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在买猪肉的时候,注意观察下生猪肉上是否有红紫色小点点。第二点就是观察它表面有没有光泽,这是我们检验肉质是否新鲜的一个重要标志。通常情况下,新鲜的猪肉是呈鲜红色的。但如果不新鲜的猪肉表面一般呈暗红色或灰色,切面也是呈暗灰色或深褐色。如果病死的猪肉,色泽普遍呈暗红或带有血迹,肉切面的血管可以挤出暗红色的瘀血。另外要用手去感知,看摸起来是否黏手。猪肉变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所产生的代谢物会导致表皮黏糊糊的。通常情况下,新鲜的猪肉外表是微干或湿润的,摸起来虽然有油质感但不会沾手。 在这些判断之下,如果表面无光泽或者是摸上去粘手,这个时候表示猪肉已经变质,并且里面肯定已经含有寄生虫。 当这些判断下猪肉安全,买回家后,也要记得高温煮熟。虽然现在国家的质检已经是高水准的了,但是为了以防万一,还是要注意煮熟肉类,防止不凑巧地买到了含有寄生虫的猪肉。
1、 [动物医学]猪场免疫程序的建立和正确使用疫苗 摘要:猪群的健康是经营猪场成败的重要关键。近几年来,养猪业不断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同时,由于畜禽及其产品的频繁流通和交易,猪的疫病比较严重。据估计规模化猪场因病死亡率平均在5%~20%不等。尽管养猪... 2、 [动物医学]猪瘟的诊断与防治方法的探讨 摘要:猪瘟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不典型或不明显型猪瘟。CSF由强毒引起:高发病率、高死亡率.不典型猪瘟由弱毒引起、表现不明显. 猪瘟严重威胁养猪业的发展。近两年来,猪瘟病的发生在我市养猪业中有流行... 3、 [动物医学]猪圆环病毒2型ORF2结构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鉴定 中文摘要猪圆环病毒2型(Porcine circovirus type 2,PCV2)是引起猪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综合征等相关疾病的重要病原。PCV2的ORF2基因编码该病毒结构蛋白,是区分PCV1和PC... 4、 [动物医学]动物剥制标本的创新应用 中 文 摘 要生物标本制作是一项具有多学科知识的专门技术,始于英国,至今已有300年的历史。我国的动物标本制作技术是在欧洲标本制作技术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早期形成了具有自己风格的两大派系,即南唐北... 口蹄疫简介 口蹄疫是一种以病毒为载体的疾病,主要受感对象为猪、牛等大型偶蹄兽类,老鼠和家兔也是高发种群,潜伏期有几天至半个月不等,接触、空气、食物等均可导致疾病传播,如遇大风或兽群的大批运输则传染更快。口蹄疫发病后一般不致死,但会导致病兽口、蹄部出现大量水泡、高烧不退,使实际产量锐减。另外,个别口蹄疫病毒的变种亦可传染给人。因此,每次爆发后只能屠宰和集体焚毁以绝后患。由于口蹄疫传播迅速,难于防治,补救措施少,被称为“头号杀手”。 口蹄疫可人畜共患。人因接触口蹄疫病畜及其污染的毛皮,或误饮病畜的奶,或误食病畜的肉品等途径感染。人一旦受到口蹄疫病毒传染,经2——18天潜伏期突然发病,表现为发烧、口腔干热、唇、齿、舌边颊部、咽部潮红、出现水泡(皮肤水泡见于手指尖、手掌、脚趾),同时伴有头痛、恶心、呕吐或腹泻,患者数天痊愈,有时可并发心肌炎,患者对人基本无传染性,但可把病毒传染给牲畜动物,再度引起畜间口蹄疫流行。 1 口蹄疫临床症状 1.1 本病以牛最易感 最初体温升高,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反刍缓慢或停止,不喜饮水,闭口呆立,开口时,大量流涎。病畜口腔黏膜、齿龈、唇部、舌部及趾间等发生水泡或糜烂。起初水泡只有豌豆大,继而融合增大或连成片状,1——2天破溃后,形成红色烂斑。很多病例出现条状,高低不平的水泡。用手抓取舌时,常能见大片地脱落,偶见有鼻镜、角茎、乳房上发生水泡。在发生口腔水泡后或同时在蹄冠、蹄踵和趾间发生水泡或烂斑,若破溃后被细菌污染,时发跛行严重,幼牛常并发严重的胃肠炎。 羊的感染率低 病羊口腔黏膜上可见到水泡、烂斑和弥漫性炎症变化。山羊比绵羊明显,但主要症状在蹄部,哺乳羔羊对口蹄疫特别敏感,常呈现出血性胃肠炎和心肌炎症状,发病急、死亡快。 2 防治 2.1 预防 病畜疑似口蹄疫时,应立即报告兽医机关,病畜就地封锁。所用器具及污染地面用2%苛性钠消毒,确认后,立即进行严格封锁、隔离、消毒及防治一系列工作,发病畜群扑杀后要无害化处理,工作人员外出要严格全面消毒,病畜吃剩的草料或饮水,要烧毁或深埋。畜舍及附近用2%苛性钠、1%——2%福尔马林喷洒、消毒,以免散毒。对疫区周围牛羊接种,选用与当地流行的毒型相同的疫苗、疫种。 2.2 治疗 口腔有溃疡时,用碘甘油合剂每天涂3——4次,用大蒜或10%食盐水也可。蹄部病变,可用消毒液洗净,涂甲紫溶液或碘甘油。并用绷带包裹,不可接触湿地。 对病畜要加强饲养管理及护理工作。每天要用盐水、硼酸溶液等洗涤口腔及蹄部,要喂以软草、软料或麸皮粥等。 晨报讯 据英国广播公司23日报道,有迹象表明,英国口蹄疫疫情有可能已经传染给人类。英国卫生部已开始对此进行调查。 报道说,口蹄疫疫情严重的坎布里亚郡一名屠宰工人可能已经传染上口蹄疫�这名屠宰工人曾多次接触受口蹄疫感染的牲畜。英国卫生部一位发言人透露,该屠宰工人患有牲畜口蹄疫的“所有症状”,包括手脚及口腔内起水泡等。如果病情得到确认的话,他将是英国历史上第二个患口蹄疫的人。但英国科学家指出,牲畜将口蹄疫传染给人类的可能性非常小。即使有人染上口蹄疫,病情也很轻,目前还没有口蹄疫疫情在人类中传播的记录。 英国1966年爆发口蹄疫疫情时,曾有一人感染了口蹄疫,但对他的健康没有带来任何影响 为你锝母猪默哀3秒....^-^
你学兽医是为了给动物治病的,庸医只能害了动物又害人,坚决BS你这种行为。
摘要:我国兽医管理体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使我国在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能力得到明显加强。农业部将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加大对地方的督促检查力度,争取尽早把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工作落实到位。并提出 “建设现代农业基地,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口号。此文笔者结合自己工作实践,来浅谈一下我国兽医管理体制改革方面的问题!关键词:兽医、体制改革 正文一、前言:在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等疫情防控工作上我国取得了重大的胜利. 在这些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中,我国的兽医工作者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另外随着全国猪肉价格大幅上涨,这也从一个方面要求我国的兽医工作者,更加要做好生猪疾病的防空工作, 降低生猪饲养风险!可见兽医工作是公共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是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重要决策,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步骤,是促进我国兽医工作全面发展、提高动物卫生及动物产品安全水平的一项重要举措。但我国的兽医管理体制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体制的改革也是任重而道远!二、我国兽医管理体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1、机构不健全,管理体制不顺兽医工作没有统一机构管理,导致管理体制不顺。目前, 我国兽医管理工作分散到多个部门,不能实施统一管理, 职责不清。多头管理,职能重叠,造成管理效率低,资源浪费。如内外检分设、商业部门目前还管理部分屠宰企业屠宰检疫、部分畜产品在流通环节的卫生监督仍由卫生部门管理, 防疫工作难以统一协调, 给防检疫工作也带来很多矛盾和困难, 降低了作效率 管理机构设置混乱,职责不清, 行政效能不能正常发挥。2、基层防疫工作不到位由于多年建设滞后, 我国基层兽医体系一直没有得到快速发展,特别是基层兽医队伍人员素质和技术水平存在明显不足。首先,由于基层防疫机构工作条件艰苦, 待遇较差, 用人机制和竞争机制均不完善,无法引入学历较高的兽医技术人员, 人员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都不合理。其次,由于基层机构的基础设施较差,多年来大都是“一支针管鸡鸭全打”, 仪器设备还不如管辖区域内的规模化饲养企业的实验室。第三,在改革中由于只看到基层站存在的问题, 不对兽医工作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 忽视了基层兽医管理机构在公益服务方面的特殊性, 而视同于一般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采取“一刀切”的做法, 简单对基层站所进行撤并了事, 致使大量兽医基础性工作无法正常开展, 动物防疫和畜产品安全隐患严重。基层防疫组织和队伍不稳, 经费得不到保障,防疫工作的机制问题没有解决,使动物防疫的基础受到动摇。3、缺乏专业人才与技术(1)、技术人员年龄结构偏大据统计在我国县乡畜牧兽医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中,年龄在35岁以下的占28%,36-45岁的占31%,46-60岁的占41%,年龄结构趋于老化。(2)、技术人员知识老化我国一些基层的兽医工作者,很多没有经过专业学校系统培训。而从畜牧专业学校毕业的人员,多数在县级和较大的乡镇工作,由于缺乏进修和技术更新,知识严重老化。目前,乡镇防疫技术力量薄弱,很难承担繁重的疫病防治工作任务,堵、防、检、控等综合措施的落实,缺乏应有的人员和技术支撑。4、没有完善的法律体系保障到目前为止,我国在法律法规方面虽制定了《动物防疫法》、《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及其实施条例、《兽药管理条例》和《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但没有形成完整的兽医工作法律体系: 缺少一个兽医工作的基本法,在兽医管理体制、执业兽医管理、突发重大动物疫情的应急、动物诊疗、畜产品卫生质量等方面也没有立法; 已有的法在很多方面还很不完善, 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相互间还有许多不协调的地方;《动物防疫法》仅适用于对动物传染病、寄生虫病的管理,没有体现兽医管理部门对动物及其产品生产的全过程卫生监督和对兽医工作的有效管理, 其实用地位尚待提升;《动物防疫法》和《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在职能界定上有的地方出现交叉,有的地方又出现脱节, 很不适应当前形势下动物防检疫工作的开展和动物疫病的控制等。三、我国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建议机构不健全、基层动物防疫体系薄弱,缺乏专业人才,法律不完善、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动物疫病防治能力和动物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加之目前国际上特别是我周边国家重大动物疫病时有发生,甚至出现局部蔓延,对我国防控重大动物疫病形成较大压力。因此,改革兽医管理体制已经成为当前十分紧迫的任务。1、建立健全兽医工作体系建立健全兽医行政管理机构。中央一级兽医行政管理机构列入农业部的内设机构。省以下兽医行政管理机构由省级人民政府结合本地养殖业发展情况和兽医工作需要确定,并按程序报批。上级兽医行政管理机构对下级兽医行政管理机构负有指导职责;各级兽医行政管理机构对动物防疫、检疫工作负有指导和监督职责。要加强兽医医政、药政管理,实施官方兽医制度。2、加强基层动物防疫机构建设根据经营性服务和公益性职能分开的原则,积极推进乡镇畜牧兽医站改革。由县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按乡镇或区域设立畜牧兽医站,人员、业务、经费等由县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承担动物防疫、检疫和公益性技术推广服务职能。要将原由乡镇畜牧兽医站承担的诊疗服务等经营性业务进行科学界定,并与公益性职能合理分离,使其走向市场。鼓励和引导乡镇畜牧兽医站分流人员创办经营性兽医服务实体。3、加强兽医队伍建设和培养专业人才 逐步推行官方兽医制度,逐步实行执业兽医制度。各地要通过成立兽医行业协会等方式,实行行业自律,规范从业行为,提高服务水平。 切实加强兽医工作能力建设。要重视和加强兽医教育,保证人力资源储备,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加强兽医科学研究,完善动物疫病控制手段,建立健全风险评估机制,提高科学防治水平。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兽医事务,跟踪研究国际动物卫生规则,及时调整和完善国内相关政策。4、完善兽医管理工作的法律法规体系 加快兽医工作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根据世界贸易组织有关规则,参照《国际动物卫生法典》和国际通行做法,建立完善动物卫生法律法规体系。抓紧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研究制定官方兽医管理、执业兽医管理等相关法律法规,充分发挥法律法规在兽医管理工作中的保障作用。促进兽医管理的有效,健康发展!
如果猪肉里面有寄生虫的话,它的肉的表面会起一些小疙瘩,也就是肉眼可以分辨出来的细小的疙瘩,如果有这种情况,那这个肉是有寄生虫的。
常见动物昆虫的识别与鉴定 动物界已知种约有150万种,隶属30多个动物门。如何识别与鉴定它们,不同的门类需要不同的专业知识和专门的技术,因此不可能在这里分门别类地一一介绍。现仅介绍常见动物识别与鉴定的一些基本方法和技术。 掌握这些基本方法以后,当工作需要遇到不同类群时,也能尽快地熟悉它们并进行识别与鉴定工作了。为识别和鉴定某一类群时,首先必须熟悉有关该类群的基本知识,了解该类群分类中常用的一些特征及其变化情况,理解一些常用术语的含义,并掌握检索表的使用方法。下面以昆虫纲为例,介绍如何检索到各个目。一、昆虫纲的基本知识昆虫纲是节肢动物门中的一个主要纲,其主要特征是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头部具一对触角;胸部具三对附肢(足),大多数种类还具两对翅。二、昆虫纲分类常用的主要特征 昆虫纲是动物界第一大纲,含已知种约一百万。一般根据翅的有无、多少、质地和类型;变态的类型;口器、触角及胸足等的形式,将昆虫分为二个亚纲三十多个目。 (一)昆虫的变态从卵中刚孵化出的昆虫幼体,形态一般与成体不完全相同,有时相差甚远。在达到性成熟之前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昆虫不仅逐渐增大躯体,还经过形态、内部结构、生理功能以及行为习性上的一系列变化,才能发育为成虫。这种变化称为变态(metamorphosis)。变态是昆虫胚后发育的重要特点之一。常见的变态类型有:1.不完全变态 虫体自卵孵化后,经过幼虫期便可发育为成虫。不完全变态又可分为渐变态与半变态两种类型:(1)渐变态(paurometabola)幼虫与成虫在形态上比较相似,生活环境及生活方式一样,只是大小不同、性器官未成熟及翅还停留在翅芽阶段,这一阶段通常称为若虫(nymph)。这样的变态称为渐变态(图5-2A),如蝗虫。(2)半变态(hemimetabola)幼虫和成虫在形态上有较大的区别,除翅芽外,还具一些临时性器官(如下唇特化而成的捕食器官“面罩”、直肠鳃或气管鳃),生活环境不同(幼虫水生,成虫陆生),这种幼虫称为稚虫(naiad)。这种变态称为半变态,蜉蝣、蜻蜒的变态属此(图5-3)。2.完全变态(holometabola)虫体自卵孵出后,经幼虫、蛹发育为成虫(图5-2B)。幼虫与成虫不仅形态完全不同,没有外生的翅芽,生活方式及生活环境也多不一致,而且中间一定要经过一个不食不动的蛹期,体内进行剧烈的改造,最后才羽化为成虫。完全变态的幼虫有多种名称,蝶蛾类的幼虫多叫毛虫,金龟子的幼虫称蛴螬,蝇的幼虫称蛆等。属于完全变态的昆虫有鳞翅目、鞘翅目、膜翅目等。低等的昆虫(无翅亚纲)均无翅,而大多数昆虫(有翅亚纲)的成虫,在中胸和后胸的背面生有两对翅。有翅亚纲中,寄生种类(如虱、蚤等)往往翅退化,为次生性无翅;少数种类也有无翅型(如某些蚜虫和半翅目的水黾等)。随着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不同,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常见的类型有以下几种。1.膜翅 膜质,薄而透明,翅脉清晰可见,如蜜蜂的前后翅,蝗虫的后翅等。2.革翅 革质,稍厚而有弹性,半透明,翅脉仍可见,如直翅目昆虫(蝗虫、蟋蟀)的前翅。因不飞翔时直翅目昆虫的前翅(革翅)覆盖在后翅及身体腹部的背面,又称复翅。3.鞘翅 角质,厚而硬化,不透明,翅脉不可见,如鞘翅目甲虫的前翅。4.半鞘翅 基部厚而硬,角质;端部薄而透明,膜质,具翅脉,如蝽类的前翅。5.鳞翅 膜质,表面密被由毛特化而来的鳞片,如蝶蛾类的翅。6.毛翅 膜质,表面密布刚毛,如襀翅目昆虫(石蝇)的翅。7.缨翅 膜质,狭长,边缘着生缨状刚毛,如蓟马的翅。8.平衡棒 双翅目昆虫(蚊、蝇等)的后翅退化而成,呈一对棍棒状。9.拟平衡棒 捻翅目雄虫的前翅特化呈细长扭曲的棍棒状。(三)昆虫的触角(图5-5)昆虫头部着生有一对触角。不同的昆虫,或同种昆虫不同性别的个体,触角的形态也不同。但基本结构仍然是由柄节、梗节及鞭节三节组成。只是鞭节往往又由若干亚节组成,且形态上有较大的变化。各种触角的命名,往往也以鞭节的形状而定。下面介绍一些常见的触角类型1.刚毛状触角 鞭节纤细似一根刚毛,如蜻蜒、豆娘、蝉等的触角。2.丝状触角 鞭节各节细长,无特殊变化,如蝗虫。在一些种类中,细长如丝,如螽蟖,蟋蟀等的触角。3.念珠状触角 鞭节各节呈圆球状,如白蚁等的触角。4.锯齿状触角 鞭节各节的端部有一短角突出,因而整个形态似锯条,如叩头虫、芫菁等。5.栉齿状触角 鞭节各节的端部向一侧有一长突起,因而呈栉(梳)状,如一些甲虫、蛾类的雌虫。6.羽状(双栉状)触角 鞭节各节端部两角均有细长突起,因而整个形状似羽毛,如雄家蚕蛾的触角。7.膝状触角 鞭节与梗节之间弯曲呈一角度。如蚂蚁、蜜蜂的触角。8.具芒触角 鞭节仅一节,肥大,其上着生有一根芒状刚毛,如蝇类的触角。9.环毛状触角 鞭节各节近基部着生一圈刚毛,如雄蚊,摇蚊的触角。10.球杆状触角 鞭节末端数节逐渐稍稍膨大,似棒球杆,如蝶类的触角。11.锤状(头状)触角 鞭节末端数节突然强烈膨大,如露尾虫、郭公虫等。12.鳃状触角 鞭节各节具一片状突起,各片重叠在一起时似鳃片,如金龟子的触角。(四)昆虫的口器由于生活方式(特别是食性)的不同,昆虫口器的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咀嚼式口器(图5-6)最原始的口器形式,适用于取食固体食物,如蝗虫的口器。由五个部分组成:(1)上唇一片,位于口器前方,可防止食物自前方外漏。(2)上颚(大颚)一对,位于上唇之后方,坚硬,具切齿和臼齿,适于切割、咀嚼食物。(3)下颚(小颚)一对,位于上颚之后,主要功能是抱握食物。(4)下唇一片,位于口器最后方,以防止食物向后漏出。(5)舌一个,为上下颚之间口腔底壁的狭长突起,司味觉及搅拌食物之功能。2.刺吸式口器(图5-7)口器的各部延成针状,相互抱握成一针管,用以吸食液汁,如蚊、蝉等的口器。3.嚼吸式口器(图5-8)上颚为咀嚼花粉的颚齿状,其余下颚、舌及下唇都延长并合拢而成一适于吮吸的食物管,如蜜蜂的口器。4.虹吸式口器(图5-9)口器的大部分结构退化,仅下颚外颚节延长并左右合抱而成管状,且可在用时伸出,不用时盘卷成发条状。如蝶蛾类的口器。5.舐吸式口器(图5-10)上下颚退化,而由头壳一部分及下唇等延长成基喙及喙,后者的前壁具槽,槽内可藏上唇及舌,两者闭合为食物管,喙的末端有唇瓣,其上具许多伪气管,能吸取液体食物,或从舌中唾液管流出唾液,溶解固体食——糖等,然后再吸食,如蝇类的口器多属于此。除上述几种形式外,还有刮吸式(牛虻)、锉吸式(蓟马)等的口器形式。根据口器在头部的着生位置,昆虫的头型可分为前口式、下口式和后口式。前口式头型指口器着生在头的前端,下口式在腹面正下方,后口式在腹面的后侧。(五)昆虫的足(图5-11)昆虫的前胸、中胸和后胸各具足一对。胸足由六节,即基、转、股、胫、跗及前跗节组成。由于执行不同的功能,足也相应发生了变化。1.步行足 各节均细长,无特殊变化,适于步行或疾走,如蟑螂、步行甲的足。2.跳跃足 股节长而粗壮,内有发达的肌肉,胫节亦长而多刺,适于跳跃,如蝗虫,蟋蟀等的后足。3.捕捉足 如螳螂的前足。基节长大;腿节发达,腹面有一凹槽,槽的两边缘皆具刺;胫节腹面亦具刺两排,当弯折时,恰好嵌合在腿节的槽内,故能有效地挟持猎物和捕食。4.开掘足 如蝼蛄的前足。基节粗短;腿节粗大,直接连于基节,把很小的转节压在后方;胫节扁平强大,端部有4个发达的齿;跗节3节,着生在胫节外侧,呈齿状。5.游泳足 如松藻虫的后足。胫节和跗节皆扁平,边缘具长毛,适于游泳。6.抱握足 如雄龙虱的前足。其跗节分5节,前3节变宽,并列呈盘状,边缘有缘毛,每节有横走的吸盘多列,后2节很小,末端具2爪。7.携粉足 如蜜蜂的后足。各节均具长毛,胫节端部扁宽,背面光滑而凹陷,边缘有长毛,形成花粉篮;跗节分5节,第一节膨大,内侧具有数列横列的硬毛,可梳集粘在体毛上的花粉;胫节与跗节相接处的缺口为压粉器。8.攀缘足 如虱的足。其胫节、跗节和爪能合抱,可以握持毛发。三、昆虫纲各目的检索前面我们已经介绍了检索表及其制作方法。现在就以昆虫纲为例,介绍如何将昆虫标本根据下面的检索表(表5-6)检索到它所属的目。 在检索表中列有1、2、3……数字,每一数字后都列有两条对立的特征描述。拿到要鉴定的昆虫后,从第1查起,两条对立特征那一条与所鉴定的昆虫一致,就按该条后面所指出的数字继续查下去,直到查出目为止。例如,若被鉴定的昆虫符合第1中“有翅”一条,此条后面指出数号是23,即再查第23,在第23中“有一对翅”与所鉴定的标本符合,就再按后面指出的数字(24)查下去,直查到后面指出××目的名称为止。表5-6 昆虫(成虫)分目检索表1.翅无,或极退化 (2)翅2对或1对 (23)2.无足,幼虫状,头和胸愈合,内寄生于膜翅目、半翅目及直翅目等昆虫体内,仅头胸部露出寄主腹节外 捻翅目(Strepsiptera)有足,头和胸部不愈合,不寄生于昆虫体内 (3)3.腹部除外生殖器和尾须外有其他附肢 (4)腹部除外生殖器和尾须外无其他附肢 (7)4.无触角;腹部12节,第1节~3节各有1对短小的附肢 原尾目(Protura)有触角,腹部最多11节 (5)5.腹部至多6节,第1腹节具腹管,第3腹节有握弹器,第4或第5腹节有一分叉的弹器 弹尾目(Collembola)腹部多于6节,无上述附肢,但有成对的刺突或泡 (6)6.有一对长而分节的尾须或坚硬不分节的尾铗,无复眼 双尾目(Diplura)除一对尾须外还有一条长而分节的中尾丝,有复眼 缨尾目(Thysanura)7.口器咀嚼式 (8)口器刺吸式或舐吸式、虹吸式等 (18)8.腹部末端有一对尾须(或尾铗) (9)腹部无尾须 (15)9.尾须呈坚硬不分节的铗状 革翅目(Dermaptera)尾须不呈铗状 (10)10.前足第一跗节特别膨大,能纺丝 纺足目(Embiidina)前足第一跗节不特别膨大,不能纺丝 (11)11.前足捕捉足 螳螂目(Mantodea)前足非捕捉足 (12)12.后足跳跃足 直翅目(Orthoptera)13.体扁,卵圆形,前胸背板很大,常向前延伸盖住头部 蜚蠊目(Blattaria)体非卵圆形,头不为前胸背板所盖 (14)14.体细长杆状 竹节虫目(Phasmida)体非杆状,社会性昆虫 等翅目(Isoptera)15.跗节3节以下 (16)跗节4节~5节 (17)16.触角3节~5节,寄生于鸟类或兽类体表 食毛目(Mallophaga)触角13节~15节,非寄生性 啮虫目(Corrodentia)17.腹部第1节并入后胸,第1和第2节之间紧缩呈柄状 膜翅目(Hymenoptera)腹部第1节不并入后胸,第1节和第2节之间不紧缩为柄状 鞘翅目(Coleoptera)18.体密被鳞片,口器虹吸式 鳞翅目(Lepidoptera)体无鳞片,口器刺吸式、舐吸式或退化 (19)跗节至多3节 (21)20.体侧扁(左右扁) 蚤目(Siphonaptera)体不侧扁 双翅目(Diptera)21.跗节端部有能伸缩的泡,爪很小 缨翅目(Thysanoptera)跗节端部无能伸缩的泡 (22)22.足具1爪,适于攀附在毛发上,外寄生于哺乳动物 虱目(Anoplura)足具2爪;如具1爪则寄生于植物上,极不活泼或固定不动,体呈球状、介壳状等,常被有蜡质、胶质等分泌物 同翅目(Homoptera)23.翅1对 (24)翅2对 (32)24.前翅或后翅特化成平衡棒 (25)无平衡棒 (27)25.前翅形成平衡棒,后翅大 捻翅目(Strepsiptera)后翅形成平衡棒,前翅大 (26)26.跗节5节 双翅目(Diptera)跗节仅1节(雄介壳虫) 同翅目(Homoptera)27.腹部末端有1对尾须 (28)腹部无尾须 (30)28.尾须细长而分节(或更有1条相似的中尾丝),翅竖立背上 蜉蝣目(Ephemerida)尾须不分节,多短小,翅平覆背上 (29)29.跗节5节,后足非跳跃足,体细长如杆或扁宽如叶 竹节虫目(Phasmida)跗节4节以下,后足为跳跃足 直翅目(Orthoptera)30.前翅角质,口器咀嚼式 鞘翅目(Coleoptera)翅为膜质,口器非咀嚼式 (31)31.翅上有鳞片 鳞翅目(Lepidoptera)翅上无鳞片 缨翅目(Thysanoptera)32.前翅全部或部分较厚为角质或革质,后翅膜质 (33)前翅与后翅均为膜质 (40)33.前翅基半部为角质或革质,端半部为膜质 半翅目(Hemiptera)前翅基部与端部质地相同,或某部分较厚但不如上述 (34)34.口器刺吸式 同翅目(Homoptera)口器咀嚼式 (35)35.前翅有翅脉 (36)前翅无明显翅脉 (39)36.跗节4节以下,后足为跳跃足或前足为开掘足 直翅目(Orthoptera)跗节5节,后足与前足不同上述 (37)37.前足捕捉足 螳螂目(Mantodea)前足非捕捉足 (38)38.前胸背板很大,常盖住头的全部或大部分 蜚蠊目(Blattaria)前胸背板很小,头部外露,体似杆状或叶片状 竹节虫目(Phasmida)39.腹部末端有1对尾铗,前翅短小,不能盖住腹部中部 革翅目(Dermaptera)腹部末端无尾铗,前翅一般较长,至少盖住腹部大部分 鞘翅目(Coleoptera)40.翅面全部或部分被有鳞片,口器虹吸式或退化 鳞翅目(Lepidopera)翅上无鳞片,口器非虹吸式 (41)41.口器刺吸式 (42)口器咀嚼式、嚼吸式或退化 (44)42.下唇形成分节的喙,翅缘无长毛 (43)无分节的喙,翅极狭长,翅缘有缨状长毛 缨翅目(Thysanoptera)43.喙自头的前方伸出 半翅目(Hemiptera)喙自头的后方伸出 同翅目(Homoptera)44.触角极短小,刚毛状 (45)触角长而显著,非刚毛状 (46)45.腹部末端有1对细长多节的尾须(或更有1条相似的中尾须),后翅很小 蜉蝣目(Ephemerida)尾须短而不分节,后翅与前翅大小相似 蜻蜒目(Odonata)46.头部向下延伸呈喙状 长翅目(Mecoptera)头部不延长呈喙状 (47)47.前足第1跗节特别膨大,能纺丝 纺足目(Embiidina)前足第1跗节不特别膨大,也不能纺丝 (48)48.前、后翅几乎相等,翅基部各有一条横的肩缝(翅易沿此缝脱落) 等翅目(Isoptera)前、后翅无肩线 (49)49.后翅前缘有一排小的翅钩列,用以和前翅相连 膜翅目(Hymenoptera)后翅前缘无翅钩列 (50)50.跗节2节~3节 (51)跗节5节 (52)51.前胸很大,腹端有1对尾须 襀翅目(Plecoptera)前胸很小如颈状,无尾须 啮虫目(Corrodentia)52.翅面密被明显的毛,口器(上颚)退化 毛翅目(Trichoptera)翅面上无明显的毛,毛仅着生在翅脉与翅缘上,口器(上颚)发达 (53)53.后翅基部宽于前翅,有发达的臀区,休息时后翅臀区折起,头为前口式 广翅目(Megaloptera)后翅基部不宽于前翅,无发达的臀区,休息时也不折起,头为下口式 (54)54.头部长。前胸圆筒形,也很长,前足正常。雌虫有伸向后方的针状产卵器 蛇蛉目(Raphidiodea)头部短。前胸一般不很长,如很长时则前足为捕捉足(似螳螂)。雌虫一般无针状产卵器,如有,则弯在背上向前伸 脉翅目(Neuroptera)四、常见昆虫的识别在野外或实际工作中,如果掌握了一些常见动物的主要特征,那么无须使用检索表一步一步地检索,就能识别它们所属的类群。 这些特征称之为“识别特征”。昆虫之庞杂为动物界之冠,但掌握昆虫纲各目的识别特征并不太困难。而有经验的人不经检索就能判别常见昆虫所在的目、科,有时甚至属或种。下面以昆虫纲为例,介绍常见各目及其主要的识别特征。(一)无翅亚纲( Apterygota)原始无翅;无变态;腹部具与运动有关的附肢。1.缨尾目(Thysanura)中、小型,体长而柔软,裸露或覆以鳞片。咀嚼式口器。触角长,丝状。腹部末端具三根细长尾丝。如石蛃、衣鱼。前者多生活于石块及落叶之下潮湿环境中,后者常见于室内抽屉、衣箱或书籍堆中(图5-12)。2.弹尾目(Collembola)微小型,体柔软。触角4节。腹部第1、2、4节上分别着生有粘管(腹管)、握弹器和弹器,能跳跃。如跳虫(图5-13)。(二)有翅亚纲(Pterygota)通常有翅;有变态;腹部无运动附肢。3.直翅目(Orthoptera)大型或中型昆虫。头属下口式;口器为标准的咀嚼式;前翅狭小,革质;后翅宽大、膜质,且能折叠藏于前翅之下;腹部常具尾须及产卵器;发音器及听器发达;发音以左右翅相摩擦或以后足腿节内侧刮擦前翅而成;变态为渐变态。蝗虫、蝼蛄、油葫芦、中华蚱蜢等皆属此目(图5-14)。4.蜚蠊目(Blattaria)咀嚼式口器,复眼发达,触角丝状;翅二对,也有不具翅的,前翅革质,后翅膜质,静止时平叠于腹上;足适于疾走;渐变态。如各种蜚蠊和地鳖虫(图5-15)。5.螳螂目(Mantodea)体细长,咀嚼式口器,触角丝状;前胸发达,长于中胸和后胸之和;翅两对,前翅革质,后翅膜质,静止时平叠于腹上;前足适于捕捉;渐变态。如螳螂(图5-16)。6.等翅目(Isoptera)体乳白色或灰白色,咀嚼式口器;翅膜质,很长,常超出腹末端,前后翅相似且等长故名。渐变态。本目是多态性、群居营社会性生活的昆虫,每一群中有五种类型成员组成,即长翅型的雌雄繁殖蚁,短翅或无翅型的辅助繁殖蚁,和不孕性的工蚁和兵蚁。如各种白蚁(图5-17),是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方的主要害虫。7.虱目(Anoplura)体小而扁平,刺吸式口器,胸部各节愈合不分,足为攀缘式,渐变态。为人畜的体外寄生虫,吸食血液并传播疾病,如体虱8.蜻蜒目(Odonata)咀嚼式口器,触角短小刚毛状,复眼大;翅两对,膜质多脉,前翅前缘端有一翅痣;腹部细长;半变态。如蜻蜒,豆娘等(图5-19)。9.半翅目(Hemiptera)体略扁平;多具翅,前翅为半鞘翅;口器刺吸式,通常4节,着生在头部的前端;触角4或5节;具复眼。前胸背板发达,中胸有发达的小盾片为其明显的标志;身体腹面有臭腺开口,能散发出类似臭椿的气味,故又名“椿象”。渐变态。例如二星蝽、梨蝽、稻蛛缘蝽、三点盲蝽、缘盲蝽、猎蝽、臭虫等(图5-20)。10.同翅目(Homoptera)口器刺吸式,下唇变成的喙着生于头的后方。成虫大都具翅,且休息时置于背上,呈屋脊状。触角短小,呈刚毛状或丝状。体部常有分泌腺,能分泌蜡质的粉末或其他物质,可保护虫体。渐变态。如蝉、叶蝉、飞虱、吹棉介壳虫、蚜虫、白蜡虫等(图5-21)。11.脉翅目(Neuroptera)口器咀嚼式;触角细长,丝状、念珠状、栉状或棒状;翅膜质,前后翅大小和形状相似,脉纹网状。完全变态,卵常具柄。如中华草蛉、大草蛉等(图5-22)。12.鳞翅目(Lepidoptera)体表及膜质翅上都被有鳞片及毛。口器虹吸式;复眼发达。完全变态,幼虫是毛虫型。鳞翅目常分为两个亚目(图5-23):(1)蝶亚目(Rhopalocera)触角末端膨大、棒状;休息时两翅竖立在背上;颜色艳丽,多在白天活动。如凤蝶、菜粉蝶等。(2)蛾亚目(Heterocera)触角形式多样,丝状、栉状等;停息时,翅平叠在背上;多在夜间活动。如粘虫、棉蛉虫、二化螟、家蚕、蓖麻蚕、柞蚕等。13.鞘翅目(Coleoptera)口器咀嚼式;触角形状变化极大,除丝状外还有锯齿状、锤状、膝状、鳃片状等。前翅角质,厚而坚硬,停息时在背上左右相接成一直线。后翅膜质,常折叠藏于前翅下,脉纹稀少。中胸小盾片小,三角形,露于体表。完全变态。重要的种类有金龟子、星天牛、叩头虫、黄守瓜、瓢虫等(图5-24)。14.膜翅目(Hymenoptera)体微小至中型,体壁坚硬;头能活动;复眼大;触角丝状、锤状或膝状;口器一般为咀嚼式,仅蜜蜂科为嚼吸式;前翅大、后翅小,皆为膜翅,透明或半透明,后翅前缘有一列小钩,可与前翅相互连结。前翅前缘有一加厚的翅痣。腹部第一节并入胸部,称并胸腹节(propedeon),第二节多缩小成腰状的腹柄(pedeon);末端数节常缩入,仅可见6节~7节。产卵器发达,多数呈针状,有螯刺能力。完全变态。如姬蜂、赤眼蜂、蜜蜂、麦叶蜂、胡蜂及蚂蚁等(图5-25)。15.双翅目(Diptera)成虫只有一对发达的前翅,膜质而脉相简单;后翅退化成平衡棒;复眼很大,几乎占头的大部分,雄性有的左右互相连结;触角有丝状(蚊类)、念珠状(瘿蚊)或芒状(蝇类);口器刺吸式或舐吸式;完全变态,幼虫称为蛆。常分为两个亚目(图5-26、27)。 (1)长角亚目(Nematocera)体细小而柔软,触角细长且具环毛;幼虫有明显的头部。包括大蚊、白蛉、摇蚊、按蚊、库蚊、伊蚊及小麦瘿蚊等。(2)短角亚目(Brachycera)体较粗壮,触角短,具芒状;幼虫头部多退化,不明显。包括家蝇、麻蝇、牛虹,食蚜蝇、寄生蝇、果蝇及食虫虻等。16.蚤目(Siphonaptera)刺吸式口器,体小侧扁,无翅,善跳跃,完全变态。系人体及动物的体外寄生虫,常传播疾病,如各种跳蚤 以下 这是一种答案
252 浏览 4 回答
263 浏览 3 回答
167 浏览 2 回答
257 浏览 4 回答
311 浏览 6 回答
175 浏览 6 回答
154 浏览 3 回答
330 浏览 2 回答
82 浏览 3 回答
160 浏览 5 回答
334 浏览 3 回答
360 浏览 5 回答
163 浏览 4 回答
195 浏览 2 回答
191 浏览 2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