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病是柑橘的主要细菌性病害,可为害枝梢、叶片、果实,影响树势和果实品质,严重时可引起落叶、落果和枝梢干枯。我国除四川、湖南局部地区外,各柑橘产区均普通发生。【症状】叶片被侵染初期叶背出现黄色或暗黄色针头大小的油渍状斑点,继而在叶的正背两面均逐渐隆起并扩大形成圆形、米黄色的病斑,以后病部表皮破裂,明显出现海绵状隆起,表面粗糙呈木栓化,灰白色或灰褐色,病斑扩大可达3~4毫米,近圆形,周围有黄色晕环,中央破裂如“火山口”状。受害严重时,病叶脱落。枝梢受害,初期也为油渍状小斑,扩大后多为圆形、椭圆形或聚合成不规则形,浅黄褐色,比叶片上的病斑更为隆起,中央裂口大而深,无黄色晕环,当病斑环绕全枝时,枝梢干枯。果实受害,病斑与叶片基本相似,但“火山口”外貌更显著,严重时引起落果。【病原】溃疡病病原为Xanthomonas campestris ,是黄单孢杆菌属的一种细菌,细菌短杆状,两端圆形,极生单鞭毛,能运动。病菌发育的温度为5~35℃,适温20~30℃,致死温度55~60℃ 10分钟,pH范围为~,最适为。在寄主组织内可以存活几个月。病菌通过气孔和伤口侵入,潜育期3~10天。由风雨、昆虫和树枝叶相互摩擦或人为的接触而传播,远距离传播主要是带病苗木、接穗和果实。【发病规律】每年3月下旬至12月初均可发病,以5~9月为发病盛期。在各次枝梢中,春梢轻,夏梢重,秋梢次之。高温多湿有利于该病发生。春梢在萌芽后30~45天开始发病,夏梢和秋梢抽出后15天开始发病。幼果在谢花后约20天可以发病。叶片尚嫩绿时气孔多呈开放型,染病率最高,其后发病率逐渐下降,叶片老熟、叶色深绿时停止发病。当旬平均气温~℃、旬平均相对湿度65%~93%、旬降雨量~172毫米时均可发病,而以旬平均气温~℃、旬平均相对湿度66%~93%、旬降雨量~172毫米时发病最严重,在旬平均温度达~℃、旬平均相对湿度74%~77%、旬降雨量34毫米时春梢开始发病,而旬平均气温降至℃以下时发病趋于停止。降雨早而多的年份发病早而重,反之迟而轻。6~8月新梢生长而被潜叶蛾为害时发病率达~。沿海地区台风多的年份病害发生严重。枝条多刺的柑橘比刺少的柑橘多发病,苗木及幼龄树比老树多发病。品种上橙类发病较严重。肥水管理适当、氮、磷、钾配比合理、控制夏梢的树病情较轻,发新梢不齐、枝梢徒长、虫害严重、管理粗放的病情较重。【防治方法】①引进苗木要注意检疫,选用无病苗木种植。②清除病源。结合冬季修剪彻底剪除有病枝叶,就地集中烧毁,彻底清除越冬病源,减少来年的侵染源。③合理控制枝梢。如通过重施速效春肥控制夏肥,使春梢抽吐健壮,减少夏梢抽吐。幼龄树通过抹芽控梢,使夏、秋梢抽吐整齐,以利喷药保梢。青壮年结果树通过控制夏梢,减少病害发生。④种植防风林,减轻台风对柑橘树的为害,可以减少溃疡病的发生。⑤防治指标 春梢新芽萌动至芽长至3~5厘米左右及花后10~50天喷药,每次新梢期和幼果期均喷3~4次。⑥防治柑橘潜叶蛾,减少溃疡病菌从伤口侵染。⑦喷药保护新梢。喷药保梢必须以防为主,出现病斑后才喷药则效果较差。重点掌握在新梢长3~5厘米时喷1次药,到新梢自剪转绿再喷2次,每次相隔10天。保护幼果应在谢花后10天开始喷药,隔10天再喷1次。可选用如下药剂:铜皂液(硫酸铜千克,松脂合剂1千克,水100千克)或波尔多液(硫酸铜千克,石灰1千克,水100千克),30%氧氯化铜500~600倍液,14%铬氨铜(溃A灵)水剂300~500倍液,11%可杀得600~700倍液,12%绿乳铜600倍液,20%龙克菌(杀菌铜)胶悬剂500倍,72%农用链霉素可湿性粉剂2000~2500倍液,80%必备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