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邪犯卫表而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临床表现为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等特征。 为什么说是风邪呢?中医上说大气里有六个淫邪,分别是风、寒、暑、湿、燥、火这六邪气,这六邪气中风是首领,风邪是其它邪气的载体,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会动,它会载着寒、热、湿、火、燥进入人体,让我们感受到邪气。我们可以观察一下,如果只是热,没有风,我们并不会感冒,但如果有风,我们就很容易生病。同样如果只是冷而没有风,我们也没那么容易受寒,可如果有风,我们就会立刻有反应了。我们常说不要在空调底下吹,容易感冒,为什么呢?是因为有风,所以感冒的定义就是触冒风邪。 再看一下临床表现,这些都是常见的临床感冒表现,包含了风寒感冒、风热感冒、风燥感冒、风湿感冒等的症状。感冒最常见的季节不是夏冬,而是春秋,为什么?风大,且温度适宜,我们没有那么警惕。冬天我们怕冷怕感冒会把自己包裹的很好,出门反而不太容易感冒。而春秋天风吹在身上比较舒服,觉得吹一会儿没什么问题,实际上这恰好是风邪的可趁之机。 什么是风寒感冒? 风寒感冒是指病人受到了风寒而发生的感冒。 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肢节酸疼,鼻塞声重,或鼻痒喷嚏,流清涕,咽痒,咳嗽,咳痰稀薄色白,口不渴或喜热饮,舌苔薄白而润,脉浮或浮紧。 我们来看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症状? 恶寒:为什么会恶寒?我们的身体很智慧,当我们的身体遭受风寒侵袭时,会快速的作出反应,关闭毛孔,以阻止更多的寒邪进入。这个反应是很正确的,却有一个问题,就是关门留寇了,把已经进来的风邪、寒邪关在我们的体表了,出不去了,这时我们就会感到冷,很怕冷,会哆嗦,因为寒邪在我们的皮肤下面,所以我们会出现恶寒。如果有怕冷现象出现时,我们就能判断出我们的体表有寒邪,而且没有散出去。 发热:发热就是发烧,为什么会发烧,很多医生会解释为入里化热了,但很多人不明白,寒邪就是寒邪,怎么到了身体里反而变成热了呢,是怎么化的呢?我们可以打个比方,寒邪进入身体就像敌人进入了城门里,身体感应到了就要跟它战斗,谁跟寒邪打战呢?就是正气,我们的气血津液就是我们的正气,身体将气血津液也就是正气都调集到了体表来抵抗邪气,正气和邪气斗争时身体的温度自然就会高,这个是正邪交锋时的正常反应,发烧不要害怕,这是身体防御系统提高的一个手段,相当于我们的免疫系统在练兵。很多医生都会说那些不常发烧的人并不代表他们身体好,反而是身体弱抵抗力差的表现,因为正气弱打不起来,邪气长驱直入,还没来得及发烧,邪气就已经进入身体内部了。孩子特别容易发烧,而且一烧就是高烧,因为孩子的正气比较强,反应比较灵敏,所以很容易发到高烧。此外身体的毛孔闭合,热散不出去,这也是导致体温升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PS:为什么中医特别反对一看发烧就去挂抗生素?这是因为大量寒凉的抗生素确实可以短时间退烧,但那不是驱邪外出,而是像一场冰冷的雨,把敌我双方都暂时击退了,寒邪是不怕的,它本身就是冷的,再来点冷雨反而没什么事。正气不一样,正气被这样一浇就会被重创,是内伤,很难被恢复。这样第一拨正气被抗生素打倒后,无法跟邪气对抗,就会出现暂时退烧的现象。当身体调集第二拨正气去跟邪气对抗时,就会复烧,你再用抗生素把好不容易调集起来的第二拨、第三拨正气都打压下去了,这时我们的身体就已经很虚弱了,表现出来就是看上去退烧了,可这是真的病好了吗?不是的,这时我们会发现烧虽然退了,却出现了其它症状,比如咳嗽、脾胃虚弱等等。为什么?因为邪气还在,抗生素并没有驱邪,反而伤到了身体的正气,正气无法跟邪气对抗,邪气就自然进入到了身体内部,伤及五脏六腑,所以会咳嗽,甚至发展成肺炎。寒邪就这样一路被抗生素护送到了身体内部,肺为娇脏,又容易受到邪气侵袭,因此肺部疾病就成了感冒发烧后最常见的症状。我们看到感冒发烧后要有一个反应,就是千万不要用药只针对发烧治疗,因为发烧本身不是病源,它只是表现出来的一个症状。 无汗:为什么会无汗?毛孔关闭了,里面的热和寒都没有出入。无汗就是没有热散出来,这时候无汗的现象就是告诉我们要用解表的药。什么是解表?就是帮助身体把毛孔打开。肺主毛皮,肺有一个功能就是宣发功能,就是通过毛孔向外排出身体的浊气,让清气进来,进行气体交换。当我们看到身体不出汗时,就要知道选择解表的药物,比如说麻黄、紫苏叶或者生姜。 头痛,肢节酸疼:为什么会头痛,肢节酸疼?那是因为寒邪进来了。寒是什么?寒就是冷,它有凝、滞的作用。寒凝血於,寒阻经络,因此在头部这种血管比较密集的地方,关节这种经脉比较聚集的地方,在这些气血需要畅通的地方就会造成气血不通,一旦气血不通我们就会疼痛。那这个时候我们需要用专门治疗头痛或者关节疼痛的药吗?不需要,因为这个时候是寒气进来了,我们只需要用到解表散寒的药,把寒气驱出去,那这些症状自然就好了。 鼻塞声重,或鼻痒喷嚏,流清涕:为什么感冒会有鼻子问题?因为肺开窍于鼻,肺为娇脏,邪气从口鼻入,第一个侵袭的就是肺,所以肺要把邪气宣散出去。身体已经把毛孔关闭了,那鼻子就是出口,所以我们会留清鼻涕。清鼻涕其实就是寒气,所以流鼻涕没关系,这是身体正常的排邪反应,邪气没有了自然就不会流鼻涕了。而鼻子不通是什么呢?是因为肺气上逆,本来肺气是要往下走的,这时候邪气侵袭肺部,肺气就往上走了,壅塞在鼻子处,所以就会鼻子不通。遇到这些问题,我们要知道是肺受到了侵害。肺的什么功能受到了伤害?是宣发和肃降功能。这时候我们就要用到能够恢复这两个功能的药。 咽痒:咽痒、鼻痒,痒是怎么回事呢?痒是有风邪。说明寒邪和风邪一起进入体内,都留在体内没有出去,而且风邪比较重,这时就会有痒的感觉,所以在用药时我们不光要用散寒的药,还要用疏风的药。疏风的药有哪些呢?比如防风、荆芥、白芷等。如果没有痒的症状就不一定要用这些疏风的药,因为这说明风邪不那么明显。 咳嗽:不管是燥咳、寒咳、热咳,都有可能引起咳嗽,所以很难从咳嗽本身辨别寒热。但有几个判断的办法。比如走出去看看是不是吹了冷风会咳的特别厉害那可能就是寒咳;如果是走进房间很暖和的时候或晚上睡觉时被子盖的热乎乎的反而咳的特别厉害,这个时候就有可能是热咳。第二个就是看痰,痰液比较清稀,就像水样的痰液或者发白,就是寒咳。如果痰比较黄比较厚比较浓,这有可能是热咳。第三个主要是看舌苔,舌苔是比较明显的。如果寒咳,舌苔可能白厚;如果是热咳,舌苔可能是黄厚,腻。如果是寒咳,舌质会比较淡白,如果是热症,舌质会比较红。所以咳嗽的话我们要结合几个方面来判断寒热。 口不渴或喜热饮:为什么风寒感冒口不渴?因为风寒感冒没有损耗我们的津液,口渴不渴跟喝水的多少不是必然的关系,而是跟我们津液的损耗有关系。一般来说寒症体内温度比较低 ,没有那么高,因此不会灼伤我们的津液,所以我们就不会觉得口渴。而热症,比如热感冒,热邪进来后就会损耗我们的津液,比如汗液,它会蒸发我们的津液,所以这时候会出现口渴的症状,想喝水,而且想喝冷水。所以风寒感冒口不渴。喜欢喝热饮,因为寒嘛。 脉浮或浮紧:手轻轻的搭在脉上,感觉跳动的比较有力,因为邪气从口鼻入,跟肺有关系,一般搭的是右手的脉,轻轻的搭一下右脉,能感觉到右脉跳动的非常快,有力,这就是脉浮。紧就是感觉它像一根绳子绷在那儿,很紧绷,这就是寒的表现。一般寒症的时候就是脉浮紧,轻轻的一摸就有了,而且感觉脉很紧绷,像绳子一样,就是这种情况。 治法(治疗思路):辛温解表。 以上的症状都捋了一遍,大家就知道每个症状代表的意义,就可以来辨证寒热了。那治疗的思路方法是什么呢?治疗的方法不是说要用药去退烧、去出汗、去止痛,不是这样的,用药就是辛温解表。辛温解表的意思就是用辛散的、温热的药把毛孔打开以后,让邪气出去散寒,让邪气怎么来的就怎么走,这个就是中医的疗法。 下面就给大家推荐一些中成药: 第一个是风寒感冒颗粒,只要辨证准确,中成药的疗效和汤剂是一样好的。现在用风寒感冒颗粒来做一个详细的解释,后面就不再详细说明了。以这个药做例子,来看看组方是如何解表发汗,疏风散寒。 1.风寒感冒颗粒 组方:麻黄、葛根、紫苏叶、防风、桂枝、白芷、陈皮、苦杏仁、桔梗、甘草、干姜。 功效:解表发汗,疏风散寒。 用于风寒感冒,发热,头痛,恶寒,无汗,咳嗽,鼻塞,流清涕。 先来看它的组方,麻黄、紫苏叶是可以帮助肺恢复宣发功能的药,它们是辛散的、辛温的,可以把毛孔打开,帮助肺恢复宣发功能,给寒邪一个出路,所以用到了麻黄和紫苏叶。再来看一下防风、白芷,这个是干嘛的呢?这个是疏风的,防风、白芷有疏风作用,它是把风邪散出去了。所以我们看到以上这四味药时,就知道解表散寒的药有了,疏风解表的药也有了,可以把风邪和寒邪散出去了。然后看一下葛根和桂枝,葛根和桂枝都有解肌的作用,什么叫解肌呢?就是把能量输送到肌肉、经脉。桂枝可以解决肌肉酸疼的问题,葛根尤其擅长解决受风寒之后肩颈后背僵直疼痛,中医里有葛根汤,专门用来治疗后背疼痛的,所以葛根能把气血津液输送到后背给经脉,它是舒经的。因此用了葛根和桂枝后,能解决肌肉酸疼的问题,或者后背发寒、疼痛的问题。下面再看苦杏仁和陈皮、桔梗,它们都有帮助肺气下降的作用,理气、化痰、降逆的作用,这个针对的是风寒感冒后的咳嗽、流鼻涕,都可以治,因为它们都降肺气,降肺逆,气往下走,这样就不会有鼻子堵塞、咳嗽了。所以说风寒感冒颗粒是不是只能治风寒感冒的?不是,它还能治疗风寒引起的咳嗽,效果一样很好。那甘草和干姜呢,是补中暖中的,保护脾胃,帮助脾胃生化气血津液,补助正气。中医的组方看起来就像是部队的排兵布阵,有攻有守,这个方子里它有让肺宣发的,也有让肺肃降,也有守中的,还有输送津液给肌肉、经脉的,这样的药用过以后,不光可以把风邪寒邪排出体外,而且也顺带就退烧了,不咳嗽了,肌肉不疼了。所以说治疗感冒很重要,如果感冒不能正确治疗或者不治,当然有人说不治疗七天之后也会好,但那是针对身体正气足的人来说的,如果身体本身比较弱,那后期就会引起一系列的病症,比如肺炎,甚至心肌炎。所以说中医治未病,它把小病扼杀在摇篮里,这样就不会生大病。所以能够把感冒治好的家庭医生,就已经是一个合格的家庭医生了。 PS:我们买药看说明书时要看功效,要看用于…… 2.感冒清热颗粒 组方:荆芥穗、薄荷、防风、柴胡、紫苏叶、葛根、桔梗、苦杏仁、白芷、苦地丁、芦根。 功效:疏风散寒,解表清热。 用于风寒感冒,头痛发热,恶寒身痛,鼻流清涕,咳嗽咽干。 感冒清热颗粒的组方和风寒感冒颗粒的组方略有不同,解表的药里少了麻黄,多了荆芥穗、薄荷,这两味药都有疏风解表的功效,但薄荷还有散热的功效。另外这药的末尾还加了苦地丁、芦根,这两味药是清热解毒,利尿通淋的,是有这些功效的,为什么要用芦根来利尿通淋?是为了让身体里的热,比如发烧了,身体有内热,通过小便把热解掉。而且芦根还有清肺热的效果,像肺热咳嗽、肺炎,都会用到芦根这味药。因此在这个药的整体功效上,就是拿感冒清热颗粒和风寒感冒颗粒相比的话,它多了清热的作用,换句话说就是退烧的效果要更好些,所以它叫清热颗粒。但千万不要看到这个名字就以为是治疗风热感冒的,它还是治疗风寒感冒的药,只不过多了清热的功效而已。 使用前一定要辨证,就是要分辨出来是风寒还是风热。使用时注意看说明书。 3.正柴胡饮颗粒 组方:柴胡、陈皮、防风、甘草、赤芍、生姜。 功效:表散风寒,解热止痛。 用于外感风寒初起,发热恶寒,无汗,头痛,鼻塞,喷嚏,咽痒咳嗽,四肢酸痛。 正柴胡和小柴胡一样,都是长期被误用或忽略的药。里面主要的药是柴胡,它有和解表里的作用。还有赤芍,它有活血化瘀的作用。所以这个药什么时候吃效果最明显?就是有头痛身体痛的时候吃效果是最好。就是说风寒感冒了,并且头痛或者身痛比较明显,这个时候可以用前面的药,也可以用正柴胡饮颗粒,这个效果更好。 4.感冒疏风片 组方:麻黄、桂枝、苦杏仁、白芍(酒炙)、防风、紫苏叶、独活、桔梗、谷芽(炒)、生姜(捣碎)、大枣(去核)、甘草。 功效:辛温解表,宣肺和中。 用于风寒感冒,发热咳嗽,头痛怕冷,鼻流清涕,骨节酸痛,四肢疲倦。 它的组方跟风寒感冒颗粒差不多,完全可以替用。 5.荆防颗粒 组方:荆芥、防风、羌活、独活、柴胡、前胡、川芎、枳壳、茯苓、桔梗、甘草。 功效:发汗解表,散风祛湿。 用于风寒感冒,头痛身痛,恶寒无汗,鼻塞清涕,咳嗽白痰。 这里面有不一样的药了,有茯苓、羌活、独活,看到这三味药,我们就知道有除湿的功效。因此如果是受寒感冒,尤其是寒湿感冒的时候,就可以选用荆防颗粒。比如说寒冷天淋了雨,或者在湿气很重的地方(深山、海边等)受了寒,这个时候身体里不但有风、有寒,还有湿,有湿邪,用荆防颗粒就特别的对症。这个药的功效里也写了散风祛湿,这个祛湿的功效前面几种药里都没有提到过,就是因为它里面加了祛湿的药。这时候可以注意一下舌苔,但凡是有湿的舌苔,首先舌苔是厚腻的,它不是白厚,是厚腻的,看起来水水的,舌头伸出来水拉拉的,这都代表有湿气,都是荆防颗粒的适用症。 6.九味羌活丸 组方:羌活、防风、苍术、细辛、川芎、地黄、白芷、黄芩、甘草。 功效:解表,散寒,除湿。 用于外感风寒挟湿导致的恶寒发热无汗,头痛且重,肢体酸痛。 这种药也是用于风、寒、湿并重的感冒,它有解表,散寒,除湿的三重功效。一旦身体有湿的时候,就会出现头身疼痛酸重,头重、身体重,四肢酸重。 7.四季感冒片 组方:桔梗、紫苏叶、陈皮、荆芥、大青叶、连翘、甘草(炙)、防风。 功效:清热解表。 用于四季风寒感冒引起的发热头痛,鼻流清涕,咳嗽口干,咽喉疼痛,恶心厌食。 四季感冒片的名字起的挺有意思的,看上去好像一年四季都能用,其实这个里面既有解表散寒温热的药,比如紫苏叶,又有清热解毒的良药,比如连翘,那这个药究竟是用在风寒感冒呢?还是风热感冒呢?其实它可以用在寒热夹杂的时候。不明显是纯粹的风寒或者风热,也不是外寒里热,就是寒热都有点的这种情况,痰不浓不稀,有点咽痛,但又流的是清鼻涕,疼痛也不是很明显,又有点口干,但也不想喝太多的水,反正就是寒热夹杂的时候用四季感冒片就对了。尤其春秋季风带点凉带点热,侵袭我们身体时,用这个药,它清热解表,又有散寒的紫苏叶在里面。 8.参苏片 组方:紫苏叶、葛根、前胡、党参、茯苓、陈皮、半夏(姜制)、枳壳、桔梗等13味。 功效:疏风散寒,祛湿止咳。 用于体弱感冒风寒,恶寒发热,头痛鼻塞,咳嗽痰多,胸闷呕逆。 参苏片除了疏风散寒外,还有止咳化痰的作用。它就有止咳化痰的二陈丸的组方在里面,就是有茯苓、陈皮、半夏、甘草,是止咳化痰的。如果风寒感冒后出现了咳嗽、痰多的症状比较明显时就可以用参苏片。半夏、陈皮也有理气的作用,所以胸闷呕逆也就可以用。 9.午时茶颗粒 组方:巫术、柴胡、羌活、防风、白芷、川芎、广藿香、前胡、连翘、陈皮、山楂、枳实、炒麦芽、甘草、桔梗、紫苏叶、厚朴、红茶、六神曲。 功效:祛风解表,化湿和中。 用于外感风寒、内伤食积证,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身楚、胸脘满闷、恶心呕吐、腹痛腹泻。 这个药的组方很大,但不是说组方大就一定有疗效,中医组方不管大小思路一定要非常明确,好多味药在一起,这几个配伍是干什么的,那几个配伍是干什么的,都应该很明确,不是杂乱无章的。午时茶虽然组方很大,但每一块配伍的方向都很明确,它就是祛风、解表,化湿、和中。而且它的功效也很强大,不光是用于祛风解表,它还治疗积食,就是吃多了食物积在那里,这个时候也可以用午时茶颗粒。它也是受寒后腹痛腹泻的药。因此如果是外出旅游、出差、上学等情况,建议带上午时茶。其实它把前面几种药的功能做了一个组合,而且组合的一点都不乱。 PS:不管用什么药,使用前请仔细辩证,看说明书。中药不分男女老少,以上药孩子都可以用,幼儿减量使用。如果是急症,可以比说明书的用量加量使用,或者按说明书的用量,但频繁(2-3小时)给一次药,保证药效持续性。
感冒是以感受风邪所致的一种常见外感疾病。临床表现主要以头痛、鼻塞、流涕、喷嚏、恶寒、发热,脉浮等为主要特征。病情有轻、有重,轻者一般称为伤风、重者称为重伤风。如在一个时期广泛流行,证候多相类似者,称为时行感冒。西医所称的普通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均可参照本病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感冒的发生,为外邪乘人体御邪能力不足之时,侵袭肺卫所致。 外邪这中,以风邪为主,风邪虽为六淫之首,但在不同的季节,往往挟时气而入侵,如春季这温,夏季之暑,秋季之燥,冬季之寒,霉雨季节之温。但若气候失常,如春应温而反寒,夏应热而反冷,秋应凉而反热,冬应寒而反温,即所谓“非其时而有其气”。非时之气挟时行病毒伤人,则不限于季节性,且病情多重,往往互为传染流行。 至于外邪侵入人体是否引起发病,关健在于正气的强弱,同时与感邪的轻重也有一定关系。如生活起居失常,冷暖不调,或过度疲劳,或肺系素有不足,致肺卫功能失常,卫外不固,则易为外邪所客,尤其在素体偏弱的情况下,稍有不慎,则更易感受外邪而发病。但若气候突变,寒温失常,六淫及时行之邪肆虐,超越机体适应能力,即可引起发病。此外与体质的差异也有密切关系,如素体阳虚者易受风寒,阴虚者易受风热、燥邪,痰湿偏胜者易受外湿。 由于上述原因,故证候表现各异,临证以风寒、风热两大类为多见,并有挟暑、挟湿、兼燥(温燥或凉燥)以及体虚感冒等不同证型。 [辨证施治] 本病四季均可发生,尤以春冬为多见,临床表现,初起一般多见头痛、鼻塞、流涕、喷嚏、声重、喉痒或痛,继则恶寒发热,身痛咳嗽。病程约5-7天,一般伤风全身症状不重,时行感冒常突然恶寒,甚则寒战、高热、周身疼痛,全身症状明显。由于感有轻重,体质有并异,四时六所有别,因此脉证表现又不尽相同。临证首当详辨寒、热。分清挟暑、挟湿,兼燥以及体质的不同,分别施治。现分述如下: 一·风寒 证候] 鼻塞声重,喷嚏,流清涕,喉痒,咳嗽,痰多清稀,口不渴或渴喜热饮,甚则恶寒发热(寒重热轻),无汗头痛,肢体酸痛,舌苔薄白而润,脉浮,恶寒甚脉浮紧。发热时可见脉浮数。 [治法] 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方药] 葱鼓汤或荆防败毒散加减。 头痛甚者加白芷、以散风寒而止头痛;鼻塞甚者,酌加苍耳子、辛夷宣肺通窍。若风寒挟湿,证见头用如裏,恶寒而身热不扬,肢体酸重者,可改用羌活胜湿汤以袪风散寒除温。若证兼胸闷、泛恶、纳呆、苔白腻者,为兼内湿,宜加苍术、厚朴燥温醒脾。 若素体热盛或肺热内蕴,复感风寒,形成外寒里热之证(又称“寒包火”证),表现出风寒束表之见证外,更兼口渴、咽痛,咳嗽气急,痰粘稠或黄白兼,舌尖边红,苔薄白或薄黄,用麻杏石甘汤加减以疏风宣肺,散寒清热。并根据寒、热偏重情况增减药物用量。如外寒较甚,可加大麻黄用量,或酌加荆芥、防风以增宣散之力,里热较甚者,可重用石膏、酌加板蓝根、黄芩、鱼腥草、芦根以增清热之力。 二、风热 [证候] 发热有汗,微恶风寒,头胀痛,鼻塞涕浊,微渴欲饮,咽燥或红肿疼痛,咳嗽痰黄粘稠,苔薄白微黄,脉浮数。 [治法] 辛凉解表,清宣肺热。[方药] 银翘散加减。 头痛较甚者,加桑叶、菊花、青葙子、苦丁茶清利头目;咳嗽有痰加浙贝母、前胡、杏仁宣肺止咳化痰;若痰稠黄加黄芩、瓜蒌皮、天竺黄、川贝母、知母以清化痰热;咽喉红肿疼痛者,去草荆芥、酌加板蓝根、马勃、射干、腊梅花、蒲公英清热解毒利咽;若见高热、恶寒、头痛、鼻干、心烦烦饮、舌红苔黄者,为风热重证,可加黄芩、石膏、知母以清热生津,使热退津回。成药用羚羊感冒片疗效更佳。时行热毒症状明显者,加大青叶、蚤休、贯众等增清热解毒之力。 三、暑湿 [证候] 身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肢体酸重或疼痛,头昏重胀痛,咳嗽痰粘,鼻流浊涕,心烦口渴,或口中粘腻,渴不多饮,胸闷泛恶,小便短赤,苔薄黄而腻,脉濡数。 [治法] 清暑袪湿解表。 [方药] 方用 新加香薷饮加减。 临证应根据暑热、湿邪偏盛情况于以加减。暑热偏甚者,可加鲜荷叶、鲜芦根、青蒿、黄连清解暑热;若湿邪偏重,湿困卫表,宜加藿香、佩兰、豆卷芳化透湿,里温偏重者,加苍术、白豆蔻、半夏、陈皮和中化湿;小便短赤加六一散、赤茯苓清热利湿。 四·秋燥 [证候] 发热恶寒,头痛、鼻咽干燥,干咳无痰或少痰,苔薄白少津,脉浮为本证的基本特征。凉燥证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口鼻干燥但不作渴,咳嗽少痰,舌质正常,脉浮不数;温燥证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少汗,口干渴,咽干痛,干咳无痰,舌尖边红,脉浮数。 [治法] 辛润袪燥。 [方药] 凉燥用 杏苏散加减。温燥用桑杏汤加减。表闭较重者,可加薄荷辛凉透表;咽干红痛,可加银花、连翘、玄参、射干清润利咽,大便燥结者,加白蜜、麻仁清润通便。 五·阴虚感冒 [证候] 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微汗,头痛心烦,口干咽燥,手足心热,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舌质红,脉细数。 [治法] 滋阴解表。 [方药] 加减葳蕤汤 若表证较重,可加荆芥、桑叶以疏风解表;心烦口渴较甚者,加栀子、竹叶、天花粉以清生津除烦;干咳或咳痰不爽,加大力子、射干、瓜蒌皮以利咽化痰;如咳嗽胸痛,痰中带血,可加鲜茅根藕节、生地以清肺凉血止血。 若素体阴血不足复感外邪,证候既有头痛、身热、微寒、无汗或少汗的表证,又有面色不华,唇甲色淡、心悸头晕等血虚见证,舌淡苔白,脉细弱或兼浮。治以养血解表。方用葱白七味饮加减。若恶寒重加荆芥、防风、热重加银花、连翘。 六、阳虚感冒 [证候] 恶寒甚,发热轻,无汗或自汗,汗出则恶寒更甚,头痛,骨节冷痛,面色光白,语声低微,四肢不温,舌质淡胖,苔白,脉沉无力或浮而无力。 [治法] 温阳解表。 [方药] 寒甚无汗用 麻黄附子细辛汤;寒轻有汗用桂枝加附子汤。前方麻黄、细辛散寒解表;附子温阳袪寒,三药相合,取其温阳以助解表,解表又顾其阳。后方以桂枝汤调和营卫而解外,附子助阳以驱寒,使阳气充沛,托邪外出。 若素体气虚,易感风寒之邪,证见恶寒发热,或热势不盛,但觉时时形寒,自汗、头痛鼻塞,咳嗽痰白,倦怠乏力,少气懒言,苔白,脉浮无力。治宜益气解表,方用参苏饮方中人参、茯苓益气扶正;苏叶、葛根疏风袪邪;前胡、桔梗、半夏、陈皮宣肺化痰,共奏益气解表,袪痰止咳之功。 若气虚而见形寒、自汗、易于感冒者,可常服玉屏风散以益气固表,增强卫外功能,以防感冒屡发不愈。 若以寒、热等卫表见证为主者,可用黄芪桂枝五物汤。方以桂枝汤调和营卫而解外;黄芪益气固表托邪外出。
中医将感冒分为风寒型感冒、风热型感冒、暑湿型感冒和时行感冒(流行性感冒)四种类型。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不同类型的感冒应选用不同的中成药治疗。 一、风寒型感冒:病人除了有鼻塞、喷嚏、咳嗽、头痛等一般症状外,还有畏寒、低热、无汗、头痛身痛、流清涕、吐稀薄白色痰、有汗、咽喉红肿疼痛、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苔薄白等特点,通常要穿很多衣服或盖大被子才觉得舒服点。这种感冒与病人感受风寒有关。治疗应以辛温解表为原则。病人可选用伤风感冒冲剂、感冒清热冲剂、九味羌活丸、通宣理肺丸、午时茶颗粒等药物治疗。若病人兼有内热便秘的症状,可服用防风通圣丸治疗。风寒型感冒病人忌用桑菊感冒片、银翘解毒片、羚翘解毒片、复方感冒片等药物。 治疗风寒感冒的关键就是需要出点汗(中医称辛温解表),有很多方法的,包括桑拿、用热水泡脚(最好加点酒)、盖上两层被子、喝姜糖水、喝姜粥等等。风寒感冒主治方是桂枝汤,伤寒论首方,也称和剂之王(麻黄汤也主治风寒感冒,但在南方慎用)。 总结: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二、风热型感冒:病人除了有鼻塞、流涕、咳嗽、头痛等感冒的一般症状外,还有发热重、痰液粘稠呈黄色、喉咙痛,通常在感冒症状之前就痛,痰通常黄色或带黑色,便秘等特点。治疗应以辛凉解表为原则。病人可选用香雪抗病毒口服液、感冒退热冲剂、板蓝根冲剂、银翘解毒丸、羚羊解毒丸等药物治疗。风热型感冒病人忌用九味羌活丸、理肺丸等药物。 三、暑湿型感冒:病人表现为畏寒、发热、口淡无味、头痛、头胀、腹痛、腹泻等症状。此类型感冒多发生在夏季。治疗应以清暑、祛湿、解表为主。病人可选用藿香正气水、银翘解毒丸等药物治疗。如果病人胃肠道症状较重,不宜选用保和丸、山楂丸、香砂养胃丸等药物。 四、时行感冒:病人的症状与风热感冒的症状相似。但时行感冒病人较风热感冒病人的症状重。病人可表现为突然畏寒、高热、头痛、怕冷、寒战、头痛剧烈、全身酸痛、疲乏无力、鼻塞、流涕、干咳、胸痛、恶心、食欲不振,婴幼儿或老年人可能并发肺炎或心力衰竭等症状。治疗应以清热解毒、疏风透表为主。病人可选用香雪抗病毒口服液、防风通圣丸、重感灵片、重感片等药物治疗。如果时行感冒的病人单用银翘解毒片、强力银翘片、桑菊感冒片或牛黄解毒片等药物治疗,则疗效较差。 中毒型流感病人则表现为:高热、说胡话、昏迷、抽搐,有时能致人死命。因此病极易传播,故应及早隔离和治疗。 总之,感冒病人应根据自身的病情特点选用不同的中成药治疗,否则会影响疗效,延误病情。 满意请采纳
[1]魏华,路洁.路志正教授治疗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的用药经验.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年05期.[2]魏华,路洁.浅谈桑叶止汗功效及应用.新中医.2004年09期.[3]路洁,魏华.路志正教授论治痛风的学术思想.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5年06期.[4]王秋风,路洁,边永君.路志正教授调理脾胃治疗眩晕经验.中医药学刊,2005年12期.[5]路洁,魏华,边永君.路志正教授运用经方治疗疑难病证举隅.中医药学刊,2006年02期.[6]路洁,魏华,王秋凤.路志正教授“知常达变”辨治妇科病经验撷萃.中华中医药杂志,2006年03期.[7]边永君,王秋风,路洁.路志正教授从脾胃论治反复感冒经验.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第十二次肺系病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2006年8月.[8]魏华,路洁,王秋风.路志正教授运用脏腑相关理论救治心脑血管病经验举要.中国中医急症,2006年12期.[9]边永君,王秋风,路洁等.路志正教授从脾胃论治反复感冒经验.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年02期.[10]边永君,路洁,王秋风等.浅议从脾胃论治眩晕.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7年06期.[11]高荣林,路洁.路志正成才经验总结.世界中医学,2008年03期.[12]商阿萍,路洁.路志正教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经验.河北中医,2008年04期.[13]张华东,路洁,边永军等.路志正教授从气阴两虚论干燥综合征发病机制.第十二届全国中医风湿病学术研讨会专辑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10-01.[14]刘喜明,路洁,苏凤哲等.路志正教授调理脾胃法治疗疑难病证的学术思想研究之二.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年4卷(04)233-237页.[15]苏凤哲,冯玲,路洁等.胆心痛证治-路志正学术思想探讨.中医临床研究,2010 年02卷(24)1-3页.[16]刘宗莲,路洁,王秋风等.国医大师路志正从湿辨治冠心病学术思想初探.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年03期国家973课题项目().[17]苏凤哲,冯玲,路洁.路志正教授从脾胃论治情志疾病临床探讨.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 年5卷(05)382-385页.[18]刘喜明,路洁.路志正教授调理脾胃学术思想访谈录.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0 年05卷(07)553-555,563页.[19]王秋风,边永君,路洁等.路志正从湿论治内科杂病验案举隅.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0年09期.[20]边永君,杜颖,路洁等.路志正谈从湿论治甲型H1N1流感,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0年10期.[21]张华东,黄梦媛,路洁等.路志正“持中央”而“调升降”以治燥痹学术思想浅析.北京中医药,2010年10期.[22]张华东,边永君,路洁等.路氏滋燥饮对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口干症状与免疫指标的影响. 山东中医杂志,2010年12期.[23]黄梦媛,张华东,路洁等.路志正教授益气养血蠲尪痹.中医药学报,2011年01期.[24]张华东,黄梦媛,路洁等.路志正教授“持中央、怡情志”学术思想在风湿病中的应用.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年01期.[25]张华东,杜辉,路洁等.“持中央、调升降”疗痹机理探究.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1年01期.[26]张华东,黄梦媛,路洁等.路志正“运四旁、调升降”学术思想在风湿病中的应用. 世界中医药,2011年02期.[27]陈祎,张华东,路洁等.路志正教授治疗产后痹经验.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年03期.[28]杜辉,黄梦媛,路洁等.路志正教授“持中央、调升降”辨治水肿.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年04期.[29]兰智慧,路洁,郭建文等.路志正教授从脾胃论治哮喘经验简介.新中医,2011 年43卷(06)152-153页.[30]尹倚艰,冯玲,路洁.路志正祛湿化浊通心方干预老年血脂代谢异常的临床研究.《2011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学术年会暨北京中医药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2011年12月.
220 浏览 5 回答
329 浏览 5 回答
281 浏览 4 回答
116 浏览 2 回答
212 浏览 5 回答
106 浏览 4 回答
127 浏览 3 回答
317 浏览 3 回答
190 浏览 2 回答
281 浏览 2 回答
256 浏览 3 回答
218 浏览 4 回答
118 浏览 4 回答
175 浏览 5 回答
228 浏览 3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