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惊厥的处理方法及注意事项
幼儿惊厥的处理方法及注意事项,小儿惊厥是大脑神经元暂时性功能紊乱的一种表现,发作时孩子会失去知觉,全身抽动、两眼上翻、牙关紧闭,甚至大小便失禁。下面是幼儿惊厥的处理方法及注意事项。
孩子出现高热惊厥时,家长须将患儿立即平放在床上,移开枕头、解开衣服及包被散热,并做到以下四点:
1、及时止惊厥
家长可用拇指尖紧压患儿的“人中穴”(鼻唇沟中上1/3处)及“合谷穴”(手背部的虎口处)。
2、要保持患儿呼吸道通畅
注意将儿头部颈部后仰并偏向一侧,以免口中的呕吐物如食物和糖果堵塞咽喉,如有则应及时从口中取出,防止吸入气管,引起窒息。惊厥发作时不要喂药,以免吸入气管。
3、防止发生意外事件
对已长牙的患儿要防止惊厥时咬伤舌部,家长可用干净的手巾或者医用纱布裹住筷子或者牙刷把,放在孩子的上下牙齿之间,但在牙关紧闭的时候不可强行塞入,以免损伤牙龈及口腔黏膜。惊厥时也不可强行按压小孩的肢体,以免发生骨折,但要防止坠床。
4、高热降温
当腋温高于38、5℃时,遵医嘱使用退热药房间要保持安静,空气流通,可采用各种方式降低房间的温度,如放置冰块在房间角落等,同时应用冷毛巾或者冰袋冷敷头部或者腋下。
经过紧急处理后,不管孩子是否恢复神志正常,都应该带孩子去医院检查,以明确诊断,为下一步治疗作出指导。
1、一般处理。首先要保持惊厥宝宝的呼吸道通畅,以免出现窒息等不适的症状,必要时还应当将气管切开。积极控制惊厥症状,可采用中医针刺法治疗,针刺合谷、十宣、人中、内关、涌泉等穴位,可以控制惊厥症状,改善惊厥宝宝的病情,从而显当期间降低疾病的危害性。
2、药物治疗。针对2-3分钟无法止惊的患儿,应当重视药物治疗工作。临床常用的止惊药物有安定,这是首选的治疗药物。用药期间应当留意本药对于惊厥宝宝的呼吸、心跳所产生的抑制作用。必要时使用水合氯醛治疗,配比成为适宜的溶液,保留灌肠治疗,可控制惊厥的发作。
3、病因治疗。结合惊厥患儿的病因,采取相应的方法进行治疗。积极控制高热症状,采用物理降温以及药物降温等方法,达到非常不错的降温效果。当患儿的颅内压升高之后,应当积极的降低颅内压,必要时采用脱水疗法,可以控制宝宝的颅内压,改善患儿的病情,让他们远离惊厥的伤害。
惊厥的'危害性特别严重,而且死亡率逐年升高,损害到较多小宝宝的身体健康。宝妈需要留意宝宝的健康变化,将小儿惊厥了解透彻,宝宝发病后注重治疗工作,及时处理才能缓解宝宝的病情,控制惊厥症状,从而保护患儿的脑部以及全身健康。
一、保证孩子呼吸顺畅。家长在发现孩子病发时,要及时解开孩子的已领,让孩子平躺在地保持呼吸顺畅。同事也要及时将孩子口鼻里面的分泌物清理出来,最好在孩子的嘴里塞上纱布,由此来防止孩子咬破舌头。
二、物理降温。大部分孩子在惊厥时都会伴有高烧,而高烧又会加重孩子的病情,极易出现脑水肿等不良并发症。所以家长在这猴子那个情况下要及时为孩子做降温处理,既可以通过冰袋降温,也可以吃一些退烧药,由此让孩子的体温保持在38度左右。
三、防止水肿。严重惊厥和脑水肿大多都是一同出现,如果脑水肿不能及时的消退,就会加重惊厥的程度,所以家长在孩子病发的时候使用脱水剂来消退水肿的情况。
四、做好护理工作。孩子的惊厥后,父母千万不要以为着急而大喊大叫,一定要保持冷静,保持室内安静。然后时刻关注孩子的体温、脉搏和血压等情况,由此来采取合适的急救处理手段,千万不要病急乱投医,从而加重孩子的病情。
综上所述,当孩子出现惊厥的时候,家长可以通过保证孩子呼吸顺畅、物理降温、消退水肿和做好护理工作的方式来做急救处理。而且家长在发现孩子病发的时候一定不要因为着急而随意移动孩子的身体,以免导致孩子呼吸不畅,从而严重影响到生命安全。
1、止惊:家长可用拇指尖紧压“人中穴”(鼻唇沟中点)及合谷穴(手背部的虎口处)。
2、保持呼吸道通畅:注意将患儿头颈后仰,头偏向一侧,以免堵塞咽喉。口中如有糖果等异物,应及时从口中取出,防止吸入气管。惊厥发作时不要喂药,以免吸入气管。
3、防止意外发生:对已出牙的患儿要防止咬破舌头,家长可用干净的手帕或布包裹筷子或牙刷把,放在孩子的上下牙齿之间,但在孩子牙关紧闭时不可强行插入。惊厥发作时也不可强行按压肢体,以免引起骨折。
4、降温:高热惊厥的患儿,居室应保持安静,空气流通,可采用各种条件降低室内温度;同时应用冷毛巾或冰袋冷敷头部或腋窝下;也可使用白酒或酒精擦浴,擦浴的部位是腋下、大腿跟部、掌心或脚心,酒精可使皮肤血管扩张。
促进热量散发而使体温降低。如果孩子出现寒战、面色苍白和呼吸异常时,应立即停止擦浴。降温半小时至1小时后测体温。 惊厥是小儿疾病中的一种严重症状,原因复杂,家长经过紧急处理后,不管孩子能否恢复常态,都应立即带孩子去医院检查,以明确诊断。
无论何种疾病,都应该有个清醒的头脑,不要慌了手脚。同时,这就要求家长朋友要多加了解小儿惊厥的一些紧急处理方法,避免小儿惊厥时措手不及,造成终生遗憾。日常生活中,也应多加留意小孩的各种异常行为及变化,才能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施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