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为印度洋海啸灾区募捐期间,青岛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多次听到这句话,出自不同人之口,在不同的时间。他们在向灾民奉献爱心的时候,都默默署上了同一个名字:“微尘”。而今,这普普通通的两个字变得如此之重,因为它承载了太多太多美好的情感与希望。对于这个名字,青岛市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再熟悉不过。在他们的记忆中,“微尘”曾在非典时期捐款10000元;新疆喀什地震时,捐款5000元。但这位捐款人到底是谁,仍是个谜。有人透露说,“微尘”认为自己只是一个很平凡的人,做的事也很微小,就像一粒微不足道的尘埃,不值得称道。这次也只是想向灾区尽自己的一点微薄之力。“微尘”的事迹经媒体报道后,许多人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部分媒体甚至公布了热线电话,希望市民能够提供有关“微尘”的线索。但这些努力并没有最终找到“微尘”,只有一个自称是“微尘”的朋友的人来电话说:“微尘”拒绝露面,而且不让他(她)的朋友透露有关他的信息,只想要大家记住“微尘”这个名字,希望更多的人来关心公益事业。一粒“微尘”,掀起了博大的爱心狂潮;无数“微尘”,汇成了爱的真情海洋。无数默默无闻的青岛人在这场跨越国界的爱心救助中,将善良、热忱的秉性进行了完美的演绎和诠释。这,是一种凝聚的力量,是一种文明的注解,并将铸就我们城市品格的一部分。蹬车56年,支教18年,如今白芳礼老人的支教事迹激励学子、感动中国。白芳礼老人就是这样,节衣缩食把自己蹬三轮车的所得全部捐给了教育事业。下边是老人捐献的不完全记录:1988年为中小学幼儿教师奖励基金会捐款5000元,1989年为天津市教师奖励基金会捐款800元,1990年为沧县大官厅乡教育基金会捐款2000元,1991年为天津市、河北区、津南区教师奖励基金、北门东中学和黄纬路小学等,共捐款8100元。1992年为“希望工程”和家乡白贾村小学,捐款3000元。1993年,为我国建立的第一个“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基金”捐款1000元。1994年为天津市河北区少年宫捐款1000元。“白芳礼支教公司”成立后,老人每月都向天津的几所大学、中学、小学送去数额可观的赞助费,这些所谓的赞助费实际上就是他的“支教公司”全部税后利润。南开大学学工部老师刘唯真回忆,白芳礼老人从1996年开始,每个月都要向学校捐款1000元,总额近3.4万元,200多名南开大学的贫困学生得到了资助;此外,天津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等高校也都收到了白大爷捐出的不同数额的支教捐款。曾经有人计算过,这些年来,白芳礼捐款金额高达35万元。如果按每蹬1公里三轮车收5角钱计算,老人奉献的是相当于绕地球赤道18周的奔波劳累。2001年,白芳礼捐出了最后一笔钱。年近90岁的他已无力再蹬三轮车,也无力再经营他的支教公司了,就在车站给人看车,还把一角两角的零钱装在一个饭盒里,存够500元后又捐了出去。捐出这笔钱以后,老人说:“我干不动了,以后可能不能再捐了!”这是女儿白金凤有生以来第一次听到父亲说打退堂鼓的话。为了让贫困的孩子们能安心上学,白芳礼老人几乎是在用超过极限的生命努力支撑着。在十多年的时间里先后捐款35万元,资助了300多个大学生的学费与生活费。他为学生们送去的每一分钱,都是用自己的双腿一脚高一脚低那么踩出来的,是他每日不分早晚,栉风沐雨,用淌下的一滴滴汗水积攒出来的,来之不易,来之艰辛!照常理,像他这样的古稀老人不仅无须再为别人做什么,倒是完全应该接受别人的关心和照顾。可他没有,不仅丝毫没有,而是把自己仅有的能为别人闪耀的一截残烛全部点燃,并且燃烧得如此明亮,如此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