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鼽(qiu),中医病名。是指由于脏腑虚损、卫表不固所致的,以突发和反复发作的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等为主要特征的鼻部疾病。本病为临床上较常见或多发的疾病,可常年发病,也可呈季节性发作。 是指由于脏腑虚损、卫表不固所致的,以突发和反复发作的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等为主要特征的鼻部疾病。 变应性鼻炎、血管运动性鼻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非变应性鼻炎。 鼻鼽的原因主要是:肺气虚弱,卫表不固,风寒乘虚而入,犯及鼻窍,邪正相搏,肺气不得通调,津液停聚,鼻窍壅塞,遂致喷嚏流清涕,此外脾虚则脾气不能输布于肺,肺气也虚,而肺气之根在肾,肾虚则摄纳无权,气不归元,风邪得以内侵。故鼻鼽的病变在肺,但其病理变化与脾肾有一定关系。 《素问》:“所谓客孙脉则头痛、鼻鼽、腹肿者,阳明并于上,上者则其孙络太阴也,故头痛、鼻鼽、腹肿也。” 西医的变应性鼻炎、血管运动性鼻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非变应性鼻炎等疾病可参考本病治疗。变应性鼻炎属I型变态反应,可常年发作,也可于花粉季节发病,更可因气候突变、接触粉尘、不洁气体等刺激而发病。血管运动性鼻炎是鼻部植物神经平衡失调、血管反应性增强所致的一种应激性疾病,其症状与变应性鼻炎极为相似,常在清晨起床时突然发作,并与情绪变化有关,鼻分泌物嗜酸性粒细胞阴性,变应原皮肤试验及特异性IgE抗体阴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非变应性鼻炎临床症状及鼻腔检查所见与变应性鼻炎相同,鼻分泌物中可找到较多的嗜酸性粒细胞,但变应原皮肤试验及特异性IgE抗体阴性,其发病多与环境气候、湿度等非特异性因素有关,病因不明。 肺气虚寒、脾气虚弱、肾阳不足、肺经有热 本病多由脏腑虚损,正气不足,腠理疏松,卫表不固,风邪、寒邪或异气侵袭,寒邪束于皮毛,阳气无从泄越,故喷而上出为嚏。肺气虚寒,卫表不固,则腠理疏松,乘虚而入;脾为后天之本,化生不足,鼻窍失养,外邪或异气从口鼻侵袭,;肾阳不足,则摄纳无权,气不归元,温煦失职,腠理、鼻窍失于温煦;肺经素有郁热,肃降失职,邪热上犯鼻窍,邪聚鼻窍,邪正相搏,肺气不宣,津液骤停,致喷嚏、流鼻涕、鼻塞等,发为鼻鼽。 伤风鼻塞 指因感受风邪所致的以鼻塞、流涕、打喷嚏为主要特征的鼻病。发病前多有受凉或疲劳史。初起鼻痒,打喷嚏,流清涕,持续鼻塞,嗅觉减退,语声重浊,数天后打喷嚏停止,清涕渐转为黏黄涕。可伴有周身不适、发热、恶风、头痛等。 本病四诊合参,主要从脏腑虚实来辨证。 肺气虚寒者给予温肺散寒;脾气虚弱者给予益气健脾;肾阳不足者给予温补肾阳;肺经伏热者给予清宣肺气。 外治法: 针灸疗法: 本病经积极防治,可控制症状,但容易复发。部分病人可并发鼻息肉、哮喘等疾病。 在饮食上宜清淡,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如萝卜、刀豆、丝瓜、及梨子、苹果、橘子、枇杷、葡萄、核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