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颜子所好何学论》这篇论文是程颐于仁宗皇祐二年(1050年)游太学的试卷。年仅18岁的程颐也因这篇论文担任学职。全文论述通过学习可以成为圣人的道理。程颐认为圣人是可学而至的。文章首先讲述了圣人可学的人性论基础,之后提出了学以至圣的方法,最后对当下的求学之风提出了批评。本文按照程颐行文的进路,对《颜子所好何学论》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做学问的功夫。关键字:好学;学以至圣一、颜子所好何学颜回是孔子的得意弟子,孔子独称赞颜子“好学”。有鲁哀公问孔子:“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1颜子所独喜爱的,是通过学习成为圣人的方法。二、学以至圣的人性论基础程颐继承张载的人性论学说,将人性划分为“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天命之性: 即人受命于天的本然善性。天命之性由“天理”所赋,“无不善”。《礼记·中庸》提出:“天命之谓性”,宋明理学的人性论都以先天禀赋言天命,认为天所赋予是命,人所禀受是性。二程说道:“天之赋予之谓命,禀之在我之谓性,见于事物之为理。”2。而气质之性是为气禀所成的,气有清明有阴浊,故性有善有不善。气质之性是偏颇不善的根源。 张载说道“人之刚柔缓急,有才与不才,气之偏也。”3程颐也指出:“性出于天,才出于气,气清则才清,气浊则才浊。”4认为气有清浊,禀其清者为圣为贤,禀其浊者为愚为不肖。“天命之性”是人人所具备的,这为”学以至圣“提供了人性论的基础。人人都从“天理”禀受了本然的善性,因此人人都可以“学以至圣”。然而,人不但具有“天命之性”,还具备“气质之性”,气有清明昏暗之分,因此禀其清明之气者,其性为善。这类人可以说是“生而知之者”。禀其昏暗之气者,其性为不善,但可以通过学习和外界的环境而达到善,这类人可说是“学而知之者”。三、做学问的方法对于“生而知之者”,他们“不思而得,不勉而中,从容中道”,不需学便可为圣为贤。善性已经和自身完全的融合在其中,已是“从心所欲不逾矩”。对于“学而知之者”,程颐在这篇文章著重论述了其做学问的方法。归结为两点,则为“自明诚”与“信道笃”。“自明诚”是透彻了解人之为人的道理而达到诚;“信道笃”坚定对儒家体系的信仰而达到诚。下面笔者将重点分析这两种做学问的方法。1.“自明诚”。“自明诚,谓之教”(《中庸》二十一章),教化的作用就是让人从明白道理而达到真实无欺。“诚”在人性的修养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惟天下至诚”能尽其性、尽人之性、尽物之性.做学问之道正在于“中正而诚”。“君子之学,必先明诸心,知所养,然后力行以求至,所谓自明而诚矣。”从这句话中可以总结出,“自明而诚”需要经历的三个途径。其一是“明诸心”,其二是“知所养”,其三是“力行以求至”。1)“明诸心”。明诸心在于“反己”。“或问:颜子之好学何如?曰:颜子之好学,反己而已矣。所谓不远不惰者,皆反己而已矣。反己,故常见己之过,故不贰也;反己,故不见人之过,故虽怒不迁也。”5经常的反省,可以发现己之过,而不是将目光仅仅定睛于别人的过失上面。《圣经》中也讲道:不要只看弟兄眼中的刺,却看不到自己眼中的梁木。意思是说在去挑剔别人的问题时,先省察自己内心是否有过失。自我的反省可以使心真实无欺。人总是擅长于欺,在欺别人之前,首先已经欺自己。要达到“诚”不单单是对别人真诚无欺,更重要的是自我本心的真实无妄。孔子也强调自省的重要,要“吾日三省吾身”。因此,“反己”是“诚”的关键。2)“知所养”。儒家传统注重涵养的工夫。正如孟子所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因此,“养”在“学以至圣”的过程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在程颐这里,所养的乃是从天禀受的善性。知所养之后便是“养”的工夫。养性的工夫是“约其情使合于中。”程颐认为“性善情恶”。如果情不受性的约束,情就流于放荡,人本然的善性就会被不受控制的情遮蔽而不被彰显。养性重在约束自己的情感,使情感的发生合乎中道。3)“力行以求至”。程颐强调了践行的重要性。若只明白道理,却不去行,就仍然于己无益。颜子“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并且“不迁怒,不贰过,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不行”。明白一善之后就牢牢存记在心不让它失去,并且努力做到一种过失不犯两次,知道的善性必定要行出来。
1.“明诸心”。 明诸心在于“反己”。“或问:颜子之好学何如?曰:颜子之好学,反己而已矣。所谓不远不惰者,皆反己而已矣。反己,故常见己之过,故不贰也;反己,故不见人之过,故虽怒不迁也。”5 经常的反省,可以发现己...2.“知所养”。 儒家传统注重涵养的工夫。正如孟子所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因此,“养”在“学以至圣”的过程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3.“力行以求至”。 程颐强调了践行的重要性。若只明白道理,却不去行,就仍然于己
颜子所好何学论的学习方法是“正其心,养其性”,只要尽心知性,反身而诚,就能成为圣人。程颐强调,颜子学圣人,已经达到乐圣人之道的精神高度,按照孟子“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的标准衡量,以颜子那样的。所以,颜子所好何学论的学习方法是“正其心,养其性”。
222 浏览 3 回答
323 浏览 3 回答
122 浏览 2 回答
110 浏览 4 回答
196 浏览 4 回答
158 浏览 3 回答
103 浏览 5 回答
157 浏览 3 回答
164 浏览 3 回答
242 浏览 5 回答
177 浏览 4 回答
175 浏览 3 回答
345 浏览 1 回答
238 浏览 2 回答
182 浏览 3 回答
117 浏览 3 回答
230 浏览 3 回答
348 浏览 4 回答
126 浏览 3 回答
121 浏览 4 回答
335 浏览 7 回答
170 浏览 7 回答
129 浏览 4 回答
260 浏览 5 回答
226 浏览 4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