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b_static/assets/images/user_logo/643b5cbfae9d377ee4ba7bba37b56a1eb78c5da4.jpg)
初教-5教练机,我国第一种自行制造的初级教练机,原型为苏联雅克-18教练机。雅克-18是由前苏联雅克福列夫设计局于1946年设计生产的双座初级教练机 初教-6串列双座螺旋桨教练机,长期服役于我国空军及地方航校,至今仍然是我国初级教练机的主力^, 歼-5由沈飞工业公司研制,是单座单发高亚音速喷气式战斗机,主要用于昼间截击,具有一定的对地攻击能力。歼-5是仿制苏联的米格-17Ф(米格-17F)歼击机,米格-17F型51年9月首飞,52年底开始大量生产。首飞的试飞员是吴克明,当时歼-5被称为56式,直到1964年才改称歼-5 飞行员在歼-5旁谈话——请注意当时带有军衔的苏式军装 歼教-5是在歼-5甲的基础上改型设计的全天候双座喷气教练机,由成都飞机工业公司负责 歼-6歼击机,原型为苏联米格-19歼击机,是第二代战斗机,也是第一代超音速战斗机。歼-6多次击败比自身强大的敌方战斗机,不管战斗的具体情况如何,这些战绩是值得我们铭记的。在苏联,米格-19很快就被米格-21取代了,实际上很多飞行员都是由米格-15/17直接改飞米格-21的。但在中国大陆,大批生产的歼-6和歼-6甲等始终是空军和海军航空兵60、70年代主力战机,长期活跃于国土防空作战,目前还装备有一定数量,主要用于训练 歼教-6由沈阳飞机厂研制,于66年开始研制,1970年11月6日首飞| 歼-12轻型战斗机是我国第一种完全依靠本国技术力量进行设计和制造的喷气战斗机。它摆脱前苏联系列飞机的设计格局,为我国独立自主研制战斗机奠定了良好基础。但由于歼-12的一系列致命弱点,它最终夭折,从未正式服役 轰-5前线轻型战术轰炸机,是我国从苏联引进的伊尔-28(IL-28)喷气轰炸机的仿制品。该机采用两台涡轮喷气发动机,平直翼型,在当时是相当先进的一种前线轰炸机。机头的玻璃舱是领航员及轰炸手座舱,为导航和光学轰炸瞄准提供了良好视野. 轰电-5,机尾有加装的天线 轰-5的机头,机头装有23-1型23mm固定机炮。23-1机炮初速680米/秒,射速800发/分。尾部炮塔有两门相同型号的机炮 轰-6轰炸机,原型为苏联的著名中型喷气轰炸机图-16。该机采用两台图曼采夫涡轮喷气发动机,翼型后掠,1948年开始研制,直到1990年还有少量在苏军中服役。uY;z%/ 第一架轰-6原型机于66年10月完成,用于静力试验。1968年12月24日,毛主席生日前夕,采用国产涡喷-8发动机的轰-6首飞成功,69年批量投产。由于我国之后一直未能获得更好的替代机型,轰-6服役至今,并仍在继续改进生产之中 运-5运输机是我国第一种自行制造的运输机,由南昌飞机制造公司负责,其原型为苏联40年代设计的安-2运输机。尽管运-5服役已有40年之久,但它飞行稳定、运行费用低廉,至今仍是中国最常见的运输机。运-5的另一个优点就是它可以以非常低的速度稳定飞行,且起飞距离仅仅为170米 直-5是我国制造的第一种多用途直升机,也是新中国直升机科研应用的开端。研制初期代号“旋风25”,原型为苏联米-4直升机。1958年2月,哈尔滨飞机工业公司按照苏联提供的全套图纸资料开始仿制米-4。1958年12月14日首次试飞,1959年初由国家鉴定委员会正式验收,投入批生产 直-5有一种武装直升机改型。机腹加装了一个机枪枪塔,两侧携带火箭发射器 1960年代,由于苏联援助的取消、专家的撤离,解放军空军试验用的拉-17无人靶机严重缺失,国家下决心搞自己的无人靶机,从而促生了长空一号。长空一号(CK-1)高速无人机由位于巴丹吉林沙漠的空军某试验训练基地二站在1965年~1967年成功定型,主要负责人是被誉为“中国无人机之父”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赵煦将军 解放军陆军航空兵拥有少量的米-6(北约代号“吊钩”)重型运输直升机。据信这些直升机是在1970年向苏联购买的,直到近期才开始向公众公开了少量信息。米-6巡航速度为250千米/小时,航程620千米,最大载重12吨。据说有三架已经坠毁,剩余的使用寿命已到期 安-30是从安-24系列发展而来的航空测绘飞机,原型为军用的安-26型。安-30于1974年首次试飞,除苏联使用外,还出口到中国、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古巴、越南、捷克、哈萨克斯坛等国 歼-7战斗机,原型为苏联于1961年转让的米格-21F-13,分代为第二代喷气战斗机,第二代超音速战斗机,有多种改型 是歼-7Ⅲ(按空军新的编号方法称为歼-7C),该型号项目又称歼-7大改,以米格-21MF为蓝本,目的同样是改变歼-7系列航程短、雷达作用距离短、火力弱等缺点。我国于1979年以多架歼-6为交换,从埃及换回了一架MF型。米格-21MF和比斯的性能与早期的米格-21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广泛装备于苏联、东欧、印度等。遗憾的是,我国的歼-7Ⅲ却不能说是成功之作 歼-7E和歼-7MG是我国歼-7高中空、高速全天候歼击机的两种改进型,而MG型又是由E型发展来的出口型。这两种改型是对米格-21系列机动性改进的重大尝试,事实证明这一改型是相当成功的 歼教-7,是我国在歼-7基础上发展的双座教练机,由贵州航空工业集团负责研制。81年起贵州航空集团以歼-7II战斗机为原型开始研制工作,85年7月首飞,87年定型。装备部队后用于作为歼-7、歼-8战斗机飞行员的飞行训练 强-5单座双发超音速攻击机,国内称“强击机”,由南昌飞机制造公司研制的。其主要任务是近距空中支援和对地攻击,也可进行对空自卫作战。强-5的研制过程动荡曲折,堪称我国自研军用飞机中颇有曲折性和戏剧性的一幕。 运-7是我国在前苏联安-24型的基础上研制生产的双发锅轮螺旋桨中短程运输机。运-7是西安飞机工业公司研制生产的双发涡浆支线运输机,于1970年12月25日首飞上天 运-8运输机由陕西飞机制造公司研制,为中型四发涡轮螺桨多用途运输机,原型为苏联安-12。该机可用于空投、空降、运输、救生及海上作业等多种用途。1960年起,运-8由西安飞机工业公司负责设计,74年12月25日,该机01号原型机首次试飞。后西安飞机工业公司将02、03号两架原型机散装件、技术资料和专用部分工艺装备等,转交陕西飞机制造公司,继续进行试制。02、03号原型机分别在75年12月、77年1月试飞成功 运-11是我国哈尔滨飞机厂研制的一种轻型双发多用途运输机。哈飞于1974年4月提出设想,1975年1月开始设计,1975年12月30日Y-11原型机首次试飞成功。运-11实现了当年设计,当年试制,当年上天的目标。1977年4月3日设计定型投入生产 运-12是哈尔滨飞机制造公司(原哈尔滨飞机厂)在运-11基础上进行深入改进的发展型号,很快成为了中国航空工业界一个在商业上较为成功的机型。该机于80年初开始研制。经过两年时间、1100多飞行小时试飞定型 水轰-5型水上反潜轰炸机由哈尔滨飞机制造公司研制,用于中近海域海上侦察、巡逻警戒、搜索反清等任务,也可监视和攻击水面舰艇。50年代初我国曾引进6架苏联别-6水上飞机,但不足以满足海军的各种需要。1968年水轰-5的研制正式得到批准,70年完成总体设计,次年总装出第一架原型01号。1971年就以110%的设计载荷达到并超过全机静强度破坏试验的技术要求,并总装成功 歼-8战斗机是我国在歼-7,即米格-21的基础上独立进行重大改进研制而成的高空高速战斗机,北约编号“长须鲸”。J 沈飞公司在歼-8的基础上研制了歼-8Ⅱ飞机。1984年6月12日,原型机首飞成功。88年3月18日,歼8Ⅱ设计定型,在沈阳召开隆重庆功大会。当时的中央军委副秘书长刘华清和国防科工委,空、海军领导参加了大会,可见军方希望之高。同年10月15日,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正式批准歼8Ⅱ飞机设计定型 教-8,我国新一代初级教练机。为了给解放军装备先进的喷气初级教练机,1982年洪都集团公司成立了教练机方案组,以石屏为方案组组长,后任主要设计师。通过研究比较,结合我国具体情况,洪都集团提出“提高训练效率,降低训练费用”的研制思路,基本性能要求和适应不同国家需要的两种训练体制,得到广泛认同。1986年,我国决定与巴基斯坦合作研制教-8。巴基斯坦方面投资了25%,并负责生产前机身等部位。1987年7月,教-8开始具体设计。89年1月开始制造原型机,共制造5架原型机(3架试飞,2架用于静力试验),001与003号原型机分别于1990年11月26日和91年10月首飞。随后15架预生产型开工,并在1992年7月首飞。因此实际上教-8分为国内型和外销型号 歼轰-7“飞豹”,对外名称FBC-1,是由我国于80年代开始自行设计研制的中型战斗轰炸机。该机主要装备海军航空兵,是解放军作战飞机中耀眼的新星。该机由中国西安飞机工业公司负责研制 歼-7MFmp0 FC-1战斗机于2003年8月胜利首飞!FC-1战斗机已正式命名为“枭龙”。, 国产化的苏-27将命名为歼-11#_ 苏-30多用途战斗机是俄罗斯苏霍伊设计局在苏-27基础上改进而成的战斗轰炸机。其研制工作始于80年代初,最初的两架原型机在80年前首飞,被命名为苏-27PU或苏-30>| 我国于70年代末购进了14架法国航宇工业公司研制的SA321“超黄蜂”大型多用途直升机,交由海军航空兵部队使用。该机型在法国于1966年开始交付使用,装备后成为我国第一代舰载机。随后,我国开始在“超黄蜂”得基础上仿制直-8H=V 直-9轻型多用途直升机是由哈尔滨飞机制造公司引进法国专利、研制生产的。用于人员运输、近海支援、海上救护、空中摄影、海上巡逻、鱼群观测、护林防火等,并可作为舰载机使用。军事用途包括侦察、近距火力支援、反坦克、搜索救护、反潜、侦察校炮及通讯-&3 直-11型机由昌河飞机工业集团公司和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共同研制,属于军民通用型多用途直升机。直-11的仿制原型为由欧洲直升机公司法国分公司(原法国宇航公司)研制的AS350“松鼠”(squirrel)多用途轻型直升机。可用于教练、侦察、救护、缉私、消防、旅游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ULr 中国于1984年7月与美国西科斯基公司签订购买24架S-70“黑鹰”直升机的合同,1984年11月首批4架“黑鹰”运抵中国天津。该机由美国西科斯基公司研制,在美军中的编号为UH-60,是美军目前装备数量最多的通用直升机,用途广泛,改型繁多|" “小羚羊”轻型直升机由原法国宇航公司(现欧洲直升机公司法国分公司)和英国韦斯特兰直升机公司共同研制。 解放军选定了当时已不算最先进的“小羚羊”直升机。法国宇航公司当时以为遇上了大客户了,非常投入,并预计中国首批将订购24架“小羚羊”。不想解放军由于军费所限,只在80年代初订购了一批8架SA342L1型“小羚羊”,88年交付,让西方大跌眼镜。此后解放军再也没有增购过“小羚羊”。86年陆军航空兵组建后,“小羚羊”全部归入陆航部队}Y 卡-284EXz 目前,伊尔-76是我军唯一的真正意义上的大型运输机,而运-8等只能算中小型运输机。由于尚无法立即仿制伊尔-76,只可以依赖进口。但经费的短缺又使得采购量较小,还要减去日常维护、训练、故障的数量,我军可用的大型运输机可以说是严重不足。因此仿制或研制大型运输机,迫在眉睫juT ASN-206多用途无人驾驶飞机是由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爱生技术集团研制的。该机于1994年12月完成研制工作 歼-10,按西方划分战斗机的方法,属于典型的第三代战斗机。歼-10将是我国第一种自行设计的、装备部队使用的第三代战斗机,第一种自行设计的、真正兼有空优/对地双重作战能力的作战飞机。遗憾的是,自1984年歼-10正式启动,至今仍未正式服役。(}[l* 歼-10在制造出第一架原型机后很长的时间里,都面临着只有洋人发动机可用的尴尬局面。截至2004年1月,莫斯科Salyut公司已经完成了为期两年的向中国出口AL-31FN发动机的合同,共提供了54台AL-31FN。原计划2002年国产涡扇将顺利定型,但一直到2004年,国产涡扇发动机方才传来捷报,歼-10终于有望获得一颗“国产心”。 中国第一批就进口了60架米-17,编号为917、927、937、967、987字头的五位数。导致这一交易的直接原因是美国在1989年后拒绝出售更多的S70“黑鹰”直升机给中国,于是中国向俄罗斯订购了相比之下价格非常便宜的米-17。1991年首批24架米-17到货,1995年前又有35架交货,且为米-171改进型。中国进口的米-17部分装有六个外挂架,可携带炸弹、布雷器、火箭发射器等。另外这些米-17并没有俄罗斯自己使用的米-8TV上的机枪、座舱装甲、发动机尾气红外抑制装置。 陆军的米-8有的用于专人运输,因此没有携带武器,尾梁下也没有箔条/红外诱饵发射器。而米-17主要用于空降突击运输,因此多数有武器系统和箔条/红外诱饵发射器[) 解放军空降兵部队正在登机。图中可见空降兵分队的标准装备,包括折叠托自动步枪,以及狙击步枪、双管燃烧弹发射器等支援火力 米-17发射火箭弹,注意发射器尾部喷出的火焰在导向板的作用下偏离机体 米-17尾梁特写,注意天线和红外诱饵发射器 文革前夕我国空军受到政治思想和部分上层人物鼓吹的影响,于67年4月启动“小歼”的研制计划。计划突出新歼击机要小、轻、灵,按当时“开展空中游击战”的设计思想,本意是要研制一种高机动灵活,短距起降,维护简单,造价低廉的小型战斗机。69年南昌飞机制造厂正式接受了研制任务,次年3月正式定名“歼-12”。由我国著名航空设计师陆孝彭同志(下图)任主设计师。原型机于1970年12月首飞成功,73年9月向中央领导做汇报表演,当时叶剑英元帅赞誉其为“空中李向阳”。名如其机,歼-12飞机机动性确实相当不错,参加试飞的飞行员赞叹有加
我的航天技术论文在过去半年中,接连发生了两起重大航天灾难。尽管人们备感痛惜,但这些挫折并不能阻挡人类进军宇宙的步伐。 既然航天活动风险如此之大,为什么人类依然不放弃进军宇宙的梦想呢?从长期看,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人类总有一天必须走出自己的摇篮;从中短期看,航天活动可带来巨大回报,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进军宇宙是人类现在和未来的一项伟大事业。于是,载人航天成为现代航天科技发展的重中之重……中国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及其意义和前景俗话说,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人类在漫长的社会进步中不断扩展自身的生存空间。现在,人类的活动范围已经历了从陆地到海洋,从海洋到大气层空间,再从大气层空间到太空的逐步发展过程。人类活动范围的每一次扩展都是一次伟大的飞跃。中国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历程很久以前,人类就有飞出地球、探知太空奥秘和开发宇宙资源的愿望,我国古代的不少神话故事便是突出的反映。最典型的是流传很广的嫦娥奔月,它描写一个叫嫦娥的美女,偷吃了丈夫后羿从西王母那里求得的长生不老的仙药后,身体变轻飘到月亮上去了。历史上第一个试验乘火箭上天的人是15世纪中国官员万户。1945年,美国学者基姆在他的《火箭与喷气发动机》一书中是这样描写的:万户先做了两个大风筝,并排装在一把椅子的两边。然后,他在椅子下面捆绑了47支当时能买到的最大火箭。准备完毕后,万户坐在椅子当中,然后命其仆人点燃火箭。但是,随着一声巨响,他消失在火焰和烟雾中,人类首次火箭飞行尝试没有成功。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带来了航天技术的春天。198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纲要》,把航天技术列为我国高技术研究发展的重点之一。"863"高技术航天领域的专家们对我国航天技术未来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论证,描绘了我国航天技术发展前景的蓝图,一致认为载人航天是我国继人造卫星工程之后合乎逻辑的下一步发展目标。1992年1月,党中央批准研制载人飞船工程。自此,我国的载人航天工程正式启动。1999年11月20日,我国成功发射了自行研制的第一艘飞船神舟1号,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发射宇宙飞船的国家。此后,又分别把神舟2、3和4号送上九重天。在1992年开始研制载人飞船之前,我国"863"高技术航天领域的专家们曾为研制哪种运输器这个问题进行了几年的研究,即对从研制飞船起步和越过载人飞船直接发展航天飞机的多种技术方案进行了充分的论证、比较和分析,甚至还激烈地争论过。2003年10月15日圆了万户的梦,因为在这一天中国人民期待已久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5号顺利升空并安全返回,实现了中华千年飞天的理想。它也打破了美国和苏联.俄罗斯在这一领域的多年垄断格局,成为世界第3个独立自主研制并发射载人航天器的国家,这对世界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和振兴中华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载人航天的重大意义历史上,远洋航海技术的兴起,导致了世界贸易的发展、世界市场的开辟和近代科学的一系列成就,开始了一个"全球文明"的时代。当代载人航天技术的问世,则使人类走出地球这一摇篮而到达太空,开始了一个"空间文明"的新时代。载人航天是航天技术向更高阶段的发展。不过,由于载人航天技术与无人航天技术有很大差别,主要反映在安全性、复杂性和成本高三个方面,所以从1961年第一名航天员上天到现在,它还没有表现出特别明显的用途。但从可以预见的未来来看,人类现在面临的资源枯竭、人口急增等急待解决的几大问题,只有通过开放地球、扩大人类生存空间来解决。即使在当代,发展载人航天也可以起到以下作用:首先,它能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提升国际威望。因为航天技术的水平与成就是一个国家经济、科学和技术实力的综合反映。载人航天是航天技术向更高阶段的发展,载人航天的突破--用本国的载人航天器将航天员送入太空并安全返回,更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大的标志。发展载人航天需要依靠先进的技术水平、发达的工业基础和雄厚的经济实力。迄今为止,只有俄罗斯和美国实现了载人航天。其他拥有一定航天技术基础或较强经济实力的国家,虽欲染指载人航天,但因力不从心,所以只能求助于与他们合作,出钱出资,用俄、美的载人航天器将本国航天员送上太空,以图逐步加入世界"载人航天俱乐部"。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没有两弹一星就没有中国的大国地位。所以,我国航天员进入太空,也能像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拥有"两弹一星"那样,引起全世界注视,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振奋民族精神,增强全民的凝聚力。其次,它能体现现代科技多个领域的成就,同时又给现代科技各个领域提出新的发展需求,从而可以大大促进整个科技的发展,并将为培养和造就航天科技人才作贡献。例如,就载人航天器本身的研制和运行而言,它对通信、遥感、推进、测量、材料、计算机、系统工程、自动控制、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等技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而大大推动了这些技术的进步。再有,载人航天的发展能促进太空资源的开发,为地球上的人类造福。载人航天器所处的高远位置和微重力等特殊环境,可为科研提供一个理想的实验场所,它在推动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微重力科学与应用等许多方面正发挥着重要作用,并有望在一些前沿学科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为人类带来巨大的效益。一些国家已经在太空制药、太空育种和太空材料加工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果,并准备建造太空工厂,其效率和效益不可限量。另外,地球能容纳的人口是有限的,大约80亿~110亿,因此有些人已经开始研究向外空移民的方案;地球上的能源也日益紧张,那么是否可以到别的星球开发矿藏呢?这是科学家所关心的一个问题,而且不是天方夜潭,因为类似载人登月等许多过去可望不可及的神话和幻想,如今有不少都变成了现实。最后,载人航天具有巨大的军事潜力。使用载人航天器可以很好地完成侦察和监视任务;灵活部署、修理和组装大型军用卫星;安全而连续地指挥和控制地面军事力量;还能作为特殊武器的试验场。例如,早在1965年12月,美国双子星座7号飞船上的航天员就曾用红外遥感器监视和跟踪了1枚潜射导弹的发射,所获信息比潜艇上的观察人员报告的还要快。第1次、2次海湾战期间,和平号空间站与"国际空间站"上的航天员对战区进行了大量观测活动,取得了许多有用的信息。中国载人航天的未来前景中国载人航天将实施"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中国在成功发射4艘无人试验飞船的基础上,已将首位航天员送入太空,实现了载人航天的历史性突破。然而这只是第一步。第二步除继续用载人飞船进行对地观测和空间试验外,重点包括出舱活动、空间交会对接试验和发射长期自主飞行、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实验室,以尽早建成完整配套的空间工程大系统,解决一定规模的空间应用问题。第三步是建造更大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航空航天技术 为航空航天活动的顺利进行而创立的一系列高级复杂的施工作业程序。它涉及人力资源配置,设备仪器搭配与安装使用等艰深的学术作业。是国家,民族,乃至整个人类发展的高度追求。航空航天电子技术 航空航天电子技术(electronics for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编辑本段]概述应用于航空工程和航天工程的电子与电磁波理论和技术。在现代航空和航天工程中电子系统是重要的系统之一。[编辑本段]组成它按功能分为通信、导航、雷达、目标识别、遥测、遥控、遥感、火控、制导、电子对抗等系统。各种系统一般包括飞行器上的电子系统和相应的地面电子系统两部分,这两部分通过电磁波传输信号合成为一个系统。和这些电子系统有关的电子理论和技术有通信理论、电磁场理论、电波传播、天线、检测理论和技术、编码理论和技术、信号处理技术等,而微电子技术和电子计算机技术则是提高各种电子系统性能的基础。它们的发展使飞行器上的电子系统进一步小型化和具有实时处理更大量数据的能力,进而使飞机的性能(机动能力、火控能力、全天候飞行、自动着陆等)大为提高,航天器的功能(科学探测、资源勘测、通信广播、侦察预警等)日益扩大。[编辑本段]特点一、航空航天飞行器上电子设备的特点是:①要求体积小、重量轻和功耗小;②能在恶劣的环境条件下工作;③高效率、高可靠和长寿命。在高性能飞机和航天器上,这些要求尤为严格。飞机和航天器的舱室容积、载重和电源受到严格限制。卫星上设备重量每增加1公斤,运载火箭的发射重量就要增加几百公斤或更多。导弹和航天器要承受严重的冲击过载、强振动和粒子辐射等。一些航天器的工作时间很长,如静止轨道通信卫星的长达7~10年,而深空探测器的工作时间更长。因此,航空航天用的电子元器件要经过极严格的质量控制和筛选,而电子系统的设计需要充分运用可靠性理论和冗余技术。二、航空航天电子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是:①充分利用电子计算机和大规模集成电路,提高航空航天电子系统的综合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②提高实时信号处理和数据处理的能力和数据传输的速率;③发展高速率和超高速率的大规模集成电路;④发展更高频率波段(毫米波、红外、光频)的电子技术;⑤发展可靠性更高和寿命更长的各种电子元器件。航空航天基本知识我们知道,人类的家园是地球,而地球的外面覆盖着一层大气,如果没有水和大气以及适宜的温度和环境,生物是很难生存的。通常,在人们的眼中,“天”很高,要想冲出厚厚的大气层,进入太空非常非常困难。其实,与地球相比,大气层是很稀薄的。人们知道,地球的直径大约为12700千米,而大气层的厚度只有100 -800千米。如果将地球比作一个苹果的话,那么,我们可以把大气层看成是苹果的皮,可这层“苹果皮”本身却是变化多端的。比如最贴近地球表面的一层,叫作对流层,其高度从海平面起一直到大约11000米止,其顶界是随纬度、季节等情况而变化的,在赤道地区为17000米,在中纬度地区(如北京、天津地区)为11000米,在地球两极地区则为7000-8000米。对流层的主要特点是,空气温度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因而又称为变温层,平均而言高度每上升1000米,气温约下降℃。与此同时,气压也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由于地球引力的作用,在 5500米的高度范围内,包含了大气总量的一半,而整个对流层,大约占了全部大气质量的四分之三。由于几乎所有的水蒸气都集中在这一层大气内,再加上大量的微粒,因而,这里也是风云变幻最为剧烈的一层。从大约11000米的高度起,直到30500米左右,其大气温度基本不变,平均保持在℃上下,因此被称为同温层(实际情况是:在25000米以下,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上升。在同温层顶,气温约升至-43至-33℃)。同温层的气温之所以具有这样的特点,是因为该层大气离地球表面较远,受地面温度的影响较小,并且其顶部存在着臭氧,能够直接吸收太阳的辐射热等。同温层所包含的空气质量大约占整个大气的四分之一弱。在这一层大气内,没有上下对流,只有水平方向的风,所以又叫作平流层。另外,该层大气几乎不存在水蒸气,基本上没有云、雾、雨、雹等气象变化的现象,这对飞行器的平稳飞行是非常有利的。不过,由于空气密度很小,飞机在这一高度层上又不适宜机动飞行。人类的航空活动差不多都集中在对流层和同温层内。为了保证飞机和发动机的工作效率,飞机飞行的高度一般不超过30千米的界限。从30千米到80-100千米的高度范围,被称为中间层。这一层空气的特点是:以 45千米为界,温度先升后降。由于大量的臭氧存在,其气温先由同温层顶的-33℃提高到17至40℃左右;从45千米起,随着高度的升高,气温又开始下降,一直降低到℃至-113℃。中间层的空气已经很稀薄了,其空气质量约只占整个大气层的1/3000。在80千米高度上,空气的密度只有地面的五万分之一;而在100千米高度上,空气的密度仅为地面的一千万分之八。由于空气非常稀薄,并且气体开始呈现电离现象,因此,人们一般把飞行高度达到80—100千米的飞行器,看成是不依靠大气飞行的航天器。1967年10月,美国试飞员约瑟夫·沃尔克驾驶X-15A火箭飞机飞出了 7297千米/小时的惊人速度,创造了有人驾驶飞机速度的世界纪录。而且,他还曾多次飞到了80千米以上的高空,成为美国第一个“驾驶飞机的宇航员”。按照美国航空航天局规定:飞行高度超过80千米的飞行员即可称为宇航员.在中间层之上直至800千米高空的范围,称作电离层。其特点是:含有大量的带正电或负电的离子,空气具有导电性。并且,其温度随高度的增大而迅速升高,在200千米高度时,气温可达400℃。所以,这里又被人们叫作“暖层”。在电离层顶端之外,便是大气的最外层——“散逸层”了。由于地球引力的减弱,气体分子和等离子体与地球已若即若离。电离层和散逸层的空气密度极低,对太空飞行器的影响已很小,因此,人类大部分的航天活动都是在它们之内(或之外)进行的。航空与航天的区别:航空与航天是人们经常接触的两个技术名词,两者虽然仅一字之差,却被称为两大技术门类,这是为什么呢?您稍加注意即可发现,航空技术主要是研制军用飞机、民用飞机及吸气发动机,航天技术主要是研制无人航天器、载人航天器、运载火箭和导弹武器,最能集中体现两者成果的是航空器和航天器。从航空器与航天器的重大区别上即可看出两个技术领域的显著差异。第一,飞行环境不同。所有航空器都是在稠密大气层中飞行的,其工作高度有限。现代飞机最大飞行高度也就是距离地面30多千米。即使以后飞机上升高度提高,它也离不开稠密大气层。而航天器冲出稠密大气层后,要在近于真空的宇宙空间以类似自然天体的运动规律飞行,其运行轨道的近地点高度至少也在100千米以上。对在运行中的航天器来讲,还要研究太空飞行环境。第二,动力装置不同。航空器都应用吸气发动机提供推力,吸收空气中的氧气作氧化剂,本身只携带燃烧剂。而航天器其发射和运行都应用火箭发动机提供推力,既带燃烧剂又带氧化剂。吸气发动机离开空气就无法工作,而火箭发动机离开空气则阻力减小有效推力更大。吸气发动机包括燃烧剂箱在内都可随飞机多次使用,而发射航天器的运载火箭都是一次性使用。虽然航天飞机的固体助推器经过回收可以重复使用20次,其轨道器液体火箭发动机可以重复使用50次,但与航空器使用的吸气发动机比较起来,使用次数仍然是很少的。吸气发动机所用的燃烧剂仅为航空汽油和航空煤油,而火箭发动机所用的推进剂却是多种多样的,既有液体的,也有固体的,还有固液型的。第三,飞行速度不同。现代飞机最快速度也就是音速的三倍多,且是军用飞机。至于目前正在使用的客机,都是以亚音速飞行的。而航天器为了不致坠地,都是以非常高的速度在太空运行的。如在距地面600千米高的圆形轨道上运行的航天器,其速度是音速的22倍。所有航天器正常运行时都处于失重状态,若长期载人会使人产生失重生理效应,并影响健康。正因如此,航天员与飞机驾驶员比较起来,其选拔和训练要严格得多。一般人买票即可坐飞机,而花重金到太空遨游的人还必须通过专门培训。第四,工作时限不同。无论是军用还是民用飞机,最大航程计约2万千米,最长飞行时间不超过一昼夜。其活动范围和工作时间都很有限,主要用于军事和交通运输。虽然通用轻型飞机应用广泛,但每次活动范围相对更小。而航天器在轨道上可持续工作非常长时间,如目前仍在使用的联盟TM号载人飞船,可与空间站对接后在太空运行数月之久。再如航天飞机,能在轨道上飞行7-30天,约小时即可围绕地球飞行一周。载人航天器运行时间最长的当属和平号空间站,它在太空飞行了整整15个年头。至于无人航天器,如各种应用卫星,一般都在绕地轨道上工作多年。有的深空探测器,如先驱者10号,已在太空飞行了32年,正在飞出太阳系向银河系遨游。航空器的优点是能多次重复使用,而航天器除航天飞机外,只能一次性使用,载人宇宙飞船也不例外。第五,升降方式不同。飞机的升空是从起飞线开始滑跑到离开地面,加速爬升到安全高度为止的运动过程。它返回地面降落时只要经过下滑和着陆即可。只有个别飞机如英国的“鹞”型战斗机采用发动机喷口转向的方式使飞机能够垂直起落,但机身并未竖起,仍处于水平位置。而至今为止的航天器发射,包括地面和海上的发射,顶部装着航天器的运载火箭都是垂直腾空的。在完成发射过程中,运载火箭要按程序掉头转向和逐级脱离,最终将航天器送入预定轨道运行。有的航天器发射,中间还要经过多次变轨,情况更为复杂。航天飞机虽然也能施放航天器,但它本身亦是垂直发射升空的。至于返回式航天器,其回归地面必须经历离轨、过渡、再入和着陆四个阶段,远比飞机降落困难。航空器的起飞、飞行和降落与航天器的发射、运行和返回,虽然都离不开地面中心的指挥,但两者的地面设施和保障系统及其工作性能与内容也是大有区别的。世界航空航天大事件:风筝起源古代中国,约14世纪传到欧洲公元前500-400年中国人就开始制作木鸟并试验原始飞行器1909年世界第一架轻型飞机在法国诞生1903年12月14日至17日,由莱特兄弟设计制造的“飞行者”1号飞机,在人类航空史上首次实现了自主操纵飞行.这次试飞成功成为一个划时代的事件,人类航空史从此进入新的纪元1947年10月14日美国著名试飞员查尔斯·耶格尔驾驶X—1飞机实现了突破音障飞行1969年7月20日22时56分20秒,阿姆斯特迈出一小步成为全体地球人类的一大步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发射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半年后,美国的人造卫星上天1959年9月12日前苏联发射“月球”2号探测器,为世界上第一个撞击月球表面的航天器1961年4月12日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成为世界第一位飞入太空的人1969年7月20日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乘坐“阿波罗”11号飞船,成为人类踏上月球的第一人1970年12月15日前苏联“金星”7号探测器首次在金星上着陆1971年4月9日前苏联“礼炮”1号空间站成为人类进入太空的第一个空间站。两年后,美国将“天空实验室”空间站送入太空1971年12月2日前苏联“火星”3号探测器在火星表面着陆。5年后,美国的“海盗”火星探测器登陆火星1981年4月12日世界第一架航天飞机---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发射成功1986年1月28日美国航天飞机“挑战者”号在升空73秒后爆炸1986年2月20日前苏联发射“和平”号空间站,服役已经超期8年,至今仍在运行,是目前最成功的人类空间站1993年11月1日美、俄签署协议,决定在“和平”号空间站的基础上,建造一座国际空间站,命名为阿尔法国际空间站我国航空航天大事件:1956年10月8日,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地发射了东方红一号卫星,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研制和发射卫星的国家。1975年11月26日,长征二号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地发射了我国第一颗返回式科学试验卫星,并于3天后成功回收。1984年4月8日,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地发射了我国第一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东方红二号试验通信卫星。1990年4月7日,中国用自行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地发射了亚洲一号通信卫星,这是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首次发射国外卫星,使我国在世界航天商业发射服务领域占有了一席之地。1999年10月,我国和巴西联合研制的第一颗地球资源卫星顺利升空,并正常运行,这是我国首次在空间技术领域进行的全面国际合作。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发射,并于2003年10月16日圆满回收,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2003年12月和2004年7月,我国与欧洲空间局联合研制并发射了“探测一号”和“探测二号”科学卫星,“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取得圆满成功。2004年1月23日,我国绕月探测工程正式由国务院批准立项。2005年10月12日,神六成功发射.
浅谈飞机发展史,两次世界大战造就了飞机工业的迅猛发展!
初教-5教练机,我国第一种自行制造的初级教练机,原型为苏联雅克-18教练机。雅克-18是由前苏联雅克福列夫设计局于1946年设计生产的双座初级教练机 初教-6串列双座螺旋桨教练机,长期服役于我国空军及地方航校,至今仍然是我国初级教练机的主力^, 歼-5由沈飞工业公司研制,是单座单发高亚音速喷气式战斗机,主要用于昼间截击,具有一定的对地攻击能力。歼-5是仿制苏联的米格-17Ф(米格-17F)歼击机,米格-17F型51年9月首飞,52年底开始大量生产。首飞的试飞员是吴克明,当时歼-5被称为56式,直到1964年才改称歼-5 飞行员在歼-5旁谈话——请注意当时带有军衔的苏式军装 歼教-5是在歼-5甲的基础上改型设计的全天候双座喷气教练机,由成都飞机工业公司负责 歼-6歼击机,原型为苏联米格-19歼击机,是第二代战斗机,也是第一代超音速战斗机。歼-6多次击败比自身强大的敌方战斗机,不管战斗的具体情况如何,这些战绩是值得我们铭记的。在苏联,米格-19很快就被米格-21取代了,实际上很多飞行员都是由米格-15/17直接改飞米格-21的。但在中国大陆,大批生产的歼-6和歼-6甲等始终是空军和海军航空兵60、70年代主力战机,长期活跃于国土防空作战,目前还装备有一定数量,主要用于训练 歼教-6由沈阳飞机厂研制,于66年开始研制,1970年11月6日首飞| 歼-12轻型战斗机是我国第一种完全依靠本国技术力量进行设计和制造的喷气战斗机。它摆脱前苏联系列飞机的设计格局,为我国独立自主研制战斗机奠定了良好基础。但由于歼-12的一系列致命弱点,它最终夭折,从未正式服役 轰-5前线轻型战术轰炸机,是我国从苏联引进的伊尔-28(IL-28)喷气轰炸机的仿制品。该机采用两台涡轮喷气发动机,平直翼型,在当时是相当先进的一种前线轰炸机。机头的玻璃舱是领航员及轰炸手座舱,为导航和光学轰炸瞄准提供了良好视野. 轰电-5,机尾有加装的天线 轰-5的机头,机头装有23-1型23mm固定机炮。23-1机炮初速680米/秒,射速800发/分。尾部炮塔有两门相同型号的机炮 轰-6轰炸机,原型为苏联的著名中型喷气轰炸机图-16。该机采用两台图曼采夫涡轮喷气发动机,翼型后掠,1948年开始研制,直到1990年还有少量在苏军中服役。uY;z%/ 第一架轰-6原型机于66年10月完成,用于静力试验。1968年12月24日,毛主席生日前夕,采用国产涡喷-8发动机的轰-6首飞成功,69年批量投产。由于我国之后一直未能获得更好的替代机型,轰-6服役至今,并仍在继续改进生产之中 运-5运输机是我国第一种自行制造的运输机,由南昌飞机制造公司负责,其原型为苏联40年代设计的安-2运输机。尽管运-5服役已有40年之久,但它飞行稳定、运行费用低廉,至今仍是中国最常见的运输机。运-5的另一个优点就是它可以以非常低的速度稳定飞行,且起飞距离仅仅为170米 直-5是我国制造的第一种多用途直升机,也是新中国直升机科研应用的开端。研制初期代号“旋风25”,原型为苏联米-4直升机。1958年2月,哈尔滨飞机工业公司按照苏联提供的全套图纸资料开始仿制米-4。1958年12月14日首次试飞,1959年初由国家鉴定委员会正式验收,投入批生产 直-5有一种武装直升机改型。机腹加装了一个机枪枪塔,两侧携带火箭发射器 1960年代,由于苏联援助的取消、专家的撤离,解放军空军试验用的拉-17无人靶机严重缺失,国家下决心搞自己的无人靶机,从而促生了长空一号。长空一号(CK-1)高速无人机由位于巴丹吉林沙漠的空军某试验训练基地二站在1965年~1967年成功定型,主要负责人是被誉为“中国无人机之父”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赵煦将军 解放军陆军航空兵拥有少量的米-6(北约代号“吊钩”)重型运输直升机。据信这些直升机是在1970年向苏联购买的,直到近期才开始向公众公开了少量信息。米-6巡航速度为250千米/小时,航程620千米,最大载重12吨。据说有三架已经坠毁,剩余的使用寿命已到期 安-30是从安-24系列发展而来的航空测绘飞机,原型为军用的安-26型。安-30于1974年首次试飞,除苏联使用外,还出口到中国、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古巴、越南、捷克、哈萨克斯坛等国 歼-7战斗机,原型为苏联于1961年转让的米格-21F-13,分代为第二代喷气战斗机,第二代超音速战斗机,有多种改型 是歼-7Ⅲ(按空军新的编号方法称为歼-7C),该型号项目又称歼-7大改,以米格-21MF为蓝本,目的同样是改变歼-7系列航程短、雷达作用距离短、火力弱等缺点。我国于1979年以多架歼-6为交换,从埃及换回了一架MF型。米格-21MF和比斯的性能与早期的米格-21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广泛装备于苏联、东欧、印度等。遗憾的是,我国的歼-7Ⅲ却不能说是成功之作 歼-7E和歼-7MG是我国歼-7高中空、高速全天候歼击机的两种改进型,而MG型又是由E型发展来的出口型。这两种改型是对米格-21系列机动性改进的重大尝试,事实证明这一改型是相当成功的 歼教-7,是我国在歼-7基础上发展的双座教练机,由贵州航空工业集团负责研制。81年起贵州航空集团以歼-7II战斗机为原型开始研制工作,85年7月首飞,87年定型。装备部队后用于作为歼-7、歼-8战斗机飞行员的飞行训练 强-5单座双发超音速攻击机,国内称“强击机”,由南昌飞机制造公司研制的。其主要任务是近距空中支援和对地攻击,也可进行对空自卫作战。强-5的研制过程动荡曲折,堪称我国自研军用飞机中颇有曲折性和戏剧性的一幕。 运-7是我国在前苏联安-24型的基础上研制生产的双发锅轮螺旋桨中短程运输机。运-7是西安飞机工业公司研制生产的双发涡浆支线运输机,于1970年12月25日首飞上天 运-8运输机由陕西飞机制造公司研制,为中型四发涡轮螺桨多用途运输机,原型为苏联安-12。该机可用于空投、空降、运输、救生及海上作业等多种用途。1960年起,运-8由西安飞机工业公司负责设计,74年12月25日,该机01号原型机首次试飞。后西安飞机工业公司将02、03号两架原型机散装件、技术资料和专用部分工艺装备等,转交陕西飞机制造公司,继续进行试制。02、03号原型机分别在75年12月、77年1月试飞成功 运-11是我国哈尔滨飞机厂研制的一种轻型双发多用途运输机。哈飞于1974年4月提出设想,1975年1月开始设计,1975年12月30日Y-11原型机首次试飞成功。运-11实现了当年设计,当年试制,当年上天的目标。1977年4月3日设计定型投入生产 运-12是哈尔滨飞机制造公司(原哈尔滨飞机厂)在运-11基础上进行深入改进的发展型号,很快成为了中国航空工业界一个在商业上较为成功的机型。该机于80年初开始研制。经过两年时间、1100多飞行小时试飞定型 水轰-5型水上反潜轰炸机由哈尔滨飞机制造公司研制,用于中近海域海上侦察、巡逻警戒、搜索反清等任务,也可监视和攻击水面舰艇。50年代初我国曾引进6架苏联别-6水上飞机,但不足以满足海军的各种需要。1968年水轰-5的研制正式得到批准,70年完成总体设计,次年总装出第一架原型01号。1971年就以110%的设计载荷达到并超过全机静强度破坏试验的技术要求,并总装成功 歼-8战斗机是我国在歼-7,即米格-21的基础上独立进行重大改进研制而成的高空高速战斗机,北约编号“长须鲸”。J 沈飞公司在歼-8的基础上研制了歼-8Ⅱ飞机。1984年6月12日,原型机首飞成功。88年3月18日,歼8Ⅱ设计定型,在沈阳召开隆重庆功大会。当时的中央军委副秘书长刘华清和国防科工委,空、海军领导参加了大会,可见军方希望之高。同年10月15日,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正式批准歼8Ⅱ飞机设计定型 教-8,我国新一代初级教练机。为了给解放军装备先进的喷气初级教练机,1982年洪都集团公司成立了教练机方案组,以石屏为方案组组长,后任主要设计师。通过研究比较,结合我国具体情况,洪都集团提出“提高训练效率,降低训练费用”的研制思路,基本性能要求和适应不同国家需要的两种训练体制,得到广泛认同。1986年,我国决定与巴基斯坦合作研制教-8。巴基斯坦方面投资了25%,并负责生产前机身等部位。1987年7月,教-8开始具体设计。89年1月开始制造原型机,共制造5架原型机(3架试飞,2架用于静力试验),001与003号原型机分别于1990年11月26日和91年10月首飞。随后15架预生产型开工,并在1992年7月首飞。因此实际上教-8分为国内型和外销型号 歼轰-7“飞豹”,对外名称FBC-1,是由我国于80年代开始自行设计研制的中型战斗轰炸机。该机主要装备海军航空兵,是解放军作战飞机中耀眼的新星。该机由中国西安飞机工业公司负责研制 歼-7MFmp0 FC-1战斗机于2003年8月胜利首飞!FC-1战斗机已正式命名为“枭龙”。, 国产化的苏-27将命名为歼-11#_ 苏-30多用途战斗机是俄罗斯苏霍伊设计局在苏-27基础上改进而成的战斗轰炸机。其研制工作始于80年代初,最初的两架原型机在80年前首飞,被命名为苏-27PU或苏-30>| 我国于70年代末购进了14架法国航宇工业公司研制的SA321“超黄蜂”大型多用途直升机,交由海军航空兵部队使用。该机型在法国于1966年开始交付使用,装备后成为我国第一代舰载机。随后,我国开始在“超黄蜂”得基础上仿制直-8H=V 直-9轻型多用途直升机是由哈尔滨飞机制造公司引进法国专利、研制生产的。用于人员运输、近海支援、海上救护、空中摄影、海上巡逻、鱼群观测、护林防火等,并可作为舰载机使用。军事用途包括侦察、近距火力支援、反坦克、搜索救护、反潜、侦察校炮及通讯-&3 直-11型机由昌河飞机工业集团公司和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共同研制,属于军民通用型多用途直升机。直-11的仿制原型为由欧洲直升机公司法国分公司(原法国宇航公司)研制的AS350“松鼠”(squirrel)多用途轻型直升机。可用于教练、侦察、救护、缉私、消防、旅游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ULr 中国于1984年7月与美国西科斯基公司签订购买24架S-70“黑鹰”直升机的合同,1984年11月首批4架“黑鹰”运抵中国天津。该机由美国西科斯基公司研制,在美军中的编号为UH-60,是美军目前装备数量最多的通用直升机,用途广泛,改型繁多|" “小羚羊”轻型直升机由原法国宇航公司(现欧洲直升机公司法国分公司)和英国韦斯特兰直升机公司共同研制。 解放军选定了当时已不算最先进的“小羚羊”直升机。法国宇航公司当时以为遇上了大客户了,非常投入,并预计中国首批将订购24架“小羚羊”。不想解放军由于军费所限,只在80年代初订购了一批8架SA342L1型“小羚羊”,88年交付,让西方大跌眼镜。此后解放军再也没有增购过“小羚羊”。86年陆军航空兵组建后,“小羚羊”全部归入陆航部队}Y 卡-284EXz 目前,伊尔-76是我军唯一的真正意义上的大型运输机,而运-8等只能算中小型运输机。由于尚无法立即仿制伊尔-76,只可以依赖进口。但经费的短缺又使得采购量较小,还要减去日常维护、训练、故障的数量,我军可用的大型运输机可以说是严重不足。因此仿制或研制大型运输机,迫在眉睫juT ASN-206多用途无人驾驶飞机是由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爱生技术集团研制的。该机于1994年12月完成研制工作 歼-10,按西方划分战斗机的方法,属于典型的第三代战斗机。歼-10将是我国第一种自行设计的、装备部队使用的第三代战斗机,第一种自行设计的、真正兼有空优/对地双重作战能力的作战飞机。遗憾的是,自1984年歼-10正式启动,至今仍未正式服役。(}[l* 歼-10在制造出第一架原型机后很长的时间里,都面临着只有洋人发动机可用的尴尬局面。截至2004年1月,莫斯科Salyut公司已经完成了为期两年的向中国出口AL-31FN发动机的合同,共提供了54台AL-31FN。原计划2002年国产涡扇将顺利定型,但一直到2004年,国产涡扇发动机方才传来捷报,歼-10终于有望获得一颗“国产心”。 中国第一批就进口了60架米-17,编号为917、927、937、967、987字头的五位数。导致这一交易的直接原因是美国在1989年后拒绝出售更多的S70“黑鹰”直升机给中国,于是中国向俄罗斯订购了相比之下价格非常便宜的米-17。1991年首批24架米-17到货,1995年前又有35架交货,且为米-171改进型。中国进口的米-17部分装有六个外挂架,可携带炸弹、布雷器、火箭发射器等。另外这些米-17并没有俄罗斯自己使用的米-8TV上的机枪、座舱装甲、发动机尾气红外抑制装置。 陆军的米-8有的用于专人运输,因此没有携带武器,尾梁下也没有箔条/红外诱饵发射器。而米-17主要用于空降突击运输,因此多数有武器系统和箔条/红外诱饵发射器[) 解放军空降兵部队正在登机。图中可见空降兵分队的标准装备,包括折叠托自动步枪,以及狙击步枪、双管燃烧弹发射器等支援火力 米-17发射火箭弹,注意发射器尾部喷出的火焰在导向板的作用下偏离机体 米-17尾梁特写,注意天线和红外诱饵发射器 文革前夕我国空军受到政治思想和部分上层人物鼓吹的影响,于67年4月启动“小歼”的研制计划。计划突出新歼击机要小、轻、灵,按当时“开展空中游击战”的设计思想,本意是要研制一种高机动灵活,短距起降,维护简单,造价低廉的小型战斗机。69年南昌飞机制造厂正式接受了研制任务,次年3月正式定名“歼-12”。由我国著名航空设计师陆孝彭同志(下图)任主设计师。原型机于1970年12月首飞成功,73年9月向中央领导做汇报表演,当时叶剑英元帅赞誉其为“空中李向阳”。名如其机,歼-12飞机机动性确实相当不错,参加试飞的飞行员赞叹有加
自古以来,人类的飞天梦实现了……这可都靠了大自然啊!大自然培育出小鸟,小鸟可以在天上飞,人类为了完成飞天梦,认真研究了鸟类飞行的原理,在19XX年发明了飞机。渐渐时代溜走了,飞机的数度也越来越快。因为机翼破碎发生了几次机毁人亡的惨事。 过了许多年,科学家又惊奇地发现蜻蜓飞行时翅膀不会破裂的秘密,因为蜻蜓翅膀不会因震动而破碎。于是人们在飞机的机翼上加了略沉的圆筒,从此飞机不会因机翼震动破碎了。 人们虽然不会有生命载入危险,但是大家抱怨太麻烦,因为只有白天飞机才能飞行,夜间就不能飞行。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三次的实验,分别表现了蝙蝠探路不用眼,而是用嘴和耳。它一边飞一边发出超声波,超声波一碰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它的耳朵一听到就改变行驶方向。科学家就发明了雷达。因此飞机就真正诞生了。 大自然是人类的老师。
315 浏览 3 回答
207 浏览 3 回答
85 浏览 5 回答
116 浏览 5 回答
343 浏览 3 回答
347 浏览 3 回答
189 浏览 3 回答
213 浏览 3 回答
234 浏览 6 回答
232 浏览 5 回答
125 浏览 3 回答
97 浏览 5 回答
167 浏览 3 回答
124 浏览 5 回答
171 浏览 3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