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黄矮病又叫大麦黄矮病。各主产麦区均有发生,但以西北、华北发生较重。
症状
幼苗期感病,开始叶尖褪绿,逐步向叶基部扩展,病苗根系浅,分蘖减少,冬季易死亡。未死亡植株过冬拔节后,先从基部叶片开始显病,病叶先从叶尖褪绿变黄开始,从下位叶向上位叶发展,病株矮化显著,旗叶变小、不能抽穗或仅抽出小的穗子,穗粒数和粒重都下降。拔节期感病,植株中部以上叶片发病,先叶尖开始变黄,叶脉绿色,出现黄绿相间的条纹,最后呈鲜黄色,病叶质地光滑、增厚、挺直,黄化部分占全叶的1/3~1/2(彩版二,8),后期全叶干枯,植株稍矮化,瘪穗增加,千粒重下降。穗期感病仅植株最上部1~2片叶发病,病株穗粒数减少,千粒重下降。
病原
由大麦黄矮病毒(BYDV)引起,是1种球状病毒。黄矮病毒由麦二叉蚜、麦长管蚜、禾谷缢管蚜、麦无网长管蚜和玉米蚜等传播。黄矮病毒有不同株系。几种麦蚜传毒能力在不同地区和同一地区的不同年份都有明显差异,但在病害流行年份,优势传毒媒介多为麦二叉蚜。
发病特点
黄矮病的发生与小麦品种、栽培条件、麦蚜虫口数量、气象因素有密切关系。蚜虫传毒时期:冬麦区主要在秋苗期和春季小麦返青期;春麦区主要在春季。一般冬小麦早播病重,迟播病轻;向阳坡地病重,阴坡地病轻;旱地重、水浇地轻;地头重,地中轻;精耕细作地病轻,缺肥、缺水,盐碱地重。麦二叉蚜冬前基数大,早春虫量高,黄矮病易流行。头年10月温度高,降水少,当年1~2月平均气温高,对麦蚜繁殖、传毒、越冬及早春活动有利,容易引起黄矮病的流行。如头年10月气温低,降雨量大,当年1~2月平均气温低,对麦蚜繁殖、越冬及秋、春季活动不利,黄矮病发生轻。小麦品种对黄矮病的抗病性也有差异。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种植抗耐病品种,冬小麦适期晚播,可减少发病,春小麦适当早播,合理密植,加强肥水管理,可减轻发病。
(2)药剂防治。麦种用75%三九一一乳剂按种子重量浓度拌种,未拌种麦田秋苗期有蚜株率20%时,及时用药剂防治。防治药剂有40%乐果或氧化乐果或50%辛硫磷,任选1种,每667平方米50克对水10千克进行低容量喷雾。也可用50%抗蚜威每667平方米5~8克对水10千克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