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网上找到的一篇文章,说的就是你这个病.说得挺好的.全国第二届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专题研讨会会议纪要中华口腔医学会颞下颌关节病学组 中华口腔医学会和中华口腔医学杂志编委会于1997年10月12日~15日在北京召开了全国第二届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专题研讨会。全国从事该病研究的100余位代表出席了会议。大会共收到各类论文64篇,其中大会交流39篇。张震康、邱蔚六、王惠芸、马绪臣教授以及日本学者柴田考典等就该病的病因、发病机理、诊断分类、治疗等方面作了专题报告。与会者对自1983年12月首次召开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专题研讨会以来我国颞下颌关节紊乱的研究现状、研究成果、存在问题及发展方向进行了认真的讨论。代表们就该病的命名、病因、分类、诊断及治疗达成共识。一致认为颞下颌关节病为口腔医学专业中的常见、多发病之一,我们对该病的认识、检查、诊断及治疗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许多研究内容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已形成了一定规模,研究队伍明显扩大。与会代表也提出了在该病研究中以及在名称、诊断分类、治疗程序上的一些混乱及各地发展不平衡问题。现将会议讨论的情况分述如下: 一、病因 该病病因是综合多因素的,咬合异常、创伤、关节内的微小创伤、精神心理社会因素、免疫学因素以及解剖遗传演化因素等均可为该病的病因。研讨会就病因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讨论。 1.解剖学方面:从相关解剖学研究结果提出,髁突形态的多样性可能与咬合关系的多样性密切相关,如一侧第三磨牙因无对颌牙而伸长等锁结性咬合关系者,双侧髁突的形态明显不对称,因此从解剖学方面提出了咬合异常导致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的发病基础。翼外肌的解剖学研究结果显示,翼外肌上头附着于关节盘的比例仅占47侧颞下颌关节研究标本的10%,而且与关节盘前移并无确切的相关性,不足以独立使关节盘发生前移位。 2.创伤病因学:有代表报道建立羊一侧下颌角受撞击伤后,造成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 joint, TMJ)间接性损伤导致TMJ骨关节病的动物模型及其研究,指出其机制是损伤程度大于软骨细胞的增殖能力,从而引起软骨组织的进行性破坏,导致TMJ骨关节炎的发生。 3.微小创伤病因学:会议报道的论文中,有2篇采用Logistic方法对易感因素分析后提示,�干扰、后牙缺失、错�(深覆�、反�、锁�)以及偏侧咀嚼,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temporomandibular joint dysfunction syndrome, TMJDS)的相对危险度较高,其中咬合因素占重要的地位。对青年组(20~29岁)、老年组(60岁以上)以及少年儿童组(4~18岁)中TMJDS的病因分析发现,青年人发病主要与性别(女性优势)、精神因素、单侧咀嚼和创伤相关,老年人则主要与后牙缺失、单侧咀嚼和创伤有关,而少年儿童发病无女性优势,主要与咬合异常有关。全口义齿磨耗后垂直距离降低,也是导致无牙颌患者TMDS的重要因素。 4.免疫学病因:有报道提出颞下颌关节软骨表面覆盖的凝胶样物质的缩聚、消失,其下方纤维软骨乃至骨质的暴露,致使原来的封闭抗原暴露,引起一系列自身免疫反应,造成软骨及骨组织的破坏。 二、名称、诊断及分类 TMJDS的名称应用至今是学术发展的一个过程,但许多研究表明仅用此命名只能表达其代表颞下颌关节疼痛、弹响和颌运动障碍的一组综合征,已不能包括该病的全部内容。而目前对该病的名称、诊断分类较多,在临床上使用多有重叠和混乱。 根据马绪臣、张震康教授建议,大会经过热烈讨论,同意并建议将该病命名为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代替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在诊断时一级诊断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再区分为二级诊断和三级诊断。分类为:第一类为咀嚼肌紊乱疾病,包括:肌筋膜痛、肌炎、肌痉挛、不能分类的局部性肌痛、肌纤维变性挛缩;第二类为结构紊乱疾病,包括:可复性盘前移位、不可复性盘前移位、其他类型的关节盘移位(关节盘内、外及旋转移位);第三类为炎性疾病:急、慢性滑膜炎和(或)关节囊炎;第四类为骨关节病,包括:原发性骨关节病、继发性骨关节病,并根据损伤程度可分为四期;如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二级诊断为结构紊乱、三级诊断为不可复性盘移位。希望通过研究的深入,在临床上进一步完善,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 三、影像学检查 颞下颌关节紊乱的影像学检查是发展较为突出的一个方面,本次会议上除常规的X线检查外,CT、核磁共振、关节造影等均有文章报道。 关于应用核磁共振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关节盘的定位研究表明关节盘前移位不是关节盘的整体前移,而是后缘的前移,前缘移位不明显,但核磁共振在显示关节盘穿孔方面则不够清楚,数字减影可消除周围组织的干扰,显示关节盘的形态,特别是显示关节盘穿孔,与核磁共振相结合可起到互补的作用。对颞下颌关节造影误诊的原因,代表们认为造影应结合临床表现以减少误诊,提高诊断准确率。应用CT检查颞下颌关节结构紊乱发现,在关节内结构紊乱患者髁突形态可有改变,颞下颌关节CT影像的三维定量较二维影像可全面显示关节结构关系。对健康人和偏侧咀嚼者颞下颌关节核素骨显像比较可见,偏侧咀嚼两侧颞下颌关节受力完全不同及两侧咀嚼肌的功能活动彼此不协调,可对颞下颌关节的骨改建和代谢产生明显的影响。 四、治疗 大会建议采取针对病因的序列治疗,应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序列治疗先采用非手术保守治疗,如�板、理疗、封闭针灸、正畸治疗、关节冲洗治疗等,在这些治疗无效的情况下采用关节镜外科治疗或开放外科手术。 1.非手术治疗:TMD首选非手术治疗,其方法很多,但目前仍以�板为主,同时对症治疗,如解痉、镇痛等。有关咬合治疗方面的报道较多,如恢复垂直距离,咬合调改等。但这些治疗在方法选择、疗效评价、具体治疗规则(如调�)等方面尚缺乏统一的规范,也缺少客观的对照研究。因此对于不可逆的治疗(如调�)仍应慎重对待。 2.外科治疗: (1)关节冲洗治疗:已证实单纯关节腔灌洗术对骨关节病疗效较好,会议报道了该法对不可复性关节盘移位具有满意的临床效果,松解细小粘连及灌洗出细小游离体可增加关节盘活动度,增大张口度及改善功能;若注入粘弹性补充物(透明质酸钠)效果更好。粘弹性物质可降低关节内摩擦力,促进生理功能恢复;关节造影-介入治疗是将造影术与灌洗和关节腔药物注射相结合的诊断治疗同期完成的新技术,明显缩短诊治周期,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2)关节镜外科:为一条治疗颞下颌关节疾病行之有效的途径,其适应证包括了所有的关节囊内病变(如骨关节病、脱位或半脱位、顽固性疼痛等)。因其对关节结构损伤较开放性手术小,故对仅用局限性手术即可解除的疾患,该手术具有更大的优越性,是今后外科治疗重要的发展内容之一。 (3)开放性手术:自体耳廓软骨瓣置换/重建颞下颌关节盘有优异的短期临床效果,经MRI评价,软骨瓣生长良好。另外,对关节减压术及周围肌肉剥离术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五、实验研究 颞下颌关节实验研究在本次研讨会中占有较大比重,且水平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建立了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动物模型与间接损伤导致骨关节病的动物模型,探讨了TMD中最常见两类疾病的病因、病理变化过程及其转归。软骨细胞移植修复髁突损伤的实验研究,人重组白细胞介素1和氟美松对髁突软骨细胞的影响等系列研究发现,人重组白细胞介素1可抑制髁突软骨细胞生长,氟美松可促进软骨生长,醋酸泼尼松龙可促进髁突软骨损伤后的组织修复。体外培养的髁突软骨细胞可通过移植修复髁突的软骨损伤,形成基本正常的关节软骨。 在髁突纵形骨折及�夹板治疗的系列研究中发现,髁突纵形骨折后,颌间结扎可引起动物下颌骨骨密度降低,下颌骨的生长代谢功能下降,髁突纵行骨折与关节强直关系密切,而�夹板具有减轻滑膜退行性变、防止盘突粘连、恢复髁突正常生长发育的作用。拔除一侧下颌磨牙,间接造成关节负荷改变可引起髁突骨上组织的Ⅰ、Ⅱ、Ⅲ型胶原分布及含量发生变化。动物多发性关节炎组织病理学研究发现,双侧颞下颌关节均有炎性改变。 人类颞下颌关节病理性关节液中,硫酸软骨素水平有变化。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的关节液中TGF-β1起着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