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e mosaic virus
症状(图1-20)
图1-20 苹果花叶病症状
苹果花叶病的症状,只在叶片上形成各种类型的鲜黄色病斑,或深绿和浅绿相间的花叶。大致有五种类型:
1.斑驳型
一般均从小叶脉上开始发生,病斑形状不规则,大小不一,呈鲜黄色,边缘清晰,数个病斑可相互愈合而成为大块病斑。是花叶病症状中出现最早最普遍的一种类型。
2.花叶型
病斑呈不规则形,有较大的深绿和浅绿相间的色变,边缘不清晰。病叶发生较晚,数量也较少。
3.条斑型
病叶沿叶脉失绿黄化,并延及附近的叶肉组织,有时仅主脉和支脉黄化,变色部分较宽,有时主脉及小叶脉均呈现较狭窄的黄化,状似网纹。其发生也较少,较迟。
4.环斑型
病叶上产生鲜黄色环状或近似环状的斑纹,呈正圆形、椭圆形或近圆形等。病叶发生最晚,数量也较少。
5.镶边型
病叶的边缘从近锯齿处开始,连同锯齿均发生黄化,因而在叶边缘构成一条很窄的黄色镶边,病叶的其他部分则完全正常。
在自然条件下,各种类型症状多在同一病树,甚至同一病枝、病叶上混合发生。各症状类型之间还有许多变型和中间型,因而常出现症状的复杂变化和多种组合。病叶组织的主要病变为叶绿粒失去正常的浓绿色,其数量和大小亦略比健叶少而小。据在陕西关中地区观察,斑驳型症状多集中出现在苹果萌芽后10—20天之间。病斑在4月初至5月初发展迅速,其后急剧减缓。在7—8月盛夏期则基本停止发展,甚至出现症状隐蔽现象。9月初苹果抽发新梢,症状又重新开始发展,10月又急剧减缓,11月即完全停止,致使一些当年生病枝,只在基部和顶部叶片上发生病斑0,而中部的叶片则没有病斑。有些病叶从6月中旬开始,即陆续变褐枯死。严重的病树自5月下旬以后即可出现早期落叶现象,平均减产30%左右。花叶病还容易引起苹果真菌性落叶病的发生,病树果实不耐贮藏。重病树与健树比较,其新梢平均生长量明显减少,尤以秋梢部分最为突出。
病原和发生规律
苹果花叶病的病原是一种植物病毒。Fulton(1968)用苹果嫩叶汁液摩擦接种,转接黄瓜获得成功,并对病毒进行了提纯。病毒粒体等径球形,大小为26nm,稀释限点2×10-3,失活温度54℃,体外存活期在粗制液中仅数分钟,在缓冲液中为数小时。免疫原性中等,抗血清效价1∶1280。机械接种可侵染多种草本植物。在黄瓜子叶上形成明显的褪绿斑,并发展成系统侵染,植株矮化。在兰猪耳(Torenia fourneiri)上为鲜明的黄色花叶。在常春花(Vinca rosea)上产生褪绿环斑或斑纹。常春花和日本木瓜(Chaenomeles japonica)是最好的繁殖寄主。接种4—6天后的黄瓜子叶,最适于病毒的提纯。血清学的测定结果表明,苹果花叶病毒和玫瑰花叶病毒,两者是相同的。
根据交互保护反应试验,可把苹果花叶病毒区分为三个不同的株系,即强花叶株系、沿脉变色株系和弱花叶株系。三者之间并非具有特异性症状,而只是在症状类型及严重程度上有所不同。受强花叶株系侵染,病叶严重地呈现各种类型的症状,而且在老叶上出现大块枯斑,造成落叶。沿脉变色株系所表现的症状虽然也有其他类型,但以条斑型为最明显。弱花叶株系一般只产生斑驳型症状,为害轻微。
引起苹果叶片产生花叶症状的毒源,除苹果花叶病毒(AMV)之外,还有土拉苹果花叶病毒(TAMV)和李坏死环斑病毒(PNRSV)中的苹果花叶株系。这两种病毒在我国是否存在,有待研究。
目前,已明确苹果花叶病毒通过嫁接传染。病害的潜育期3—27个月。潜育期的长短主要与嫁接的时期和试验材料的大小有关。各种机械(汁液)传毒试验均未获成功。但在自然条件下,不经任何嫁接处理,病树有缓慢增长趋势,用种子繁殖的砧木苗也有病株出现。因此不能排除种子传毒的可能性。至于在自然界中有无传毒介体及其传毒所需的条件有待研究。
不同苹果品种的感病性有明显差异,高度感病的品种有白龙、秦冠、金冠、倭锦、黄魁、甘露、生娘等,轻度感病品种有红玉、醇露、红魁、绯衣、红星、元帅、国光等,较抗病的品种有祝、印度、早生旭、大珊瑚以及英金等。
此病除为害苹果外,还为害多种苹果属、梨属、榅桲属、山楂属、木瓜属植物。
防治方法
1.栽培无病毒苗木
避免病害经由病苗传播扩散,在采集接穗时一定要严格挑选。其次砧木要采用种子繁殖的实生苗,避免使用根蘖苗,尤其是病树的根蘖苗。
2.及时刨除病树
已发病而尚未结果的幼树刨去后改植健树;已结果的病树,也应及时刨除。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不便刨除时,可在春季发芽后喷布50—100ppm增产灵1—2次,同时加强肥水管理以减轻为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