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曾伟伟等, 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水产动物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动物医学进展, 2010(6): 第111-117页. [2]. 孙永科等, 禽痘病毒分子生物学特性及在哺乳动物中的应用. 动物医学进展, 2004(5): 第48-51页. [3]. 张世秀等,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水产养殖动物细菌性病原检测中的应用. 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1): 第96-100页. [4]. 危芙蓉, 吕山与张仪,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检测与量化软体动物体内蠕虫感染中的应用. 海洋科学, 2009(10): 第127-132页. [5]. 赵朴等, 动物医学专业分子生物学教学改革初探.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0(13): 第174-175页. [6]. 韩爱云, 黄仁录与李建国,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反刍动物营养中的应用. 黄牛杂志, 2005(4): 第62-65+83页. [7]. 亓晓艳,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水产动物疾病诊断和预防中的应用. 吉林畜牧兽医, 2008(9): 第13-15页. [8]. 王国强, 动物对温度适应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价值工程, 2011(25): 第324-325页. [9]. 九城与陈晓根, 刘爵 用分子生物学拦截动物病毒. 科技潮, 2011(11): 第34-35页.[10]. 王涛,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动物营养学中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山东畜牧兽医, 2011(3): 第55-58页.[11]. 张春磊, 王爽与王秀利,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水产动物中的研究与应用. 生物技术通报, 2006: 第209-212页.[12]. 萧枫与张奇亚, 水生动物虹彩病毒的分子生物学. 水生生物学报, 2004(2): 第202-206页.[13]. 田金辉等, 3种动物性食品的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研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1): 第199-202+209页.[14]. 贺文与王俊霞,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近交系动物遗传监测中的应用. 医学动物防制, 2005(1): 第13-16页.[15]. 赵永超, 花万里与张振伟,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动物营养中的应用. 中国草食动物, 2012(1): 第60-63页.[16]. 董长贵, 何桂梅与董长宝, 分子生物学软件在动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中国兽医杂志, 2006(12): 第68-70页.[17]. 施海琼, 白庆笙与陆勇军,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原生动物系统进化中的应用和进展.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 第132-13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