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秦汉以来的许多古医籍记载了多种寄生虫病,涉及现在的人体寄生虫学所列的蠕虫病、原虫病和昆虫病,有的记载还属于世界首创。所记载防治寄生虫病的方法和药物,于今仍有实际意义。
其后,历经周秦汉唐各代,关于寄生虫病的证治积累渐丰,对多种虫体与虫病能细致地加以描述,有些发现属于世界首创。
比如隋代医学家巢元方等撰的《诸病源候论》中所称的“九虫”皆是蠕虫。其“九虫候”说道:九虫者,一日伏虫,长四分;二日蛔虫,长一尺;三日白虫,长一寸;四日肉虫,状如烂杏;五日肺虫,状如蚕;六日胃虫,状如虾蟆;七日弱虫,状如瓜瓣;八日赤虫,状如生肉;九日蛲虫,至细微,形如菜虫。
对于人群的感染和发病的情况,巢元方进一步指出:人亦不必尽有,有亦不必尽多,或偏有,或偏无者。此诸虫依肠胃之间,若腑脏气实,则不为害,若虚则能侵蚀,随其虫之动而能变成诸患也。
表明人群寄生虫的感染率很高,但也有未感染者。虫病的症候表现又与感染者脏腑虚实状态有密切关系。这些观点,体现了中医发病学重视正邪双方斗争的一贯理论。
古代医籍对虫病的症候描述及其分型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准,其治疗方法也多是行之有效的。一批疗效很高的驱虫或杀虫药,经千百年的实践认识,被确定下来,有的至今仍在使用,并经现代科学方法研制出新一代药品,受到国内外的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