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庸是儒家的思想,一定是正确的吗?我觉得并不是,古人讲求中庸,做人也力求中庸,但是那些过了的呢,虽然因太刚而折,但是我们还是觉得他们很值得我们学习,比如屈原,文天祥等等。儒家的思想并不是说就错,但是用来被某个人或者某个政党拿来治世,并不一定是最好的,如果换成是墨家的,我想可能会更好一些,所以,在研究中医的时候,别牵涉太多的儒家思想,古来巫医不分的, 多把医学尤其是中医多结合到那些好像很玄的巫术上,倒是能找到更多的亮点。2,古人很多都是有着个性的一面,也有我们人性的卑弱,总会以为自己就是对了,胸怀广的可以去学习别人而取长补短,个性太强的或许目中无人,探讨金元四大家之间的关系的时候,我们有时候也应该去分析一下人的心理,这个时候更多的与他们的知识无关,而是他们的为人了,我想到了今天,我们很多人无论取法于刘完素的火热、还是张从正的攻邪、或者李东垣的脾胃,抑或是朱震亨的养阴都有成功的一面,这就说明他们确有我们可学之处可借鉴之处,但是我们也要在学习或者是做学问中抱怀疑态度,不能盲目的全盘取用。楼主说的扶阳滋阴各50%这个又是什么学说呢?假如是阴盛格阳呢?你还要扶阳滋阴吗?还有很多病需要我们抛开本而先治标,因为有个缓急的问题,这个时候还要扶阳滋阴吗?所以,治病不是一个机械式的, 是要辩证去看的。3,由于上面讲到了一些相关,所以这个问题不多讲,还是要辩证去看,不同的病症不同的治法。4,楼主说的对,不仅温病学派是实践而来,其他的学派也是同样,这些都是古人在自己的实践中得出的,绝不可能是窝在床上凭空想象的。但是,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每个人的学识的基础不同,影响他对某一件事或者某一个人,甚至于某个学说的看法或者是立论根据,所以,我们在研究中医文献的时候不仅要学习长处,也要辩证思考,更要取长补短,也要设想古时一些我们现在遇不到的情况去进行思考。5,中医博大,中医古籍驳杂,很多的一家之言是集合了之前很多家的学说思想,所以,在医学一些立论中也经常会遇到交叉交错的情况,说伤寒包括温病,或者是反驳伤寒包括温病,都有自己的见解,这也是因为我们侧重的思想或者学术基础不同,这不是历史疑案,若找到充足证据就可以结案,这些只要我们去研究他的学术基础就可以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其实我们倒大可不必去像研究茴香豆的“茴”字有几种写法一样非得分清伤寒是否包括了温病,治病救人,我们如果能从哪怕一家之言中找到治病之术,学会妙手良方,我想我们就已经对得起我们自己,也对得起那些给我们留下宝贵的中医财富的古人了。最后,我想说一点无用的话,中医十级以上未必都是高手,我就是个最差的,十级以下未必都是庸才,这个帽子是会迷惑人的,你的问题我是今天才看见的,因为以前一直忙,总是把推荐给我的问题答完基本就可以了,今天不忙一直看了下来,发现这个问题,共同探讨以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不对的地方,还望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