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科是全面研究小儿时期身心发育、保健以及疾病防治的综合医学科学。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儿科医学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医学生在儿科实习过程中的素质教育
摘要:临床实习是医学生由学生转变为一个准医务工作者的关键时期。儿科面对的是患儿及其家属这一特殊群体,医疗环境相对复杂,儿科实习除了注重医学生的临床知识与技能培养外,还必须注重素质的培养。
关键词:医学生;实习;儿科;素质教育
临床实习是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职业道德和临床技能的关键时期。近年来随着法律、法规的逐步健全,以及患者自我保护意识、维权意识的不断增强,对医生的要求越来越高。新形势下如何让医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锻炼,为以后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如何培养合格临床人才,这就对临床带教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儿科的实习是医学生实习的重要阶段之一。儿科面对的是患儿及其家属这一特殊群体。除了应注重医学生的临床知识与临床技能的培养外,还必须注重职业道德、沟通能力及法制观念等综合素质的培养。下面就临床医学生应具备的素质浅谈如下。
一、应具备较强的责任心、爱心和耐心
责任心是指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社会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责任心是做人的基本品质,是做好事的基本保证。作为一名医务人员,我们面对的是生命,病人把最宝贵的生命托付给我们,我们应意识到这沉甸甸的份量和治病救人这一职业的崇高神圣。尤其是作为一名儿科医生,我们面对的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难免会受到各种疾病的伤害,如何为社会培养出一个心智和体格健全的、对社会有用的人,儿科医生的责任重大。在工作中,我们要秉着对病人生命、健康绝对负责的态度,力争做一名让病人信任并愿意托付生命的好医生。爱心,即同情、怜悯之心。做医生首先要有爱心,要时刻为病人着想。尤其是儿科医生,总是和孩子们在一起,他们对孩子的爱,应不逊于孩子家长,看到孩子们生病,他们也很难受,他们总是小心翼翼地呵护、帮助患儿,尽量减轻患儿的痛苦。他们付出很多,即使常常不为家长所理解,他们也无怨无悔。特别是对于新生儿,见到他们那么弱小,还要和病痛做着顽强的抗争,会使我们医务工作者悠然产生无限的怜悯和母爱之心。我们经常说,病儿们除了需要补充维生素A、B、C、D外,还需要一种更高级的必需维生素――I(爱),对于他们的一声呻吟、一声哭叫,医护人员都应以母爱之心给予回应,给予安抚。这样才能使疾病更快地去除。一个富有爱心的医生才是一个受欢迎的医生,才是一个负责任的医生。而这对儿科医生来说,却是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所谓耐心,是指不急躁,不厌烦,能坚持完成一件可能十分烦琐的事情。由于儿科实习中,面对的患者大多数是不能清楚表达自己痛楚的幼儿及过度紧张患儿病情的家长,这就要求医生在病史采集中一定要耐心倾听,并快速、准确地收集患儿的起病因素、病情进展、诊疗经过及治疗效果等信息,做到心中有数。有时因患儿家属过度紧张,会提供一些与病情无关的信息,这就要求医生应迅速而巧妙地引导家长,切忌粗暴的打断。在儿科,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幕:面对哭闹的小病患们,儿科医生从来没有丝毫厌烦,他们一边给孩子听诊,一边轻声细语地安慰他们,有时候还拿起桌面上的小玩具给孩子们玩,让他们能够转移注意力,方便自己看病。在临床实习中,必须教育学生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服务理念,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贴心服务。心存仁爱之心,以强烈的责任感及无私的爱心去治疗每一位患者。
二、良好的沟通能力
当前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医患矛盾益发突出,加之某些媒体不切实际的报道,医务工作者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医患关系不协调,使得医患双方产生了严重的信任危机,而信任危机产生的实质就是缺乏沟通。如何引导医患双方走向良好的发展轨道,重构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信任、互相配合的医患关系,是当前迫切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因此,加强医学生与患儿及其家属沟通与合作的能力,也是医学生临床实践的重要内容之一。如何培养医学生的沟通能力,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认清医疗形势,改变服务观念
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的转变,医患沟通在整个医疗活动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近年来医疗执业环境每况愈下,医患之间缺乏信任,医疗纠纷不断,医患矛盾恶化,这不仅影响了患者的切身利益,影响了广大工作者的积极性,还影响到正常的医疗秩序和医疗质量,甚至影响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长此以往,不利于医疗事业的长足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目前,随着医疗体制的改革,医患之间的关系已变成一种契约、合同及法律关系。在当前医疗体制下,患者从以前的被动就医,到现在的主动择医,患者似乎成为医方的衣食父母,鉴于这种特殊关系,对医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打造良好的职业形象
个人形象也就是一个人的外表或容貌,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窗口。举止得体、衣冠整洁、温文尔雅,体现了一个实习医师的良好精神风貌、道德修养和职业形象。提倡使用礼貌性、安慰性和鼓励性语言。希腊医学先驱希波克拉底曾说过,医生有三件法宝――语言、药物、手术刀,可见语言交流在与病患交往中的重要作用。另外,雅观自然的姿势、轻柔娴熟的动作配合友好、和善的表情,都会令患儿及其家属感到亲切、舒心。以良好的形象面对病人,会增强病人对医院的亲切感、信任感,这样也才能在患者中树立医疗行业的良好形象。
(三)学会倾听,把握技巧
倾听,是发展良好的医患关系中最重要的一步。在儿科,面对的更多的是过度着急、紧张的父母,因此,学会倾听就变得极为重要。多听家长说几句,了解患儿的病情、治疗、检查、医疗费用情况和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及对患儿病情的认知程度,这不仅是诊治患儿的第一步,更是取得患者信任、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重要时机。当然,在倾听中一定要把握技巧,努力做到相互尊重、相互理解。
三、培养法制观念
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律法规逐步健全,病人的法律意识也逐步增强,体现在医患关系方面就是医疗纠纷越来越多。儿科面对的是患儿及其家属这一群体,且儿科病情变化快,家属关注度很高,很多家属过分紧张、着急,医患沟通中如果缺乏耐心,很容易引起医疗纠纷,作为儿科医生,更应该增强法制观念,在临床工作中自觉遵守规章制度、法律法规,努力使自己的行为更加严谨、规范。作为教学医院,应加强管理,通过教学、讲座、学习竞赛、临床带教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强化医学实习生的法律意识。自觉遵纪守法,尊重病人的权利,维护患者的利益,一切以病人为中心,塑造临床实习医师的良好形象。
总之,医生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包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奉献精神,一丝不苟的责任心,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的同情心,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以及业务技术上扎实的基本理论、基本操作、基本技能,还有工作时严肃的态度、严格的要求、严谨的作风等。对于儿科医生来说,更需要我们有母亲般的爱心、耐心和细心。同时,新的形势要求医生必须转变服务观念,讲究服务艺术,特别是善于为患者着想,将亲切、和蔼、宽容的态度和规范的语言融会在诊疗服务中,赢得患者的理解和信赖,树立良好的形象。目前,医学教育已进入到以培养能力为目的的阶段,因此,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合格医学人才,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医学人才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乐,周英.浅谈新生儿科临床实习的教学体会[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9,32(1):98-99.
[2]阎樱.关于儿科临床实习教学的思考[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2,26(5):589-591.
[3]徐美玉,赵建美.加强儿科实习医师医患沟通能力培养的体会[J].现代医药卫生,2008,24(15):2370-2372.
[4]许佩群,许双虹,罗坚,等.如何培养实习医生与病人沟通的能力[J].中华中西医杂志,2004,5(3):
[5]熊晖,陈永红,王玉燕,等.儿科临床实习教学中的问题与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0,30(6):907-909.
浅谈儿科临床医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摘 要]要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医学教育的关键在于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在儿科临床教学过程中,通过理论到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医学生综合能力, 为其执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儿科;临床医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儿科学是一门涉及多系统、综合多病种的临床学科。儿科医学已成为独具特色的医学学科,其病种繁多,跨年龄阶段大,亚科分类多,工作量大;病儿不能表述主观体验,家长护子心切,容易激动等特点使儿科临床医学生无所适从,这对儿科临床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在儿科临床教学中,不仅仅是培养医学生的临床能力,更是综合能力的培养。
1 打好临床基础知识
知识是培养能力的基础,没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为基础,谈不上提高学生临床综合能力、儿科教学中强调学生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学习,采用各种现代教学手段和方法将书本上的知识系统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对专业知识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学生有了扎实的临床专业理论知识,可结合文献检索、计算机应用、外语等现代知识学习的工具和手段,培养自身探索前沿科学知识的能力,并提高综合素质。举办儿科临床基本技能操作比赛等,提高和强化学生的儿科医学知识掌握,以达到培养有牢固的医学基础,有创造和开拓的能力,有对实际工作较强适应能力,并具备一定综合科研素质的综合型医学人才之目的。
2 培养儿科临床思维能力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儿科学作为医学的一个分支,既有医学的共性又有其特殊性。在指导学生进行临床病例分析时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调动。病例的导人和问题的设置都作了精心的安排,并使学生面对真实病人,研究病因、病理、诊断、治疗。使学生们由原来的只听、只看,变成去寻、去学、去钻,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例如,针对婴儿腹泻的病例讨论,首先让学生复习课堂理论,多方面收集有关资料,明确婴儿腹泻的病因、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再让学生到临床查看患儿,由学生独立完成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直观地掌握由于腹泻导致的不同程度脱水患儿的临床表现,并根据临床表现制订出科学的补液方案,使理论知识与实际病例有机结合。
3 提高儿科临床工作能力的培养
注重实践,培养正确的临床诊断方法在临床带教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儿科临床医学生学习具备了基础理论知识,对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标准、治疗方案己有所了解。当一位新病人人院后能迅速做出诊断,为什么做这样的诊断,它和临床、基础理论是否相符,它应与哪些疾病鉴别,给出诊断依据和下一步的治疗方案。同时,要激发儿科临床医学生学习热情。儿科临床医学生对儿科临床医学生学习是医学生将在校所学过的理论在毕业学习中进一步吸收、消化、理解的过程,是为今后转人社会、参加工作打下一个坚实、较好基础的重要阶段,是提高医学生临床工作能力的主要途径和环节。临床实习时,带教教师要变传统的师生关系为民主、平等、互尊、互爱的工作伙伴关系,多与实习医生交流,对他们的劳动成果给予肯定,充分尊重实习医生的人格和自尊心。
4 尊重病人,加强医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
在儿科临床教学中使学生认识到良好的医疗实践取决于在尊重病人前提下,医生、病人和病人家属之间的相互理解。要得到病人的理解信任,首先要具有良好的医德,要尊重病人。医德是医术发挥良好作用的基础,是指导和支配医护行为的灵魂,是提高医疗质量的前提冈。我们提倡学生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从病人的角度,把病人的需要作为自己工作的出发点,尽自己所能为病人解除痛苦。另外指导他们勤查房,应用人际沟通的技巧,多与病人沟通,注意倾听。通过与病人交谈,能深人了解病人及家属,同时能介绍适合他们需要的信息和保健知识,使病人及其家属能以平等合作者的身份接受医疗方案。
5 培养儿科临床医学生的交流能力,有助于培养其综合能力
临床医学生将来的服务对象是病人,而这种服务需要在与其他医生、护士的协作中实现。因此,良好的医生与患者交流、医生与患者家属交流以及医生与其他医生、护士的交流有助于双方正确理解对方的意愿,协调双方的关系,保证医疗活动的顺利进行。所以,在儿科临床医学生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的培养他们交流能力,学生必须从个人形象、行为举止、说话技巧、倾听技巧等人际传播要素的各方面全面提升自己。在教授过程中要求医学生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尽量避免使用专业术语,提高了学生的医患交流能力。
6 改变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循证医学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反复向学生强调循证医学思维的意义和重要性。所谓循证医学,其核心思想是医疗决策应以最新的系统研究结果为主要依据,而不能单凭医生个人的临床经验或依据零星文献上研究报告来处理病人。循证医学不盲从经验,也不完全排除经验,它通过系统观察获得临床经验,并依照系统,严谨的研究和医学理论指导医疗实践,以科学依据、平均数据、安全性、有效性和预后终点来评价疗效。在儿科学临床见习教学中,向学生介绍一些医学领域中的哲学问题,运用循证医学的观点,注意培养学生的循证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掌握科学的临床思维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总体素质。在儿科临床教学中,围绕这几个方面训练学生:提出患儿需要解决的临床问题;收集有关问题的资料;评价资料的真实性和有用性;将研究的结果指导患儿的治疗。
参考文献
[1] 丁宗一.儿科医学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J].中华儿科杂志,2004(3) :161-165.
[2] 宋艳秋,袁长吉,刘小玲.等.毕业实习中加强医德教育的探讨[J].医学教育,:33.
[3] 伟桂姬.规范带教程序提高儿科临床实习效果[J].中国高等教育.2009,2(5) :92-93.
[4] 刘理.祝火盛,杜华.加强医学生临床综合能力培养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 12 (3): 97-98.
论文的题目在一篇儿科医学论文中有一半文的作用,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个好的题目是一篇论文的开始。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儿科医学论文题目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儿科医学论文题目(一) 1.儿科护理 2.浅谈儿科护理的临床带教 3.儿科护理临床带教的几点体会 4.儿科护理临床带教的问题与对策 5.儿科护理临床实习教学质量影响因素分析及处理对策 6.儿科护理学 7.儿科护理临床教学探讨 8.儿科护理临床带教中常遇到的问题及对策 9.儿科护理临床见习教学改革体会 10.以问题为中心的儿科护理临床教学改革 11.儿科临床护理带教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2.儿科临床护理教学的几点体会 13.临床见习儿科护理学 教学 方法 中的体会 14.如何做好儿科临床护理教学 15.优质护理在儿科临床护理的应用 16.儿科临床护理中安全用药管理的体会 17.人性化服务在儿科临床护理实践中的运用 18.预防和处理儿科临床护理纠纷的思考 19.儿科护理记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临床儿科心理护理体会点滴 儿科医学论文题目(二) 1.小儿科急腹症患者的诊断与治疗对策 2.我国现代小儿科创始人之一、著名小儿肛肠外科专家李正教授 3.小儿科实习护士岗前培训体会 4.小儿科年轻护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5.基础加单次硬膜外与单纯基础麻醉在小儿科手术中的作用比较 6.腹腔镜在小儿科的临床应用分析 7.小儿科大 文化 ——上海博物馆手工活动 教育 实践 8.小儿科5年住院病人病种构成分析 9.小儿科病房内鲍氏不动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10.静脉留置针在小儿科输液中应用及护理 11.小儿科学家建议婴儿睡在婴儿床上 12.我院2011年小儿科抗菌药物处方和医嘱点评结果分析 13.小儿科的“超级医生”——专访香港著名儿科医生李家仁 14.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学分会第7届常务委员会议召开 15.把根留住——记泰兴市后营村小儿科医生张留贯 16.全国小儿外科临床科研设计与SCI论文写作培训班 17.输液泵推注20%甘露醇在小儿病毒性脑炎中的应用 18.足内旋与足外旋 19.针刺配合走罐治疗青少年失眠症128例临床观察 20. 儿童 慢性骨髓炎应用抗感染活性骨Ⅰ期植骨治疗的疗效评价 儿科医学论文题目(三) 1. 出生后低体重消化道畸形患儿围手术期血小板监测的临床意义 2. 腹腔镜手术治疗1岁以内婴儿食管裂孔疝 3. 肾母细胞瘤复发和转移后的再手术治疗 4. 新生儿皮下坏疽153例 5. 儿童左髂窝软骨瘤一例 6. Ponseti方法治疗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复发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7. 三种黄疸测量仪器对新生儿胆红素测定的比较 8. 功能性便秘儿童粪便短链脂肪酸的气相色谱分析及临床意义 9. 正常婴儿不同体位Graf法髋关节超声波检查及其临床意义 10. 浙江省儿童医院泌尿外科 11. 右髋部疼痛伴活动受限 12. 直肠肛门抑制反射诊断先天性巨结肠符合率的临床分析 13. 在小儿外科护理中谈人性化服务运用 14. 儿童脊柱侧弯的三点矫正支架治疗 15. 正常儿童Staccato尿流曲线分析 16. 包皮包茎,从小抓起——访珠江医院小儿外科杨六成教授 17. 肠脂垂炎和网膜梗塞症 18. 应用并指分离器治疗儿童并指畸形 19. 51/2号针头与7号针头在静脉输液中的效果评价 20. 晚期肾母细胞瘤的术前治疗 21. 正常男性阴茎生长发育调查 22. 儿童睾丸附件扭转的保守治疗指征 猜你喜欢: 1. 探讨儿科护理论文范文 2. 浅谈儿科医学论文范文 3. 儿科医学论文范文 4. 儿科学医学研究论文综述范文 5. 儿科医学论文投稿
摘要] 文章总结吕草原老中医在治疗小儿外感发热方面的临床经验,根据小儿脏腑娇嫩、纯阳之体、易感外邪及感邪后易传变的生理病理特点,确立卫气同治,截断扭转为治疗原则,注意卫气营血同治,在解表同时,亦清气分热及透营血分之热,并注重固护津液。遣方时重用清热解毒,早用苦寒,及时凉血透营,配伍养阴保津,如此数法联用取得良好临床效果。
关键词] 小儿外感发热;吕草原;卫气同治;截断扭转
中图分类号] R2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6)06-0115-03
Experiences of LV Caoyuan the veteran doctor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reating exogenous fever of children
ZHANG Jie LV Caoyuan
Internal Medicine Department, Beijing Shijingshan District Hospital, Beijing 100043, China
Abstract] The clinical experiences of LV Caoyuan the veteran doctor of TCM in treating exogenous fever of children ere summarized in this article. According to the physiological and 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hildren, such as delicate viscera, pure-Yang constitution, susceptible to exogenous pathogen and easy transmission, establish treating ei and Qi simultaneously, truncating and reversing as the therapeutic principle, emphasize treating ei, Qi, Ying and Xue at the same time. hile relieving exterior syndrome, clear heat at Qi level and let out heat at Ying-Xue level. Simultaneously, protect body fluid. In herbal prescription, use more heat-clearing and detoxifying herbs, using bitter and cold herbs early, cool blood and let out ying promptly, combine ith nourishing-Yin and protecting-fluid. ith those methods, then can get good clinical effects.
Key ords] Exogenous fever of children; LV Caoyuan; ei and qi simultaneously treatment; Truncating and reversing
吕草原老师为北京著名的中医儿科专家,曾师从中医儿科大师裴宗义、刘韵远,学识渊博,造诣精深,行医40余载,对儿科诸证独具匠心,尤善治小儿肺系疾病及脾胃疾病,其根据小儿独特的生理特点及不同的证候表现,灵活运用中医辨证论治方法,以卫气双解为基础,佐以截断扭转法,治疗小儿外感发热,效果显著,无不良反应,临床疗效突出,获得患儿家属的广泛赞誉。笔者有幸跟师学习,受益匪浅,今将吕老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经验述之,以飨同道。
1 病因病机
凡因外感邪毒所致而以体温升高、并伴有恶寒口渴、脉数等为主要临床特征者称为外感发热。小儿发热的'原因较多,其中以外感触发最为多见,此类发热多由风、寒、暑、湿、燥、火六淫致病,严重者或由疫疠之气感染引起。清代医家吴鞠通从阴阳学说出发,认为小儿时期的机体柔嫩、气血未充、脾胃薄弱、肾气未充、腠理疏松、神气怯弱、筋骨未坚等特点,可以归纳为稚阳未充,稚阴未长者也1]。吕老根据小儿独有的生理病理特点,认为小儿外感发热的病因病机为小儿脏腑娇嫩,腠理疏薄,表卫未固,气血未充,易受外邪侵袭而发病,若感受风寒湿等外邪,腠理功能异常,阳气内郁,不得宣泄,正邪相搏则发热。外感发热一旦出现,具有起病急、热势高和转变快等特点。同时伴有恶寒、咽痒或咽痛、咳嗽、喷嚏和流涕等症状。由于小儿本身生理特点,为纯阳之体,所以在疾病发生后具有传变迅速的病理特征,易寒从热化或热为寒闭,形成寒热夹杂之症。因此小儿外感发热、外寒内热多见。又因小儿形气未充,发病后易虚易实、易寒易热,若病情进一步发展,外邪则可由卫气进入营血,出现热扰神明或热入厥阴的惊厥、昏迷等变证。《医学正传·小儿科》云:夫小儿8岁以前曰纯阳,盖其真水未旺,心火已炎2]。现代医学则认为由于微生物致病或自身免疫性疾病导致体温调定点升高,而出现发热,小儿神经调节功能尚不健全故而发热较难控制,同时小儿机体含水量较大,持续发热极易导致水、电解质紊乱,所以小儿发热的治疗应予以重视3]。
2 治法方药
治法
从古至今,人们把外感热病归为温病范畴,今世之医治疗该病者多师《温热论》中所言: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方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即在外感热病的治疗过程中严格按照卫、气、营、血四个阶段处方遣药4]。吕老师认为小儿外感高热发病急、热势高、病情重、传变快,稚阴稚阳,易虚易实,不耐寒热,在高热状态下,更加易于传变,发生闭、脱、痉、厥的病变。因此,对小儿外感高热更应及时、有效地控制病情、降低体温。而按部就班极易延误病情,故在得病之初即宜用得力之药,阻遏病势发展,治疗应以卫气同治,截断扭转为大法,其中卫气同治是指在治疗之初即予宣散卫分法及清解气分法同用,疏散外邪的同时清气分之热;截断扭转是指运用清热解毒、清热护阴、透营凉血法截断病邪于气营之间,使之不再继续深陷入血分,同时防止阴伤变生毒邪内陷之证。 基本方药
金银花15 g,连翘15 g,生石膏30g(先煎),茅根20 g,芦根20 g,地骨皮6 g,银柴胡5 g,白薇5 g,生大黄5 g。T≥℃加青黛2 g。加味:咽红肿者:加牛蒡子3 g、板蓝根8 g。咳嗽者:加黄芩10 g、金荞麦10 g、杏仁6 g、桔梗8 g、浙贝5 g、炙杷叶10 g。呕吐者:加佛手5 g、姜竹茹6 g。
服药方法:频服,T≥℃每小时服1次,℃>T≥℃每2小时服1次,℃>T≥℃每日服3次。疗程一般为2~3 d,体温恢复正常达24 h可停药。
方中银花、连翘为君,疏散在卫之风热;生石膏、生大黄为臣,解肌退热、泻火清热,以清泻肺气分实热;芦根、茅根佐生石膏透肺气分之热,并能养阴生津、除烦止渴,无恋邪之弊,兼有利尿之功,使热从小便出,不易致汗多伤津;地骨皮、银柴胡及白薇,此三味药善入血分,有清热凉血、益阴除热之功,既能清实热,又能退虚热,佐前药清泄肺热、透热外出,可透清营血分热邪,不易复燃。针对小儿外感发热传遍迅速,小儿发热后常出现咳、痰、喘等肺系疾病表现,吕老在采用上述药物治疗发热基础上,常加用黄芩、金荞麦等专清肺之脏腑热,常达期效。此外,因小儿高热易出现惊痫之象,对体温在℃以上患儿,吕老多加用少量青黛凉血、定惊止痫,有则制之,无则防之。
验案举例
病例1:患儿邹某某,男,5岁,因发热伴咳嗽3 d于2014年9月5日来诊,症见发热、热峰℃,每日午后开始发热,晨起退热,无恶寒,汗不多,咳嗽、痰黄、流涕,纳食可,小便黄,大便干。舌红,苔黄厚,脉细滑。诊断:风热外感。治法:疏风解热,兼清肺化痰。方药:金银花15 g,连翘15 g,生石膏30 g(先煎),茅根20 g,芦根20 g,地骨皮8 g,银柴胡5 g,白薇5 g,杏仁8 g,桔梗6 g,黄芩10 g,金荞麦10 g,炙杷叶10 g,川贝3 g,陈皮6 g。二付,水煎服,嘱患者体温在℃以上时2 h 1次,每次60 mL,T≥℃时每日3次,每次60 mL。24 h体温正常可停药。2 d后患者复诊,诉一剂热退。服药后第2日体温未再上升,目前体温一直正常,仍有咳嗽,咯黄痰,上方去生石膏,予5剂服用,5 d后家属前来诉患者咳、痰均已消。
病例2:患儿常某某,男,19个月,因发热1天于2014年11月20日来诊,症见发热、热峰℃,夜间11点开始发热,晨起℃,汗不多,无咳嗽、流涕,哭闹不止,不愿纳食,小便黄,大便未解。咽红,舌红,苔白厚,指纹在风关。诊断:风热外感。治法:疏风解热,解毒利咽。方药:金银花15 g,连翘15 g,生石膏30 g(先煎),茅根20 g,芦根20 g,地骨皮8 g,银柴胡5 g,白薇5 g,生大黄3 g,板蓝根5 g,大力子3 g,桔梗6 g。二付,水煎服,嘱患者体温在℃以上时2 h 1次,每次30 mL,T≥℃时每日3次,每次30 mL。24 h体温正常可停药。2日后患者复诊,诉一剂热退。服药后第2日体温未再上升,目前体温一直正常,不再哭闹,纳食恢复。
病例3:患儿杨某某,女,5岁,因发热2天于2015年1月12日来诊,症见发热、热峰℃,无恶寒,汗不多,恶心,未吐,咳嗽,无痰,纳食不香,小便黄,大便干。舌红,苔黄,脉滑数。诊断:风热外感,肺胃不和。治法:疏风解热,清肺和胃。方药:金银花15 g,连翘15 g,生石膏30 g(先煎),茅根20 g,芦根20 g,地骨皮6 g,银柴胡6 g,白薇5 g,青黛2 g,杏仁8 g,桔梗6 g,黄芩10 g,炙杷叶10 g,浙贝5 g,桔红5 g。二付,水煎服,嘱患者体温在℃以上时1 h 1次,每次60 mL,T≥℃时每2小时1次,T≥℃日3次,每次60 mL。3日后患者复诊,诉一剂热退。体温恢复正常48 h,恶心、咳嗽均消失。
3 学习体会
吕老对治疗小儿发热有其独到的见解:①治则要点:小儿外感发热多见于温病、伤寒发病过程中,属外感六淫而为病者,其病多轻,病程较短,预后较好;而属疫疠毒气、体内正虚或内生之邪化火,又感六淫或疫毒者,其病多危重,病程较长,预后较差。此外,外感发热的预后还取决于就诊是否及时、诊断是否准确、治疗是否得当。吕草原老师认为小儿外感热病发展快、变化速、来势凶、病热重、威胁大,发病后很快表现卫气营甚至血分同病的症候,需注意卫气营血同治,在解表同时,亦注意清气分热及透营血分之热,切不可同成人外感病来卫气营血逐步治之,因此治疗手段要求速。吕老师不循常法,根据小儿病理生理特点和多年临床经验,使用卫气同治及截断扭转并用,救急截变,快速控制病情,阻止疾病的发展蔓延,其主要措施就是先证而治。
自《内经》即有上工治未病之说,《金匮要略》亦有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治疗原则,这都是先证而治思想之肇端。先证而治是在掌握整个疾病发展变化规律的基础上,料知预后,在相应的症状出现之前预先落实治疗措施5]。②遣方要点:吕草原老师在治疗外感发热时以清热解毒贯彻始终,时刻注意顾护阴津。阴伤的程度和性质直接影响着病势的演变和发展,逆传和内陷等多由此产生。若一旦阴液耗尽,则阳无留恋,必脱而死也。因此,治疗小儿外感高热应重视顾护阴液,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6]。养阴护液首先须认清祛邪与扶正的关系。火热毒邪是伤阴的根本原因,通过清热解毒、泻火凉血等药物,及时有效地清除热毒邪气,才能有利于减少阴液损伤。
否则,火热毒邪不除,徒持养阴增液,亦难于达到保津养阴之目的。在清除热邪为主的前提下,配伍养阴保津的药物,以防患于未然。蒲辅周老先生曾说,在治疗小儿时既要避免杯水车薪,药不胜病,又不能药过病所,诛伐无过7]。吕老师重用清热解毒、早用苦寒攻下、及时凉血透营,如此数法联用方可直达病所。在整体把握外感发热病机发展的基础上,药先于证,在卫应兼清气,到气须顾凉血,如此方能达到截断之目的。故只有掌握疾病的发展规律,运用中医思维方法,辨证施治,方能取得理想疗效。
③服法要点:小儿脾常不足。患儿在发热时多食欲减退,治疗外感高热的药物多性味寒凉,则易于伤胃,因此,顾护患儿胃气十分重要。为了避免或减少伤胃,退热药物宜少量频服,使体温缓降,热邪逐步清出,透清热邪,不易复热,吕老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要求发热患儿每1~2小时服药1次,直至体温恢复正常。中病即止,切不可太过,以免伤胃耗津。吕草原老师治疗小儿外感发热,多1~2剂热解,体温维持稳定,极少复热,获得广大患儿家长的赞誉,亦为中医提供了宝贵的临床经验。
246 浏览 3 回答
167 浏览 3 回答
125 浏览 3 回答
304 浏览 3 回答
239 浏览 2 回答
105 浏览 3 回答
89 浏览 3 回答
133 浏览 3 回答
126 浏览 2 回答
276 浏览 3 回答
268 浏览 5 回答
282 浏览 4 回答
122 浏览 3 回答
289 浏览 4 回答
311 浏览 3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