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蒙药的用药理论是什么 六味:药物有不同地味道,这些味道,是五元在药物形成的过程中,经过复杂作用而造就的,概括起来可分为甘、酸、咸、苦、辛、涩六种。 甘味,在五元中以土、水含量为主,其他元素为辅。酸味,在五元中以火、土含量为主,其他元素为辅。 咸味,在五元中以水、火含量为主,其也元素为辅。 苦味,在五元中以水、气含量为主,其他元素为辅。 涩味,在五元中以土、报导含量为主,其他元素为辅。除单一味道外,还有两种以上的味结合而产一的“中性味:,以及由于味的转化、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苦中苦,甘中甘等结合成复杂的“复合味”,尽管变化复杂,仍可归纳于基本六味的范畴之内。药力:药物品种虽然繁多,但不外寒热两性,即阴性和阳性两大类型。热性药物多生于热处及向阳处,获得了充足的阳光,阳性药物药力充沛,才有完备的热性药力,有升阳、消食、祛风寒、除痰湿的作用。 应用过量则引起头晕、头痛、发烧、烦渴等症状。寒性药物多生于寒处及阴凉处,获得充足的月辉,阴性药物药物力充沛,才有完备的寒性药力,有镇静安神、健身泽肤、祛瘀、降火的作用。 应用过量则引起胃阳衰弱、抽搐等。再据药物寒热两性的程度差异,阴阳二性又分为中间型、复合型等,并有热中热、寒中寒、寒、热、温、凉等进一步的区别。 治疗阴性病(寒性疾患),则用阳性药(温热药);治疗阳性病(热性疾患),则用阴性药(寒凉药)。这是一般准则。 药性:药物的性能或药理作用,蒙医用药的基本原则就是利用蒙性能调整机体内部的“赫依”(气)、“希拉”(火)、“巴达干”(体液)的偏盛偏衰。若三者保持平衡和协调,就健康无病,如果三者失去平衡,便会产生各种病变,甚至导致死亡。 古人在临床用药中,将药物性能总结为重、脂、寒、钝、轻、涩、热、锐等8种。 其中,重、脂、二性克制“赫依”病证,寒钝二性克制“希拉”病证,轻、涩、寒三性生“赫依”(风);热、锐、脂三性生“希拉”(火);重、脂、寒、钝四性生“巴达干”(寒)。 故用药注意超量、长期服用。药物功能:亦称药效,有柔、重、温、脂、固、寒、钝、凉、和、稀、燥、淡、热、轻、锐、涩、动等17种。 2.蒙医蒙药 一、蒙药的历史 内蒙古的大草原和森林中有着丰富多样的植物,其中有很多可以做为药用植物,不屈不挠的蒙古族人民在长期同大自然和疾病的斗争中,逐步的摸索和学习,用这些药用植物来治疗疾病和骨折、外伤,积累了丰富的药物学知识。 现代蒙药学是在蒙古民族传统医药学基础上,汲取了藏、汉等民族以及古印度医药学理论的精华而形成的具有民族风格的、独立的医药体系,在我国民族药中占有重要地位。 蒙古族的历史上涌现出许多优秀的蒙医药学家和著名的蒙药典籍,其中较有影响的有18世纪的松巴·堪布―伊舍巴拉吉尔的《西勒嘎日·莫隆》(《识药晶鉴》)是蒙药的奠基篇,收载蒙药390种。同时代的察哈尔镶白旗的洛布桑·索勒日哈木著有《曼奥·西吉德》(《药物识别》),全书分为四部,共收集药物 678种。19世纪初,内蒙古哲里木盟奈曼旗的占布拉通尔吉用藏文编著了《李斯尔·米格金》(《本草图鉴》),收载蒙药879种,成为今天学习和研究蒙药的主要经典。 蒙药进入现代以后,发展速度大为加快。据统计,我国现有蒙药2230种。除了内蒙古自治区外,我国东北和西北的许多蒙族聚集地也都普遍使用蒙药。 内蒙古的相关部门在经过多年的资源普查后,初步摸清了蒙药资源,全自治区共有各类蒙药资源1342种,其中植物类926种、动物类290种、矿物类 98种,其他类28种;本区内常用蒙药有500余种,商品蒙药约400种,还有民族专用药260种。内蒙古自治区制定的《蒙药标准》收载药材和成药522 种。 二、蒙药的特点 内蒙古蒙药最具有民族鲜明特色的药用种类有:森登(文冠木)、乌和日-西鲁斯(蒙古山萝卜)、阿拉坦花-其其格(金莲花)、昂给鲁莫斯-毕日阳古(香青兰)、敏吉一茵一苏日(紫筒草)、巴嘎-塔日奴(瑞香狼毒)、嘎顺-包日其格(苦豆子)、楼格莫日(糙苏)、汗达盖-合勒(肾叶橐吾)、敖朗黑布(绶草)等。 蒙药材中,用的最多的是麝香、丁香、荜茇、豆蔻、香青兰、马钱子、水银和草乌等;一般如果配伍中用到草乌,多数都配诃子(阿如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