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贯穿历史几千年,直接服务于人民生活,也和传说时代的英雄人物女娲、伏羲、神农、黄帝有着说不尽的联系。然而,时代走到清朝末年,西方医学、西方文化来到了华夏大地,伴随着列强侵入,中国的传统学术几乎溃不成军。
中医伴随封建社会消失而衰落
辛亥革命成功之后,中医药的衰落凸显出来。这些衰落,从形式上看,首先是从中医教育的失落开始;而从思想根源上说,则是从学术标准的异化开始。
两次鸦片战争失败后,传统教育的弱点充分暴露,朝廷内有识之士“已微窥旧学之不足独恃”,儒学在新学堂里没有了地位。
选派幼童留学美国,希望 “师夷长技以制夷”,以图弥补“旧学”之不足,但是,学子们在海外如饥似渴地学习的是西方的技术与文化,四书五经便不放在眼里。至甲午战争,北洋水师惨败于日本,康有为等把板子打在“八股”的屁股上,建议“特发明诏,立废八股”,改试策论。1898年百日维新之后,袁世凯、张之洞提出了“废科举”的建议,因此在光绪三十一(1905)年清政府断然“立停科举”。停科举兴新学,实际上是“用科学代替科举,用实用技术取代儒学”,孔家店被冷落到一边,其历史地位也就被边缘化了。
当时,矫枉过正的人们,把中国落后的原因怪罪到汉字与中医的头上,因此,在废科举的同时,1908年旅欧留法的“新世纪派”留学生首先提出来要消灭汉字,还有某些留日的学生主张要效法日本明治维新的政治措施,取消中医,大力引进和推广西医。
北洋政府于1912年开始建立现代教育系列,把高等教育分为文科、理科、法科、商科、工科、农科、医科七门,建立了现代教育的学术体系,却拒绝开设中医的学历教育,把中医学术传承置于教育法令之外,迫使中医处于自生自灭的境地。
“漏列中医教育案”惊醒了中医界,上海神州医药总会会长余伯陶等人带头提出抗议,还联合了其它省市的中医药同业组织“医药救亡请愿团”。至1913年10月已有19个省市的医学团体响应此举,他们推举的代表晋京请愿,争取办学立案,将中医教育列入学制系统之内,但是遭到教育总长汪大燮的拒绝。但是,中医界的努力并没有因为失败而放弃。时隔不久,在丁甘仁等中医学者的努力下,办起了私立的中医学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