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纳我,我发给你
航空航夭技术是2}世纪人类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最活跃、发展最迅速、对人类社会生活最有影响的科学技术领域之一,也是表征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先进性的重要标志。航空是指在地球周围稠密大气层内的航行活动。航夭是指在大气层之外的近地空间、行星际空间、行垦附近以及恒星际空间的航行活动。但是,在地面发射航天飞行器或者当航天飞行器返回地面时,都要经过大气层;特别水平起降的航天飞机,虽然主要活动在大气层之外的空间中,但其起飞和降落过程与飞机极为相似,就兼有航空和航夭的特点口所以从科学技术上看,航空与航夭不仅是紧密联系的,有时甚至是难以区别的。航空航天一词,既指进行航空航夭活动所涉及的科学技术,又指研制航空航天飞行器所涉及的科学技术。航空航天技术是高度综合的现代科学技术,它们综合运用了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的最新成就,应用了工程技术的最新成果。力学、热力学、材料学、电子技术、自动控制理论和技术、计算机技术、喷气推进技术以及制造工艺等科学技术的进步都对航空航天科技的进步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上述科学技术在航空航夭领域的应用中相互交叉、渗透,产生了一些新的学科;航空航天技术发展中提出的新要求:又促进这些学科的发展。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与军事应用密切相关,而其巨大进展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航空航天技术用于军事,使军事装备和军事技术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使战争从平面向立体转化,战争的格局发生巨大变化:飞机在战争中执行拦击、侦察、轰炸、攻击、预警、反潜、电子干扰以及运输、空降等任务。航天(Spaceflight):又称空间飞行、太空飞行、宇宙航行或航天飞行。系指航天器在太空的航行活动。有的科学家曾把航天器在太阳系内的航行活动称为航天,航天器在太阳系外的航行活动称为航宇,现在则把航天器在太阳系内和太阳系外的航行活动统称为航天。航天活动的目的是探索、开发和利用太空与天体,为人类服务。航天的基本条件是航天器必须达到足够的速度,摆脱地球或太阳的引力。第一、第二、第三宇宙速度是航天所需的特征速度。 按航天器探索、开发和利用的对象划分,航天包括环绕地球的运行、飞往月球的航行、飞往行星及其卫星的航行、星际航行(行星际航行、恒星际航行)。按航天器与探索、开发和利用对象的关系或位置划分,航天飞行方式包括飞越(从天体近旁飞过)、绕飞(环绕天体飞行)、着陆(降落在天体上面)、返回(脱离天体、重返地球)。 执行军事任务(具有军事目的)的航天活动,称为军用航天;执行科学研究、经济开发、工业生产等民用任务(具有非军事目的)的航天活动,称为民用航天;执行商业合同任务(以营利为目的)的航天活动,成为商业航天。有人驾驶航天器的航天活动,称为载人航天;没有人驾驶航天器的航天活动,称为不载人航天。 如今,航天的作用已经远远超出科学技术领域,对国家和国际的政治、经济、军事与社会生活都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航天生活 宇宙环境是极为恶劣的,对人体有害的主要因素是高真空、高缺氧、宇宙辐射、温度差异等,这些不利因素会对人体产生严重伤害。在这种环境中,航天员是无法生存和工作的。面对严峻的宇宙空间环境,怎样才能保证航天员的生命安全呢?我们的科技人员为其研制了一个基本与外界隔绝的密闭环境即密闭座舱,用来保护航天员。 一会儿是早晨,一会儿是黑夜 人们长期的生活习惯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睡眠一般都安排在夜晚。飞船在航天飞行中的昼夜周期和我们在地球上的昼夜周期是不同的。地球上的一天是一次日落日出,并定为24小时。空间飞行时的一次日落日出,周期长短不一,因为它和飞船绕地球飞行的轨道高低相关。轨道高,昼夜周期就长;轨道低,昼夜周期就短。飞船航天飞行期间的昼夜周期,白天和黑夜时间长短是不一致的,白天时间长,黑夜时间短,90分钟一个昼夜周期,最长的黑夜仅仅是37分钟。飞船由地球阳面进入阴面时,就如同由白天进入黄昏黑夜一样。航天飞机速度很快,太阳出来时好像“迅雷”似的一跃而出,太阳落山时也如“旋风”一样迅速地隐去。 一个航天员曾经这样描述宇宙间的一天:早晨,计算机控制的钟唤醒我们起床。醒来拉开窗帘看宇宙空间,阳光灿烂,天色真美。可是不大一会儿,太阳没有了,天暗下来了,黑夜来临了,我们想又该睡觉了吧。真是有趣极了,一会儿是早晨,一会儿是黑夜…… 站着睡躺着睡都一样 在宇宙空间最特殊的就是睡觉姿势,失重时,身体完全放松会自然形成一种弓状姿势。航天专家认为,在太空中睡眠,身体稍微弯曲成弓状,比完全伸直平躺着要舒服得多。 航天员在太空飞行中,睡袋一般固定在飞船内的舱壁上,如果不这样,飞船内的姿态在发动机开动时,就可能跟舱壁碰撞。所以,航天员一般还是喜欢将睡袋紧贴着舱壁睡觉,这样就像睡在床上一样舒服。在失重时,反正分不清上和下,站着躺着睡都一样,所以,航天员既可以靠着天花板睡,又可以笔直地站着靠墙壁睡,想怎么睡都是可以的。 由于人在失重时飘浮,航天员行动起来会感到困难和不方便,动作都不像在地面上那样协调。坐立不稳摇摇晃晃,稍一抬头仰身就有可能来个大翻身,弯腰时又可能翻筋斗,所以一切动作都得小心从事。 航天员在宇宙飞行中可以遥望地球景色,这也是他们太空生活的一大乐趣。自古以来,飞向太空就是人类最美好的遐想。航天员在飞船上看到的地球漂亮极了,它是一个绿色的球体。白天你仔细看去时,地球大部分是浅蓝色,密密的森林带看起来更是蓝色的,惟一真正的绿色地带是中国的西藏高原地区。一些高山湖泊看起来是明亮的并且呈鲜绿色,好像硫酸铜矿地区颜色。温度很低又没有云彩的地区,如我国喜马拉雅山那样的高山区域,就能很清楚地看到那儿的地貌。航天员能看到的最令人目眩神迷的奇景,要算是伊朗的卡维尔盐渍大沙漠,这片大沙漠看上去像木星,中间有一个红色、褐色和白色的大旋涡,这是因为盐湖经过一代又一代的蒸发之后而留下的光辉耀眼的痕迹,它像绿宝石一般闪闪发光。 离不开体育锻炼 航天员生活在太空当中,同样离不开体育锻炼。它除了增强体质外,还有其特 殊意义:增强对失重及其他航天环境的适应能力,减少航天飞行中不良环境对航天员的有害影响。在长期航天的空间站内,都设有专为航天员体育锻炼的“小型体育场”,设置一些特殊的航天体育器具供航天员使用。这些器具有自行车功量计、微型跑道、弹簧拉力器及负压筒等。 在宇宙中航行的航天员和地球上的人一样,都需要有个人清洁卫生的处理,如刷牙、洗脸、洗澡、大小便等等。失重条件下处理清洁卫生及废物非常复杂,需要有特殊的设施和技巧。 失重时刷牙,牙膏泡沫很容易飘浮起来,水珠在舱内飞飘,会影响人的健康和仪器正常运转。飞船中的航天员不能采取地面上的刷牙工具和方法。那样做,说不定在哪一环节把水泄漏出去,水就会飘浮起来,所以,航天员只能采用比较简单的方式来刷牙。美国采用的是一种特制的橡皮糖,让航天员充分咀嚼以代替刷牙,达到清洁牙齿的目的。航天员洗脸,其实是取一块浸泡有清洁护理液的湿毛巾擦洗面部。随后,把毛巾铺在按摩刷上用来梳理头发。 航天员若在空间站上长期生活,还需要洗澡。长期的载人空间站上,就配备有航天工程技术人员设计制作的航天浴室设施。这种浴室,只不过是一个强力尼龙布浴罩,浴罩上下有固定的框架,上连天棚下连地板,成为通天式密闭浴罩,平常折叠着固定在生活舱的顶棚上。顶棚上还设有圆形水箱、喷头、电加热器,洗澡用的水箱,有管道跟大水箱相通。 洗澡前,先把废水回收净化装置中的净化吸附剂配好,准备用来回收和净化洗浴时的污水,然后清理给水管道、抽水装置和过滤净化装置(除去杂质和不良气味),并将卷在顶棚上的尼龙罩放下,直到底框并固定好,形成一个连接天棚地板的圆桶,就好像一个完全透明的大玻璃缸。启动电加热器,把水箱中的水加热到合适温度,这时人可脱去衣服进入浴室。圆筒底下有一双固定的拖鞋,人穿上它后就不会飘浮起来。在打开水龙头之前,应先将呼吸器戴好,呼吸器同一条通到外面的软管相连接,航天员可呼吸舱内空气,避免洗浴时的空气、水汽混合物吸入呼吸道发生危险。航天员洗澡时,还要将耳朵塞起,带上护目镜,就像潜水员一样。一切准备好之后,就可打开水龙头,一阵阵细细的水流喷在身上,形成一层夹着无数气泡的水膜,必须用毛巾或吸水刷将水吸走。失重时水不会自动流出,水箱中有气加压,水就会源源不断地流出来。 飞船上航天员大小便的处理也有其相当的科学性。尿盆是特制的,抽水马桶同一个塑料套相连接,大便后快速关闭橡皮阀,大便通过气流落入透气的大便收集袋里,然后用密封袋密封投入便筒,便筒装满后会自动弹出舱外。 这就是航天员特殊的生活起居,是不是真的很奇妙? 航天:指人造地球卫星、宇宙飞船等在地球附近空间或太阳系空间飞行。 在当今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形势下,工具书总是显得相对了旧或定义含糊不准确。虽然有跟随形势发展的局部修改,但往往也会因此产生出矛盾来。 在现代的自然科学中,“宇宙”采用上述第二种解释。通俗地说就是:宇宙是空间和时间的 总和。我们的祖先早就对宇宙有正确的认识。汉代古籍《淮南·齐俗训》中说,“四方上下 谓之宇,往古来今谓之宙”。汉代著名天文学家张衡说:“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空间和时间的划分要求愈来愈精细。 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人们只要把时间区分为、月、日就足够了。后来要求区分出时辰或小 时来才感到方便。近代工业和火车、汽车、飞机等交通事业的兴起,进一步要求划分出分和 秒来。对现代科学技术来说,这还不够,还要求用毫秒、微秒和纳秒来计时。 对空间的划分也是这样。古代只要有天空、空间和地面这样的概念就足够了,但却远远不能 满足现代科学技术的要求。特别是航天技术诞生后,要求把“天”与“空”严格区分开来。 “天”是指地球大气层以外的广大宇宙空间。这大致与“天空”、“太空”相当。说“大致”,是因为若日月星辰不包括地球,“天”则只有地球大气层以外才有,那“天空”就是太空,而“太空”又笼统地说是“极高的天空”,没有精确的物理性质上的划分。 “空”是指地球表面以上的大气层空间。 按照上述划分,“天气”、“天气预报”和“星空”,是否就庆叫“空气”、“空气预报” 和“星天”呢?但这里有个约定俗成的问题,无须修改也不会产生歧义。同样,现在使用的“空间科学(技术)”一词,也应叫“太空科学(技术)”,如因“太空”一词太含糊,则需再进行一次约定俗成的过程。 航天:指人造地球卫星、宇宙飞船等在地球附近空间或太阳系空间飞行。 在当今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形势下,工具书总是显得相对了旧或定义含糊不准确。虽然有跟随形势发展的局部修改,但往往也会因此产生出矛盾来。 在现代的自然科学中,“宇宙”采用上述第二种解释。通俗地说就是:宇宙是空间和时间的 总和。我们的祖先早就对宇宙有正确的认识。汉代古籍《淮南·齐俗训》中说,“四方上下 谓之宇,往古来今谓之宙”。汉代著名天文学家张衡说:“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空间和时间的划分要求愈来愈精细。 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人们只要把时间区分为、月、日就足够了。后来要求区分出时辰或小 时来才感到方便。近代工业和火车、汽车、飞机等交通事业的兴起,进一步要求划分出分和 秒来。对现代科学技术来说,这还不够,还要求用毫秒、微秒和纳秒来计时。 对空间的划分也是这样。古代只要有天空、空间和地面这样的概念就足够了,但却远远不能 满足现代科学技术的要求。特别是航天技术诞生后,要求把“天”与“空”严格区分开来。 “天”是指地球大气层以外的广大宇宙空间。这大致与“天空”、“太空”相当。说“大致”,是因为若日月星辰不包括地球,“天”则只有地球大气层以外才有,那“天空”就是太空,而“太空”又笼统地说是“极高的天空”,没有精确的物理性质上的划分。 “空”是指地球表面以上的大气层空间。 按照上述划分,“天气”、“天气预报”和“星空”,是否就庆叫“空气”、“空气预报” 和“星天”呢?但这里有个约定俗成的问题,无须修改也不会产生歧义。同样,现在使用的“空间科学(技术)”一词,也应叫“太空科学(技术)”,如因“太空”一词太含糊,则需再进行一次约定俗成的过程。中国航天 神舟五号 1999年11月20日~21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一艘“神舟”无人试验飞船飞行试验获得了圆满成功。2001年初至2002年底又相继研制并发射成功了神舟2~4号无人试验飞船,获得了宝贵的试验数据,为实施载人航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神舟-5飞船是在无人飞船基础上研制的我国第1艘载人飞船,乘有1名航天员,在轨运行1天。整个飞行期间为航天员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同时将航天员的生理数据、电视图像发送地面,并确保航天员安全返回。 飞船由轨道舱、返回舱、推进舱和附加段组成,总长8860mm,总重7840kg。飞船的手动控制功能和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分系统为航天员的安全提供了保障。 飞船由长征-2f运载火箭发射到近地点200km、远地点350km、倾角°初始轨道,实施变轨后,进入343km的圆轨道。飞船环绕地球14圈后在预定地区着陆。 神舟-5飞船载人航天飞行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的愿望,是中华民族智慧和精神的高度凝聚,是中国航天事业在新世纪的一座新的里程碑。 神舟六号 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是中国神舟飞船系列之一。“神舟六号”与“神舟五号”在外形上没有差别,仍为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的三舱结构,重量基本保持在8吨左右,用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进行发射。它是中国第二艘搭载太空人的飞船,也是中国第一艘执行“多人多天”任务的载人飞船。 神舟七号 全国政协委员、载人航天火箭系统顾问组组长、“神舟”五号火箭总指挥黄春平表示,“神舟”七号发射时间将推迟半年左右,原定2007年的发射计划将拖后到2008年。与“神舟五号”、“神舟六号”不同,“神舟”七号火箭在研制上的关键点是宇航服和气闸舱。因为“神舟”七号将实现太空行走,航天员能否从舱内气压骤然适应真空环境,气闸舱和宇航服扮演了重要角色,还要出舱,三名航天员,一个要出舱行走,一个在轨道舱迎接,返回舱还要留人,最终坚持了下来,成功完成这一计划!神舟七号于2008年9月25日21点10分04秒988毫秒发射升空。飞船于2008年9月28日17点37分成功着陆于中国内蒙古四子王旗主着陆场,成功将翟志刚(指令长)、刘伯明和景海鹏三位宇航员带回地球,神舟七号飞船共计飞行2天20小时27分钟。 编辑本段【飞船简介】 王兆耀2008年9月24日下午14时30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总指挥部新闻发布会上,受“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总指挥部的委托宣布:9月25日21时07分至22时27分直接发射,进行载人航天飞行。届时中国航天员将首次出舱进行太空行走。当前,气闸舱等核心技术难关已被攻克,整船已进入综合测试阶段,用于发射神舟七号飞船的长征二号F火箭预计在2007年12月底前完成全箭总装。据悉,“神舟七号”时的太空行走对航天员的考核要求更高。由于航天服内的压力比正常情况下低,有可能会使人体组织内的氮气释放,在血管内形成气栓,导致减压病,甚至危及人的生命。因此航天员在穿好航天服以后,必须在气闸舱内充分吸氧,协助工作的航天员回到内舱(即轨道舱),关闭内舱门,然后气闸舱开始泄压到真空,与飞船外的真空状态保持一致,此时航天员可以出舱活动。而完成舱外任务回到舱内时,还要对航天服进行一定的减压,再对气闸舱充气。 “航天员出舱活动是一项高难度、高风险的活动。”专家介绍,“神舟七号”时的太空行走要求航天员必须在地面做充分的试验和训练,其地面训练一般在一个对比重有一定要求的中性水池里进行。这种水池通常建在大型的试验房里面,把航天器放在水池中,利用水的浮力模拟太空的失重现象,然后航天员在水池里面进行出入舱和舱外操作训练。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张庆伟表示,未来的神舟七号飞船,不会是神舟六号的简单重复,突破许多关键技术。发射神舟七号飞船的仍然是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此前这种火箭已经成功地将六艘神舟飞船送入太空,具有成熟的技术基础。目前新一枚运载火箭元器件的采购与生产已经展开,火箭总设计师荆木春说,这一次他们将采用质量更高的元器件。针对前几发火箭的飞行情况,科研人员还将对这枚火箭进行局部改进,来进一步提高火箭的可靠性。此外,他们还考虑在火箭上增加一些摄像头。 从神舟七号开始,我国进入载人航天二期工程。在这一阶段里,将陆续实现航天员出舱行走、空间交会对接等科学目标。整个二期工程的所有发射任务全部由长二F火箭担任.航天系统都包括什么? 1957年10月,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Sputnik 1在前苏联发射成功,开创了人类航天新纪元,宇宙空间开始成为人类活动的新疆域,并且将这一年定为第一个国际空间年。近半个世纪以来,航天技术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巨大的进展,航天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科学活动、军事活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许多部门,产生了极其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航天是指进入、探索、开发和利用太空(即地球大气层以外的宇宙空间,又称外层空间)以及地球以外天体各种活动的总称。航天活动包括航天技术(又称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和空间科学三大部分。航天技术是指为航天活动提供技术手段和保障条件的综合性工程技术。空间应用是指利用航天技术及其开发的空间资源在科学研究、国民经济、国防建设、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各种应用技术的总称。空间资源系指地球大气层以外的可为人类开发和利用的各种环境、能源与物质资源,入空间高远位置、高真空、超低温、强辐射、微重力环境、太阳能以及地球以外天体的物质资源等。 航天系统是指由航天器、航天运输系统、航天发射场、航天测控网、应用系统组成的完成特定航天任务的工程系统。其中应用系统指航天器的用户系统,一般是地面应用系统,如各类卫星的地面应用系统、载人航天器的地面应用系统、空间探测器的地面应用系统。 航天系统按是否可载人可分为无人航天系统、载人航天系统;按用途可分为民用航天系统和军事航天系统;按航天器种类可分为多种,如卫星航天系统、载人飞船航天系统、月球卫星航天系统等。 航天系统是现代典型的复杂工程大系统,具有规模庞大、系统复杂、技术密集、综合性强,以及投资大、周期长、风险大、应用广泛和社会经济效益十分可观等特点,是国家级大型工程系统。组织管理航天系统的设计、制造、试验、发射、运行和应用,要采用系统工程方法,在航天工程实践中形成了航天系统工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完善的航天系统是一个国家航天实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目前世界上只有为数不多的国家拥有这种实力。太空中的资源有多少 太空资源泛指太空中客观存在的、可供人类开发利用的环境和物质。主要包括:相对于地面的高远位置资源,高真空和超洁净环境资源,微重力环境资源,太阳能资源,月球资源,行星资源等...... 太空上可利用的资源比地球上可利用的资源要丰富的多。仅从太阳系范围来说,在月球、火星和小行星等天体上,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在类木行星和彗星上,有丰富的氢能资源;在行星空间和行星际空间,有真空资源、辐射资源、大温差资源,那里的太阳能利用有效率也比地球上高的多。目前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高真空和高洁净是外层空间的显著特征,是进行许多科学实验、发展航天技术、生产电子产品和高级药品的理想环境,尤其它是人类的航天活动的先决条件。高真空、超洁净环境资源取得了相当大的实际效果,但微重力资源和太阳能资源的利用还处于试验、研究和创造条件的阶段。 “航天”一词是钱学森首创 《钱学森传》作者叶永烈:“航天”一词钱学森首创 叶永烈,上海作家协会一级作家,教授。在30年前,时任《向宇宙进军》一片导演的叶永烈就与钱学森见过面。当时,钱学森担任国防科委副主任,因为该片涉及到航天火箭方面,所以钱学森就负责影片的审查。 30年后,叶永烈开始写作《钱学森传》,并于国庆前夕完成,共40万字,目前已交与出版社排版校对。今天下午记者专访了叶永烈。 认识钱学森源于一次影片审查 我结识钱学森已经整整30年。 事情的起因是我当时担任《向宇宙进军》一片的导演,这是一部一个半小时的影片,共分三辑,我把拍摄提纲寄往主管部门——国防科委以及第七机械工业部审查,没想到当时担任国防科委副主任兼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的钱学森亲自看了拍摄提纲,乘来沪之际跟我谈谈他的意见。当天晚上,我如约前往上海延安饭店。柳鸣领着我来到楼上一间会客室,我刚坐定,穿着一身军装的钱学森就来了。他摘下军帽,露出宽广丰满而白净细嫩的天庭,书生气质,温文尔雅。一双眼睛,射出睿智的目光。虽说他出生在上海,由于三岁时便随父亲前往北京,所以满口京腔。他谦逊地自称“笨人”,“对艺术外行”,却对影片提出诸多建设性意见。 他告诉我,来上海之前,曾经与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任新民就拍摄提纲交换了意见。第七机械工业部领导这么重视影片的拍摄,真使我感动。 钱学森说,影片的开头应该表现中国古代对太空的美好幻想: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立轴上的月亮、太阳、神仙,到嫦娥奔月神话、敦煌飞天壁画。在历数古人的飞天之梦时,钱学森还建议,这一组镜头最好以古筝配上中国古典乐曲……其实,渊博的钱学森对艺术十分在行,尤其是音乐。他当年在上海交通大学就读时,曾是校乐队的主力圆号手,何况他的夫人蒋英是留学德国的女高音声乐家。 钱学森创“航天”一词 源于毛主席诗句启示 钱学森告诉我,“航天”一词是他首创。他把人类在大气层之外的飞行活动称为“航天”,是从航海、航空“推理”而成的。他说,最初是从毛泽东主席的诗句“巡天遥看一千河”中得到启示。他还提出了“航宇”一词,亦即“星际航行”,他在《星际航行概论》一书中详尽地论述了行星之间以至恒星之间的飞行。如今,如果说“航宇”一词对于普通百姓还有点陌生的话,“航天”一词已经是家喻户晓了。 我问钱学森,如何把握有关火箭的保密尺度。他回答说:“关键看你是不是泄露要害。如果拍火箭,一个圆筒子,朝上跑,那有什么可保密?大家都是这个样子的嘛。现在你们别多想这些保密问题,多想了,会束缚思想。思想束缚了,什么都不敢动了。” 钱学森很健谈 一口气说两个多小时 钱学森非常健谈,一口气谈了两个多小时。见面的第二天,我根据笔记整理出一万多字的钱学森的谈话记录,交打字员打印(那时候还没有电脑)。这份打印稿,如今成为珍贵的文献。 从那以后,我与钱学森有了多次交往,有时在北京国防部他的办公室,有时在文化部电影放映室,有时在他家中。每一回去北京送审影片,他总是亲自看,一边看一边谈意见,而我则坐在他的旁边作详细记录。 钱学森说:“中国人最早发明火箭。这是世界公认的。我们发明了火箭,这是我们民族的光荣。在南宋的时候,我们发明了火箭。这一点,提纲中是讲到了,不太着重,但是值得给予相当的份量,这件事应该好好宣传一下。”根据钱学森的意见,后来在影片中,我特地加了一个动画镜头,按照中国古代的火箭“飞火龙”的形象,设计了“火龙出水”的场面。钱学森在审查影片时,对这个动画镜头十分满意。 我发现,钱学森审查影片非常仔细,尤其是涉及保密的问题。比如,在我看来,火箭发射时,尾部喷射的火焰极其壮观,所以先用尾部喷火近景,再跳接火箭上天远景。钱学森告诉我,那个近景一定要剪短,火箭尾部的喷射口刚一露出,马上跳远景。他说,那个近景,“外行人看热闹,内行人看门道”,泄密就会泄在近景上。所以,在影片中,大都用“一个圆筒子,朝上跑”,这样就避免了泄密。
神舟七号运载火箭将于2008年发射具体时间有资料称,神舟七号发射时间:08年10月第三周。 世所瞩目的“神舟七号”究竟何日发射?中国第三次载人航天飞行何时圆梦?大公报报道,在北京2008年奥运会结束后,中国“极有可能”在金秋10 月内的第三周,即从10月12日至18日七天内,选择确定一个72小时(即三天)的时间段作为最佳窗口期,择机发射“神舟七号”,实现中国航天员的首次太空行走。 报道说,今年的中国,伴随着奥运的成功举办与“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有望“双喜临门”。 根据权威消息,从10月12日至18日的一周内,有五个连续的72小时(即三天)可供选择,这一时间段内一个连续的72小时(即三天)将作为最终的窗口期。根据目前中国所掌握的技术,9月即可对下一月的云层密度丶风向等影响飞船发射的天文气象情况做出精确预测。届时,将在选择确定的最佳窗口期内,再最终确定“神舟七号”的具体发射时点,这一过程将由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指挥部总指挥“拍板”决策。 倒计时确保“万无一失” 一些民间航天爱好者预测,火箭的发射日期需要综合考虑各种自然丶物理条件,不能为所欲为。“神舟五号”的发射日期是2003年10月15日,“神舟七号”的发射时间是2005年10月12日。从此亦可初步推断出“神舟七号”也应在秋天丶特别是10月内发射。 据悉,目前,“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的准备工作已进入倒计时阶段,神舟飞船七大系统——航天员系统丶应用系统丶飞船系统丶火箭系统丶发射场系统丶测控系统丶着陆场系统均已启动,涉及到的解放军总装备部丶国防科工委丶中国科学院丶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等各大单位均在为此而紧张备战,“万无一失”这个耳熟能详的口号被反覆强调。 原定去年发射延到今年 有观察家表示,此前,2006年全国“两会”期间,曾亲自按钮点火,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送上太空的全国人大代表丶总装备部原副部长丶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原副总指挥胡世祥中将曾透露,“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船有望于今年升空,而且肯定是“多人上天”。一同参加两会的全国政协委员丶载人航天火箭系统顾问组组长丶“神舟五号”火箭总指挥黄春平则表示,因为工作周期,“神舟七号”发射时间将推迟半年左右,原定去年的发射计划将拖后到今年。随着 2008年的到来,“神舟七号”的发射时间也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 据指出,神七将搭载三名宇航员,中国航天员将首次进行太空行走,非常激动人心。
举一小例写大气压强的,应超出初中物理的知识范围,从人类对大气压强的认识,历史上的大型演示实验,大气压强的本质,托里拆利和大气压力的发现,如何确定标准大气压,大气压和天气的关系,大气压强的利用,可一直写到飞机的升力是利用气压差进行飞行的等等,就是一篇很好的论文。参考资料还有好多其他资料,可按照你的兴趣和感受写大气压强·格里克及其对真空研究的贡献大气压强·关于大气压的问答(上)大气压强·关于大气压的回答(下)大气压强·大气压强的本质大气压强·标准大气压大气压强·大气压和天气的关系大气压强·高山反应大气压强·潜水病与减压病大气压强·托里拆利(1608~1647)大气压强·奥托·格里克(1602—1686)大气压强·十七世纪对真空问题的研究大气压强·托里拆利和大气压力的发现大气压强·历史上显示大气压力的大型演示实验大气压强·伽利略狱中会徒弟 格里克市外演马戏大气压强·各种提水机械大气压强·负压的利用大气压强·马德堡半球实验大气压强·大气压强的利用大气压强·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大气压强·飞机机翼的升力大气压强·空吸现象
jiǎn yā bìng
depression sickness
减压病(Depression sickness)是由于高气压环境作业后减压不当,体内原己溶解的气体超过了过饱和极限,在血管内外及组织中形成气泡所致的全身性疾病[1]。在减压过程中或在减压后短时间内发生者为急性减压病;缓慢演变的缺血性骨或骨关节损害为减压性骨坏死,主要病变发生在股骨、肱骨、胫骨及其骨关节[1]。
在潜水或潜涵等高气压下从事作业的人员,当过快地转入地面时,溶于组织和血中的氮气迅速形成气泡,造成静脉气栓、肺气栓等一系列临床症候,称减压病或潜涵病。飞行员迅速升入高空,由于座舱密闭不严,也可发生上述临床表现,称航空减压病。
治疗:
1、现场有加压舱设施时,应迅速移入舱内治疗,以免延误时间造成组织严重损害而产生后遗症。经治疗后症状可迅速缓解。
2、现场无上述设备时,可在陪员保护下,再潜入水中行加压治疗,然后缓慢上升减压。重症患者每减少大气压,需时10分钟,轻症需时5分钟。
3、治疗包括给氧、中枢神经兴奋药以改善呼吸、循环功能,促进氮气排出。扩张血管药可选用地巴唑、罂粟堿、烟酸等,按常规剂量口服;输注葡萄糖液、右旋糖酐40(低分子右旋糖酐)等扩容;抗生素防治肺部感染,糖皮质激素减轻中毒症状等措施,均可酌情选用。
急诊科
在潜水减压后期尚未出水前、或出水后48h左右范围内,出现下列某种或某些症状、体征,包括:
①皮肤瘙痒、斑疹、丘疹或大理石样斑纹、皮下气肿。
②肌肉、关节疼痛:多发生于上、下肢大关节,尤其潜水时活动较多的部位。疼痛呈酸、胀、撕扯、针刺或刀割样剧痛,位于深层,患肢保持屈位可减轻疼痛(“屈肢症”)。局部无红、肿、热;用血压计气囊打气可缓解疼痛。
③神经系统损伤:在空气潜水多脊髓下胸段受损引起的截瘫、感觉障碍、大小便失禁或潴留。在航空减压病多脑部损伤引起的头痛、感觉异常、颜面麻痹、运动失调、轻瘫、偏瘫、语言障碍、记忆丧失、共济失调、情绪失常或体温升高;重者昏迷、死亡。在氦氧及饱和潜水多前庭系统受损引起的眩晕、耳鸣、听力减退。视觉系统受累时可引起复视、斜视、视觉模糊、暂时失明、同侧闪光性偏盲、视野缩小。
④循环系统损伤:在血管与心腔有大量气体栓子时,可有发绀、脉细数、四肢发凉、心前区狭窄感。严重者血浆外渗、血液浓缩,甚至低血容量性休克。心脏冠脉系统有大量气泡时可致猝死。气泡与血液的界面作用可促进凝血,加重栓塞,如广泛发展可形成播散性血管内凝血。淋巴系统气栓有局部浮肿和淋巴结肿痛。
⑤呼吸系统损伤:肺血管广泛气栓可伴有肺间质水肿及小支气管痉挛,引起胸部压迫感、胸骨后灼痛、不可抑制的阵发性咳嗽、呼吸困难。多见于航空减压病。
⑥腹部脏器受累:可引起恶心、呕吐、上腹绞痛及腹泻。
⑦疲倦:潜水员出水后常发生与水 *** 力劳动程度不相称的极度疲倦感,伴有无力、厌食,是出现严重症状的先兆。减压病的气泡可随机累及机体各部位,且可随循环血流移位,症状可在短时间内发生变化。
上述症状、体征以皮肤瘙痒和肢体疼痛较多、较早;神经症状次之。轻者仅有肢体疼痛,称Ⅰ型减压病;重者累及神经、循环、呼吸、或(和)感官系统,称Ⅱ型减压病。
①患急性Ⅰ型减压病后,因延误或未正确进行加压治疗,症状和体征持续存在,病程可迁延数周、数月甚至数年;
②单纯加压处理能使症状和体征明显减轻或完全消失。
①患急性减压病后,因延误治疗或因病情严重,体内已形成不可逆的病变,致神经功能障碍、肢体瘫痪等。②骨组织内有气泡形成,造成气栓或压迫骨营养血管,引起骨组织坏死;经一定时间后,用放射性核素(99mTc或18F)骨扫描、B型超声、X线摄片等检查,可发现减压性骨坏死。病变常发生于肱骨或股骨的头、颈部。如未损及关节面可无症状,如累及关节面可影响关节活动,并有剧痛。对这些后遗症,加压处理已无效。
有暴露于高气压环境、呼吸压缩气体、减压不当的历史;或有从常压过快地进入低压环境的历史。
高气压下从事作业的人员,当过快地转入地面时,溶于组织和血中的氮气迅速形成气泡,造成静脉气栓、肺气栓等一系列临床症候。
排除外伤或其他潜水疾病(肺气压伤、急性缺氧症、氮麻醉、氧中毒、CO2中毒)。可疑患者,经加压鉴别(送患者进加压舱,升高舱压,观察症状对高压的反应),症状体征能缓解或消失者,即可确诊。用多普勒超声气泡探测仪检查,心前区测得有大量血行性气泡音响信号,结合症状体征,亦可确诊。潜水中因故未进行减压;或减压时间明显不足;或实施水面减压法时“水面间隔时间”超过规定极限;虽出水初期尚无症状,但产生减压病的条件已明显存在,均须按急性减压病处理。
将患者送入加压舱内,重新暴露于一定的高气压条件下,使造成症状体征的气泡消去。根据减压病症状体征的性质及严重程度、累及器官、随时间发展的病情变化,尽快安排加压治疗。如有其他并 *** 况,宜在加压治疗过程中处理。为了充分利用高压氧,所有加压治疗开始时均先吸氧加压到280kPa,然后,根据症状和体征对加压的反应,按照加压治疗表(表7101,7102)选定相应的加压治疗方案进行,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1)加压:加压速率一般为76~100kPa/min,视患者咽鼓管的通过性而定。为顺利加压,可先用麻黄素或鼻眼净滴鼻。昏迷患者应先作预防性鼓膜穿刺。对急性患者原则上应加压到症状消去。
(2)高压下停留:应严格按治疗方案中规定的时间停留。如在高压下按规定时间停留后症状无好转,则可:①采用更高压力的治疗方案。②或在该压力下再适当延长停留时间。③或以80kPa/min速率减压至280kPa,改吸氧气,延长停留时间。直到症状减轻或消去后,再按相应治疗方案减压。截瘫患者因脊髓震荡暂时尚未恢复的情况下,可不必在高压下长期延长停留。
(3)减压:应严格按治疗方案规定的减压时间进行。如在减压过程中症状复发或出现新症状,通常是再升高压力以及在280kPa延长吸氧时间,再按相应治疗方案减压。
患者减压出舱后应留在舱旁(Ⅰ2h,Ⅱ型6h),出舱24h内不要远离,以便观察或一旦症状复发时,可立即再次进行加压治疗。观察结束,根据患者情况,①或送医院作进一步检查治疗,如用飞机运送,应尽量使用增压机舱,否则飞行高度限在300m以内。 ②或对残留症状用治疗方案5或6作进一步加压治疗。如连续两次加压治疗,症状未见进一步改善,加压治疗可不再进行。③原单位休息。痊愈出舱后间隔适当时间允许恢复正常潜水。有残留症状者不宜再参加潜水工作。
加压治疗治愈后,允许搭乘飞机正常飞行的间隔时间;Ⅰ患者24h;Ⅱ患者48h;用治疗方案4或7治愈者72h。
在加压治疗的同时应积极采取相应的临床治疗措施。总的原则是对症处理,达到改善机体血液循环、呼吸功能,加速气泡排出,促使组织水肿消退,缺氧状态解除,减少组织损伤,预防感染。对某些严重病例,如低血容量性休克,在加压治疗开始时使用扩容剂,是加压治疗奏效的先决条件。
(1)供氧:在加压治疗的前、中、后均应尽量使患者呼吸纯氧。吸氧的安全极限压力为280kPa,不得超过。为了既可充分延长吸氧时间、提高疗效,又可预防氧中毒,应采用交替呼吸氧和空气的间歇吸氧法(在280kPa,20min氧/5min空气;在190kPa,60min氧/15min空气,各称为一个吸氧周期)。根据病情需要及对氧的耐受能力确定吸氧的周期数和吸氧总时间。吸氧前医护人员要告诉患者可能出现的氧中毒症状、体征(眩晕、面色苍白、恶心、呕吐、颜面及唇肌抽搐、视野缩小、听觉障碍、肢体刺痛,直至全身惊厥);一旦出现(某种或某些)要及时报告,并立即摘下供氧面罩,呼吸舱内空气,停止减压。在所有氧中毒的表现完全消去后15min可再继续吸氧,并按原治疗方案从中断吸氧处开始,继续进行。如第三次出现氧中毒症状,应停止吸氧。在大于190kPa压力下吸氧,患者不能入睡。在使用时间较长的吸氧治疗方案时,患者可出现胸骨后烧灼感;若此时患者尚有减压病明显症状,因吸氧而得到继续改善,或中断吸氧病情转重,吸氧可继续进行,直到症状明显见好,或到胸骨后疼痛限制了吸氧为止。
(2)补液:尽早补液对加压治疗有良好促进作用。神志清醒患者可口服非碳酸饮料,前2h可饮1L/h,昏迷患者可输液,但不要用仅含葡萄糖的溶液,因糖代谢后易引起水肿。输液维持尿量35ml/h以上。对低血容量性休克患者要及早静脉切开输扩容剂。
(3)对症处理:①肢体疼痛可局部热敷、 *** 。慎用止痛药,以免掩盖需要加压的指征。加压治疗结束后如有残留症状可进行理疗。②改善呼吸循环功能,可用热饮料;中枢兴奋药、血管扩张药。③抗脑水肿可用皮质类固醇。④截瘫,用抗生素预防、控制尿路感染;维生素及细胞代谢促进剂保护神经组织;解除水肿。⑤纠正水、电解质和酸堿平衡紊乱。⑥外科情况,减压时如发生气胸应作胸腔穿刺术排气;有喉头痉挛应作气管切开术。⑦抗凝可用阿司匹林。
(4)支持疗法:在使用长时程方案治疗时,应给患者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易消化、不产气食物,做好营养保障。
加压治疗时应注意:
①为免延误对严重患者的加压治疗,体检应在加压过程中进行。
②即使潜水的深度—时程规定可不需减压,或潜水员已按规定进行了减压,只要有症状体征,仍应加压治疗。
③如作业现场无加压舱,应以最快方式转送有舱单位加压治疗。
④对延误治疗的患者,不论已贻误多久,均应积极加压处理,并选择压力较高、停留时间较长的治疗方案。
⑤在氦氧或饱和潜水中发生的减压病应请潜水医学专家处理。
1.对潜水员尤其新潜水员,要进行医学防治知识教育,使潜水员了解减压病的发病原因及预防方法。
2.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建立合理生活制度。工作前应充分休息,防止过度疲劳;不饮酒和少饮水。工作时应预防受寒和受潮。工作后应立即脱下潮湿的工作服,饮热茶,洗热水浴,在温暖的室内休息半小时以上,以促进血液循环,使体内多余的氮加速排出。
3.每日应保证高热量、高蛋白、中等脂肪饮食,并适当增加各种维生素。维生素E具有一定的预防或减轻实验性减压病的作用,其原因可能由于阻止或减少血小板内储存颗粒中5~羟色胺等生物活性物质的释放,不致发生血管内凝血。
4.进行潜水员就业前,定期及下潜前体检。骨关节尤其四肢大关节每年应进行X线摄片,一直到停止高气压作业后四年为止。凡患有听觉器官、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以及皮肤疾病,均不宜从事高压环境工作。重病后、体力衰弱者、远期骨折者、嗜酒者及肥胖者也均列为就业禁忌。
有潜水作业、沉箱作业、特殊的高空飞行史,且未遵守减压规定,并出现氮气泡压迫或血管栓塞症状和体征者,均应考虑为减压病。
1.对潜水员尤其新潜水员,要进行医学防治知识教育,使潜水员了解减压病的发病原因及预防方法。
2.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建立合理生活制度。工作前应充分休息,防止过度疲劳;不饮酒和少饮水。工作时应预防受寒和受潮。工作后应立即脱下潮湿的工作服,饮热茶,洗热水浴,在温暖的室内休息半小时以上,以促进血液循环,使体内多余的氮加速排出。
3.每日应保证高热量、高蛋白、中等脂肪饮食,并适当增加各种维生素。维生素E具有一定的预防或减轻实验性减压病的作用,其原因可能由于阻止或减少血小板内储存颗粒中5~羟色胺等生物活性物质的释放,不致发生血管内凝血。
据新华社北京电 全国政协委员、载人航天火箭系统顾问组组长、“神舟”五号火箭总指挥黄春平昨日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神舟”七号发射时间将推迟半年左右,原定2007年的发射计划将拖后到2008年。 黄春平说,发射计划延期,“并不是出了什么问题,而是工作周期决定。”“神舟”七号火箭每一个部件都需要经过复杂的工作周期,首先要进行单样技术攻关,攻关合格后再设定方案、原理考核,之后进入抽样阶段。这一阶段要解决两方面的任务,一是要通过性能指标测试,二是原材料、加工等工艺能力要在工厂的生产能力范围内。抽样合格后,再修改设计,做试样生产,再进行产品实验,最后进入工厂生产。此外,还要请相关专家进行测评。因此,“这是一个复杂的工程,要一步一个脚印,不能急于求成”。 黄春平介绍,与“神五”、“神六”不同,“神舟”七号火箭在研制上的关键点是宇航服和气门闸。因为“神舟”七号将实现太空行走,航天员能否从舱内气压骤然适应真空环境,气门闸和宇航服扮演了重要角色。 据悉,“神舟七号”时的太空行走对航天员的考核要求更高。由于航天服内的压力比正常情况下低,有可能会使人体组织内的氮气释放,在血管内形成气栓,导致减压病,甚至危及人的生命。因此航天员在穿好航天服以后,必须在气闸舱内充分吸氧,协助工作的航天员回到内舱(即轨道舱),关闭内舱门,然后气闸舱开始泄压到真空,与飞船外的真空状态保持一致,此时航天员可以出舱活动。而完成舱外任务回到舱内时,还要对航天服进行一定的减压,再对气闸舱充气。 “航天员出舱活动是一项高难度、高风险的活动。”专家介绍,“神舟七号”时的太空行走要求航天员必须在地面做充分的试验和训练,其地面训练一般在一个对比重有一定要求的中性水池里进行。这种水池通常建在大型的试验房里面,把航天器放在水池中,利用水的浮力模拟太空的失重现象,然后航天员在水池里面进行出入舱和舱外操作训练。 专家称,“神舟七号”将具备航天员太空行走的几项必备条件。首先,会提供航天员在舱外生活和工作的环境和条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舱外航天服,它具有防微流星、真空隔热屏蔽、气密、保压、通风、调温等多种功能,航天服的手套既密封又灵活,头盔透明密封。其次,出舱背包有控制系统和通信系统,其控制系统配有的喷气装置使航天员可以借此控制行走方向。据悉,航天服和背包构造复杂,技术难度大,造价昂贵,美国生产的一套航天服约为150万美元。第三当然是必须拥有技术操作熟练、身体健康、心理素质稳定的航天员。 “目前,‘神舟’七号的其他部件都差不多了,只有宇航服还要攻关,宇航服的研究进度决定了‘神七’进度。”黄春平又补充说,“不过,中国完全有能力解决。” 黄春平说,为了适应真空的环境,“神舟”七号宇航服从气密、通信、排泄、通讯、电源、活动关节等各方面,都要比“神六”有较大提高。 “神舟五号”时,我国的载人航天还只是对一人一天上太空的考核,当时杨利伟仅待在返回舱里,轨道舱的舱门是紧闭的。此次“神舟六号”虽然在外形上与“神舟五号”几乎一样,不同的是,两名航天员将从返回舱进入轨道舱,从事多人多天的空间飞行作业程序。专家打了个形象的比喻,“两名航天员就是在‘一室一厅'里活动。”而到了“神舟七号”,航天员除了在“一室一厅”里活动外,还将走出“厅”,从轨道舱侧面的窗口出来在太空行走。 据介绍,“神舟七号”对航天员的生命保障系统、出舱设备、结构气密性要求更高,因此“神舟七号”会在外形上与“神舟六号”有明显的不同,相关系统也会有所改变,特别是轨道舱。 通常飞船发射上太空后,航天员在进行出舱活动之前,会先在气闸舱内进行2-3小时的适应性准备,在气闸舱内穿戴好舱外航天服,背上背包,带好用品。实行太空行走的航天员所穿戴的航天服体积庞大,地面重量就达125公斤,根本不像在地面穿衣戴帽那么容易,必须在其他航天员的帮助下才能穿上。“所以‘神舟七号'时上天的航天员起码得两人,这样可以相互配合,至于会有多少人出舱活动则未定,估计会是一人进行太空行走。” 据黄春平预测,“神舟”七号将有三名航天员,一个要出舱行走,一个在轨道舱迎接,返回舱还要留人。出舱活动将有行走、操作、拧螺钉等安装设备等项目,为今后建立太空空间站作准备。神州七号是中国航天的重要阶段,现在神舟七号运载火箭已经开始研制,按照计划是在2008年实现发射。届时,神舟七号将重点突破航天员出舱活动(太空行走)技术。 原订2007年发射,但由于部件的技术问题被推迟了半年,计划2008年发射。 发射神舟七号飞船的仍然是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此前这种火箭已经成功地将六艘神舟飞船送入太空,具有成熟的技术基础。目前新一枚运载火箭元器件的采购与生产已经展开。载人航天工程运载火箭系统总设计师荆木春说,这一次他们将采用质量更高的元器件。针对前几枚火箭的飞行情况,科研人员还将对这枚火箭进行局部改进,来进一步提高火箭的可靠性。此外,他们还考虑在火箭上增加一些摄像头,使火箭的工作状态更直观。 从神舟七号开始,我国进入载人航天二期工程。在这一阶段里,将陆续实现航天员出舱行走、空间交会对接等科学目标。整个二期工程的所有发射任务全部由长征二号F型火箭担任。荆木春表示,十一五期间,他们要把载人航天二期工作基本完成,最后完成有人的交会对接工作,预计还有五六枚火箭的发射任务。 与神五、神六不同的是,“神舟”七号火箭在研制上的关键点是宇航服和气门闸。因为“神舟”七号将实现太空行走,航天员能否从舱内气压骤然适应真空环境,气门闸和宇航服扮演了重要角色。 “目前,‘神舟’七号的其他部件都差不多了,只有宇航服还要攻关,宇航服的研究进度决定了神七进度。”黄春平又补充说,“不过,中国完全有能力解决。” 为了适应真空的环境,“神舟”七号宇航服从气密、通信、排泄、通讯、电源、活动关节等各方面,都要比神六有较大提高。 去年5月31日,胡总书记在中国科技馆视察工作时,一个孩子非常天真地对总书记说:“胡爷爷,杨利伟坐了神舟五号,我想做六号上太空。”另一个小孩过来说:“他坐了六号,我想坐七号。”胡总书记说:“不要急,不要急,六号、七号坐不上,不是还有八号、九号嘛!” “神五”杨利伟,“神六”费俊龙、聂海胜。那么,谁将是中国第4个登上太空的航天员呢?“神七”何时出征太空?英姿飒爽的首批女航天员是否有机会在“神七”上出现?针对这些悬念,我们采访了中国的航天专家。 航天员像开飞机一样驾驶“神七” 从“神六”成功发射的那天起,“神七”是否载人就成了各方争论的一个话题,媒体、专家传达给各方的是“无人机”和“有人机”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 “有人说‘神七’要加一个人,每次加一个人有什么意义呢?” “我可以告诉大家,‘神七’意义不在于加1个人,而且‘神七’不准备再载人。” “‘神七’是无人的?” “对,‘神八’才载人。” “‘神八’会送几位航天员到太空?” “现在还不知道。” “你说‘神七’是无人机,无人机里面会带什么东西上天呢?” “现在还不知道,还不能说。” “只是无人机是确定了?” “嗯” 这是10月14日下午,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控制系统设计师林文杰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的一段对话。今年69岁的林文杰虽已到了退休年龄,但是由于像他这样经验丰富的设计师很难得,至今仍工作在一线。从今年8月到酒泉发射基地直到“神六”发射前,他一直为“神六”做最后的安全保障检测。据他透露,“神七”将于2007年6至10月间择机发射。“神八”定于2009年发射。届时,“神八”将实现宇航员出舱行走、飞船与空间舱的交会对接。 “将来‘神七’是二期工程,会有一些改进方案,包括可靠性要实验一下再上人。”10月15日下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运载火箭系统副总设计师、“神六”运载火箭控制系统顾问孙凝生向记者透露说,没有人的感受,采取的措施就有区别了,而且人的感受是一方面,另外还有很多的参数进行测量,会对这些参数进行分析,实验大都是靠参数。 然而,中国载人飞船系统总设计师张柏楠介绍的情况却截然相反。他告诉记者说,“神六”两名航天员13日先后进行开关舱门、穿脱压力服、穿舱、抽取冷凝水四大项“在轨干扰力”实验,结果表明航天员较大幅度动作对飞船姿态影响微小,飞船姿态保持良好。飞行在太空中的航天员费俊龙获知结果后,第二天就在飞船上连续做了4个前滚翻。张柏楠说,这是航天员自己在游戏,不是事先安排的。此次空间飞行结果表明,从刚升空到准备返回,费俊龙和聂海胜任何时间都能正确发出指令、准确控制各种设备,舱门开关等动作较大的操作也能一次成功。张柏楠介绍说,有了这次实验的基础,“神七”将安排航天员“像驾驶飞机一样驾驶飞船”! “神七”航天员准备展开太空行走 “下一次‘神七’要到太空行走,‘神八’、‘神九’要建交会对接吗?”10月14日下午,中国工程院院士、神舟六号总顾问戚发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却肯定了这一提问:“说得很准确。” 戚发轫院士认为,人上天不是旅游,是完成对空间环境的研究、开发、利用。以前杨利伟只是第一步去试一试,要想完成这个任务必须多人多天,比方说要去组装一个空间站或者修理一个卫星,人就得出舱,出舱起码得两个人。以后要去空间站坐运输工具去,要对空间站进行对接,打开门以后把里面的人接出来。从国外来讲,他们花了很多次的试验来做这个事情,现在按照我们的计划,“神七”希望人能够出舱,老百姓的话叫空间行走。 “当然出了舱还有离舱多远?也可以离得近一点儿,也可以离得远一点儿。”戚发轫院士告诉记者,下一步我国就要解决交会对接,交会对接起码得有3个人。所以我们飞船要有这个能力:3个人在天上待7天,上去的时候可以带300公斤的东西,回来的时候可以带一百公斤的东西。假如这次很成功,就不需要再试两人多天,那我们下次就出舱了。 2 神州七号大揭秘 戚发轫院士认为,将要出舱的“神七”必须在神舟六号的基础上解决两个比较大的问题。现在航天员有一个密封舱,在这个舱里穿航天服。离开这个舱就没有了空气,所以航天服本身就必须能供给氧气。第二是没有温度控制时,航天服能保证他正常的温度,所以这个航天服就相当于一个小型的密封舱,这方面挺复杂的。更高级的航天服还可以装上发动机,一点火就走了,相当于一个小飞船一样,要出舱得具备这几个条件。 戚发轫院士说,将来我们船上要有一个气闸舱,人穿好航天服进去,把门关上,把外面的门打开出去,假如一打开门气就放光了,所以有一个气闸舱。“我只是说两个主要的,作为航天员有一个舱外的航天服,作为我们飞船来讲,得有一个气闸舱,要保证原来的舱里保证有一个大气压。” 10月17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唐贤明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记者会上正式宣布,2007年,中国要实现太空人出舱,在太空行走的目标!2009年到2012年,中国将完成发射目标飞行器,同时实现飞行器空间交会对接技术。 “神七”能搭至少3位航天员 在谈到我国现有火箭产品能否满足“神七”要求时,“神六”火箭系统专家顾问组组长黄春平介绍说,到“神七”时,飞船的容量会相应增加,会上3名航天员。 根据任务的变化,运载的飞船产品重量在增加,因此对火箭产品的要求推力也相应增加。“神六”发射飞船有效载荷是8吨多,将来有效载荷要扩大。新的大型运载“神七”的火箭方案已经制订完毕,正等待国家批准。目前部分产品已经出来了,样机都有了。但是还要进行大量的地面试验。从1999年起,黄春平先后担任了神舟一号到神舟五号的火箭系统总指挥。 “神七”飞船要进行精装修 在谈到将来的飞船会是什么模样时,中国工程院戚发轫院士告诉记者:“我给你举个例子,就像我们有个毛坯房,买房子买个毛坯房,你是一家三代同居还是小两口,就根据你这个要求重新装修,毛坯房都一样的,基本外型绝对不会有变化,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不会有变化,但是里边一开始就杨利伟一个人,也不要厕所,也不要厨房,也不要睡觉的地方,现在两个人了,有厨房、有厕所,到3个人的时候,比如说我们要搞交会对接的时候,以后要出舱了,基本上构型不会变,内装修是要变化的,而且是精装修。” 航天员清华读硕士跟“神七”有关 据了解,从神舟五号到神舟六号,航天员在空间的活动明显增多而且复杂。现役的这14名航天员在将在不久的将来进入清华大学进行大修、读硕士。那么,他们的进修与他们将来的任务是不是有直接关系呢?他们这个航天大队的队员谁还有可能再次上天呢? “应该说不是那么直接,但是还是有间接的关系。”戚发轫院士说,未来对航天员要求素质很高,他除了要对驾驶的飞船有了解之外,还要有比较好的基础知识。假如说他的基础专业学得很好,他就接受得非常快、非常容易。像当年我们培养空军战士,都是小学文化的人,就很困难,现在都是大学生。这个基础工作很重要。另外从发展上来看,航天员可以转为有效载荷专家,比如我是搞物理的、我是搞生物的,我就可以搞这个实验。过了45岁、50岁不能当航天员了,怎么办呢?我还可以当有效载荷专家嘛,非常有好处的,不是当前就能立竿见影的。 谁将跟“神七”一起飞天 10月14日,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研究员、著名的前庭生理学专家于立身教授接受今报采访时曾表示,对于航天员来说,年龄过大过小都不好,38岁为飞行的最佳生理年龄,43-45岁则开始走下坡路。 那么,谁最可能成为我国第4位飞天的航天员呢?如果如专家所言,“神七”系无人驾驶飞船,这是否意味着刘伯明、景海鹏、翟志刚、吴杰将可能因为年龄原因而无缘飞天呢?14人的航天大队的其他队员会不会杀出像费俊龙这样的“黑马”呢? 如果是有人驾驶而且是3人驾驶,那么,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刘伯明、景海鹏、翟志刚和吴杰又有什么样的组合呢?我国第一批航天员、空军某部少将方国俊曾告诉今报记者,目前我国新一批的航天员尚没有进入培训阶段。那么,这是否意味着“神七”或“神八”的航天员仍然是现在的14名航天员呢? 对此,现役航天员吴杰就在“神六”发射前表示,跟他搭档的翟志刚优点很多,最起码通过“神五”的考验,是一个非常优秀的航天员,在他们航天员大队非常优秀。第二,他的反应非常快,在训练中处置特殊情况,判断、决策非常准确。第三,他比较刻苦,通过训练来看,其他人的特殊情况手册起码有这么厚,在处置紧急特殊情况下,他能够不看手册,进行训练。他训练自我准备到很充分的一种地步。再就是他本人性格比较开朗,知名度也很高,到了什么地方都是欢声一片、笑声一片。吴杰还表示,就算这次“神六”没上成,但“神六”又成了一个起点了,只要还在这个队伍中,就一定会为圆太空飞行的梦想去奋斗,而翟志刚也说:“不光是‘神六’,‘神七’如果仍然擦肩而过,‘神八’还要会继续努力的,永远会努力下去。” “神七”上会不会有女宇航员 未来的“神七”上会不会有英姿飒爽的首批女航天员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国际太空》杂志副主编、中国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庞之浩教授做客人民网时说,我国将从明年开始选拔女航天员,选拔和培训一个航天员需要3到5年的时间。而他预测“神七”在两年以后发射且可能进行首次太空行走试验。这也就意味着“神七”不可能有女航天员上天。 【“神七” 设备】 宇航服、出舱背包、航天员:确保太空行走进行 我国载人航天计划的第二步和随后的第三步计划包括,开展航天员出舱活动试验,进行空间交会对接,发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实验室。专家解释,航天员出舱活动试验,就是航天员从新型的“神舟”飞船的密封舱出来进行太空行走。自1965年前苏联航天员走出“上升2号”飞船在太空停留了24分钟后,至今美俄两国航天员共进行了近250次舱外活动,累计在舱外停留的时间达1000多小时。 “航天员进行太空行走的目的,是为了维修、装卸、更换和回收航天器及航天器的外部设备。”专家称,“神舟七号”将具备航天员太空行走的几项必备条件。首先,会提供航天员在舱外生活和工作的环境和条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舱外航天服,它具有防微流星、真空隔热屏蔽、气密、保压、通风、调温等多种功能,航天服的手套既密封又灵活,头盔透明密封。其次,出舱背包有控制系统和通信系统,其控制系统配有的喷气装置使航天员可以借此控制行走方向。据悉,航天服和背包构造复杂,技术难度大,造价昂贵,美国生产的一套航天服约为150万美元。第三当然是必须拥有技术操作熟练、身体健康、心理素质稳定的航天员。 【“神七” 设计】 各种要求比“神六”都高一些 “神舟五号”时,我国的载人航天还只是对一人一天上太空的考核,当时杨利伟仅待在返回舱里,轨道舱的舱门是紧闭的。此次“神舟六号”虽然在外形上与“神舟五号”几乎一样,不同的是,两名航天员将从返回舱进入轨道舱,从事多人多天的空间飞行作业程序。专家打了个形象的比喻,“两名航天员就是在‘一室一厅'里活动。”而到了“神舟七号”,航天员除了在“一室一厅”里活动外,还将走出“厅”,从轨道舱侧面的窗口出来在太空行走。 据介绍,“神舟七号”对航天员的生命保障系统、出舱设备、结构气密性要求更高,因此“神舟七号”会在外形上与“神舟六号”有明显的不同,相关系统也会有所改变,特别是轨道舱。 通常飞船发射上太空后,航天员在进行出舱活动之前,会先在气闸舱内进行2-3小时的适应性准备,在气闸舱内穿戴好舱外航天服,背上背包,带好用品。实行太空行走的航天员所穿戴的航天服体积庞大,地面重量就达125公斤,根本不像在地面穿衣戴帽那么容易,必须在其他航天员的帮助下才能穿上。“所以‘神舟七号'时上天的航天员起码得两人,这样可以相互配合,至于会有多少人出舱活动则未定,估计会是一人进行太空行走。” 【“神七” 训练】 航天员在水池里模拟失重现象 据悉,“神舟七号”时的太空行走对航天员的考核要求更高。由于航天服内的压力比正常情况下低,有可能会使人体组织内的氮气释放,在血管内形成气栓,导致减压病,甚至危及人的生命。因此航天员在穿好航天服以后,必须在气闸舱内充分吸氧,协助工作的航天员回到内舱(即轨道舱),关闭内舱门,然后气闸舱开始泄压到真空,与飞船外的真空状态保持一致,此时航天员可以出舱活动。而完成舱外任务回到舱内时,还要对航天服进行一定的减压,再对气闸舱充气。 “航天员出舱活动是一项高难度、高风险的活动。”专家介绍,“神舟七号”时的太空行走要求航天员必须在地面做充分的试验和训练,其地面训练一般在一个对比重有一定要求的中性水池里进行。这种水池通常建在大型的试验房里面,把航天器放在水池中,利用水的浮力模拟太空的失重现象,然后航天员在水池里面进行出入舱和舱外操作训练。 【“神七” 发射】 明年发射可能性不大,交会对接是下步计划 充满神秘感的太空行走让人期待,“神舟七号”会在何时发射呢?“‘神舟七号'明年发射的可能性较小,但相关工作已在进行。”进行太空行走之后,下一步将实行交会对接(即两个飞行器在太空上实行精确对接),这些都是载人航天里最重要、最关键的基础技术。交会对接一是要实现人员交换,二是进行物资(科学仪器、生活用品、垃圾等)交换,对接活动将会在一个密封性极佳的通道内进行,因而“神舟七号”之后的飞船在外形上还会有变化
247 浏览 6 回答
103 浏览 4 回答
242 浏览 4 回答
95 浏览 3 回答
236 浏览 3 回答
223 浏览 4 回答
126 浏览 7 回答
255 浏览 7 回答
185 浏览 2 回答
244 浏览 5 回答
324 浏览 3 回答
105 浏览 3 回答
132 浏览 5 回答
208 浏览 3 回答
250 浏览 7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