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防科技改革的重要推动者和开拓者于敏,于1月1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被誉为“中国氢弹之父”的于敏,从1961年开始探索氢弹理论,为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国防实力的增强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于敏,1926年生于天津。1944年,他考入北京大学。之后获得北大物理系第一名,成为北大理学院研究生。1951年研究生毕业后,被慧眼识珠的钱三强、彭焕武调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致力于“原子核理论”的研究。在开始工作的几年内,于敏写了许多有影响的论文和专著,其中包括国内第一本原子核理论专著——《原子核理论讲义》,作者是于敏和杨黎明教授。北京青年报记者注意到,于敏是“两弹一星”中为数不多的没有留学经历的专家。1961年,已经是中国核理论研究领域顶尖专家的于敏接到了一个新任务:研制氢弹。他毫不犹豫地放弃了持续十年并取得巨大成就的核研究,并表示服从分配转行。从此,他开始了长达28年的隐姓埋名生涯。在这个过程中,于敏和邓稼先发明了一个只有他们内部人才能理解的暗语:“我们几个人去打猎打死了一只松鼠。”“但是还不能煮。需要进一步研究。”为了尽快研制出中国自己的氢弹,于敏废寝忘食。先把自己埋在堆积如山的电脑纸带里,然后密集的做报告,带领大家发现氢弹自持热核燃烧的关键和突破氢弹的技术路径。1967年6月17日,罗布泊沙漠腹地升起一朵蘑菇云,中国氢弹试验成功。“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于敏一生名声在外。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于敏同志改革先锋称号,授予改革先锋奖章,被评为“国防科技改革发展的重要推动者”。面对崇高的荣誉,于敏一如既往地保持谦逊。当诺贝尔奖得主、核物理学家玻尔访问中国并会见于敏,称他为“中国氢弹之父”时,于敏谢绝了这个称号。他说:“一个人的名字迟早会没了。把自己的微薄之力融入到祖国的强盛中,就足以告慰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