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别寄主:欧洲草莓的UC-6品系和弗吉尼亚草莓UC-12品系,初期症状为轻型曲叶,大多数时间表现为沿主脉及侧脉出现带状褪绿脉带,后期变为坏死条纹或条斑(Frizier,1974)。
血清学检测:应用ELISA和免疫电镜,提纯病毒制剂可与花椰菜花叶病毒抗血清有反应,但在常规检测中,需要制备SYBV专性抗血清(Converse,1987)。
电镜观察:病毒粒子存在于叶维管束薄壁细胞的细胞质内含体中,和紧挨的木质部导管里,极少在叶肉和表皮细胞内。内含体结构密致,通常为椭圆形,1500nm*800nm,无外膜,由一细粒状基质matrix组成。基质内含数个大小不同的电子透明区,外表面附着类似核糖体的颗粒,Caulimoviruses属的其他病毒也引起类似内含体(Morrisetal.,1980)。
检疫危险性评价:本病的病原草莓脉带病毒,可通过草莓繁殖材料进行远距离传播,并可经多种蚜虫扩大蔓延,容易形成流行,对草莓生产可构成一定经济损失,国内已有发生。季良进行危险性评价时,危险度值9分,为高危检疫性有害生物。
地理分布:中国(辽宁、甘肃、陕西、河北、山东、上海)、日本、澳大利亚、前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爱尔兰、前苏联、德国、美国、巴西。
检疫国家地区:保加利亚、荷兰、克罗地亚、拉脱维亚、秘鲁、摩洛哥、南斯拉夫、挪威、斯洛文尼亚、突尼斯、匈牙利、英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奥地利、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阿尔及利亚、冰岛、斯洛伐克等。EPPO将该病毒列入A2名单(OEPP/EPPO,1978),它也是IAPSC的检疫性病害。
应检植物:草莓繁殖材料。
检疫措施:EPPO要求按检疫证书要求进行草莓的安全生产。从疫区国家进口草莓,其母本植物必须经过3个生长季节观察未发现SVBV,并保证母本生长于不能重复感染的环境中,并且要求草莓种植地区在上一个生长季节没有该病害的发生。我国如需要进口草莓繁殖材料时要求附有出口国《检疫证书》,保证不带此类病毒。入境后经检验,确认无病后才允许用于生产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