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被评为市科技成果百名优秀推广员,1996年2月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62年10月调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前身北京市农科所蔬菜室工作至1996年8月退休,在院工作44年(含1969—1972年因文化大革命下放五七干校)。承担主持科研项目和兼顾科技推广普及工作:1964-1966年结合在四季青公社蹲点与其他单位协作,研究解决当时异交作物采种存在严重天然杂交问题,通过研究总结确立以大队为单位,统一安排采种、保证隔离的良种繁育制度和优良品种选纯复壮技术,并于1965年在全市推广。1977-1980年主持市科委杂优项目中的“番茄杂种优势利用课题”.1980年育成“佳粉一号”、“佳红”等优良杂交种,1982年3月获北京市成果二等奖。上世纪八十年代,“佳一”、“佳二”、“佳红”三优良品种成为北京及华北地区番茄主栽品种,并推广到东北、华东等地区。1980-1982年担任农业部下达项目“番茄抗病育种北方协作组”组长,主攻番茄抗病毒(TMV)育种,与此同时主持(1981-1986年)市科委重点项目“番茄抗病育种”。1984年育成高抗TMV的“抗病优质番茄杂交种佳粉十号”,1986年3月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在育种实践中重视性状遗传规律的研究,如:发现番茄多茸毛性状有避蚜虫作用,但转育过程中始终得不到纯合株,此性状的遗传特点也查不到资料。利用几年的研究数据,组织本组人员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出多茸毛株都是杂合体,多茸毛基因属“纯合致死”型,无纯合株。将这一研究结果的论文发表在中国“园艺学报”1983年第4期。该文在国内外均有一定影响,收到来自印度、日本等国索文的信件。1983年在我国首家开展“番茄抗叶霉病”的研究。因为随着保护地栽培的发展,番茄叶霉病已成为常见病、多发病,对生产危害较大,仅靠TMV抗性不能满足生产需要。1983年底组织本组同志调查我国当时存在的叶霉病生理小种,在产区采集菌样、分离、培养、鉴定生理小种,针对生理小种,选用对应的抗病基因开展抗病育种。1989年育成我国第一个高抗叶霉病、兼抗病毒病的“双抗二号”新品种,填补了我国番茄抗叶霉病育种的空白。“七五”、“八五”期间,主持农业部和市科委下达的“番茄抗病育种”项目。1993年育出双抗型“佳粉十五号”优良品种,该品种深受广大农民欢迎,不推自广。1995年通过北京市品种审定。良种还需良法,她深入京郊区县、河北、内蒙古等番茄产地讲授“佳粉系列品种”的良种良法栽培技术,通过由浅入深、理论到实践,从观念上改变农民在栽培上某些不正确的固有看法,接受新技术,并不断解答生产中常出现的问题,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