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到底是不是个致癌物,这个说法已经随着1990年手机的发明而争论长达27年,正反两种意见都透过实验与大数据研究呈现,形成舆论拉锯战。不少国际知名的研究团队动物实验结果证实手机辐射或电磁波确实对实验鼠会产生癌症,但持反对论点的人,则是主张手机使用数十年来,人类罹患脑癌的机率并未随着激增,证明手机与癌症并未直接关系。
面对众说纷云,让我们来看看世各国的研究团队,甚至是 *** 与法院是如何看待手机是否会致癌的这个问题。
首先,世界卫生组织(WHO)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已经在2011年把手机列为「2B级致癌物」,与DDT和铅列为同级,直指手机电磁波是导致人类罹机率增加的原因,甚至还出现「使用手机10年以上的人,在脑部罹患神经胶质瘤的机率,是一般人的2倍」的论点,相关的说法一度引起不少手机重度使用者的恐慌。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监督国家毒理学研究机构进行一项「国家毒理学计画」(National Toxicolog Program),在历经多年的研究后发现,每日曝露在手机发送无线电磁波9小时长达22年的公实验鼠,要比未曝露的老鼠更容易出现脑部神经胶质瘤,以及心脏的三叉神经鞘瘤,显示手似乎与公老鼠罹患癌症有关,但母老鼠却似乎不受电磁波的影响。
而同一个研究中还出现一个有趣的结果,那就是相较于没有照射手机电磁波的老鼠,那些每天要在电磁波环境中曝露9小时的老鼠,反而活得更长。此外,研究中曝露在辐射中的老鼠体内的一些DNA受损,这与原先科学家预期手机的射频辐射与X光射线的电离辐射有所不同,不会损坏DNA的观点出现很大的落差。
这份报告指出,即使是实验显手机电磁波仅有非常小的提高罹癌率,相关结果不直接适用于人类,但有鉴于全球使用手机者人数众多,还是值得重视。参与研究的科学家约翰∙布契(John Bucher)指出,实验鼠出现的心脏肿瘤,即所谓的恶性神经鞘瘤,与听神经瘤类似,而后者是人体内涉级连接耳朵和大脑神经的一种良性瘤,所以有一些研究还是认为这与使用手机有关。
不过,美国国家毒学理计画也同步针对其他近20种动物进行研究,但结果却显示,就癌症而言,绝大部份的动物研究结论都是阴性的。
有意思的是,义大利的法院曾经在裁定一名在电信公司上班的员工因过度使用手机而引发良性肿瘤,这位男性员工在15年之内每天要使3小时的手机,而后右耳被诊断出患有良性听神经瘤,当肿瘤被切除时,他也丧失了右耳的听力。而这还不是义利法院唯一一个相关的裁决,在2012年义大利法院也做了类似的裁决,当时是基于一些研究,发现几类癌症与大量使用手机有关系。
针对国际癌症组织(IARC)将手机列为2B级致癌物的作法,国内癌症专科医师认为一般人无需担心,因为2B级致癌物定义是指「在动物实验有证据,但在人体没有足够证据会致癌」。
医师指出,手机产生电磁波的功率非常低,而且人类使用手机的历史已经将近28年,使用人数与累积时间快速成长至少数十倍,但脑瘤与其他癌症的罹患率并没有明显增加,所以专家合理推断「手机致癌的风险很低,而且远远不及吸菸与肥胖的致癌风险」。
不过,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还是具体建议使用手机者:减少使用手机的时间,尽量使用耳机或扬声模式,避免让头部贴近手机,此外,也要避免在信号微弱时拨打手机,以免导致手机释放的电磁波幅射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