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微量元素,在环境地球化学中,是指仅占地球组成部分的的60余种元素,它们的含量一般在1×10-8~1×10-88之间。在医学领域,从人体的结构来看,占人体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下者即为微量元素。 微量元素在人体内含量甚微,总量不足体重的万分之五。如铁、锌、铜、锰、铬、硒、钒、碘等。随着科学的进展,人们的认识不断扩大,这些微量元素的数目还会增加。 人体需要的元素都要通过食物与饮水来供应,但是,无论是宏量无素或微量元素,决非韩信带兵那样“多多益善”。也就是说,必须严格地控制在某一水平,多了或少了都会有不良后果,甚至会引起疾病。 对每一种必需元素人体都有对应的酶来“管制”它,使元素按人体需要控制在一定浓度。如果人体某一元素少了,酶就对摄人某元素化合物进行加工,合成人体所需的某元素化会物;反之,如果摄入某元素过量,酶就会把它“驱逐出境”,以保证它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酶的这一工作保证元素的代谢和平衡。 由于酶在体内含量极微,所以人体调节元素代谢和平衡能力是有限的。这就要求人们应科学地摄人必需元素量,既不可太多,又不可太少,就是对宏量元素也是如此。例如人体摄入糖、脂肪等碳、氢、氧组成的化合物过量,也会得肥胖症、心血管病等;对微量元素同样如此,例如铁是微量元素,是红血球主要成分,缺少它,人体血红蛋白不易合成,导致贫血,但一旦多了,也会得多铁症,严重者会“铁中毒”死亡。 这里必须指出的是,有人对有毒无素和微量元素作用混淆不清,误称有毒无素为微量元素这是错误!同时,不可把微量元素称为有毒或有害元素。下面举二例来说明: 硒是微量元素,人体非它不可,它在人体内有抗细胞老化、抗癌等重要功能,如果缺硒就会导致心肌病变、贫血等疾病。但是,人体含硒量不可过高,过高也会引起恶心腹泻和神经中毒。如每天硒摄人量超过克,人会中毒,直至死亡。又如砷也有类似情况。尽管硒和砷的化合物剧毒,人体需要量极少,但决不可称它们为有毒元素 另外一例是,镉是有害元素,常混入铜矿.锌矿等矿物中,在冶炼过程中、进入废渣,再被雨水冲刷进入河( 湖)水,被动植物吸收,造成镉污染,当隔进入人体,会跟人体蛋白质结合成有毒的镉硫蛋白,危害造骨功能,从而造成骨质疏松、骨萎缩变形、全身酸痛等。日本神通河两岸常见的骨痛病,镐是罪魁祸首。1972年世界卫生组织宣称,人体缺乏排镉功能,每日摄入量应为零,即不可摄入镉,因此,不要因为在人体查到残留的微量镉而误称它为微量元素。一句话,镉不可称微量元素。 对微量元素,虽然人体需要很少,但不可忽视摄取,主要是要提倡科学的饮食结构,摄取必需的微量元素,目前我国独生子女多,家庭常对他们过分宠爱,以致偏食,造成某些元素的缺乏,这是必须注意的。由于饮食结构不合理,美国儿童普遍缺铁,而中国儿童不同程度的缺锌。据上海有关部门统计,有75%儿童不同程度的缺锌,这是发人深省的数字啊!因此,我们要提倡“样祥吃,身体好”,同时还应多吃些粗粮、杂粮等。此外,要告诫孩子们不可偏食,更不可造成某些营养物过剩,保持营养平衡。 微量元素在人体中的主要功能是: 1�运载常量元素,把大量元素带到各组织中去。 2�充当生物体内各种酶的活性中心,促进新陈代谢。酶在生物体内是许多化学反应必不可少的催化剂,而许多微量元素却是酶的组成部分或激活剂。例如锌与200多种酶的活性或结构有关。 3�参与体内各种激素的作用。如锌可以促进性激素的功能,铬可促进胰岛的作用等。 铁。铁在人体中含量约为4—5克。铁在人体中的功能主要是参与血红蛋白的形成而促进造血。在血红蛋白中的含量约为72%。铁元素在菠菜、瘦肉、蛋黄、动物肝脏中含量较高。 铜。正常成人体内含铜100—200毫克。其主要功能是参与造血过程;增强抗病能力;参与色素的形成。铜在动物肝脏、肾、鱼、虾、蛤蜊中含量较高;果汁、红糖中也有一定含量。 锌。对人体多种生理功能起着重要作用。参与多种酶的合成;加速生长发育;增强创伤组织再生能力;增强抵抗力;促进性机能。锌在鱼类、肉类、动物肝肾中含量较高。 氟。是骨骼和牙齿的正常成分。可预防龋齿,防止老年人的骨质疏松。含氟量较多的食物有粮食(小麦、黑麦粉)、水果、茶叶、肉、青菜、西红柿、土豆、鲤鱼、牛肉等。 硒。成年人每天约需毫克。硒具有抗氧化,保护红细胞的功用,并发现有预防癌症的作用。硒在小麦、玉米、大白菜、南瓜、大蒜和海产品中含量较丰富。 碘。通过甲状腺素发挥生理作用,如促进蛋白质合成;活化100多种酶;调节能量转换;加速生长发育;维持中枢神经系统结构。碘海带、紫菜、海鱼、海盐等中含量丰富。 微量元素与人类健康有密切关系。它们的摄入过量、不足、或缺乏都会不同程度地引起人体生理的异常或发生疾病。微量元素最突出的作用是与生命活力密切相关,仅仅像火柴头那样大小或更少的量就能发挥巨大的生理作用。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微量元素必须直接或间接由土壤供给。根据科学研究,到目前为止,已被确认与人体健康和生命有关的必需微量元素有18种,即有铁、铜、锌、钴、锰、铬、硒、碘、镍、氟、钼、钒、锡、硅、锶、硼、铷、砷等。这每种微量元素都有其特殊的生理功能。尽管它们在人体内含量极小,但它们对维持人体中的一些决定性的新陈代谢却是十分必要的。一旦缺少了这些必需的微量元素,人体就会出现疾病,甚至危及生命。国外曾有报道:机体内含铁、铜、锌总量减少,均可减弱免疫机制(抵抗疾病力量),降低抗病能力,助长细菌感染,而且感染后的死亡率亦较高。微量元素在抗病、防癌、延年益寿等方面都还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霍昌基男,1951年3月生,陕西省柞水县人。中共党员,副主任医师。1975年毕业于西安医科大学医疗系,现任柞水县人民医院院长。中文名:霍昌基国籍:中国民族:汉出生地:陕西省柞水出生日期:1951年3月职业:医师主要成就: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代表作品:中国流行病个人简介从业以来,无论是担任柞水县防疫站站长,还是县医院院长,一直致力于卫生防疫和地方病研究防治工作。运用科学手段,测定县境内大骨节病等地方病重点发病区内微量元素硒含量的差异情况。主要成就霍昌基在长期防治医疗实践中,写出专业论文十多篇。其中"陕西省柞水县银碗乡大骨节病的调查分析"一文,获中华优秀科学论文奖;"大骨节病区与非病区粮食及头发含硒量的调查"一文,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召的21世纪中国医药发展学术研讨会上交流,与"粮食含硒量与大骨病的关系"等文章分别发表于《中国地方医学杂志》、《地方病通报》、《中国流行病》、《中国公共卫生》等国家级杂志。他狠抓医院的软硬件建设,促进医疗质量、职业道德水平的全面提升。从技术装备上投巨资,上台阶,增后劲。现已置备进口CT机、多用手术床、双极电刀、中频治疗机等大型医疗设备20多台(件),可开展颅骨骨折复位、血肿清除、白内障摘除等高难度复杂手术。新建住院楼3500m*2,制剂楼300m*2,单职工宿舍楼800m*2。固定资产两年内净增400万元,经济收入每年以15%递增。本人1985年被中共中央地方病领导小组,评为"全国地方病防治先进工作者",在食盐加碘防治地甲病和1986--1990年监测工作中做出优异成绩,商洛地区行署地方病领导小组为他颁发了荣誉证书,1993年被中共陕西省委批准为"陕西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8年当选为县政协委员。1999年又被中共陕西省委、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为"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
微量元素是人体内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之一,缺乏它们有可能导致多种疾病的生成。如缺铁可以导致铁贫血症;缺碘有可能导致地方性甲状腺肿等。而适量摄取微量元素可预防癌症、心脏病、骨质疏松症、龋齿等。目前被确定对人体有益且必需摄取的微量元素有14种,包括:铁、铜、锌、锰、铬、钴、钒、锡、镍、钼、碘、氟、锡、硅。当体内进行各种生理活动或者人们参加外界运动时,它们都起到了不同的作用,并且对维护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1.微量元素的生理功能微量元素通过参与人体内的新陈代谢、各种生物和化学反应等,维持机体正常生理活动,例如促进多种酶的合成,并且增强酶的活性,而酶是机体进行各种活动、维持生命运动的基础。此外它们还具有抑制自由基、抵抗氧化、参与激素合成、进行信息传递、维持细胞生命力以及人体感官功能的正常发挥等作用。2.微量元素与健康的关系微量元素对维护人体的健康很重要,如果摄取不当就会导致各种疾病的生成,严重时还会危及生命。例如铁具有造血功能,严重缺乏就有可能患有各种贫血症;锌能够促进酶的合成,并且参与多种生理活动等,儿童缺乏它会严重阻碍生长发育,孕妇缺乏它会导致流产、胎儿畸形等;碘能够调节甲状腺激素分泌,严重缺乏时会导致甲状腺肿大疾病的生成……3.微量元素的食物来源微量元素的存在范围十分广泛,动物性食品和植物性食品中都含有微量元素。如大米、小米、小麦、玉米等天然谷物;菠菜、萝卜、生菜、黄瓜、芹菜等蔬菜;苹果、甜橙、哈密瓜、西瓜等水果;杏仁、榛子、核桃、松子等坚果;鱼类、虾、蟹等水产品;还有动物肝脏和肉类等食物。只是它们的微量元素含量和种类有所区别罢了。因此,人们在日常饮食中应学会合理、均衡搭配食物,获取充足的微量元素,以保障身体健康。由于微量元素与人体关系的研究一步步地深入,生命科学有了长足的进展。以前原因不明的不治之症,通过微量元素的研究找出了病因。四大地方病--甲状腺肿大、克山病、大骨节病、氟骨病,均与微量元素的短缺或过量有关。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三大病种--心脏病、脑血管意外、癌症也与微量元素有关。此外,食管癌、鼻咽癌、肝癌高发区具有明显地理分布的特点,也与当地的土壤、水中缺少某种微量元素有关。人的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是胚胎期、婴幼儿时期以及青春期,这时微量元素锌的需要量最大。据1986年公布的数字,我国学龄前儿童2/3缺锌。由于微量元素的不平衡,代谢失调,自由基与过氧化物不能及时清除,使细胞、组织及机体衰老,可导致免疫功能下降,从而诱发各种疾病。此外,微量元素与遗传基因有关。提高人口素质要从遗传基因、胚胎发育抓起。要提高人的工作效率,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者的工作效率,提高智力水平和思维能力,也要求从食物中的微量元素摄入量达到最佳值,而且各种微量元素之间还要有一个最适宜的比例关系。人体的能量转化是需要催化剂--酶来完成的,酶是生命现象的基础,而酶的活性中心正是微量元素锌在起作用。总之,一个人的一生,从生命形成到终结,每一年龄段的健康状况都与微量元素有关,都需要微量元素的调控。人体的内环境只有保持平衡,才能维持人体的健康。许多地区都开展了中草药的微量元素测试分析工作。中药的机理和疗效都可以从微量元素中找到根据。中医滋阴壮阳等理论很可能就是微量元素在起调控作用。微量元素的研究可以使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现象用现代医学的理论加以说明。围绕微量元素与健康这个主题,将微量元素应用于种植业和养殖业也有了一些进展。微量元素作为肥料施用于蔬菜、水果,作为饲料添加剂用于禽畜的饲养,均可以取得增产、减少病害并提高其微量元素的含量的效果。从生物链的观点出发,把无机的微量元素转化为有机的微量元素,更有利于人体的消化吸收。这是一条补给微量元素的最好的途径。大规模地开展这一领域的工作,还需要各有关学科的共同努力。
(一)地球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
存在于人体中的化学元素有几十种,除碳、氢、氧、氮主要以有机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外,其余各种元素均呈无机盐或矿物质形式。其中有些矿物质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因而必须从膳食中不断得到供给。这些在体内含量较多的氧、碳、氢、氨、钙、磷、钾、硫、钠、镁、氯等11种元素,称为人体必需的常量元素,约占人体总成分(质量分数)的60%~80%。这些常量元素主要是从蛋白质、脂肪、糖、无机盐、维生素、水等物质中补充,以满足人体新陈代谢的需要。其他一些元素在机体内含量极少,有的甚至只有痕量(含量以μg/kg计)。一般将体内含量低于的元素称为微量元素。目前已知,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有铁、锌、碘、铜、硒、氟、钼、钴、铬、镍、钡和硅等14种。微量元素在人体的血液、肝、脾、骨、肌肉、脑、胰脏、甲状腺、肾上腺、视网膜、胰岛组织、前列腺、心脏、齿、指甲、肺中都有存在。微量元素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主要包括:①促进酶的催化作用;②参与激素的分泌活动,如甲状腺、肾上腺分泌激素的活动;③是遗传物质核酸的构成部分;④参与新陈代谢———人体内氧化还原系统的活动。微量元素主要来自食物、饮水、空气和药物,在人体营养中生物微量元素比维生素更重要。
人体中各种元素组成的平均丰度与地壳岩石中的平均丰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除了人体原生质中的主要成分碳、氢、氧、氮和地壳中的主要成分硅以外,其他化学元素在人体血液中的含量和地壳中这些元素的丰度具有惊人的相似性,由此可以说明人体化学组成与地壳演化具有亲缘关系,现代人体中的化学成分是人类长期在自然环境中吸收交换元素并不断进化、遗传、变异的结果。自然界中痕量元素进入人体的途径如图93所示。
图9-3 自然界中痕量元素进入人体途径示意图(据Carla W M,1997)
人体摄入的各种微量元素,有些属于人体必需的,没有它们人就无法生存或不能保持健康状况,如氟、锌、钴、溴、铜、钡、硒、锰、碘、镍、钼、铬等;有些元素则对人体具有毒害作用,如砷、镉、汞、铅、锑、铊及稀土金属等。人体对各种微量元素的需求量取决于年龄、生理条件、环境条件及遗传因素等。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成年人对一些必需微量元素的需求量如表9-12所示。
表9-12 成人对必需微量元素的需要量
人体内的微量元素虽然甚少,但在生物化学过程中却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维持着生命的代谢过程。表9-13为几种主要微量元素的生理意义、缺乏症状和主要来源。
表9-13 几种主要微量元素的生理功能、缺乏症状、主要来源和供给量标准
医学专家认为,当今人类疾病的90%以上与人体内微量元素的“贫”、“富”有关。许多疑难病症和地方性疾病的发生都与人体微量元素失衡有关,而维持人体微量元素的正常动态平衡只能通过人体与环境间的物质交换来实现。也就是说,元素的环境地球化学分布对人体健康有着直接且非常重要的影响。当人群长期生活在因所需元素偏低或过剩的自然环境之中时,必将引起人体中某种(些)元素的平衡失调,进而引发器官组织病变,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地方病”。地方病的发生与地理位置、地形、地质、水文、气候及居民生活习性等密切相关。最常见的地球化学性地方病主要有甲状腺、氟中毒、克山病、大骨节病等。
(二)甲状腺肿
甲状腺肿,又称地甲病,是一种因环境缺碘或富碘所引起的地方病。碘缺乏病(国际上简称为IDD)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影响儿童智力发育的地方性疾病,它主要影响人体的正常发育、脑和神经系统的功能以及机体热量的保持。轻者表现为甲状腺肿大(俗称大脖子病),称为地方性甲状腺肿;重则表现为发育迟滞、聋哑、矮小、瘫痪等障碍,生活不能自理,称为地方性克汀病(俗称地克病)。由于严重缺碘而产生的地方性甲状腺肿在儿童和成年人中均可发生。如果在胚胎期脑发育阶段,孕妇严重缺碘,则可导致胎儿脑发育不全,出生后的临床症状为呆傻、矮小、聋、哑、瘫等。
碘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关系到体格与智力的发育、神经、肌肉和循环功能及各种营养的代谢。健康成人机体内碘的总量约为20~50mg,每日所需的碘约为50~200μg,人体内的碘70%~80%存在于人体甲状腺中,用于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以调节人体的新陈代谢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人体内碘的来源主要为食物和水。但由于在地球的发展过程中,地质历史变迁的差异,使地壳表面碘元素分布不均匀,一般大地低于海洋,山地低于平原,平原低于沿海。因此造成大部分山区、高原及少数平原地区地理环境中缺乏碘元素,从而使居住于这些地区的人群体内得不到足量的碘。
1.碘的地质地理分布
甲状腺肿是一种较广泛流行的地方病,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发生。较严重的病区分布于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高加索和美洲西海岸等地区。重病区几乎都发生在边远山区及经济和生活水平比较低的地区。目前全世界约有10亿人生活在碘缺乏病区,地方性甲状腺肿患者约2亿人,地方性克汀病人约300万。
中国是一个受碘缺乏病威胁较严重的国家,约有亿人生活在碘缺乏病区,地方性甲状腺肿大及严重的克汀病人达15万人,主要分布在西北、西南、中南、东北、华北等山区。中国几百万的痴呆人群中约90%为缺碘所致。
碘的地球化学特性决定了碘在自然界分布很不均一,因此甲状腺肿的分布受地质因素的影响比较明显。地层中有机质含量低或有机质富集层不发育或缺失,饮水和土壤中碘含量不足都会引起甲状腺肿。碘过量也会引起此种疾病的发生。
2.碘的地球化学特征
原生碘存在于地壳岩石中或通过火山直接喷出地表。碘是一种极活跃的组分,在地表环境下极易氧化,常以分子状态或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在地球化学演化过程中,碘具有相对富集和贫乏的特性,在极地、高山地区丰度低,洼地和滨海地区丰度高;在湿润淋溶地区少,干旱地区多;在花岗岩、石英岩中少,玄武岩、海相页岩中多;在灰化土、沙土中少,在沼泽土、腐殖质土、黑钙土和盐渍土中多。
碘在天然水中的含量变化幅度很大。在大气降水中,沿海地区为2μg/L,内陆为μg/L;山区的地表水、浅层地下水含碘低,为0~μg/L;平原地区比较高,为5~100μg/L;盐碱地区约为10~30μg/L。海水的含碘量比较高,达50μg/L。油田一般为5~100μg/L,最高可达500μg/L。
由于碘有生物富集作用,使生物中含碘量较高,海生生物含碘量比地壳中碘丰度的克拉克值高100~1000倍,陆生植物含碘量比地壳中碘丰度的克拉克值高10倍,所以,一般来说,有机质中的含碘量较高,富含有机质的土壤中碘含量也相对比较高。生物富碘作用可使石油和沥青质沉积物中富含碘,并成为碘资源的主要来源。
3.碘的生物化学作用
碘是人体所必需微量元素,它在人体内含量甚微但功能十分重要。碘在甲状腺内合成为甲状腺素,每个甲状腺素分子内必定有4个碘原子。因此,人体内缺碘就无法合成甲状腺素,从而导致甲状腺组织代偿性增生,颈部显现结节状隆起,即甲状腺肿大。
4.致病机理与防治
甲状腺肿的致病原因比较复杂。引发该病的因素有地质-地理、土壤、水、食品和生活卫生条件等(表9-14)。在自然环境中,存在着干扰人体吸收碘的因素,如饮水中有较多的Ca,F,Mg,Zn,Cu,Li等元素,或富含腐殖酸、微生物等,都能影响人体对碘的吸收。此外,食用牛奶(牧草中有过多的十字花科植物)、芸薹属植物、大豆等也会影响对碘的利用,诱发甲状腺肿。这些食物中含有较多的过氯酸盐、硫氰酸盐、亚硝酸盐等,它们被称为致甲(甲状腺肿)物质。
高碘甲状腺肿的发病机理,目前还不十分清楚,多数学者认为与碘阻断效应密切相关。无论是正常人或各种甲状腺疾病患者,给予较大量的碘化钾或有机碘时,都会出现碘离子难以进入甲状腺组织的病症,这种现象称为碘阻断。
表9-14 影响地方性甲状腺肿流行的因素
碘缺乏病的预防主要是为缺碘人群补碘。目前主要选用适宜的饮水和食物,或采取食用碘盐和口服碘油丸、注射碘油、食用加碘食物等方法。国内外实践证明,食用碘盐是一项确实有效、经济安全、使用方便的措施。只要缺碘地区人群坚持和正确食用碘盐,同时对育龄妇女实行口服碘油丸,就可以有效地控制新克汀病人出现,消除碘缺乏病。施用富含碘的农肥也可提高粮食中的碘含量,从而为碘缺乏地区的人群提供碘含量高的食物。
(三)地方性氟中毒
地方性氟中毒,也称“地方性氟病”。它是因长期饮用高氟水或食用高氟食物而引起的一种慢性中毒性疾病。全球地方性氟中毒发病区分布相当广泛,约有30多个国家高发氟中毒病。中国各地均有程度不同的氟病流行,全国约有762个县(旗)有氟病发生,约占全国县(旗)的三分之一,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宁夏、内蒙古、陕西、河南、山东等省区,受影响的人群大约4500万。
1.地质地理分布
氟中毒病的空间分布与表生地球化学环境密切相关,主要受岩石、地形、水文地球化学条件、土壤以及气候等因素的制约。在火山附近、高氟岩石裸露区、温泉附近、沿海地带和干旱半干旱区均可能出现高氟地带。
火山灰、火山气体等喷发物中含有大量氟,这些喷出物在火山口周围呈环状分布。生活在火山周围的居民多患氟斑牙病和氟中毒症。世界上一些著名的火山如意大利的维苏威火山、那不勒斯火山、冰岛的火山区等均有地方性氟中毒病发生。
高氟岩石出露区和氟矿区也是地方性氟中毒的发病带,如萤石、冰晶石、白云岩、石灰岩以及氟磷酸盐矿中含有丰富的氟,在风化作用、淋溶作用的迁移转化过程中可使地表水和地下水中的氟含量增高。
温度超过20℃的泉水也能够溶解多种矿物质,温泉水的含氟量一般比地表水高,而且随泉水温度的增高氟含量也相应增加,故在温泉区常有氟中毒病发生。中国西藏的许多温泉区,泉水的含氟量高达~15mg/L,温泉周围的居民患有严重的氟中毒病。
在沿海地区,由于长期遭受海水浸润而形成富盐的地球化学环境,海水中的氟也易于在此富集。沿海地区大量开采地下水而引起的海水入侵,不仅使土壤盐渍化、水井报废,也可使地下水的氟含量增高,从而引起氟中毒病的发生。中国的天津、沧州、潍坊等沿海地区,均是氟中毒病的高发区。
干旱、半干旱区气候干燥,降水量少,地表蒸发强烈,地下水流不畅,氟化物高度浓缩,易形成富氟地带,也是氟中毒病高发区。在印度的许多地区为氟化物富集区,总量达12×106t(全球约为85×106t),地方性氟骨症患者高达100万人以上。
2.氟的地球化学特征
氟的天然来源有两个:①风化的矿物和岩石;②火山喷发。因自然地理条件不同,土壤的含氟量差异较大。氟在酸性环境中以配合物的形式迁移,在碱性环境中多呈离子状态。地表水和地下潜水中氟的含量与气候带密切相关。湿润气候区的灰化土带属于酸性的淋溶环境,有利于氟的迁移,水中的氟含量一般为~;干旱和半干旱草原的黑钙土、栗钙土中含氟量较高,盐渍土和碱土中则更高,干旱草原气候带的水中氟含量可达2~12mg/L。
氟在天然水中广泛分布,但极不均一。据研究,海水中的氟含量约为,河水为~7mg/L,温泉水为~18mg/L,盐湖水高达20~40mg/L。天然水的氟含量还受地形地貌、地下水径流条件等因素的控制。一般是山区低,平原高;岗地低,洼地高。地下水径流条件差的地区水中的含氟量比较高。
3.致病机理与防治
氟(F)元素是人类生命过程中所必需的元素,对人体有着重要的生理功能,人体的各个部位都有它的踪迹。每人每天的正常需氟量为1mg左右,日本与美国的营养学研究机构公布的成人健康维持量为~。
人体中的80%~85%的氟集中于骨骼和牙齿中。成年人牙齿的含氟量为11mg/100g,而患有龋齿的人,牙齿含氟量仅为6mg/100g。保持饮用水中含一定量的氟,或从食物中摄入适量的氟,可以抑制细菌分解糖所需的酶,增强牙齿釉质的烃基磷灰石保护层,预防龋齿。其机理是氟能取代珐琅质的一部分羟基磷灰石的羟基,形成不溶于酸的结晶,因而可增强对口腔微生物产生酸的抵抗力。如果氟摄取量不足,则氟转变为牙齿釉质的过程就会发生障碍,促进龋齿的形成。国内调查资料表明,水中含氟量以下的地区,居民龋齿率一般达50%~60%;水中含氟~的地区,居民龋齿率则一般仅为30%~40%。
如果每天进入人体内的氟超过4mg,摄入的氟被吸收后淀积于骨组织中,便可导致氟中毒。轻度氟中毒表现为“斑釉病”,引发氟斑齿病;患氟斑牙者,牙齿表面失去光泽、粗糙,有的出现黄色、褐色、黑色色素沉着。我国北方不少地区发现此种病症,严重的可出现片状或大块缺损,牙釉质破坏脱落。国内若干地区的调查表明,在一般情况下,饮用含氟~的水时,氟斑牙的患病率为10%~30%,多数为轻度釉斑;~时,多数地区氟斑牙发病率已高达45%以上,且中、重度患者明显增多。氟斑牙是人体摄入过量氟的早期体征,也是评价地方性氟中毒严重程度的主要指标之一。
重度患者为“氟骨症”,氟骨症患者早期出现四肢、脊柱骨骼和全身各关节疼痛、全身乏力,严重者可出现骨质变形、关节病变、手掌皮质增厚皱裂、肢体功能发生障碍、腰椎变形、驼背,甚至丧失劳动能力或瘫痪。我国内蒙古阿拉善右旗雅布赖盐池地区,由于饮用水中含氟量达10mg/L,常见此病症。
根据国外相关资料报道,氟摄入量达10mg/kg(体量)左右,可发生急性中毒;每日摄入15~20mg,持续10年后,可出现氟骨症;每日摄入总量20mg,持续20年以上,可导致残废。饮用水中氟含量达8~20mg/L,长期饮用,可引起损伤;3~8mg/L可致氟骨症;超过10mg/L时,会导致残废。
氟与肿瘤亦有密切关系。据美国癌症研究所的报告,美国每年35万癌症死亡者中,十分之一与饮氟化水(人为地向饮用水中加入氟化物)有关。有人用无机氟化物作大鼠的致突变活性试验,结果认为氟是典型的无机致突变剂。我国科技工作者曾对内蒙古10个旗的饮水氟化物作调查,发现有8个旗高于国家标准的规定允许量,在常见的16类恶性肿瘤中有11类与饮水中氟化物呈正相关,其中对胃、食道、脑瘤有显著影响。
人体中的氟约有65%来自饮水,35%来自食物。水中氟含量多少对人体的影响情况如图94所示。世界各国饮用水中氟含量的规定并不一致。例如世界卫生组织(WHO)制订、用以指导世界各国制订饮用水水质标准的“饮用水水质准则”规定氟含量的限值为。欧洲共同体制订、用以指导欧共体各国制订饮用水水质标准的“饮水水质指令”规定氟的最大允许值为~。美国“国家暂行一级饮水法规”规定饮水中的含氟量为~(依环境温度而定),其他国家大多为~。我国饮用水的标准规定,水中氟含量为~。
从防止龋齿角度来看,当饮水中的氟含量低于时,可以考虑向水中加入一定量的氟化物,这就是所谓进行饮用水的氟化。美国不少地区采用饮水氟化工艺,我国广州市过去也曾向自来水中投加氟化物,后来由于考虑到氟可以从饮食中得到补充以及其他因素,而停止了加氟。
从防止氟中毒的角度来看,当饮用水中氟含量达到或更高时,需考虑除氟。除氟的方法很多,最方便的方法是采用硫酸或石灰絮凝、沉淀除氟,但效率较差。在电能便宜的地区可以考虑用蒸馏法,即用含氟水制造蒸馏水。也可用冰冻法生产除氟水,含氟水结冰后,将冰块融化,即可获得较纯净的水。通常采用的是除氟剂吸附除氟法,将含氟水以一定滤速通过除氟剂过滤,滤柱出水即符合饮用水含氟量的规定要求。采用的除氟剂有:磷酸三钙、骨灰、活性氧化铝。前两者机械强度差,再生用强碱强酸,使用不便。活性氧化铝机械强度较好,再生不用强碱强酸,较受欢迎。电渗析、反渗透以及离子交换法也可用于水的除氟,在除盐的同时氟也得以去除。但其工艺较复杂,操作者需经过一定的培训,设备投资也较高,对含盐量及含氟量都高的水,往往采用这些方法。
图9-4 水中氟含量对人体骨骼和牙齿生长的影响
此外,减少食物中的含氟量,限制高氟煤的燃烧和工矿企业含氟“三废”向环境中的排放,是预防食物型氟病和高氟煤烟污染型氟病应采取的措施。
(四)大骨节病
大骨节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畸形骨关节病。该病在全球各地分布很广,虽然已有100多年的研究历史,但至今病因尚未彻底查明。
我国是大骨节病最多的国家,病区分布于我国东部季风湿润地区和内陆干旱地区的过渡带上,从东北到西藏呈条带状分布,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山西、北京、山东、河北、河南、陕西、甘肃、四川、青海、西藏、台湾等15个省市自治区的296个县(市、旗),患者达200万人。其中发病最多的是黑龙江省(66个县市)。在俄罗斯的西伯利亚、朝鲜北部、瑞典、日本、越南等国家和地区也有发生。
1.地质地理分布
大骨节病分布广泛,横跨寒带、温带和热带三大气候带,自然环境复杂多变。病区地质地理环境可分为表生天然腐殖质环境、沼泽相沉积环境、黄土高原残塬沟壑环境和沙漠沼泽沉积环境。
天然腐殖质环境区沼泽发育,腐殖质丰富,土壤多为棕色、暗棕色森林土、草甸沼泽土和沼泽土等。在本区,经常饮用沼泽甸子水、沟水或孔隙渗泉水者大骨节病较重,而以大河水、基岩泉水或深井水为主要饮用水者病情较轻或无病。
沼泽相沉积环境主要分布于平原地区,如我国东北的松辽平原、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自然景观主要为半干旱草原。本区地势低平、水流不畅、沼泽湖泊星罗棋布,发病与否主要取决于地下水的开采层位,凡开采湖沼相沉积层内地下水者,大骨节病多发且较严重。
黄土高原的残塬沟壑区侵蚀作用强烈,水土流失严重。当地居民多饮用窖水、沟水、渗泉水和渗井水,而这些地区的地下水水质较差,常诱发大骨节病。
2.致病机理与防治
关于大骨节病的致病机理至今尚未查明。从发病者的年龄来看,以儿童和少年为常见。主要症状为关节疼痛,关节增粗变形,运动障碍和肌肉萎缩,轻者影响正常生活,重者完全丧失劳动和生活能力。多年来,国内外学者就该病的病因提出了许多假说,如生物地球化学说、食物性真菌中毒说、综合生态效应说等,其中以生物地球化学说流行最广。
(1)生物地球化学说
生物地球化学说认为,大骨节病是矿物质代谢障碍性疾病,其致病机理是因病区的土壤、水及植物中某些元素缺少、过多或比例失调所致。有人认为环境中缺乏Ca,S,Se等元素或Cu,Bb,Zn,Ni,Mo等金属元素过多可致病;另有人认为,环境中元素比例失调,如Sr多Ca少、Se多SO2-4少或Si多Mg少等是主要致病原因;大骨节病还与环境中腐殖酸含量高有关。
(2)食物性真菌中毒说
食物性真菌中毒说认为,大骨节病是因病区粮食(玉米、小麦)被毒性镰刀菌污染而形成耐热毒素,居民长期食用这种粮食引起中毒而发病。用镰刀菌毒性菌株给动物接种,可使动物骨骼产生类似大骨节病的病变。
(3)综合生态效应说
综合生态效应说认为,大骨节病是由于多种生态因子造成的,是环境中元素分布异常、食物霉变、蛋白质与蔬菜缺乏以及生活方式不当等多种因素产生的综合生态效应,导致“骨膜缺陷”是大骨节病的主要原因。
防治大骨节病的根本原则是设法消除致病因子,积极调节和改善环境状况。实践证明,改水防病是目前最为有效的措施之一。通过动物实验及软骨细胞实验,证明硒(Se)能抑制水中腐殖酸及镰刀菌毒素的毒性。如将病区饮水中的腐殖酸含量控制在以下就可以收到明显的效果。此外,提倡杂食、增强营养、适量服用Na2SeO3片剂等对大骨节病也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五)克山病
克山病是一种分布较广的地方病,国内外都有发生,并具有地理地带性分布特点。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科学工作者发现克山病与体内缺硒有关,摄取适量的硒对克山病具有明显的预防作用。临床观察认为,克山病是一种营养缺乏症,属于生物地球化学病。克山病的主要症状是心脏扩大、心脏功能失调,发生心源性休克或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动过速或过缓等,是一种较严重的心肌疾病。中国克山病发病区的分布与巨厚的中新生代陆相沉积有关,同时与地形地貌密切相关。在地理分布上表现为一条从东北到西南的斜长条带。据统计,我国有15个省、自治区的303个县(旗)有克山病的分布。
1.地质地理分布
中国的克山病分布大致有东北型、西北型和西南型三种类型,这些地区的共同特点是富含腐殖质。
东北型克山病的特点是克山病患者多患有大骨节病,且两者的分布与病情的严重程度基本相同。自然环境主要为表生天然腐殖质环境和湖沼相沉积环境。病区居民多饮用富含腐殖酸的地下潜水或地表水。
西北型克山病以陕北黄土高原和陇东黄土高原为代表。病区居民多饮用遭受有机质污染的窑水、渗泉水和沟水。
西南型克山病主要分布在云南高原、川东山地丘陵区。病区居民多饮用水质不良、有机污染严重的沟水、坑塘水和涝池水。
2.致病机理与防治
克山病的生物地球化学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据林年丰等(1990)对腐殖酸进行的系统研究表明,克山病与饮水中腐殖酸过量有关。腐殖酸可能通过两种途径引发克山病。
1)与多种元素形成配合物或螯合物,进而影响人体对Fe,Mn,Mg等元素的吸收,导致人体缺乏这些微量元素而致病。
2)某种低分子腐殖酸的毒性直接损害心肌而致病。
环境中亚硝酸盐、Ba含量高也可引起中毒,导致克山病的发生。
此外,关于克山病的致病机理还有营养缺乏说和生物病因说等一些观点。营养缺乏说认为,病区食物缺乏维生素A,B,C以及氨基酸等,生物病因说则认为,克山病是一种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属于病毒感染而引起的心肌炎或因食物中某些真菌中毒引起的心肌病。某些病毒学家认为,克山病区存在的某种或某几种病毒因水土条件适宜而发生相互作用,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心脏肌肉而发病。
克山病的防治措施主要是改水或换水,以阻截致病因子进入人体。在Se含量低的环境中,通过服用药物增加人体对Se的摄入量也可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
近年来,环境医学的研究表明,癌症的高发区也具有区域分布的特征,这说明地球化学环境也是致癌的重要因素之一。人体缺Mo可能引起食道癌和肝癌,如我国河南省林县是食道癌高发区,病区的地球化学环境特征就是严重缺Mo,长江三角洲的部分地区也是人体内缺Mo的肝癌高发区。
312 浏览 5 回答
290 浏览 4 回答
93 浏览 3 回答
188 浏览 4 回答
241 浏览 6 回答
233 浏览 7 回答
180 浏览 4 回答
292 浏览 4 回答
298 浏览 4 回答
319 浏览 5 回答
288 浏览 5 回答
201 浏览 5 回答
112 浏览 8 回答
198 浏览 3 回答
205 浏览 2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