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然资源短缺。水、土地、能源等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也是一个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随着人口和经济社会活动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城市面临日益严重的自然资源相对短缺的问题,反过来严重制约和影响了城市居民的生产和生活;
(2)生态环境污染。粗放式的发展模式、产业结构的转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等因素,使城市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严重,甚至超出了城市承载力的极限,使城市失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3)城市交通拥堵。迅速推进的城市化使得城市交通需求与交通供给的矛盾日益突出,最直接的影响是居民的出行时间成本的增加及交通事故的多发。
(4)居民生活困难。近年来不断高涨的物价与房价,以及就业困难,给人民生活造成极大压力。
(5)公共资源紧张。当公共资源的供给无法满足人口和公共服务需求的增长时,就会出现看病难、上学难、就医难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公共服务的不均等则会进一步恶化问题的严重性。
(6)公共安全弱化。由于人口在短时间内大量涌入,而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承载能力和管理水平没有同步提升,导致各种公共安全事件频发。城市由于人口众多且结构复杂,社会矛盾与冲突现象更多,社会治安与稳定受到一定的挑战。
扩展资料
第一,合理确定城市开发边界,提高建成区人口密度,防止特大城市面积过度扩张。从国家层面讲确实需要基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来建立城市空间的发展布局规划,鼓励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强的地方多发展,鼓励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差的地方优化发展。
第二,加强城市公用设施建设。这一点不用过多解释。国外很多大城市治理城市病也很重视公用设施、公共交通系统的作用。
第三,要树立以人为本、城市治理的理念。在我们为城市提供公共服务的过程中,要树立新型城市治理的理念。要改变过去城市治理的传统管理意识,也就是治理者和被治理者意识,更多地强调在提供公共服务的过程中让公众以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参与。
比如我们驾私家车时往往发现很多道路开车特不方便,因而就会有一些抱怨,不知道这路是怎么设计、怎么修的,这里面就是缺少社会决策公共参与的问题。如果让城市公共服务的使用者参与决策,相信城市公共服务的满意度会提高很多。
第四,构建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城镇体系。"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要促进形成一批城市群,我将其引申一下,我们面向未来,要着力构建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城镇体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城市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