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峰不在高,有险则奇。书不在多,有识则行。虽是困苦,却也充实。清晨校园静,琅琅读书声。举手投足间,意气风华盛。可以论中外,博古今。无世俗之困扰,无明日之烦忧。外有大操场。内设科技楼。吾曰:何苦之有? 智不在高,有恒则行。学不在深,有勤则明。吾资寻常,唯吾专心。笔墨凉酷暑,书香暖霜天。谈笑无恶友,往来皆良师。可以读诗歌,看散文。无网吧之劳神,无斗殴之乱心。书生头悬梁,学者锥刺股。我云:何苦之有? 智若不高,勤奋则行。知识不多,爱拼则赢。虽是苦事,唯吾甘心。知识本无限,要学趁年轻。作业堆如山,考试经常行。可以赏名著,阅诗经。无噪音之乱耳,唯书桌之常形。学中寻开心,切忌不要停。鄙人云:何苦之有? 学求以精,勤奋为先。习以为尖,认真从心。虽非天才,但有决心。案头上铅字,墨香入胸襟。谈笑有地利,来往论政经。可以议历史,诵名篇。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北京清华园,上海复旦府。狂夫曰:舍我其谁?
程颐 荀 况 张载 朱熹 司马光 苏轼 朱熹 解缙 纪晓岚 梁启超这些名人一大把。。
珠江有“八门”,“五门”在珠海。珠海和澳门陆地相连,得西学风气之先。珠海挟五派之水,纳四海风云,钟灵毓秀,人才辈出,容闳之外,还哺育了他的中学同窗、轮船招商局第一任总办唐廷枢,清政府驻夏威夷第一任领事、华人首富陈芳,中国保险业创始人、“茶王”徐润,著名侨商、大新公司创始人蔡昌,留美幼童出身的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唐绍仪、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唐国安,和尚诗人苏曼殊,华南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杨匏安,中共早期领导人、工人运动领袖苏兆征,中华全国总工会第一任委员长林伟民,中国第一个世界乒乓球冠军容国团,以及著名版画家古元等等。这一串串大海孕育的珍珠,使珠海这片美丽的土地散发出浓厚的人文气息。 苏兆征——省港大罢工领导人 苏兆征(1855—1929年),广东珠海唐家淇澳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工人运动领导人之一。早年加入同盟会。1922年1月领导香港海员大罢工。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6月至次年10月领导震惊中外的省港大罢工。在中共“六大”及“八·七”会议上当选为政治局委员、常委,曾任中华全国总工会第二、第三届执行委员会委员长。1927年任广州苏维埃主席。1928年赴莫斯科参加赤色职工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及第三国际第六次代表大会,均当选执行委员。 杨匏安———马克思主义传播者 杨匏安(1896—1931年) ,出生于1896年,广东珠海南屏北山村人。他是我国华南地区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又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杰出的理论家,曾留学日本。“五四”运动时,他把马克思主义介绍到华南地区,促进了当地的新文化运动。大革命时期,他主持国民党改组的具体工作,为第一次国共合作、巩固广东革命根据地做出了贡献。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参加领导省港大罢工。1927年出席“八·七”会议,后到南洋等地开展革命活动。1931年8月不幸被捕牺牲。著有《扬匏安文集》。 容闳——中国近代留学教育先驱 容闳,字达萌,号纯甫,是中国近代化的先驱和开拓者。他经历了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戊戌维新和辛亥革命,以教育救国、实业救国、政治救国为己任,谋求中国社会的革新。其中以开创留学教育之先河为最突出的贡献。 容闳1828年11月生于香山县南屏乡(今属珠海市南屏镇)一个贫苦家庭,幼入澳门西塾读书,14岁入读澳门玛礼逊学校,后随校迁香港就读。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由该校校长布朗带往美国马萨诸塞州孟松学校;1850年考入耶鲁大学,1854年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成为该校有史以来,同时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毕业于美国高等学府的中国留学生。 毕业后,容闳即归国服务,并从中寻求救国之道。在太平天国运动鼎盛时期,他曾访问太平军领袖,并提出向西方学习使国家富强的施政纲领。清同治二年(1863年)起,他投身洋务运动,先后在两江总督曾国藩和江苏巡抚丁日昌手下任职。1864年,容闳携带三万两银子花一年多时间从美国采购100多种机器,安置在上海江南制造局(今江南造船厂)。这是中国第一次大规模引进外国先进机器设备的活动。 他坚持民族立场,处处维护国家利益。在投身洋务运动的20多年中,他一直把组织青少年出洋留学,培养中国科技人才,当作毕生追求的救国理想。清同治六年(1867年)他将留学教育计划呈总理衙门,没有得到答复。1870年他再次与曾国藩、李鸿章联名上奏,次年即获朝廷批准:自1872-1875年分4批共120名学童(其中40名为香山县幼童)赴美留学,由陈兰彬、容闳分别任“幼童出洋肄业局”正副委员。1875年,陈兰彬、容闳分别任中国驻美正副公使,容闳兼管留学生事务。1881年,因清廷保守派的反对,留学生事务所被撤销。其时,在赴美的120名幼童中,除詹天佑和欧阳庚两人大学正式毕业外,其余尚在大中学校学习,不得已终止学业回国。容闳派遣留学生的计划被迫终止。令人欣慰的是,120名学生回国后都能洁身自好,为国争光。在20世纪初期,这批留美学生为中国的铁路、外交、邮政、电报、海关、国防及高等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912年4月12日,容闳逝世于美国,终年84岁。弥留之际,他牵挂的是祖国的繁荣富强,他对身边的两个孩子说:“你们回国吧!”美国《纽约时报》等报刊均作了报道,美国的朋友们评价容闳说:“他从头到脚,身上每一根神经纤维都是爱国的……” 容闳首创官派留学教育的先河,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 黄宽——仁心仁术推广西医 黄宽(1828-1878年)名杰臣,号绰卿,广东珠海人。1850年赴英国入爱丁堡大学攻读医学,以优异成绩完成大学五年本科的学业。接着他继续攻读病理学和解剖学硕士课程,两年后获得硕士学位,成为中国最早毕业于英国大学并获硕士学位的首名留学生。 1857年作为中国第一位医学硕士回到中国后,先在香港开设诊所,次年迁回广州,以毕业精力,在广州从事医疗和医学教育事业。他在广州开设第一家由中国人主持的西医诊所,因其学识渊博,医术娴熟,医德高尚,远近前来就医的中外人士甚多,因他是中国人,深得当地同胞的信赖,推动了西医在广州的流行,到1859年其诊所已有床位80张。自1859年起,在自己诊所培养4名中国西医学生。1860年后,曾受命担任过李鸿章医疗顾问,仅半年便辞职,继续专心致志地从事他的医疗和医学教育事业。 1859年1月,美国医生嘉约翰在广州创设博济医院(前身为广州新豆栏医局),这是在华历史最久远、影响最大的教会医院之一。嘉约翰曾长期担任该院院长。黄宽也深为嘉约翰敬仰和器重。博济医院开张后,黄宽则常到博济医院协助嘉约翰工作,比如疑难病的会诊、大手术的施行等。许多旅居广东的外国侨民认为黄宽的医术比许多欧美医生还高明,纷纷找他治病。嘉约翰在做手术时,多由黄宽协助或主刀。1863年起,博济医院开始招收西医学生,黄宽则参加了该院培养中国学生学习西医的教学工作。1866年,医院正式附设南华医学堂,这是中国最早系统培养西医的教会医学校,招收男生入学。黄宽和该院院长嘉约翰担任主要教学任务。黄宽教授解剖学、生理学和外科学等课程。嘉约翰撰写教材和讲义时,遇到难以翻译的医学词汇问题,总是求助于黄宽,与他精心研究,直到找出最为准确的词汇。1876年,学校扩大实验室设备,建立标本室。1879年,首次招收3名女生入学。学校基础理论课学习为三年,然后进行临床实习。他们的辛勤努力,为中国培养了第一代西医人才。不仅如此,经他们的辛勤努力,西医包括它的医院制度、医术医药、医学教育、医学科研和医护宣传等一整套全新的医疗体系,在中国得以传播开来。 1878年10月15日,黄宽终因过于操劳,不幸于壮年逝世,除了容闳给予他恰如其分的赞誉外,嘉约翰对黄宽的评价是:“黄宽称得上是中英文化交流的一个象征,也是中英人民之间友谊的典范。” 唐宝锷——名震天津卫的大律师 唐宝锷,1878年农历三月十四日出生于上海。族名宗鎏,字秀锋(秀丰),祖籍广东省香山县唐家村(今珠海市唐家湾镇)。唐宝锷是唐族子英房第二十一传裔孙,与近代名人唐绍仪同属子英房,是唐绍仪的侄辈。唐宝锷的祖父名唐永日,是贫苦人。唐宝锷的父亲名唐昭航,字芝耘,因家贫,外出到洋行打工,不久成为买办,后来成为上海唐族“买办世家”和“茶叶世家”的成员之一,与唐廷枢等在上海参与多项商业活动。 唐昭航有十三子、十一女,唐宝锷是第四子。在唐昭航的众多子女中有多人出国留学,后代遍布海内外,其中著名的除了唐宝锷以外,还有第十子唐宝潮(族名唐宗斌)。 1872年容闳提倡、组织官派留学生赴美国,创官费留学之先河。其后,清廷又陆续派幼童赴欧洲留学。1894年,中日甲午之役,清廷惨败,开始猛醒,朝野有倡学日本明治维新者,视游学东瀛为富强之要径,乃有向日本派遣留学生之议。 唐宝锷1896年从上海回乡考取秀才。这时正值清廷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注:相当于外交部)首次选派留日学生。唐宝锷应试入选,于1896年农历三月派往日本。这是中国官费派往日本的第一批留学生,这一批共13人,没有幼童,唐宝锷18岁,是其中最年轻的。 唐宝锷1899年从亦乐书院毕业后,被清廷任命为驻日本长畸领事馆代理副领事,时年21岁。两年后,1901年唐宝锷调任驻东京公使馆馆员,因为他的日语讲得非常流利,每逢清廷官员赴日访问,他都担任翻译。 唐宝锷在驻日公使馆担任翻译期间,还在东京早稻田专门学校的邦交行政科学习国际法,并兼任宏文书院讲师。1903年唐宝锷从专门学校毕业后,又升入由专门学校升格而成立的早稻田大学,在政治经济部学习,1905年毕业,是中国第一次在日本取得学士学位的留学生,同时毕业的中国留学生,还有先去日本的金邦平。 唐宝锷从早稻田大学毕业后回国,在仕途中无甚进展。1924年11月退出政界后,就到天津定居专执律师职业。 唐宝锷是中日之间的法律问题专家,天津有名的大律师,曾被聘为北京铁路局的法律顾问。唐宝锷还作为京津律师代表,多次出席全国律师协会代表大会,并被大会选为执行委员、会长。 约1948年,唐宝锷年迈,停止律师业务,1953年病逝,享年七十五岁。 (唐培堃) 容国团———新中国第一个世界冠军 容国团,男子乒乓球运动员。1937年生于香港。原籍广东珠海。1957年,二十岁时从香港回来,同年进广州体育学院学习。1958年被选入广东省乒乓球队,同年参加全国乒乓球锦标赛,获男子单打冠军。随后被选为国家集训队队员。1959年在第二十五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他先后战胜各国乒坛名将,为中国夺得了第一个乒乓球男子单打世界冠军,也是新中国第一个世界冠军获得者。1961年在第二十六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他为中国队第一次夺得男子团体冠军做出了重要贡献。 陈芳———中国驻夏威夷首任领事 陈芳(1825—1906年),字国芬,出生于1825年,广东省珠海市前山镇梅溪村人。1849年赴厦威夷经营糖庄致富,成为当地第一位华人百万富翁,有“富界王子”美誉。1867年与夏威夷国王公主朱丽亚结婚,担任夏威夷枢密院顾问。1818年出任中国驻夏威夷领事馆领事。晚年回乡定居。一生乐善好施,急公好义,获朝廷钦赐牌坊。1906年9月,陈芳逝世于澳门,葬于家乡梅溪,享年81岁。 唐国安———清华学校第一任校长 唐国安(1858-1913年),珠海唐家人,1912年4月至1913年8月出任清华学校校长(1912年10月以前称监督)。 1873年,被曾国藩选派为第一批留美幼童生赴美留学,肄业于耶鲁大学。1909年7月由外交部候补主事充任游美学务处会办,1911年2月兼任清华学堂副监督。1912年4月任清华学堂监督。10月清华学堂改名为清华学校,仍任校长。 唐国安在任清华学校期间,资送高等科毕业生留美两届共59人;1912年10月他呈文外交部,将清华学堂改称清华学校。1913年8月病逝。 唐绍仪———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 唐绍仪(1860—1938年),珠海唐家人,字少川。1874年官费留学美国,由中学升入哥伦比亚大学文科。1881年回国。1904年以全权大臣身份两次与英国代表交涉西藏问题,1906年签署《续订藏印条约》。历任外务部右侍郎,沪宁、京汉铁路总办,邮传部左侍郎等职。辛亥革命时,充袁世凯内阁全权代表,与民军代表伍廷芳在上海谈判议和。1912年3月被袁世凯任为第一任内阁总理。不久加入同盟会。6月因不满袁专横愤而辞职。1938年在上海被国民党军统特务刺死。 易文钦(1995-?)08年满13岁,户籍广东省吴川,长期在珠海居住,按辈分是篮球明星易建联的叔叔,曾经就读与香洲二小和文园中学,曾经获得大量绘画奖项,在电脑技术方面有较深的造诣,对广东有较深的影响。 你自己选吧。
荀子、董仲舒、解缙、方孝孺、朱熹、王守仁、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程颢、
你是珠海人?
△下边是鲁迅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三个故事:一、他曾制作一张书签,中间竖写“读书三到:心到,口到,眼到”10个字,夹在书页里。读书时,读一遍书,自上而下盖书签上一个字。这个办法同学们很赞赏,大家都仿效起来。二、有的同学整天只想玩,常常背着老师拉别人一起玩。鲁迅为防止同学影响自己的学习,就在书桌的左上角贴了一张三寸长二寸阔的红纸条,纸条上写着“君子自重”4个字。三、鲁迅读书时,还要帮助家里做些事,特别是为父亲的病经常上当铺跑药店。有一次,因多做了些家务,读书迟到了,受到老师的责备,他就在书桌的右下角用小刀刻了个“早”字,用以鞭策自己。此后,他就再没有迟到一次。推开油黑的竹门,我走进第三间房。我放下书包,跟着同学拜过那幅画和先生,就到院子里去了。今天书屋里不是往日的朗朗书声,而是同学们嘈杂的说话声。今天,先生是不可能拿着戒尺来赶我们回去念书的了。因为,今天是先生说的“散学典礼”,先生说要让我们休息休息,等春节后再上学。这,我们自然特别高兴。后院的桂花树上长长的牵了几个字——“散学典礼”,一直牵到腊梅树上。还是用红红的朱砂写的。同学们一个个笑逐颜开,天南地北地谈着。大家谈得最热烈的,还是先生要给优秀学生发的奖品呢。我真希望,我就是那个优秀学生,奖品就是先生的那支精致的狼毫笔呀,那是我梦寐以求的东西了。先生今天的头发梳得特别好,还穿了件总也舍不得穿的新长袍。他那总是板着的脸,也露出了难得一见的笑意。“静一静,同学们,三味书屋的散学典礼现在开始。”喧闹的院子马上安静了下来。“同学们,你们在一起已经几个月了,……”听着先生的总结,望望这里的一砖一瓦,我想起了在三味书屋度过的快乐时光。记得有一次……那次,先生走进书屋就让我们对对子,还出了个特别难的题目:“比目鱼”。他一手拿着戒尺,一手拿着我们极想得到的一只蝉蜕作为奖品。我们想了好一会儿。有的同学对的是“九头虫”。也有人对的是“双飞燕”……不过这些都没有令先生满意。后来我站起来结结巴巴的说:“独角兽。”没想到先生高兴极了:“答得好!比对独,目对角,鱼对兽,对得工整,真是绝妙好对!”这还是先生第一次夸赞我呢。还有许多次,我和同学们一起去花坛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捉了苍蝇喂蚂蚁……“周树人,周树人。”谁在叫我,我从回忆中醒来,转过头问身边的同学。那个买过我的绣像的同窗拍拍我的肩说:“周树人,你当优秀生了,还不快去领奖。”我惊呆了,真的是我吗?我激动不已,跑到先生面前。“周树人,希望你继续努力。”先生笑容满面,特别慈祥,他把一个包装精美的盒子递给了我。我点点头,接过盒子回到了队列中。打开盒子一看——啊,是那只精致的狼毫笔。这支笔,平常连摸一下都是不允许的。现在先生送给了我,我一定要努力,做一个和先生一样方正、质朴、博学的人。我爱这个书屋,爱这个自然纯朴、学识广博的先生,爱那些一起快乐地生活过的同学。
原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山不在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有灵气了。这是间简陋的房子,只是因为我(住屋的人)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罢了。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与我谈笑的都是博学的人,往来的没有不懂学问的人。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阅读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双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年代出处及作者: 唐·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词人,诗人,哲学家,洛阳人。毕生从政,曾官至监察御史,后贬官为多处刺史,虽其时其宦途不顺,然这段时间的经历,却为他后来的文字,打下了广博的基础。唐文宗大和元年(827)刘禹锡返回洛阳,宦途始告平稳。晚年任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洛阳),加检校礼部尚书。有《刘梦得文集》四十卷。本文选自《全唐文》. 禹锡自幼好学,攻读经典之外,于九流百氏,乃至书法、天文、医学,亦广泛涉猎。其文学创作,以诗歌最著,白居易说他“文之神妙,莫先于诗”(《刘白唱和集解》)。在古文运动中,他占有重要地位,当时李翱、韩愈主盟文坛,引之以为伦辈。刘说自己“长在论”,他的论文条分理析,论证周密,文采沛然。散文则思路清晰,简洁晓畅(此节引自于刘禹锡小传)。 刘禹锡生活在唐代中后期,由于安史之乱,唐朝形成了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朋党之争的社会局面。他对于这样的社会现实颇为不满,曾参与了王叔父领导的改革运动,但遭遇失败,以致仕途坎坷,多次受贬。但是,他没有屈服于权贵,而是以文明志,表现了他刚直不阿的品格和对达官显贵的蔑视态度。本文可以说是作者对当时世风的辛辣嘲讽与心态的自明。这篇《陋室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内容及注释与翻译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1。水不在深,有龙则灵2。斯是陋室3,惟吾德馨4。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5,往来无白丁6。可以调素琴7,阅金经8。无丝竹之乱耳9,无案牍之劳形10。南阳11诸葛庐,西蜀子云12亭。孔子云:何陋之有?13 注释: (2)斯、是:均为指示代词斯,这。陋室:陈设简单而狭小的房屋。 (1)名:出名 (3)灵:灵验 (4)惟、馨:惟,同介词“以”,起强调作用。馨,香气,古代常用来形容人的高尚品德。吾,我。 (5)鸿儒:这里泛指博学之士。鸿,大.儒,旧指读书人。 (6)白丁:未得功名的平民。这里借指没有什么学问之人。 (7)素琴:不加雕绘装饰的琴。素:不加装饰的 (8)金经:即《金刚经》(《金刚般若经》或《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略称),唐代《金刚经》流传甚广。这里泛指佛经。 (9)丝竹:弦乐、管乐,这里指的是奏乐的声音。此处泛指乐器。乱耳,使听力紊乱。 (10)案牍,劳形:官府人员日常处理的文件。劳形,使身体劳累.形,形体、身体。 (11)南阳:地名,今湖北省襄阳县西。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阳庐中隐居躬耕。 (12)子云:汉代的扬子云(也作“杨子云”)(前53—18)的字。他是西蜀(今四川省成都市)人,其住所称“扬子宅”,据传他在扬子宅中写成《太玄经》,故又称“草玄堂”。文中子云亭即指其住所。川中尚有纪念他的子云山、子云城。 (13)何陋之有:之,表宾语提前。全句意为“有何陋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译文 山不在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有灵气了。这是间简陋的房子,只是因为我(住屋的人)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罢了。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与我谈笑的都是博学的人,往来的没有不懂学问的人。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阅读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双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之的用法: 无丝竹之乱耳:助词,起舒缓语气的作用。 何陋之有: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比喻意义: “龙”和“仙”是比喻道德高尚的人。 作品主题、立意以及主题思想 从主题看,《陋室铭》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陋室铭》一文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从立意看,《陋室铭》以衬托手法托物言志。并以反向立意的方式,只字不提陋室之"陋",只写陋室"不陋"的一面,而"不陋"是因为"德馨",从而自然地达到了抒怀的目的。 本文通过简要而生动地描述“陋室”内外的情景和分析证明“陋室不陋”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和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 全文81字,可说是字字写陋,又字字透着不陋。开篇16字,为全文写不陋奠定了基调。“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从表面看来,“仙”与“龙”是为山、水增色彩,实则是喻陋室之主。陋室主人身居陋室,而精神思想却那般富有充实:“鸿儒”、“金经”、“素琴”,不单从交往、学习、愉悦几方面描写出陋室之主追求之不陋,就是“鸿、金、素”三字内涵之丰富,也是与陋无缘的。正如他自己所言“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用芬芳四溢的香气形容其高尚的思想品德,这就突出了陋室之主追求的不是功名利禄(无案牍之劳形),也不是荣华富贵(无丝竹之乱耳),而是心之洁,趣之雅,德之馨。作者将其陋室比作“诸葛庐”、“子云亭”,我们说这不但不过分,更突出了陋室主人“安贫乐道”之心,所以说“何陋之有”。 从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出作者追求之高雅,精神之富有,使人感受的是陋室不陋,就是直接描写陋室的词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也让人体会不到一点“陋”意,给人更多的则是郁郁葱葱的青草掩映下的小屋,充满了勃勃生机。真是陋室不陋。 麻烦采纳,谢谢!
三味书屋是晚清绍兴府城内著名私塾,也是鲁迅12岁至17岁求学的地方,位于都昌坊口11号。塾师寿镜吾(晚署镜湖),是一位方正、质朴和博学的人。
他的为人和治学精神,给鲁迅留下难忘的印象。寿镜吾在这里坐馆教书达60年,从房屋建筑到室内陈设以至周围环境,基本保持当年原面貌。三味书屋是三开间的小花厅,本是寿家的书房。坐东朝西,北临小河,与周家老台门隔河相望。
扩展资料:
三味书屋是当时绍兴城著名的私塾,鲁迅先生童年时曾在这里学习。
书屋的第五代主人寿宇说:“我小的时候,我祖父寿镜吾亲口对我说,三味是指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布衣指的是老百姓,‘布衣暖’就是甘当老百姓,不去当官做老爷;‘菜根香’就是满足于粗茶淡饭,不向往于山珍海味的享受。”
寿镜吾是三味书屋的第三代主人,也是最有作为的主人。他从先人手里接过教鞭,一挥就是60年。仅仅从启蒙了周氏一门的鲁迅、周作人这一点来看,寿镜吾就为中国新文学创下了殊勋伟业。
其实,他自己的子孙们也几乎个个是鸿儒,只是因为遵守祖训,一心在三味书屋教书,所以才默默无闻。20世纪30年代,寿镜吾的一个名叫寿孝天的侄子偶然走出书屋,与人合作编写了《辞源》,因此轰动了中国文化界。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鲁迅·寿镜吾·三味书屋
●人之相知,贵在知心〈汉·李陵〉 ●士为知已者死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唐·王勃) ●丈夫会应有知已,世上悠悠安足论(唐·张谓) ●人生所贵在知已,四海相逢骨肉亲(唐·李贺) ●平生知心者,屈指能几人?(唐·白居易) ●欲取鸣琴弹,恨不知音赏(唐·孟浩然) ●高山流水,非知音不能听(宋·文天祥) ●知已肝胆相照(宋·文天祥) ●恩德相结者,谓之知已;腹心相结者,谓之知心---(明·冯梦龙) ●一人知已足平生(清·赵翼) ●壮心剖出酬知已 ●为朋友而死不难,难在找一个值得为之而死的朋友(英国) ●所谓友谊,就是一颗心在两个身体里(欧洲) ●朋友是第二个自我 ●酒逢知已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喜欢社会中一小群志同道合的朋友,这是人的社会属性的基本原则(埃德蒙·伯克) ●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 ●同志为友〈说文〉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周易〉 ●同类相比,同声相应,固天理也〈庄子〉 ●志道者少友,逐利者多俦〈汉·王符〉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道乖者,不以咫尺为近(晋·葛洪) ●同声自相应,同心自相知(晋·傅玄) ●行同趋同,千里相从;行不合趋不同,对门不通(淮南子) ●同道者相爱 ●英雄见了英雄爱,虎豹见虎豹欢 ●如果要了解一个人,就看他的朋友(蒙古族) ●观其外知其内,观其友知其人 ●门内有君子,门外君子至;门内有小人,门外小至 ●真正的友情,是一株成长缓慢的植物(美国) ●人要长交,帐要短结 ●选择朋友要慢,改换朋友要更慢(富兰克林) ●沙锅不打不漏,朋友不交不透 ●东西越新越好,友谊愈老愈好(土耳其) ●甘蔗从顶往下越吃越甜,友谊的时间越长越诚挚(维吾尔族) ●生死之交,其贵无比 ●朋友的深情,刀子砍不断(维吾尔族) ●衣服新的好,朋友老的好(维吾尔族) ●情深恭敬少,知已笑谈多 ●活着记在心,死了记在骨 ●谁也不能击败那能够同经常责备他的人保持友谊(印度) ●朋友之间的意见,不要留到第二天(非洲) ●一个没有好朋友,就不会看到自己的缺点(苏联) ●朋友的一拳,胜过敌人的一吻(非洲) ●敌人的笑脸能伤人,朋友的责难是友爱(苏联) ●除了一个真心的朋友之外,没有一样药剂是可以通心的----(英国) ●从另一个人的诤言中所得来的光明,比从他自己的理解力、判断力中所得出的光明更干净纯粹(英国) ●用蜜来诱你的不是好朋友,忠言逼谏你的才是好朋友 ●对你严肃的面孔,那是一盏明灯(柯尔克孜族) ●友谊中的小争吵如在食物中加些胡椒粉一样好(匈牙利) ●拄棍要拄长的,找伴要找强的 ●交朋友必择胜已者(宋·何坦)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唐·刘禹锡)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高朋满座,胜友如云 ●一日为师,终生为友 ●向你的朋友学好,对着你的影子整装(蒙古族) ●珠玉不如善友,富贵莫如仁友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唐·李益) ●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唐·司空曙) ●说尽向来无限事,相看摩捋白髭须(唐·张籍) ●落日见秋草,暮年逢故人(唐·李端)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唐·杜甫)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 ●古者,自天子达于庶人,必须师友以成其德业(宋·程颢) ●问学必有师,讲习必有友(宋·陆佃) ●学问难穷,帮亲师取友(清·汤斌) ●学贵得师,亦贵得友(清·唐甄) ●师以质疑,友以析疑(清·李惺) ●闻见广则聪明辟,胜友之而学易成(清·魏源) ●益友百人少,损友一人多(藏族) ●虚伪的朋友,遇事常点头哈腰 ●交上坏朋友,很难得到人们的敬重 珠江有“八门”,“五门”在珠海。珠海和澳门陆地相连,得西学风气之先。珠海挟五派之水,纳四海风云,钟灵毓秀,人才辈出,容闳之外,还哺育了他的中学同窗、轮船招商局第一任总办唐廷枢,清政府驻夏威夷第一任领事、华人首富陈芳,中国保险业创始人、“茶王”徐润,著名侨商、大新公司创始人蔡昌,留美幼童出身的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唐绍仪、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唐国安,和尚诗人苏曼殊,华南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杨匏安,中共早期领导人、工人运动领袖苏兆征,中华全国总工会第一任委员长林伟民,中国第一个世界乒乓球冠军容国团,以及著名版画家古元等等。这一串串大海孕育的珍珠,使珠海这片美丽的土地散发出浓厚的人文气息。 苏兆征——省港大罢工领导人 苏兆征(1855—1929年),广东珠海唐家淇澳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工人运动领导人之一。早年加入同盟会。1922年1月领导香港海员大罢工。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6月至次年10月领导震惊中外的省港大罢工。在中共“六大”及“八·七”会议上当选为政治局委员、常委,曾任中华全国总工会第二、第三届执行委员会委员长。1927年任广州苏维埃主席。1928年赴莫斯科参加赤色职工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及第三国际第六次代表大会,均当选执行委员。 杨匏安———马克思主义传播者 杨匏安(1896—1931年) ,出生于1896年,广东珠海南屏北山村人。他是我国华南地区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又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杰出的理论家,曾留学日本。“五四”运动时,他把马克思主义介绍到华南地区,促进了当地的新文化运动。大革命时期,他主持国民党改组的具体工作,为第一次国共合作、巩固广东革命根据地做出了贡献。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参加领导省港大罢工。1927年出席“八·七”会议,后到南洋等地开展革命活动。1931年8月不幸被捕牺牲。著有《扬匏安文集》。 容闳——中国近代留学教育先驱 容闳,字达萌,号纯甫,是中国近代化的先驱和开拓者。他经历了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戊戌维新和辛亥革命,以教育救国、实业救国、政治救国为己任,谋求中国社会的革新。其中以开创留学教育之先河为最突出的贡献。 容闳1828年11月生于香山县南屏乡(今属珠海市南屏镇)一个贫苦家庭,幼入澳门西塾读书,14岁入读澳门玛礼逊学校,后随校迁香港就读。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由该校校长布朗带往美国马萨诸塞州孟松学校;1850年考入耶鲁大学,1854年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成为该校有史以来,同时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毕业于美国高等学府的中国留学生。 毕业后,容闳即归国服务,并从中寻求救国之道。在太平天国运动鼎盛时期,他曾访问太平军领袖,并提出向西方学习使国家富强的施政纲领。清同治二年(1863年)起,他投身洋务运动,先后在两江总督曾国藩和江苏巡抚丁日昌手下任职。1864年,容闳携带三万两银子花一年多时间从美国采购100多种机器,安置在上海江南制造局(今江南造船厂)。这是中国第一次大规模引进外国先进机器设备的活动。 他坚持民族立场,处处维护国家利益。在投身洋务运动的20多年中,他一直把组织青少年出洋留学,培养中国科技人才,当作毕生追求的救国理想。清同治六年(1867年)他将留学教育计划呈总理衙门,没有得到答复。1870年他再次与曾国藩、李鸿章联名上奏,次年即获朝廷批准:自1872-1875年分4批共120名学童(其中40名为香山县幼童)赴美留学,由陈兰彬、容闳分别任“幼童出洋肄业局”正副委员。1875年,陈兰彬、容闳分别任中国驻美正副公使,容闳兼管留学生事务。1881年,因清廷保守派的反对,留学生事务所被撤销。其时,在赴美的120名幼童中,除詹天佑和欧阳庚两人大学正式毕业外,其余尚在大中学校学习,不得已终止学业回国。容闳派遣留学生的计划被迫终止。令人欣慰的是,120名学生回国后都能洁身自好,为国争光。在20世纪初期,这批留美学生为中国的铁路、外交、邮政、电报、海关、国防及高等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912年4月12日,容闳逝世于美国,终年84岁。弥留之际,他牵挂的是祖国的繁荣富强,他对身边的两个孩子说:“你们回国吧!”美国《纽约时报》等报刊均作了报道,美国的朋友们评价容闳说:“他从头到脚,身上每一根神经纤维都是爱国的……” 容闳首创官派留学教育的先河,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 黄宽——仁心仁术推广西医 黄宽(1828-1878年)名杰臣,号绰卿,广东珠海人。1850年赴英国入爱丁堡大学攻读医学,以优异成绩完成大学五年本科的学业。接着他继续攻读病理学和解剖学硕士课程,两年后获得硕士学位,成为中国最早毕业于英国大学并获硕士学位的首名留学生。 1857年作为中国第一位医学硕士回到中国后,先在香港开设诊所,次年迁回广州,以毕业精力,在广州从事医疗和医学教育事业。他在广州开设第一家由中国人主持的西医诊所,因其学识渊博,医术娴熟,医德高尚,远近前来就医的中外人士甚多,因他是中国人,深得当地同胞的信赖,推动了西医在广州的流行,到1859年其诊所已有床位80张。自1859年起,在自己诊所培养4名中国西医学生。1860年后,曾受命担任过李鸿章医疗顾问,仅半年便辞职,继续专心致志地从事他的医疗和医学教育事业。 1859年1月,美国医生嘉约翰在广州创设博济医院(前身为广州新豆栏医局),这是在华历史最久远、影响最大的教会医院之一。嘉约翰曾长期担任该院院长。黄宽也深为嘉约翰敬仰和器重。博济医院开张后,黄宽则常到博济医院协助嘉约翰工作,比如疑难病的会诊、大手术的施行等。许多旅居广东的外国侨民认为黄宽的医术比许多欧美医生还高明,纷纷找他治病。嘉约翰在做手术时,多由黄宽协助或主刀。1863年起,博济医院开始招收西医学生,黄宽则参加了该院培养中国学生学习西医的教学工作。1866年,医院正式附设南华医学堂,这是中国最早系统培养西医的教会医学校,招收男生入学。黄宽和该院院长嘉约翰担任主要教学任务。黄宽教授解剖学、生理学和外科学等课程。嘉约翰撰写教材和讲义时,遇到难以翻译的医学词汇问题,总是求助于黄宽,与他精心研究,直到找出最为准确的词汇。1876年,学校扩大实验室设备,建立标本室。1879年,首次招收3名女生入学。学校基础理论课学习为三年,然后进行临床实习。他们的辛勤努力,为中国培养了第一代西医人才。不仅如此,经他们的辛勤努力,西医包括它的医院制度、医术医药、医学教育、医学科研和医护宣传等一整套全新的医疗体系,在中国得以传播开来。 1878年10月15日,黄宽终因过于操劳,不幸于壮年逝世,除了容闳给予他恰如其分的赞誉外,嘉约翰对黄宽的评价是:“黄宽称得上是中英文化交流的一个象征,也是中英人民之间友谊的典范。” 唐宝锷——名震天津卫的大律师 唐宝锷,1878年农历三月十四日出生于上海。族名宗鎏,字秀锋(秀丰),祖籍广东省香山县唐家村(今珠海市唐家湾镇)。唐宝锷是唐族子英房第二十一传裔孙,与近代名人唐绍仪同属子英房,是唐绍仪的侄辈。唐宝锷的祖父名唐永日,是贫苦人。唐宝锷的父亲名唐昭航,字芝耘,因家贫,外出到洋行打工,不久成为买办,后来成为上海唐族“买办世家”和“茶叶世家”的成员之一,与唐廷枢等在上海参与多项商业活动。 唐昭航有十三子、十一女,唐宝锷是第四子。在唐昭航的众多子女中有多人出国留学,后代遍布海内外,其中著名的除了唐宝锷以外,还有第十子唐宝潮(族名唐宗斌)。 1872年容闳提倡、组织官派留学生赴美国,创官费留学之先河。其后,清廷又陆续派幼童赴欧洲留学。1894年,中日甲午之役,清廷惨败,开始猛醒,朝野有倡学日本明治维新者,视游学东瀛为富强之要径,乃有向日本派遣留学生之议。 唐宝锷1896年从上海回乡考取秀才。这时正值清廷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注:相当于外交部)首次选派留日学生。唐宝锷应试入选,于1896年农历三月派往日本。这是中国官费派往日本的第一批留学生,这一批共13人,没有幼童,唐宝锷18岁,是其中最年轻的。 唐宝锷1899年从亦乐书院毕业后,被清廷任命为驻日本长畸领事馆代理副领事,时年21岁。两年后,1901年唐宝锷调任驻东京公使馆馆员,因为他的日语讲得非常流利,每逢清廷官员赴日访问,他都担任翻译。 唐宝锷在驻日公使馆担任翻译期间,还在东京早稻田专门学校的邦交行政科学习国际法,并兼任宏文书院讲师。1903年唐宝锷从专门学校毕业后,又升入由专门学校升格而成立的早稻田大学,在政治经济部学习,1905年毕业,是中国第一次在日本取得学士学位的留学生,同时毕业的中国留学生,还有先去日本的金邦平。 唐宝锷从早稻田大学毕业后回国,在仕途中无甚进展。1924年11月退出政界后,就到天津定居专执律师职业。 唐宝锷是中日之间的法律问题专家,天津有名的大律师,曾被聘为北京铁路局的法律顾问。唐宝锷还作为京津律师代表,多次出席全国律师协会代表大会,并被大会选为执行委员、会长。 约1948年,唐宝锷年迈,停止律师业务,1953年病逝,享年七十五岁。 (唐培堃) 容国团———新中国第一个世界冠军 容国团,男子乒乓球运动员。1937年生于香港。原籍广东珠海。1957年,二十岁时从香港回来,同年进广州体育学院学习。1958年被选入广东省乒乓球队,同年参加全国乒乓球锦标赛,获男子单打冠军。随后被选为国家集训队队员。1959年在第二十五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他先后战胜各国乒坛名将,为中国夺得了第一个乒乓球男子单打世界冠军,也是新中国第一个世界冠军获得者。1961年在第二十六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他为中国队第一次夺得男子团体冠军做出了重要贡献。 陈芳———中国驻夏威夷首任领事 陈芳(1825—1906年),字国芬,出生于1825年,广东省珠海市前山镇梅溪村人。1849年赴厦威夷经营糖庄致富,成为当地第一位华人百万富翁,有“富界王子”美誉。1867年与夏威夷国王公主朱丽亚结婚,担任夏威夷枢密院顾问。1818年出任中国驻夏威夷领事馆领事。晚年回乡定居。一生乐善好施,急公好义,获朝廷钦赐牌坊。1906年9月,陈芳逝世于澳门,葬于家乡梅溪,享年81岁。 唐国安———清华学校第一任校长 唐国安(1858-1913年),珠海唐家人,1912年4月至1913年8月出任清华学校校长(1912年10月以前称监督)。 1873年,被曾国藩选派为第一批留美幼童生赴美留学,肄业于耶鲁大学。1909年7月由外交部候补主事充任游美学务处会办,1911年2月兼任清华学堂副监督。1912年4月任清华学堂监督。10月清华学堂改名为清华学校,仍任校长。 唐国安在任清华学校期间,资送高等科毕业生留美两届共59人;1912年10月他呈文外交部,将清华学堂改称清华学校。1913年8月病逝。 唐绍仪———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 唐绍仪(1860—1938年),珠海唐家人,字少川。1874年官费留学美国,由中学升入哥伦比亚大学文科。1881年回国。1904年以全权大臣身份两次与英国代表交涉西藏问题,1906年签署《续订藏印条约》。历任外务部右侍郎,沪宁、京汉铁路总办,邮传部左侍郎等职。辛亥革命时,充袁世凯内阁全权代表,与民军代表伍廷芳在上海谈判议和。1912年3月被袁世凯任为第一任内阁总理。不久加入同盟会。6月因不满袁专横愤而辞职。1938年在上海被国民党军统特务刺死。 易文钦(1995-?)08年满13岁,户籍广东省吴川,长期在珠海居住,按辈分是篮球明星易建联的叔叔,曾经就读与香洲二小和文园中学,曾经获得大量绘画奖项,在电脑技术方面有较深的造诣,对广东有较深的影响。
●人之相知,贵在知心〈汉·李陵〉 ●士为知已者死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唐·王勃) ●丈夫会应有知已,世上悠悠安足论(唐·张谓) ●人生所贵在知已,四海相逢骨肉亲(唐·李贺) ●平生知心者,屈指能几人?(唐·白居易) ●欲取鸣琴弹,恨不知音赏(唐·孟浩然) ●高山流水,非知音不能听(宋·文天祥) ●知已肝胆相照(宋·文天祥) ●恩德相结者,谓之知已;腹心相结者,谓之知心---(明·冯梦龙) ●一人知已足平生(清·赵翼) ●壮心剖出酬知已 ●为朋友而死不难,难在找一个值得为之而死的朋友(英国) ●所谓友谊,就是一颗心在两个身体里(欧洲) ●朋友是第二个自我 ●酒逢知已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喜欢社会中一小群志同道合的朋友,这是人的社会属性的基本原则(埃德蒙·伯克) ●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 ●同志为友〈说文〉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周易〉 ●同类相比,同声相应,固天理也〈庄子〉 ●志道者少友,逐利者多俦〈汉·王符〉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道乖者,不以咫尺为近(晋·葛洪) ●同声自相应,同心自相知(晋·傅玄) ●行同趋同,千里相从;行不合趋不同,对门不通(淮南子) ●同道者相爱 ●英雄见了英雄爱,虎豹见虎豹欢 ●如果要了解一个人,就看他的朋友(蒙古族) ●观其外知其内,观其友知其人 ●门内有君子,门外君子至;门内有小人,门外小至 ●真正的友情,是一株成长缓慢的植物(美国) ●人要长交,帐要短结 ●选择朋友要慢,改换朋友要更慢(富兰克林) ●沙锅不打不漏,朋友不交不透 ●东西越新越好,友谊愈老愈好(土耳其) ●甘蔗从顶往下越吃越甜,友谊的时间越长越诚挚(维吾尔族) ●生死之交,其贵无比 ●朋友的深情,刀子砍不断(维吾尔族) ●衣服新的好,朋友老的好(维吾尔族) ●情深恭敬少,知已笑谈多 ●活着记在心,死了记在骨 ●谁也不能击败那能够同经常责备他的人保持友谊(印度) ●朋友之间的意见,不要留到第二天(非洲) ●一个没有好朋友,就不会看到自己的缺点(苏联) ●朋友的一拳,胜过敌人的一吻(非洲) ●敌人的笑脸能伤人,朋友的责难是友爱(苏联) ●除了一个真心的朋友之外,没有一样药剂是可以通心的----(英国) ●从另一个人的诤言中所得来的光明,比从他自己的理解力、判断力中所得出的光明更干净纯粹(英国) ●用蜜来诱你的不是好朋友,忠言逼谏你的才是好朋友 ●对你严肃的面孔,那是一盏明灯(柯尔克孜族) ●友谊中的小争吵如在食物中加些胡椒粉一样好(匈牙利) ●拄棍要拄长的,找伴要找强的 ●交朋友必择胜已者(宋·何坦)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唐·刘禹锡)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高朋满座,胜友如云 ●一日为师,终生为友 ●向你的朋友学好,对着你的影子整装(蒙古族) ●珠玉不如善友,富贵莫如仁友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唐·李益) ●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唐·司空曙) ●说尽向来无限事,相看摩捋白髭须(唐·张籍) ●落日见秋草,暮年逢故人(唐·李端)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唐·杜甫)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 ●古者,自天子达于庶人,必须师友以成其德业(宋·程颢) ●问学必有师,讲习必有友(宋·陆佃) ●学问难穷,帮亲师取友(清·汤斌) ●学贵得师,亦贵得友(清·唐甄) ●师以质疑,友以析疑(清·李惺) ●闻见广则聪明辟,胜友之而学易成(清·魏源) ●益友百人少,损友一人多(藏族) ●虚伪的朋友,遇事常点头哈腰 ●交上坏朋友,很难得到人们的敬重
分不在高, 及格就行, 学不在深, 作弊则灵, 斯是教室, 惟吾闲情. 小说传得快, 杂志翻得勤, 琢磨下围棋, 寻思看电影. 可以写情书,想女人, 无书声之乱耳, 无复习之劳形, 虽非跳舞场, 堪比游乐厅, 心里云: 混张文凭.
105 浏览 3 回答
170 浏览 5 回答
160 浏览 6 回答
300 浏览 7 回答
253 浏览 5 回答
115 浏览 5 回答
238 浏览 4 回答
142 浏览 4 回答
310 浏览 3 回答
154 浏览 5 回答
185 浏览 5 回答
133 浏览 11 回答
199 浏览 6 回答
324 浏览 6 回答
279 浏览 2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