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延绵不断,医学也是文化交流的组成部分。在欧洲文艺复兴以前,外域文化的传入,对中国传统医学并未产生强烈冲击。16世纪后半期,欧洲传教士(利玛窦、邓玉函等)利用医药进行传教活动。澳门主教卡内罗(Belchior Carneiro)于1569年在澳门创办了仁慈会和两所医院。随着欧洲的文化科学知识不断地被介绍到中国,西方的医药理论和诊断方法等也相继传入,但对当时的中国传统医学影响甚微。19世纪,中国的封建制度日趋腐朽没落,英国用炮舰迫使中国输入鸦片,并在1840年发动了侵华的鸦片战争。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西洋医学的理论和技术被加速介绍到中国。许多传教士和医生在华行医、办学校、译书并创办刊物。传教士在他们的诊所或医院里培养了第一批中国的西医,中国也陆续派留学生出国学习西医。因此,由中国人组成的西医队伍在不断扩大,产生了许多西医药学术团体。西方医学的理论和医疗技术,以及在中国成长起来的西医队伍,对中医学来说无疑是强有力的竞争对象。 西医传入中国后,两种体系完全不同的医学的共存局面就此形成。20世纪上半叶,北洋政府和国民党政府当政期间,接二连三发生了由政府当政人物出面主张废止中医的严重事件。其中最严重的一次扼杀中医的事件发生在1929年。国民政府召开第一次中央卫生委员会议,通过了余云岫等人提出的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该项提案设置了种种限止中医生存和发展的障碍,引起了全国中医药人员的强烈反对。同年3月17日,全国中医代表聚集上海,召开了全国医药团体代表大会,组织了赴京请愿团。经过顽强地抗争,终于使废止旧医案未获准施行。中医界从此定3月17日为国医节。中医在近代面临着社会乃至政府机构的一些压制和不公平待遇,同时又面临着西医学在学术上的竞争,不得不为生存和发展而抗争。为此,中医界开始下力气兴办中医教育,在上海、绍兴、北京、广东等地办起了中医学校。近代最早的中医学校为利济医学堂,创办于光绪十一年(1885)。此后,在辛亥革命至抗日战争爆发(1911~1937)期间,有过80多所中医学校。其中办学时间较长、影响较大的有上海中医专门学校(丁甘仁、谢观等创办)、浙江兰溪中医专门学校(张山雷等创办)、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广东中药界人士创办)、北京国医学院(萧龙友、孔伯华等创办)、华北国医学院(施今墨等创办)等。这些中医学校培养了大量高水平中医人才,为1949年以后中医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近代中医界又积极编刊中医书籍杂志,组织中医药学术团体,以期使中医学术得到积极发展。在如何发展中医这一问题上,当时存在着多种不同的思想。中西医汇通派是近代中医发展史上一股强劲的潮流,他们为在中医发展的道路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近代中国传统医学依靠民间力量自发组织起来为生存发展而奋斗的局面,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得到了改观,其地位和作用得到了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的肯定。在一系列保护中医药的方针政策和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措施制定实施以后,中医药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毛泽东同志在1950年8月为全国第一届卫生工作会议题词,号召团结新老中西各部分医药卫生工作人员,组成巩固的统一战线,为开展伟大的人民卫生工作而奋斗,并由此制定了卫生工作的方针。团结中西医、继承发扬中国医药学遗产、保护人民健康,作为国家卫生工作的方针,使中医学的发展得到政策保证。国家领导人的指示更进一步提高了中医的社会地位。1955年12月12日周恩来同志为中医研究院建立题词:发扬祖国医药学遗产,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1958年10月11日,毛泽东同志在卫生部给中央关于西医学习中医研究班毕业的报告上批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并强调这是一件大事,不可等闲视之。卫生部根据上述方针政策和国家领导人的指示精神,先后采取了一系列促进中医发展的重大措施,如建立中医医院,在综合医院建立中医科,建立中医研究院,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建立高等中医院校,举办离职学习中医班,成立中国药材公司,在卫生部设立中医司及中医学术研究委员会,取消不利于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种种限制等等。到60年代中医已有了长足发展。在文化大革命中,中医发展一度受挫。1976年以后,中医药事业又重新得到发展。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及中华中医学会相继建立。1982年五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新宪法作出明确规定: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1986年国家中医管理局成立,1988年改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由于国家的重视和支持,中国传统医学的教育、科研、医疗、古籍整理、对外合作交流有了新的发展。中西医结合是在国家的倡导和支持下,从中国既有中医又有西医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人民对防病治病的需要,逐步形成的一支力量。这支力量的核心是50年代一批西医学习中医人员。他们把现代医学科学的一些理论知识和方法手段与中医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尤其是基础理论的实验研究和中西医结合的临床研究成果斐然。这些成果对促进中国传统医学科学的现代化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是发展中医学的首要工作。出版中医古籍原著是研究中医理论的重要条件之一,近40余年共出版中医书籍千余种。20世纪50年代及80年代,影印或整理出版了大批中医古籍。中医经典著作的整理和研究工作尤其受到重视。在学术刊物上开展的有关阴阳学说、脏腑经络、三焦命门、甘温除热、益火培土等学术问题的讨论,以及对历史上各学术流派的总结,促进了中医传统学术的发展。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对中医基础理论进行的研究十分引人注目。诊断学中的脉诊和舌象研究有相当大的进展。藏象学说的本质研究,主要从单个脏器入手,研究得比较多的是脾和肾。肾本质和肾阳虚的现代研究已获得了进展,为治疗肾阳虚证提供了可靠的数据和可遵循的原则。对气的本质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针刺麻醉是在古典的针灸止痛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技术,是中西医结合工作中的一项重大成就。在深入探求针刺麻醉的临床应用规律的同时,针刺麻醉的原理研究也取得了一些进展。对经络实质的探索较多地集中在研究循经感传现象。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色之一。在广泛运用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中医临床治疗的同时,对辨证的科学依据和物质基础也有一些现代科学方法的研究,揭示出了一些八纲和卫气营血辨证的物质基础。此外,中医的治则研究也取得了不少成果,这主要体现在探讨治则的科学基础,寻求可供检验和说明其科学性的客观指标。这方面的进展以活血化瘀和扶正固本两大治则最为引人注目。对治则的科学研究又反过来促进这些治则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中西医结合是当今临床研究中最常采用的方法之一。中西医结合的临床研究,在心血管疾病、急腹症、骨科病、烧伤、泌尿科疾病、白内障、肛肠疾病等方面,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效。在药物研究方面,品种鉴定取得的成绩十分突出。中药的炮制、制剂、药理、药化等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从中药里已挖掘和筛选了一批新效或高效药(如青蒿素抗疟及某些抗病毒、抗癌药物的出现)。中药复方的研究也有一些探索性的工作。为了抢救散失在民间的用药经验,由政府组织了群众性的采风运动,收集整理单秘验方。整理发掘老中医的临床经验,也被作为继承发扬中医的重要工作得到开展。综上所述,中医学在经过5 000年的发展之后,正在以新的面貌出现在世界医学之林。对中医发展经验和规律以及理论的探讨,必将对世界医学的发展提供历史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