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医学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科学”。下文是我为大家蒐集整理的关于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析中医医学心理学
【摘要】中医医学心理学源于《内经》,是祖国医学的一部分。医生运用于临床,并进行系统的整理、提高。本文就其理论基础、基本疗法结合案例进行简述。
【关键词】中医医学心理学;理论基础;基本疗法;案例
1 中医医学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形神合一论中医医学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生理,建立形神合一论。在狭义来讲,形为身体,神为心理,形神合一。
心主神明论用藏象学说阐述人的心理和生理的假说。将人身之神依附于藏象之心,故心为“君主之官”。 [1]
心神感知论《内经》阐明感知活动的中枢心神通过经络与感觉器官联络,如心神能感知针灸的“针感”。[1]
五脏情志论
五志分脏论《内经》阐述五志分属特定脏腑。不同脏腑精气的盛衰导致不同心理活动的改变,五志的太过不及均可使脏腑受损。
七情致病论《内经》以气机紊乱阐述“喜、怒、忧、思、悲、恐、惊”情志致病,有指导意义。[2] [3]七情生于脏腑,出于心神,当其强度超过生理调节范围时可致病。[4]
人格体质的分型《内经》把人格、体质结合:①按阴阳属性,分太阴、少阴、太阳、少阳、阴阳和平5型阴阳五态人。②按五行属性,分25型阴阳二十五人。[5]
阴阳睡梦论《内经》从形神合一论出发,以脏腑功能的阴阳五行属性来释梦。 [1]
2 中医医学心理学的基本疗法及案例
情志相胜心理疗法《内经》始创此法,反映了中国的民族心理,丹溪、子和于此贡献犹大。[6] [7]子和提出“悲治怒,以怆恻苦楚之言感之;喜治悲,以谑浪亵狎之言娱之”等,丹溪提出“怒以忧胜之以恐解之;喜以恐胜之以怒解之”等以情胜情的治疗模式。[8] [9]
单独运用 如怒伤肝,悲胜怒:张氏治疗因怒而厥的燕姬,使她因灸法损毁面板而悲,而排解郁怒。如喜伤心,恐胜喜:范进过喜而呈癫状,岳父突然打耳光,他因恐而清醒。
综合运用以情胜情疗法要灵活运用。[10]一种情志 *** 可调一种或数种情志致病;一种或数种情志可调一种情志致病。[11]某女思夫纳呆,丹溪综合“以怒胜思,以喜解思”让其父使女怒,又诈以其夫将归使女喜,女思得解。
言语疏导法用语言对患者劝说开导的精神治疗方法。在能保护患者隐私的环境,使其畅言,顺其意疏导,改善其负面情绪。
惊者平之法《内经》:“惊者平之”。张从正:“惟习可以治惊,夫惊以其忽然而遇之也,使习见习闻不惊”。[12]卫新妻每闻有响则惊倒不知人。戴人用以木击几等方法发出声音,使之耳闻目睹,渐次为常,惊止病愈。
顺情从欲法欲愈其疾,当先治心。室女倾心于某男,初其父不许,由此郁闷而患瘰疬。其父遂许。婚后三月,其症大减,再稍加调治即愈。[13]
移精变气法《素问・移精变气论篇》讲述运用精神疗法转移精神,梳理气机。杨贲亨诊患内障的贵人,用诡言令其凝神于足以降火,愈目疾。
导引运气法让患者安神静志,摒弃不良情绪的干扰,梳理紊乱的气机,恢复平衡的心理疗法。卢不远治疗沈某的恐死症指导其禅宗参究法导引运气法,百日病愈。
传统音乐疗法《内经》以五音对应五脏的模式,用相应的五音组合,调理忧愁、思虑、悲哀等异常情志及心身疾病。
祝由疗法“祝说病由”以“移精变气”,而“邪不伤正,精神复强而内守”; “祝其病所由来以告于神”,而“病由是可愈”。[14]祝由疗法蕴藏合理的科学核心,借助患者的信仰,掌握和改变患者的心理,达到治病的目的。[15]
针药疗法《内经》强调心神,重视针药疗法,如选用针灸肝经原穴太冲或服用逍遥丸治疗肝气郁结的患者等被广泛地运用。
3 问题与展望
中国古代医学心理学存在发展连贯性,蕴含丰富的心理治疗思想,然其内容支离破碎,系统性不强。我等应结合现代医学心理学研究,形成本土化的心理治疗体系。
参考文献
[1] 闵范忠,何清平.新编中医医学心理学[M].广西民族出版社1991,,105-110,117-124
[2] 周莲菊.《黄帝内经》中的中医医学心理学理论探源[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3-4
[3] 郭 倩,杨 洁,陈 刚,黄海健.朱丹溪的中医医学心理学思想探析[J].中 医 药 学 刊,2005,3. 233:462-463
[4] 闵范忠.论情志致病的条件及机能[J].广西中医药,1987,101:20
[5] 郜 峦.《内经》中的医学心理学思想内涵简析[J].中医药学刊, 2003,9. 219:1496-1498
[6] 曾智.中国古代情志相胜心理疗法之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10. 315:12-15
[7] 王金道,刘勇,郭念峰.临床疾病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60,61,69.
[8] 胡永年.略论以情胜情疗法[J].湖北中医杂志,
[9] 李益生.以情胜情疗法探赜[J].山东中医杂志
[10] 燕山高,朱文锋,闵范忠,等主编.中医医学心理学荟萃.云南:云南科技出版社,1988;303-312
[11] 李兆健.古代情志相胜医案中的心理治疗方法初探[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
[12] 陈 莉,刘静宇.张子和心理疗法初探[J].中医研究, 2003, 10. 165:16-17
[13] 李志庸,张景岳医学全书,1 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 ;206 、1305
[14] 祁巨集.“祝由”探释[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6,6. 203:7-8
[15] 林韶冰,李秀华,李秀云.移精祝由疗法浅识[J]. 江苏中医药,
>>>下页带来更多的
中医不废,不止。 伪科学要成功,就必须借助科学的名目,中医这个现代伪科学也不例外。量子力学的难度,增加了它的神秘性,既然很难,意味着普通人就更加容易了,所以中医等才会把量子力学的神秘光环套在自己头上。 早在这篇漏洞百出的“量子针灸”论文出现之前,“量子医学研究院”之类的伪科学机构已经有很多了。中医这个现代的伪科学终于迎头赶上。可喜可贺。 自从中医学界在清朝末年拒绝了王清任的《医林改错》之后,就走上了抛弃现实的解剖学、病理药理问题, 用 全部精力来为自己的“从来都没错”做辩护的道路,中医界从此出了一批批优秀的辩论家,发明了各种各样的说辞证明中医从古代就NB,永远最厉害最厉害,包治百病,就差长生不老丹了。比如说“中医的肾不是解剖学上的肾”(原来我们老祖宗从来都是说话不算话的啊?)“中医属于哲学”(古代哲学里也有非常多的荒谬之处,需要不断的改进好吗?)“中医属于超前的科学”(那你倒是把科学的问题解决几个给我们瞧瞧啊)。 现实中,当代科学又是如此强大的存在,连中医也不能回避跟科学的关系究竟如何这个问题。比如很多人拿青蒿素来辩护,以为这是中医的贡献,以此证明中医也是科学。岂不知这事儿根本就不是他们想象的那样。屠呦呦先生他们当年是从上千个方子里筛选出了这么一个(可见废医验药的淘汰率有多高),最终证明就这么一个古人仍然是写错了,连基础的植物都认错了(这怎么说呢?上千个古方里竟然一个有效的都没有!),最后合成的青蒿素来自于黄花蒿,而且并不是植物原有的成分,完全是现代化学工业合成的新药物。 你想想,中医这种现代伪科学连青蒿素这个根本说明不了中医是科学的都要死死抱住。当他们看到量子力学有机可乘的时候,当然不会随便放过对量子力学上下其手的好机会了。因为大多数人都不懂量子力学究竟在说什么,也不懂古老的中医那些奇怪的名词究竟在说什么,这样就可以把它们叠加起来,用大家都信服的现代科学,为错误的古代医学蒙上一件科学的时髦外衣。。 这就像那个寓言所说的,当真理和谎言都在池塘里洗澡的时候,谎言抢先出水,披上真理的外衣跑了,由于术高明,迅速赢得了大众的优待。当赤裸裸的真理出现在人们面前的时候,人们就拒绝相信,而且还可能把它赶跑。 这一切的根源是我们这个 社会 仍然过分的宽容对待早已被证明错误的阴阳五行理论,和以它为基础的、荒谬的中医。所以说这个谎言并不让太过意外,它的产生有丰厚的土壤——也懒惰不愿意思考的大多数人。这种错误的思想方式,将来仍然会产生大量的同类的,让我们 拭目以待吧。 你们真是大惊小怪了。根本的原因,在于你们平时总是戴着有色眼镜看中医。我就问你们这些科学迷信者,科学几百年,中医几万年,几百年的东西有什么资格去评论几万年?你们的祖宗不看中医吗?没有中医,你们是怎么活下来的?现在 社会 上有一种不好的风气,就是什么都要讲究科学,好像如果没有科学,人类就要活不下似的。我告诉你们,你们是迷信科学。科学就是世界上最大、最大、最大的迷信!我就不信科学,我就活的很好。我每天的工作,就是上网支持中医,中医就是我的命,是中华民族的根。如果中医不存在了,国家就没有了灵魂。科学就是大谎言,世界上还有那么多科学解释不了的东西,你敢说科学家都能解释吗?如果你说科学能什么都解释,科学就是迷信!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晚年就信了中医,爱因斯坦对牛顿说,科学的尽头是中医!人家是什么人?爱因斯坦是发明了交流电的人,还发明了飞碟!反中医的人,你们有几斤几两,你们比得上爱因斯坦吗?比不上,就闭上鸟嘴,老老实实的学中医。 量子力学与针灸八竿子打不着啊。一个搞中医的人如何能够搞得清楚量子物理中那些复杂的概念呢?就算是学物理的要不是搞量子力学方面研究的也不一定完全搞的懂吧。我们可以反过来假设,如果让搞量子力学的人去给人扎针研究所谓的穴位和经络,这会让人信服吗?关于题主提到的“有些中医”的事迹我就不引用了,网上也有大量媒体进行了批驳,这里我只谈一点个人看法:科学的心智不是人的本能,否则我们无需教育无需学校只要图书馆和实验室就好了,否则狼孩回归 社会 之后就能够当上野生动物学家。但事实不是这样,狼孩通常智力低下难以回归 社会 ,而莘莘学子即便经过数年的学校教育,每年毕业的大多不过是应试框架挤压出来的“基础型材”。科学的心智包括理性、客观和审慎的态度等内容,是建立在对于科学原则的坚持、充足的知识和自我反思的基础上的。上述“基础型材”虽进入 社会 经济的各个方面,但不一定都需要高度的科学心智状态,于是各种“奇葩”哲学在不同的圈子和层面中诞生。百花齐放,思想多样性,这并非坏事。但 社会 的整体科学心智的成熟则预示了 社会 的先进程度,一个充满“玄学”和固步自封的 社会 不会为人类的发展带来福利。此外,年龄、学历和经历也不一定跟理性程度相关,所以我们 社会 当中的任何人都可能在任何时候变得不理性,做出一些不符合客观事实的事情来。这个情况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不理性带来的结果必然是被客观现实“打脸”,而且越偏离客观规律,被打脸就越狠。所以任何人都应该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保持理性的谨慎和反思,即所谓 三省吾身 ,而不是非理性地褒扬、吹捧或者谩骂、诋毁。个人直觉对“量子针灸理论”感到荒谬,但自我反思之后也觉得人家能够能够提出自己的理论也这个 社会 开放性的体现,但各种奇葩思想终归会被这个 社会 进行判断和选择,这种判断和选择应该来自于每个人独立的判断,而不是附和权威和他人, 这可能更为重要 。 但终归希望多数人都能带着开放、客观和反思的心态来对待此类事物,而不是一边倒地强调科学的现实原则或者玄学的神秘属性。人类的心智永远都不应是非黑即白。 这个说法的起源是一位针灸师发表《试论“量子纠缠”与针灸》论文。 这篇论文的引用量为0,虽然在学术上毫无价值,因为它采用了“取象比类”的思维方式,迎合了众多受传统愚昧思维影响的人,因而在网上产生了反响。我是通信专业博士,略懂一点量子力学,写的量子通信科普被新华社瞭望智库和共青团中央发表。 特别提醒下,瞭望智库的地位请自行百度。 这篇针灸论文我全文阅读了,发现作者对量子纠缠的理解完全错误,然后在错误理解的基础上,用“取象比类”的方法牵强附会,胡乱论证。 啥是“取象比类”?这是中国的一种传统思维方式,也是中医理论和方法学构建的主要思维方式。是指在观察事物获得直接经验的基础上,运用客观世界具体的形象及其象征性符号进行表述,依靠比喻、象征、联想、推类等方法进行思维,反映事物普遍联系及其规律性的一种思维方法。例如穿山甲善于打洞,于是就用于通乳,我们都知道这是无稽之谈,关键在于“取象比类”这种思维模式是落后愚昧的。 至于扎针灸亲人痛的试验,绝大多数是同居一室,从根本上就违反了“双盲”的原则,就是个闹剧。 都21世纪了,都快5G了,居然还有这样愚昧的思维堂而皇之地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实在是太难根除了。 中医由于阴阳五行基础理论错误,在长达几千年的实践中,医术始终得不到大的发展和提高。面对人们的质疑,咋办呢? 医术不够,神话来凑。 经过几千年的摸索,装神弄鬼,自我吹嘘,泰斗大师什么的就与中医捆绑在一起了。花样百出,但是都与医术无关 什么先进捆绑什么,什么玄乎结合什么。量子针灸,纳米鞋垫,远程号脉,甚至哲学、伦理、道德、文化、爱国等等都与中医捆绑。 目的就是一个:唬人钱财 你们这些键盘侠和喷子,整天黑中医,你知道我用中药了多少西医放弃病人(包括心脏增大、扩心病、心功能不全、心力衰竭,肝硬化腹水代偿和失偿期,脊柱积液等等)的病人吗?用针灸治好多少面瘫,小儿脑瘫,先天性肌肉萎缩,中风及中风后遗症,腰椎颈椎,急性和慢性关节炎吗?任何东西都有副作用,喝水太多人都会腹胀水肿。关键在于那个什么时候用,如果病人脱水,那用补充水分就是必须的。还有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那个医生的水平,中医理论再好再高,放得一个不精通的医生手里有用吗?就像一张顶级跑车,放到一般人的手里和赛车手的手里效果能一样吗?而我们国家现在好多医生都是一般的水平,而且有一大部分中医师连一般的水平都达不到,而大多数老百姓看病都是这大部分人看,怎么能起效果?所以再好的东西,还得看用的那个人会不会用,能不能把它用好用活。这十余年来,老子就是用中医药救了几万个病人,气死你们这些黑中医的键盘侠和喷子们,你们真的是无知者无畏也! 官科说:“不过他们构建的这个理论肯定是不量子的,因为根据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只有对足够小的微观客体(比如单个的电子、原子)才可以适用量子力学,而生命现象适用的尺寸都太大了,比如人体的组织、器官等,甚至用来针灸的银针,一个神经元等对量子力学来说都太大了。” 这位官科肯定是忘记了薛定谔那只可怜的猫,或者没忘记,但认为猫也太大,不能作为量子力学的研究对象。 如果我们在薛定谔的推理中,找不到任何不合逻辑的地方,我们凭什么说量子力学不适用于那只猫?我们凭什么说量子力学不适用于像人这么大的物体? 想想玻尔成名后亲自给自己的家族设计的族徽,基本上就是一个阴阳鱼图案,玻尔毫不掩饰的说,他的这个灵感来自于中国的阴阳平衡思想,因为这一思想与他的互补思想不谋而合。 所以,中国人相信,给孩子他妈扎针,能治孩子的病,甚至相信“蛊术”,并试图从量子力学中寻找其合理的解释,也就不足为奇了,因为二者有共同的思想基础。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我们这里不讨论传统中医的对错,但在中国古代确实有“蛊术”,比如往人偶身上扎针来隔空害人等等,这类情节在宫斗剧里比较常见。假设有这样的事情发生,我们应该如何解释呢?首先我认为古代曾经有类似的事情发生,今天我们有了现代科学知识,可以理解为巧合,但如果有人试图给这些偶发事件寻找因果解释的话,他们就需要构建一个理论,或一个说辞。古人在他们的“蛊术”系统里会有个说辞(或我们在虚构玄幻小说里也可以给出一个说辞),但假如有个现代人,就是较真了,愿意基于现代科学的名词构造出一个说法,这种尝试当然也是可以做的。现在最流行,最时髦的科学名词就是量子,以及相关的量子纠缠等等了,我善意地相信发表论文的中医学者确实是站在 探索 的角度,试图建设性地构建出一个基于“量子纠缠”的“量子针灸”理论。不过他们构建的这个理论肯定是不量子的,因为根据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只有对足够小的微观客体(比如单个的电子、原子)才可以适用量子力学,而生命现象适用的尺寸都太大了,比如人体的组织、器官等,甚至用来针灸的银针,一个神经元等对量子力学来说都太大了。这么大而复杂的物理对象,我们一般使用热力学(平衡态或非平衡态热力学)来研究,热力学涨落会破坏系统的量子相干性。 最后说一句,目前量子生物学的研究很热门,但量子生物学针对的是特定的生物大分子,研究质子、电子等在特定分子结构中的输运现象,这个可以很量子。中医界有这样的传统,主要是因为中医用现在科学很难完全解释得清楚,因此,只要有任何新技术,新理论出现,中医中总有人想着,是不是能解释中医中某些现象了。 实际上,因为当事人对这些新技术,新理论根本就不懂,所以出现这样可笑的现象。给人感觉象是伪科学。 事实上,从动机而言,当事人是出自“好想法”,希望借助一些所谓的新理论来解释中医中某些现象而言。但是过头了就是伪科学,甚至会被骂成了。 中医要真有发展,必需要要有很好地科学基础,然后把现代科学与中医深入结合起来,也许将来能找到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 最近“量子针灸”被嘲笑得很厉害,但我相信嘲笑的人应该绝大部分也不懂什么是量子(包括本人)。 虽然我是搞针灸的,不懂量子,也没搞过“量子针灸”。不过,对现在一面倒的嘲讽“量子针灸”的情况倒也有些话想说。 前些天,看了施一公先生的一个演讲。施先生提到我们人的很多问题是由微观的结构决定的(比如受体、基因或者分子之类的),而微观结构又是由超微观结构决定的(量子层面的),所以关于量子的种种不合理现象真的与我们无关吗?量子纠缠现象在我们身体里每个分子内部时刻发生着,对我们真的毫无意义吗?更有可能我们只是无法察觉而已。 尽管我不认同量子针灸这种提法,乃至这篇论文的科研方法。不过只是一篇 探索 性的论文而已,没必要上纲上线。
中医学的论文篇2 浅谈中医学与气功 【摘 要】 中医学的气的概念和气机的变化,对气功的理论和实践具有指导意义。大力整理和应用中医理论指导气功和学术非常必要。中医学对于气功的指导地位的提升有助于规范中医气功学的术语和临床技术规范。 【关键词】 气功;中医学;内养功 中医学中对气的论述是权威的、实用的。千百年来在临床运用中经过严格的实践检验,对中医的气的理解有助于气功练习和指导病人有效地习练功法健身祛病。历来气功的解释多趋于使用佛家和道家术语,而使用中医术语进行是对气功诠释有助于加深对气功术语和气功医疗操作的规范,而且易于接受。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谈到了主观精神因素的平静恬淡,会使气机畅达回归到原来的自然状态,精神内守对于防病具有重要的作用。 1 关于气:何为气? 气,是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具有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特性。气的生成来自于: 先天之精气:即受之于父母的先天禀赋之气。其生理功能的发挥有赖于肾藏之精气的生理功能; 水谷之精气:即饮食水谷经脾胃运化后所得的营养物质; 吸入之清气:即由肺吸入的自然界的清气。 其中先天之精气为基础,奠定了总体的根基,后天之气补充和滋养先天之气使之源源不断、生生不息、循环不止。水谷之精气和肺吸入的大自然之清新之气汇聚于胸中形成宗气,走息道司呼吸、贯心脉辅心行血。呼吸和心血的运行直接影响气血之运行,在气功中呼吸调节能很好的调节气血的运行可见一斑。 2 气的分布与分类 根据所在的部位、功能及来源的不同,气分可为以下三类。 元气:元气又称“原气”、“真气”,是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气,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元气主要由肾所藏的先天之精化生,并受后天水谷精气的不断补充和培养。元气根源于肾,通过三焦而循行全身,内至脏腑,外达肌肤腠理,无处不在。元气的主要功能是推动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温煦和激发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因此说元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机体的元气充沛,则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活力就旺盛;反之就会因元气虚衰而产生种种病变。 在气功练习中,动功能使气机调达,推动元气敷布三焦。静功意守丹田则有温补元气的功效,在练习中动静结合达到完美的练功效果。 宗气:宗气是积于胸中之气,属后天之气的范畴。由肺吸入之清气和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结合而生成。因此,肺的呼吸功能和脾胃之运化功能的强弱,直接与宗气的盛衰密切相关。宗气在胸中积聚之处,称为“气海”,又名为膻中。 宗气的主要功能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上走息道以司呼吸。凡语言、声音、呼吸的强弱,都与宗气的盛衰有关。二是贯注心脉以行气血。凡气血的运行、肢体的温度和活动能力、视听的感觉能力、心搏的强弱及其节律等,均与宗气的盛衰有关。若宗气不足,临床可见语声低微、呼吸微弱、脉软无力等症。 呼吸的停闭调节有助于宗气的生成和运行,改善气血的运行,加强心肺的功能,心主神明、主血脉、为一身之大主,肺主气,为脏腑之华盖,为相辅之官,心肺功能的提高对于防病治病是非常重要的,习练气功不能不行呼吸之功以改善一身之气血状态,气功一词由兹而生不足为奇。 营气:营气是行于脉中而具有营养作用的气,主要由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所化生。因其富有营养,于脉中营运不休,故称之为营气。营气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血关系密切,可分不可离,故常常将“营血”并称。营气与卫气相对而言,属于阴,故又称“营阴”。 营气的生理功能主要表现在营养和化生血液两个方面,水谷精微中的精华部分是营气的主要成分,是脏腑、经络等生理功能活动所必需的营养物质,同时又是血液的组成部分。 卫气:卫气的功能主要表现在防御、温煦和调节三个方面,包括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温养脏腑、肌肉、皮毛;调节控制汗孔的开合和汗液的排泄,以维持体温的恒定。 调节脾胃功能的气功练习方法内养功是首选,早期时候的科研和临床都已证实。 3 气的功能 作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推动作用:气的推动作用,是指气具有激发和促进作用。气是功能极强的精微物质,能激发和促进人体的生殖、生长与发育,以及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推动经气的运行、血液的循行,以及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温煦作用:是指气通过气化产生热量,使人体温暖,驱除寒冷。气维持并调节着人体的正常体温,保证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及经络的生理活动,并使血液和津液能够始终正常运行而不致凝滞、停聚。 防御作用:正如《素问·刺法论》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是指气具有护卫全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的作用。一方面,气可以护卫肌表,防止外邪入侵;另一方面,“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之说(《素问·评热病论》),气又可以与入侵的邪气作斗争,以驱邪外出。 固摄作用:气的固摄作用,主要是指气可以保持胃、肾、子宫、大肠等脏腑器官位置的相对稳定;统摄血液防止其溢于脉外;控制和调节汗液、尿液、唾液的分泌和排泄,防止体液流失;固藏精液以防遗精滑泄。 气化作用:气化是指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生理功能效应,气化过程就是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的过程。具体表现在精、气、血、津液各自的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化。如食物转化成水谷精微,然后再化生为气、血、津液等;津液经过代谢,转化成汗液和尿液等。 气的各种功能相互配合,相互为用,共同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比如,气的推动作用和气的固摄作用相反相成,一方面,气推动血液的运行和津液的输布、排泄;另一方面,气又控制和调节着血液和津液的分泌、运行和排泄。推动和固摄的相互协调,使正常的功能活动得以维持。 4 气机:气的运动形式 气机,即是气的运动。气运动的基本形式包括升、降、出、入四个方面,并体现在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之中。人体之气流行于全身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无处不在,推动和激发着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因而气的功能是通过气机来实现的。升与降,出与入,以及升降与出入,相互为用,相反相成,共同完成人体内部及其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化过程。升者升其阳,降者降其阴,出者吐其故,入者纳其新。升降出入是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过程,存在于生命过程的始终,是生命规律的高度概括。五脏中,心肺位置在上,在上者宜降;肝肾位置在下,在下者宜升;脾胃位置居中,通连上下,为升降出入的枢纽。如肺呼气为出,吸气为入,宣发为升,肃降为降。六腑则传化物而不藏,以通为用,以降为顺。气机的升降出入应当保持协调、平衡,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 气机失常又称气机失调,是气的运动紊乱,影响正常的生理功能而形成疾病。在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致病因素的作用,而引起人体内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的紊乱,导致体内出现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的病理状态。 气机失常是人体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出现紊乱的概括,也是疾病发生、发展、变化与转归的内在表现。 气滞 “滞”是指阻塞,不畅之意。气滞,是指气机郁滞而阻塞不畅的病理状态。 气滞的发生多与情志不畅、痰饮、水湿、食积、瘀血、结石等阻滞有关。由于上述因素,影响到局部或全身气的运行,形成气机郁滞不畅,可出现胀满、疼痛。“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因此气滞可导致血行滞涩,而形成瘀血。若气滞导致水湿停滞,则可形成痰饮。 气滞还可以使某些脏腑功能失调而形成脏腑气滞,常见的肺气、肝气和脾胃气滞,可见脘腹胀痛,时作时止,得矢气、嗳气则舒,以及完谷不化等症。 气逆 “逆”是违背,不顺从之意。气逆,是指体内气机升降失常,当升者升之太过,或当降者不降而上逆的病理状态。气逆的发生,多由情志内伤、饮食寒温不适、痰浊壅阻及外邪侵袭等所致,与肝、肺、胃等脏腑关系密切。因肝主疏泄,升泄太过,肝气上逆,可见头痛而胀、目赤面红、烦躁易怒等症状,甚则导致血随气逆,出现咳血、吐血、中风、昏厥等症。因肺主肃降,肺失肃降而致肺气上逆,则见咳嗽、气喘、痰鸣等症。胃主降,胃失和降,则胃气上逆,而见呕吐、嗳气、呢逆、腹胀等症状。 气陷 “陷”是升举无力,不足之意。气陷,是指在气虚的情况下,以气的上升不及和升举无力为主要特征的病理状态。气陷的发生常因素体虚弱,久病耗伤或思虑劳倦等所致。气陷多发生于脾脏,故又称“中气下陷”。脾主升清,一方面上输水谷精微于头目清窍,另一方面托举维系人体内脏器官位置的相对恒定。因此,在气虚升举无力的情况下,既可导致清气不能上养头目清窍,而见头晕、眼花、耳鸣等症;又可出现脏腑器官的维系乏力,而引起某些内脏的下垂,如胃下垂、子宫下垂、脱肛等;还可兼见脘腹或腰腹胀满重坠、便意频频等症。此外,因气陷是因气虚发展而来的,故临床中常见疲乏无力、气短声低、少气懒言、面色不华、脉弱无力等气虚征象。 气闭 “闭”为闭塞,不能外达之意。气闭,是指气之出入障碍,气不能外达,闭郁结聚于内,而出现的突然闭厥的病理状态。气闭多于情志刺激而气郁之极,或痰饮、外邪、秽浊之气阻阔气机所致。其发生,可因外感寒邪,束于肌表,阳郁而不达而无汗,感受秽浊之气而致闭厥、外感热病过程中的热盛内厥、突然遭受巨大的精神刺激所致的气厥等。临床上,还可因气机闭郁,壅于心胸,闭塞清窍,可见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阳气内郁,不能外达,则见四肢逆冷,拘挛、两拳握固、牙关紧闭;肺气闭郁,气道阻滞,则见呼吸困难、气急鼻煽、面青唇紫;气闭于腑,则见二便不通。 气脱 “脱”即脱落、不内守之意。气脱,是指气不内守,大量向外逸脱,从而导致全身性严重气虚不足,出现功能突然衰竭的病理状态。气脱多由正不敌邪、正气骤伤,或正气长期持续耗损而衰弱,以致气不内守而外脱;或因大出血、大汗出、大吐泻等,使气随血脱或气随津泄所致。临床上,因气大量外散脱失,脏腑功能突然衰竭,常出现面色苍白、汗出不止、目闭口开、手撒肢冷、脉微欲绝等危象。 5 病因中七情对于气机的影响 七情的致病特性 过度的情志活动可以直接干扰气机运动,造成气机的紊乱,如怒则气上,惊则气乱,恐则气下,思则气结等,气功的练习可以干预气机运动,气机平和则机体有机会得到修复,阻断了致病因素。内养功初级静功中松静筑基法,在自然呼吸同时配合松静的练习,使大脑和身体同时放松和入静,改善和提高机体的内环境,使身体处于较舒适的状态,而得到将息温养。 七情内伤直接影响其相应内脏,使其脏腑气机逆乱,气血失调,导致疾病的发生。 直接伤及内脏 不同的情志刺激可伤及相应的脏腑。因为人体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而心是五脏六腑的统帅,它主宰着人的心理、情志活动。为此,七情致病均可损及心,并影响到其他脏腑,在七情致病中心起主导作用。另外,心主血藏神,肝藏血主疏泄,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又为气机升降的枢纽。故情志致病,以心肝脾三脏失调为多见。如过喜、惊吓、思虑劳神均可伤心,致心神不宁,症见心悸、失眠、健忘,甚则精神失常。郁怒伤肝,肝气郁结,证见两胁胀痛、善太息或咽中似有异物梗阻;妇女可见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等。肝气上逆,出现呕血、面红耳赤、晕厥。思虑忧愁伤脾,脾失健运,见食欲不振、脘腹胀满、大便溏泄等症。若思虑劳神,不仅损伤心脾,而且可导致心脾两虚,同时会出现上述心神不宁及脾失健运的兼症。 影响脏腑气机 七情对内脏的直接损伤主要为影响脏腑气机,气血运行紊乱。《素问·举痛论》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怒则气上,致肝气横逆上冲,血随气逆并走于上,见头胀痛、面红目赤或呕血,甚则昏厥卒倒。喜则气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可缓和精神紧张,营卫通利;二是暴喜过度,致心气涣散,神不守舍,见精神不集中,甚则失神狂乱。悲则气消,过度悲忧损伤肺气,使肺气抑郁,意志消沉,见气短声低、倦怠乏力、精神萎靡不振。恐则气下,恐惧过度,使肾气不固,气泄于下,见溺频、溲多或二便失禁,甚则面白、昏厥、遗精。惊则气乱,突受惊吓,损伤心气,致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见心悸、惊惶失措。思则气结,思虑劳神过度,伤神损脾,致气机郁结,脾运无力,见食欲减退、脘腹胀满、便溏等。 七情的变化可以直接影响病情的发展 情绪波动可使病情加重或急剧恶化,如肝阳上亢证,情绪的波动可诱发中风偏瘫,此时对于情绪的调摄,运用气功调神之法使患者能处于安静愉悦的状态,则可以避免和阻断,能处于安静愉悦。 6 气功对于气机的干预 气功练习中,调神运用合理的良性意念替代和阻断不良情绪的侵扰,达到治病求本的目的。 动功的练习可以使身体的气机得到调整,动功的练习在中医里也与中医肝藏血,主筋,主疏泄行气。 气功通过三调的合理练习,对身心有序的调节,可以安神定志、养气、行气活血、舒筋通络,达到健身祛病的目的。动功如内养功动功、五禽戏、八段锦等。吐纳如内养功的停闭呼吸法、六字诀等功法,辨证选功、辨证练功,符合中医学理论的规律,合理的使用三调为宗技术,指导患者通过调神、调息、调身高效而安全的练功、养生祛病,练养结合来调达气机。 在气功的练习中,随着功夫的提高会逐渐形成自然的深长的腹式呼吸,提高消化系统的功能,自然提高了水谷精气的形成。使宗气生成和气血的生成有了生化之源。深长呼吸更能获得充足的自然清新之气,使宗气更加充足,气血的运行动力更强劲。 在气功练习中,由于是自我调控的功夫和技能,故在很多急重的情况下是很难完成这一技术操作的,所以在一定的程度上气功的练习需要在缓则治本的阶段来使用,对于气功自我练习的适应症上亦以慢性病或疾病的恢复期为主,总之,是以病人自身能够完成操作为前提。 总 结 通过上述的这些内容从生理到病因病机,中医学对于气的论述和实践运用都是完善而成熟的,用于临床亦行之有效。气功学,尤其是中医气功学或医学气功、医疗气功如何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合理指导病患者辨证的习练气功,是我们中医气功学研究的的主要目标和方向。 猜你喜欢: 1. 中医学职称论文 2. 中医临床毕业论文 3. 中医学教学现状分析以及未来趋势论文 4. 关于中医临床的论文
中医学毕业论文可以写综述类或者医学实验类的文章。开始也不会弄,还好关键时刻寝室同学给的雅文网,有专业的帮忙轻松多了中医中药治疗三叉神经痛疗效观察中医饮食调护对压疮疗效的影响浅谈中医特色整体护理在基层医院中的应用图式论框架下的中医英语教学管理模式中医术语英译研究再论浅谈案例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应用与时俱进 春华秋实 “十五”期间河南省中医事业成就显著借鉴循证护理理论发展循证中医护理SARS辨证论治及其中医现代化琐议慢性乙型肝炎肝组织病理与中医证型的研究我国中医职业技术教育办学条件调查分析将中医护理引入基础护理教学的尝试中医针灸治疗手术后并发症验案4则中医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进展中医治疗过敏性皮肤病的临床观察与分析模糊学理论在中医翻译中的应用钼靶X线征象在乳腺癌中医辨证分型方面的分析研究外敷穴位药物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培训难点及其对策——“十一五”农村卫生中医适宜技术推广项目述评中医院校护理学专业开设中医特色课程的调查研究城市社区老人慢性病患病情况和中医防治知识需求情况分析高血压患者中医分型治疗观察对中医活档案的认识与探索住院病人对中医护理认知及需求调查中医养生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及对策研究嗜睡中医临床评价初步研究中医古籍文献在中医文献检索课教学的探讨亚健康状态的中医特征聚类研究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对农村卫生机构服务能力的影响分析北京民众对中医看法的简易调查分析社会需要铁杆中医制约中医内涵与外延式发展的问题分析与政策建议:基于黑龙江省的调查研究“李约瑟难题”与中医发展之难中医的科学性全面理解中医的哲学思想体系是中医继承与发展的重要基础我国中医职业教育现状分析及评价中医发展路径思考汉中市乡镇卫生院中医服务质量现状调查成立中医护理专项小组推动中医特色护理的方法与效果以中医护理重点专科建设推动学科发展中医英语语料库建设可行性探讨中医肾主耳理论的现代生物学研究进展与思路PBL教学法及其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290 浏览 3 回答
235 浏览 5 回答
140 浏览 3 回答
178 浏览 3 回答
332 浏览 2 回答
130 浏览 4 回答
180 浏览 4 回答
249 浏览 5 回答
102 浏览 4 回答
246 浏览 4 回答
328 浏览 7 回答
279 浏览 2 回答
323 浏览 4 回答
147 浏览 6 回答
221 浏览 5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