答
268 浏览 5 回答
232 浏览 5 回答
210 浏览 5 回答
108 浏览 5 回答
222 浏览 7 回答
131 浏览 3 回答
107 浏览 4 回答
113 浏览 3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