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小麦条锈病的症状与危害一、症状二、生理病变(一)光合作用(二)呼吸作用(三)核酸和蛋白质代谢(四)水分关系三、产量损失第二章 病原菌及其侵染过程一、病原菌(一)分类地位(二)形态特征(三)生物学特性二、侵染过程(一)接触期(二)侵入期(三)潜育期(四)发病期第三章 病原菌生理小种和寄生适合度一、生理小种(一)生理小种的概念(二)生理小种的鉴定方法(三)我国小麦条锈病菌的生理小种二、寄生适合度(一)基本概念(二)测定方法(三)测定结果第四章 小麦条锈病的发生规律一、周年发生过程(一)越夏(二)秋苗发病(三)越冬(四)春季流行二、大区流行规律(一)流行区划、菌源传播和流行因素(二)西北区的流行(三)华北区的流行(四)四川盆地和川西高原的流行(五)云南省的流行第五章 小麦品种抗病性及其利用一、小麦品种的抗病性(一)低反应型抗锈性(二)慢锈性(三)高温抗锈性(四)其他抗锈性类型二、品种抗锈性与病原菌毒性的遗传(一)低反应型抗锈性的遗传(二)慢锈性的遗传(三)条锈病菌毒性的遗传(四)“基因对基因”学说三、抗锈性鉴定和抗锈育种(一)抗锈性鉴定(二)抗锈种质资源(三)抗锈育种途径四、抗锈性失效问题及对策(一)抗锈性失效的原因(二)持久抗病性和抗病性的持久度(三)延长抗锈性持久度的途径第六章 病情调查与预测预报一、病情调查(一)病情调查记载指标(二)病情普查(三)病情发展系统调查二、病情预测预报(一)综合分析预测法(二)指标预测法(三)数理统计预测法第七章 栽培防治与药剂防治一、栽培防治二、药剂防治(一)药剂防治技术(二)三唑酮的持效期(三)三唑酮的治疗作用(四)三唑酮作用的病理学机制(五)烯唑醇的防治效果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