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产生的背景与其实践意义如下:
心理学产生的背景:
心理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在欧洲,心理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时代。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
现代心理学的诞生和发展有两个重要的历史渊源:一是受到近代哲学思潮的影响,特别是唯理论和经验论的影响,近代哲学为西方现代心理学的诞生提供了理论基础;二是受到实验生理学的影响,现代心理学的实验方法直接来源于实验生理学。
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始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的实验研究。在心理学史上,人们把这一事件,看作是心理学脱离哲学的怀抱,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也意味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因此被称为“心理学之父”。
心理学的实践意义: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研究人自身的科学。通过学习心理学,教师有助于实现以下目标:
1、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
2、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
3、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4、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
心理学简介: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兼顾突出的理论性和应用(实践)性。
心理学包括基础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两大领域,其研究涉及知觉、认知、情绪、思维、人格、行为习惯、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等许多领域,也与日常生活的许多领域——家庭、教育、健康、社会等发生关联。
心理学一方面尝试用大脑运作来解释个体基本的行为与心理机能,同时,心理学也尝试解释个体心理机能在社会行为与社会动力中的角色;另外,它还与神经科学、医学、哲学、生物学、宗教学等学科有关,因为这些学科所探讨的生理或心理作用会影响个体的心智。实际上,很多人文和自然学科都与心理学有关,人类心理活动其本身就与人类生存环境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