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多疾病的治疗,有一个“拦路虎”——病耻感。病耻感是精神疾病患者所表现的一种负性情绪体验。中国有31%的精神疾病患者有很深的病耻感。他们容易被周围人孤立,这让患者和家属背上沉重的心理压力。 比如,有这么一则案例,小芳是一名精神分裂症患者,病史有9年余。患病前乖巧聪慧,邻居都认识她,也乐意与她玩耍。自从情感受挫,患上精神分裂症,自确诊起,邻居都远离她,虽然病情控制较为稳定,但是依旧难逃他人异样的眼光。有时村里的小孩还说她是“疯婆娘”,看到她总会躲得远远的,亲戚也冷落小芳他们一家。为此,全家搬迁至陌生的城市,过着销声避影的日子。 精神障碍是大脑活动发生紊乱造成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导致认知、情感、意志及行为异常的疾病,包括精神分裂症等重型精神疾病,同时也包括焦虑障碍等精神障碍疾病。一方面公众对精神疾病的认知不足,社会对精神疾病患者存在或多或少的歧视,让很多精神疾病患者怕暴露身份而拒绝治疗,导致疾病的诊疗率低,这一现象在农村和偏远地区尤其突出;另一方面,因个别恶性事件影响,人们普遍认为精神病患者存在危险性,可能对他人人身或社会产生危害。而这些歧视和偏见,不仅给患者和家属造成了沉重负担,同样带来的是整体疾病负担的上升。 很多精神疾病患者都有关于病耻感的经历和感受。例如,受到单位不公正对待,被邻居看不起,工作不顺以及婚姻失败等。以至于发展为刻意隐瞒自己的精神病患者身份,在大街上看见自己的精神科主管医生也不敢打招呼,甚至刻意回避,生怕因跟医生交流而被人认出是精神疾病患者。病耻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学习、社交以及工作,家属也因家中有精神病人的“污名”深受牵连。 精神分裂症患者为什么会出现病耻感? 作为旁观者的我们,永远也无法真正懂得病人所经历的痛苦。据调查,中国有31%的精神疾病患者有很深的病耻感。为什么一些患者会因为生病有病耻感呢?这与疾病特点有关,精神病人缺乏患病的自知力和自控力,往往受幻觉、被害妄想等异常思维和行为所支配,再加之社会和家庭监管缺位,因此肇事、闯祸频发,让社会谈“精神病”即色变,似乎他们是“猛虎下山” 。专家认为,只要精神病人及时确诊、按时服药,积极配合治疗,多数病人的病情会获得较好控制,也不会出现危害社会的行为和举动。 精神分裂症患者如何选对治疗方式消除病耻感? 想要消除病耻感,根本方式是让患者康复,消除危害社会的思维、行为和举动,能够帮助患者更好地融入社会。说起来容易,实现是非常困难的。 目前对于精神疾病的治疗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然而有一大部分患者根本不能坚持规律服药,其常见原因有三点:首先,大部分患者因药物副作用的叠加,对药物产生畏惧感,排斥服药;其次,缺失自知力的精神病人不承认自己患病,拒绝就医、服药;第三,长期服药的精神病人,自身产生抗药性,对药物的化学作用缺乏敏感度。这三点常见问题,成了治疗途径中的绊脚石,影响着每一位病人。 神经外科医生从解剖学和生理学研究发现,精神病人的临床症状与大脑中的神经核团有着密切的对应关系。如果能定位这些神经核团,并有针对性地调控部分核团,就有可能治愈精神疾病。 如果长期药物治疗无效,或者拒绝服药,可以考虑采用外科手术治疗。 与药物治疗相比,手术治疗能够有效控制和消除精神病患者的绝大部分顽固性精神症状、消除其对家庭和社会的肇事、闯祸根源;手术使患者恢复自知力、承认有病、自愿接受进一步治疗,这更方便管理病人;此外,对服药剂量较大的病人来说,术后可减少用药剂量,从而减少多种药物所致的并发症。 至于手术安全性和有效性等问题,我们认为现代精神外科手术的突破性进步,得益于当今科学的迅猛发展。特别是可视化精准定位和微创调控技术的完美结合。上海东方医院(南院)功能神经科的 第五代脑立体定向神经调控术 不同于常规开颅手术,其优势在于:(1)术前规划手术路径,靶向路径清晰准确;(2)头皮切口小,经2个直径5-8毫米的颅骨锁孔,采用2毫米电极即可以完成手术;(3)调控区域可控、安全:调控区域仅2毫米大小,不在人脑的运动区、语言区和智能区,因此术后安全性较高;(4)术后疗效好:手术可有效去除95%的顽固性精神症状;明显提高患者对药物治疗的依从性、敏感性;降低服药剂量;(5)增强社会回归能力:术后患者可恢复学习、工作、生活、交际等社会功能,逐渐回归社会、过正常人生活。 图为“第五代脑立体定向神经调控术”手术计划系统。根据患者的精神症状,将扫描出的MRI、DTI、CT等图像输入手术计划系统进行神经核团靶点定位,并计算手术路径,避开颅内重要神经血管走向,高效规避术中风险。 自2008年-2020年之间,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功能神经科专家团队,共实施第五代脑立体定向手术治疗难治性精神疾病数千例,经过术后6个月-10年的临床随访,治疗总有效率为。 总之,在精神障碍疾病的治疗中,我们一直强调应遵循规范化的治疗原则,明确诊断是治疗的前提,及时制定治疗方案并实施,遵循个体化治疗原则,坚持长期治疗。通过科学的干预及治疗,有效控制精神症状,帮助患者重新树立人生目标,减轻家庭负担,从而消除病耻感。家属也应积极引导患者早日采取针对性治疗,这也是让患者摆脱痛苦走向社会的关键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