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51年1月27日,美军在朝鲜战场使用毒气和细菌武器,并公然挥舞核大棒对新中国进行讹诈。针对这一严峻形势,周总理英明建议,毛主席拍案决断,指示迅速成立军事医学科学院。1951年6月11日,中央军委向华东军区,第三、第一野战军和中南、西南、东北军区发出了《电告成立军事医学科学院》的指示。 2、1951年8月1日,应陈毅市长邀请,华东军区卫生部部长宫乃泉作为首任院长来到上海,军事医学科学院在巴斯德研究院和法租界卫生所旧址开始凤凰涅槃,中国军事医学科学事业发展的新纪元正式拉开帷幕。继中国科学院之后,新中国成立的第二家科学院、世界第三家军事医学高级科研机构由此宣告诞生。创建之初,军事医学科学院设置了生理、生化、药物、化学、细菌、寄生虫6个系。【1】3、至1954年3月,学科系增至14个。全院承担了近千项科研任务和课题,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特别是1954年至1955年,根据中央军委指示举办了毒理和流行病两个高级师资训练班,培养了我国第一批“三防”医学人才,开启了我军“三防”医学研究的大幕。4、1955年12月12日,考虑到国防建设的战略意义和中国原子武器、生物武器、化学武器医学防护研究的现实需求,总后勤部部长黄克诚大将给周恩来总理写信提出建议并获准,于1958年5月将我院从黄浦江畔北迁燕山脚下,从师级单位升为军级单位。迁入首都后,原有的14个系整合改编为7个研究所。5、1961年11月,中央军委办公会议决定,军事医学科学院执行兵团级权限;6、1970年军委决定军事医学科学院执行正军级权限至今。7、2003年秋,由于在迎战“非典”过程中发挥了一锤定音、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中央军委决定在军事医学科学院基础上承建解放军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形成了“一个机构、两块牌子、三大职能”的总体格局。在编制改革过程中,早期组建的法医系移交第二军医大学、野战外科研究所移交第三军医大学,第二野战医院移交青藏兵站部、接管的工业卫生实验所移交国家卫生部。此外,从军事医学科学院走出的航天医学研究所、空军医学研究所、海军医学研究所,有如科学之种撒向祖国的太空、蓝天和大海,开出星夜繁花,结出累累硕果。8、截止到2014年,军事医学科学院已成为全军师级架构最多的正军级单位,机关有科技部、政治部和院务部、院办公室,下设卫生勤务与医学情报研究所、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基础医学研究所、卫生学环境医学研究所、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毒物药物研究所、卫生装备研究所、生物工程研究所、野战输血研究所、解放军疾病预防控制所、军事兽医研究所等11个正师级研究机构和一个正师级医疗门诊部、附属医院(解放军307医院)、一个副师级医学图书馆和7个正团级保障单位等直属机构,联合中科院、清华、北大等6家单位创建了北京(国家)蛋白质组研究中心。9、从1951年到2011年的60年时间,军事医学科学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建制规模由最初的6个学系、30余人的正师级单位,发展到下辖13个师级、7个团级、万余人的正军级单位;驻地从上海巴斯德研究院的一座旧楼,发展到2014年横跨三省两市的32座营院;仪器设施由少量的老旧物品发展到总值12亿多元的国际先进技术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