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人体的七种情志活动。 七情是人们对于外在各种刺激所引起的不同心理状态。 外界不同的刺激因素可引起相应的情志活动。
一般而言,七情是人体对外界的正常反应,不会令人致病。 但如果外来的精神刺激突然而持久,使情志太过,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这种过度的七情,是内伤病的重要致病因素。
中医学认为,人的情志活动与五脏关系密切。 人体因外界环境而引起的情志变化,是由五脏的生理活动所产生, 所以将七情称做五志,分属于五脏。 过度的七情,作为精神致病因素,能直接损伤相应的五脏。
七情损伤五脏而致病,是由于气机逆乱,血行失常,阴阳失调。 那么,有人会说,能不能借助七情之力,治疗情志所伤的病患呢? ——可以。这样的例子还不少。 中医学在数千年的实践中,创造了情志疗法, 留下了许多以情治情的精彩故事。
传说战国时期的齐闵王得了忧郁症,请了几位医生都没有治好。后请来宋国名医文挚为其诊治。文挚了解病情后告诉太子:“大王的病只有用激怒的方法才能治好。可我要是把他激怒,他会杀了我的。”太子安慰他说:“只要治好父王的病,我和母后一定能保证您的安全。”
于是文挚和齐王约好了看病的时间,到时候却没来。第二次、第三次仍然失约。齐王非常气愤,痛骂文挚言而无信,发誓再不请他看病。谁知过了几天文挚突然不请自到,来了既不施礼也不问安,穿着鞋就上了齐王的床铺,看病时言语粗鲁态度蛮横。齐王气得翻身坐起,大骂文挚。结果这一怒一骂,忧郁症不药而愈。
长期的忧愁,可导致肺气郁滞不舒,气机闭塞,精神不振。而突然的愤怒可使情绪激动,气血上行,气机通畅。虽然太子和王后没有保住文挚的性命,文挚最终还是被齐闵王杀死。但是文挚治愈齐闵王的案例,说明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医就已经运用心理疗法治疗疾病。
明代有个名叫李大谏的人。家里虽世代务农,但他凭借着勤奋好学,考取了举人,他父亲高兴得逢人便夸他儿子有出息。后来李又考取了进士,做了大官。他父亲更是笑得合不上嘴,连夜里都时不时大笑不止。过了10年仍是笑个不停。李大谏请太医为父亲诊治。太医于是派人到李的家乡报丧,对他父亲说:“你儿子因患重病不幸去世。”其父闻听噩耗悲痛欲绝,一连哭了十几天,大笑自然停止。这时,太医又派人告诉其父:“你儿子没死,幸亏太医妙手回春,起死回生。”李的父亲听后止住了悲痛,狂笑病也没再犯。
喜悦适度可使人心情愉快,气血和调,因而有益于健康。但突然得到梦寐以求的东西,喜出望外,可能导致心神散而不藏。太医用“悲”抑制李父过度的“喜”,使喜而不过,悲而有时,令人不免叹服其巧妙之处。
元朝有位秀才,新婚不久妻子病逝。因多日悲伤哭泣,终致卧床不起。其父带他四处求医,均无起色。有一天遇到朱丹溪,便求朱救救他儿子。朱丹溪询问病人有什么不舒服,然后仔细为他切脉,而后自言自语说:“怕是有喜了吧。你看,整日茶饭不思,浑身无力,对吧,就是有喜了,我给开个保胎方。”然后煞有介事地拿起纸笔开起保胎方。秀才不禁捧腹大笑:“什么名医,连男女都不分。”以后,每当想起此事,秀才都要笑上一番。过了半个月,他的身体不知不觉好起来。这时,有人告诉他,是朱丹溪用笑治好了他的病,秀才恍然大悟:朱丹溪的医术果然名不虚传。
秀才之病源于妻子早亡的悲伤。过度而持久的悲伤,使他心情沉重,闷闷不乐。朱丹溪为了治他的病,不惜放下医生的矜持和严肃,以逗乐的方法让病人不由自主地发笑,终致情志和调,疾病自去。
吴敬梓在《儒林外史》记述了范进中举的故事。清朝的范进连年参加科举考试,到年迈终于得中举人。因大喜过望而发癫狂,整天狂笑不止:“噫!中了!我中了!”有人说这种病吓一吓才能好。让谁吓他呢?他平时惧怕他岳父胡屠户,就让他岳父吓他吧。胡屠户狠狠打他耳光,并骂道:“该死的畜生!你中了什么?那报录人的话是你的。”范进听后昏倒在地,醒后癫疯消失。
考取功名,摆脱大半生的贫困和屈辱,是范进朝思暮想的目标。而今一旦梦想实现,过度的喜,却让他心气涣散,神不守舍。胡屠户的耳光,用“惊”、“恐”消除了极度的“喜”,癫狂即止。
有位商人外出经商多年不归,他妻子因思念丈夫,致不思饮食,日渐消瘦。朱丹溪诊治后告诉她父亲,这种病需用情志疗法才能奏效。于是嘱咐她父亲打女儿几个耳光,并高声责骂她。女子本是富家千金小姐,如今无故被打,既气又怒,忍不住放声大哭。谁知这一哭,到晚上忽然想吃点东西了。朱丹溪给她开了些药,又嘱咐其父告诉她丈夫不久就要回家。女子听说后惊喜不已,病情很快就好转了。
长期思虑太过,导致气机郁滞,脾胃失健,出现食欲不振,倦怠乏力,肌肉消瘦。朱丹溪先是用“怒”稍稍缓解了“思”的郁结,而后又用“喜”打开她的心结,使心病彻底治愈。
宋元年间,一官宦人家的妇人患“惊恐症”。她胆子特别小,每听到一点声音就会惊慌失措。家里请了当地不少医家,服过多种名贵药物,不但没有好转还日趋严重。家里人只得屏声息声,蹑手蹑脚,不敢发出一点动静。后来名医张子和路过此地。家人即请来为妇人诊治。
张子和了解到她的发病原因。原来,不久前的一天夜晚,一伙强盗来此地抢劫,临走还放火杀人。当时妇人吓得躲在屋里浑身发抖,从此便落下了病根。张子和沉思片刻后说,这病有办法治。他让丫鬟扶病人站在高凳上,前面放一木案,然后用醒目敲击木案。病人听到“啪”的一声,吓得差点跌下来。张子和说:“这不过是敲块木头,不用害怕。”接着又连续敲击木案,声音逐渐加大。病人却慢慢地不像先前那么害怕了。张子和又让人在夜里敲击门窗,甚至敲锣打鼓。病人起初害怕,不久便神色平静。连续数日,妇人对外面的响声已无惊恐之状。
妇人的病由“惊”而起。家人担心她害怕,不敢出声惊动她,她的病情却逐渐加重。张子和反其道而行之,先用小的声音让她能够接受,而后加大声音,逐渐提高她对声音的适应能力,最终恢复如常人。
七情过激可直接影响内脏生理功能,而产生各种病理变化, 不同的情志刺激可伤及不同的脏腑,产生不同病理变化。
那么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法调节好情绪,保持好心情呢?
情志变化可以直接影响人体脏腑的变化。《素问·杨液酵酸论指出:精神不进,意志不治,故病不可愈。历代名医一再提倡,“善医者,必先医其心,而后医其身”。因此必须加强情志护理。这不仅有助于临床治疗,而且富有“致病必求其本”之深意。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中医情志养生的 方法 ,希望对你有用!
中医情志养生的方法
移情相制
移情就是将注意力转移。《素问·移情变气论》指出:“古之致病,惟其移情变气,可祝由而已”,“祝由”疗法,系祝说发病的原由,转移病人的精神,以达到调整病人的气机,使精神内守以治病的方法,故又称“移情变气”。也即通过语言、行动等祝由方式,调动病人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精神内守状态,移易精气,变利气血,调动病人自身的去除病邪的能力。有些人患病后,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疾病上面,整天围绕疾病胡思乱想,陷入苦闷烦恼和忧愁之中,对于这类病人,可采用言语诱导的方法,转移病人的注意力,解除思想顾虑,转内痛为外痛,移心病为腿病,以不治为乃治,每每会收到不药而愈的疗效。
相制即是以一种情抑制另一种情志,达到淡化,甚至消除不良情志,以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的一种情志护理方法。如《素问·阴阳应象人论》根据五行相克关系提出;“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朱丹溪进一步提出;怒,以忧胜之,以恐解之;喜,以恐胜之,以怒解之;忧,以喜胜之,以思解之;思,以怒胜之,以喜解之;恐,以思胜之,以忧解之;惊,以忧胜之,以恐解之;悲,以恐胜之,以怒解之。”在临床实践中,张子和创立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明确主张:“悲可以治怒,以怆侧苦楚之言感之;喜可以治悲,以戏谑亵押之言娱之;恐可以治喜,以迫遽死亡之言怖之;怒可以治思,以污辱欺罔之言触之;思可以治恐,以虑彼志行之言夺之”。上述五行模式的以情相胜法,正是中医学中独特的情志治疗护理方法。运用好这些方法,将有效的提高情志护理的质量。
说理开导
通过正面说理开导,使病人认识到喜怒不节的情志失调,是“生乃不固”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和其喜怒”,“喜怒有度”,是养生长寿的根本,从而开导和引导病人自觉地戒除恼怒,调和情志,但说理开导,也要因人而异,做到有的放矢,生动活泼,耐心细致,用实事求是的方法为病人分析病情,启发病人自我分析来解除或缓解其心理压力,调整情绪,从而达到治愈情志疾患的目的。进行说理开导,护理人员必须要得到病人的信赖,态度要真诚,热情、对病人要有同情心和责任感,对病人的隐私,要注意保密,这样,才能达到通过说理开导,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喻之以例,明之以法。从而起到改变病人精神及身体状况的目的。
劝说疏导
通过与病人交心谈心,首先取得病人的信任,接近病人,询查清楚病人真正致病的原因,《素问·移情变气论》指出:“凡欲诊者,必问饮食居处,数问其情,以从其意”。情志致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所以致病,必是与病人有切身关系,一旦病因解除,利激消失,脏腑气机就会协调。故护理人员要与病人相处到:“问者不觉烦,病者不觉厌”,才可以详细了解到病的根本原因,疾病发展的演变过程,病人在患病前后的情志状态,尤其是疾病发生后,思想情绪的急剧变化,进一步了解病人对疾病的态度是紧张、害怕、恐惧,还是乐观。有否战胜疾病的坚强意志,并可了解病人家属的思想状况及其存在的实际困难,这样,才能够有效地为病人做好思想疏导工作,消除各种消极因素,建立良好的情志状态,从而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顺情从欲
顺从病人的意志、情绪,满足其心身的需要,这就是“顺情从欲”。病人在患病过程中,情绪多有反常,对此,先顺其情,从其意,有助于心身健康。所以对于病人心理上的欲望,在护理中注意分析地对待,若是合理的,条件又允许,应尽力满足其所求或所恶,如创造条件以改变其环境,或对其想法表示同情、理解和支持保证等。对那些胡思乱想,淫欲邪念,放纵无稽等错误的,不切实际欲望,自然不能纵为和迁就。而应当善意地、诚恳地,采用说服 教育 等方法处理。尤其在对所患疾病有思想顾虑时,可以为病人讲述有关的医学科学知识,帮助其消除疑虑,丢掉思想包袱,对新入院病人应热情接待,介绍环境及其有关制度。对重病人,更应耐心地向其解释,尽量解除他们心理的不安及悲观失望的情志状态。对完全丧失生活能力的病人,精神压力大,忧虑重重,对此,应该在生活上全面照顾,精心护理的同时,要帮助他坚定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气功调神
气功锻炼是传统医学的宝贵财富,它为人类疾病的防治,发挥了重大作用。从气功的本质来讲,调神起着主导作用。它强调“人静”就是排除内外干扰,把各种刺激反应和感觉降低到最低的应激性,使大脑进入一种特殊状态的抑制过程。依靠这种抑制的保护,可使人脑皮层由过度兴奋所致的机能紊乱得到纠正。气功锻炼的具体方法,用意志来调整控制体内的生理活动,以心意练功而发挥机体积极作用,从而抵御情绪因素的干扰,所以气功锻炼,实质就是对精神和思维活动的自我锻炼。故护理中,根据病情指导病人进行气功锻炼,无疑对情志调节将起重要作用。
情志的致病与治病
(一)情志与健康的关系
情志的活动产生于脏腑精气,它与正常人体健康非常密切。
1.情志正常,脏气调和
在七情之中,适度的喜对人体的健康十分有利,喜能调剂精神,乐而忘忧,喜能流通营卫、和畅气血,促进人体生命活动,正常的情志活动,能够调达脏气,助正抗邪,就能够增强人体抗病能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由于情志产生于脏腑之气,所以情志变化反过来又会给脏气以相应的影响。一般来说;和调的情志能够条达脏器,促进其功能活动。因为:“气贵舒而不贵郁,舒而周身畅利,郁则百脉违和”(《红炉点雪》),而正常情志发生,则脏气舒达调畅。从而使功能活动得到加强。
2.情志异常,内伤脏腑
情志的异常变化,对于人体是极为有害的,它不仅是引起疾病的主要因素,而且也是加重病情导致疾病恶化的重要因素,由于情志活动产生于脏腑的活动,所以,七情异常,超越了生理调节范围。就会引起脏腑,气血的功能紊乱,导致内脏发生疾病,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所以情志过激,常常加重病情。疾病的过程,即是人体脏腑阴阳气血失调的过程,由于情志过激,能够损伤脏腑的神和气,神伤,则脏腑阴阳气血无所主;气伤,则脏腑阴阳气血随之失调。所以,在疾病过程中,如果产生过激的情志变化,就会加重脏腑阴阳气血的紊乱,使病情加重。
(二)预防七情致病的方法
要预防七情致病,就必须做到保持精神乐观,调和情绪变化,避免七情过激。
1.保持乐观情绪精神乐观是健康长寿的重要因素之一,乐观能促进人体生理功能,有益于健康,所以要用乐观情绪来克服 其它 不利于人体健康的消极情绪。人的性格各有不同,但是无论何种性格的人,都可以在生活中通过锻炼,陶冶,而逐渐培养乐观性格,增进健康长寿。另外,要善于化解忧虑,烦恼之事。人一生中不可能不遇到忧虑、烦恼之事,关键在于遇到这类事时,要能正确对待,妥善处理,及时解脱。解脱的方法,一是退步思量,减轻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自我安慰的方法,对于减轻烦恼具有积极的作用。二是吐露交谈,消除烦恼,在自己的烦恼通过退步思量还不能减轻时,就应及时吐露与人交谈,听取别人的劝慰,以消除心中的烦恼。消除烦恼造成一个平和的心境是乐观的前提,对于保持乐观的情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避免七情过激
情志活动是人体生理功能的一个组成部分,和调的情志,一般不会致病,而有益于人体的生理活动,情志只是在过激时才会成为致病因素而危害人体,所以中医学十分重视情志变化这个重要的环节,认为调和情志,避免七情过激,就能预防和治疗七情致病。
喜、怒为七情之首,喜贵于调和,而怒宜于戒除,然而,过度的喜又会伤神耗气,适度的喜对人体的生理功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怒是致病的魁首,人籍气以充身,发怒则伤气是以伤身,所以前人在养身防病中, 总结 了两条戒怒与制怒的基本方法;一是以理制情,即以理性克服情志上的冲动,使怒气不生,二是以“耐”养性,即要有豁达的胸怀,高尚的情操,良好的涵养,遇事能够忍耐而不急躁生怒。但在怒已生而又不可遏之时,亦应当及时发泄和透露,以免郁遏而生疾。
忧郁、伤悲是对人体有害的另一种情绪。它能够损伤神气,削弱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招致病邪倾入,应当注意克服。要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注意培养锻炼自己,使之获得开朗的性格和乐观的精神,用乐观战胜忧悲的情感。
思虑是七情之一,又是心的一种主要功能。适度的思,能够强心健脑,对人体有益无害;而过度和不正当的思虑,则往往对人体造成危害,多使心神过耗而不复,脾气留中而不行,产生头昏、心慌、失眠、多梦、纳呆、腹胀等症候。所以思虑应注意适当而不可太过。如:《类修要诀·养生要诀》提出要“少思虑以养其神”,即告诫人们思虑劳心用脑,必须有节,不可过度。节思的方法,主要是讲究用脑科学,用运动调剂心神和脑力,控制劳心用脑时间等方法来进行调协。其次,要以理制思,切实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思虑。
惊恐对人体有较大的危害。惊则气乱,恐则气下,惊恐可以导致心神失宁,肾气不固,而出现心慌、易凉、失眠、二便失禁,甚至神态失常等方面的证候。人惊卒恐对人体的危害更大,它可以使人体的气机逆乱,血气失常,阴阳散败,从而发生大病,甚至危及生命。由此可见,惊恐是情志致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养生防病中应当注意预防和避免。防惊杜恐的方法:一是有意识地锻炼自己,培养勇敢、坚强的性格,以预防惊恐致病。二是避免接触易导致惊恐的因素和环境,以杜绝惊恐发生。
情志,即指喜、怒、忧、思、悲、惊、恐等人的七种情绪。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两重性,既能有利于人,也能有害于人。同样,人的情绪、情感的变化,亦有利有弊。生活中,谁都难免产生这样或那样的不良情绪,但是我们应当善于控制和调节它,能够及时地加以消释和排除,从而使我们免受或少受不良情绪的 *** 和危害。
(1)以情制情法。
又叫情志制约法,创自于《黄帝内经》。如《内经素问·阴阳应像大论》指出:“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以情制情法是根据情志及五脏间存在的阴阳五行生克原理,用互相制约、互相克制的情志,来转移和干扰原来对机体有害的情志,藉以达到协调情志的目的。此谓祖国医学独特的与康复方法。这一的原则到金元时代,以著名医学家张子和的《儒门事亲》为代表,达到了充分发展和广泛应用的水平。张子和指出:“悲可以制怒,以怆恻苦楚之言感之;喜可以治悲,以谑浪戏狎之言娱之;恐可以治喜,以恐惧死亡之言怖之;怒可以制思,以污辱欺罔之事触之;思可以治恐,以虑彼志此之言奇之。凡此五者,必诡诈谲怪,无所不至,然后可以动人耳目,易人听视。”
在使用以情制情法时,要在患者有所预感时,再进行正式的情志治疗,不要在人毫无思想准备之时,突然地进行,并且还要掌握人对情志 *** 的敏感程度,以便选择适当方法,避免太过或不及。
喜伤心者,以恐胜之。
以恐胜之,又叫惊恐疗法,适用于神情兴奋、狂躁的症。《儒门事亲》里载:有一位庄医师“治以喜乐之极而病者,庄切其脉,为之失声,佯曰:“吾取药去,数日更不来。”于是病人便渐渐由怀疑不安而产生恐惧,又由恐惧产生悲哀,认为医生不再来是因自己患了重病。“病者悲泣,辞其亲友曰:吾不久矣!庄知其将愈,慰之。”这个病例说明了庄医生采取按脉失声与取药数日不至而取效,此即“恐胜喜”也。
《洄溪医书》里亦记载一例喜病恐胜之例:某人新考上状元,告假返乡,途中突然病倒,请来一位医生诊视。医生看后说:“你的病治不好了,七天内就要死,快赶路吧,抓紧点可以回到家中。”新状元垂头丧气,日夜兼程赶回家中,七天后安然无恙。其仆人进来说:“那位医生有一封信,要我到家后交给您。”只见信中讲到:“公自及第后,大喜伤心,非药力所能愈,故仆以死恐之,所以治病也,今无妨矣。”
以上二例,说明喜伤心者,可以恐解之。原因何在呢?《吴医汇讲》解释说:“必有所乐谓之喜,何反谓喜伤心哉?凡人之气,以平为期,不及者病,过者亦病。经曰:‘心藏神,神有余则笑不休’。试即以‘不休’二字味之,乃乐之过而失其正也。当此乐以忘忧之际,有放心而不知求其心,所藏之神不亦因之而涣散乎?至于恐能胜喜,其义维何?盖喜为心志,恐为肾志,水能制火,既济之道也。抑更有显而易见者,人当极喜之时,适有恐惧之事,猝然遇之,莫不反喜为忧者,惟喜之情缓于恐,而恐之情急于喜也。是以水火克制之理言之,或近傅会,而不知胜复之道本乎人情,实有深相印合者。”
思伤脾者,以怒胜之。
以怒胜之,是利用发怒时肝气升发的作用,来解除体内气机之郁滞的一种疗法,它适用于长期思虑不解、气结成疾或情绪异常低沉的病症。《续名医娄案》载:“一富家妇人,伤思虑过甚,二年余不寐。张子和看后曰:‘两手脉俱缓,此脾受之也,脾主思故也。’乃与其丈夫怒而激之也,多取其财,饮酒数日,不处一法而去,其人大怒,汗出,是夜困眠,如此者,八九日不寤,自是而食进,脉得其平。”此例说明了思之甚可以使人的行为和活动调节发生障碍,致正气不行而气结,或阴阳不调,阳亢不与阴交而不寐,当怒而激之之时,逆上之气冲开了结聚之气,兴奋之阳因汗而泄,致阴阳平调而愈。
《四川医林人物载》里也记述了一例郁病怒激之病例:青龙桥有位姓王的儒生,得了一种怪病喜欢独居暗室,不能接近灯光,偶尔出来则病情加重,遍寻名医而屡治不验。一天名医李健昂经过此地,家人忙请他来诊视。李氏诊毕,并不处方,却索取王生昔日之文,乱其句读,高声朗诵。王叱问“读者谁人”,李则声音更高。王气愤至极,忘记了畏明的习惯,跑出来夺过文章,就灯而坐,并指责李氏:“你不解句读,为何在此高声嘶闹?”儒生一怒之后,郁闷得泄,病也就好了。
悲伤心者,以喜胜之。
以喜胜之,又称笑疗,对于由于神伤而表现得抑郁、低沉的种种病症,皆可使用。在《医苑典故趣拾》中有这样一则笑话:清代有位巡按大人,抑郁寡欢,成天愁眉苦脸。家人特请名医诊治,当名医问完其病由后,按脉许久,竟诊断为“月经不调”。那位巡按大人听罢,嗤之以鼻,大笑不止。连连说道:我堂堂男子焉能“月经不调”,真是荒唐到了极点。从此,每回忆及此事,就大笑一番,乐而不止。这是名医故意以常识性的错误所引起的发笑。
金元名医朱丹溪曾遇到一青年秀才,婚后不久突然亡妻,故终日哭泣悲伤,终成。求尽名医,用尽名药,久治无效。朱丹溪为其诊脉后说:“你有喜脉,看样子恐怕已有数月了。”秀才捧腹大笑,并说:“什么名医,男女都不分,庸医也!”此后,每想起此事,就会自然发笑,亦常将此事作为奇谈笑料告诉别人,与众人同乐。 移月转,秀才食欲增加,心情开朗,病态消除。这时,才告诉他这是以喜乐制胜悲忧的治法。 恐伤肾者,以思胜之。
以思胜之,主要是通过“思则气结”,以收敛涣散的神气,使病人主动地排解某些不良情绪,以达到康复之目的。《晋书·乐广传》记载:“尝有亲客,久阔不复来,广(乐广)问其故。答曰:前在坐。蒙赐酒。方欲酒,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既饮而疾。于时河南听事壁上有角弓、漆画作蛇,广意杯中蛇即角影也。复置酒于前处,谓客曰:酒中复有所见不?答曰:所见如初。广乃告其所以,客豁然意解,沉疴顿愈。”“杯弓蛇影”这一成语所讲的历史事实,说明由恐惧引起的,可以用“深思”的方法来解除其恐惧紧张的心理状态,从而使疾病消除,恢复健康。
怒伤肝者,以悲胜之。
以悲胜之,是根据《黄帝内经》“悲则气消”和“悲胜喜”的作用,促使病人发生悲哀,达到康复身心目的的一类疗法,对于消散内郁的结气和抑制兴奋的情绪有较好作用,最适于病人自觉以痛苦为快的病症。《儒门事亲》中载:张子和治妇人病,问病人曰:“心欲常痛哭为快否?”妇曰:“欲如此,余亦不知所谓。”张又曰:“少阳相火,凌的肺金,金受屈制,无所投告,肺主悲,但欲痛哭为快也。”于是,张子和鼓励病人尽量痛哭,其病得以康复。此病例为木火的伤肺金,肝肺气郁,故以哭出为快。
这里还要说明的是:在运用“以情胜情”疗法治疗情志因素所导致的病变时,要注意 *** 的强度,即治疗的情志 *** ,要超过、压倒致病的情志因素,或是采用突然的强大 *** ,或是采用持续不断强化 *** 。总之,后者要超过前者,否则就达不到以情胜情的治疗目的。
(2)移情法。
又称转移法,即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措施改变人的情绪和意志,以解脱不良情绪的苦痛。有些人患某种疾病后,往往将注意力经常集中在疾病上面,怕病情变坏,怕不易治愈,怕因病影响工作、劳动、学习和生活,整天围绕着疾病胡思乱想,陷入苦闷、烦恼和忧愁之中,甚至紧张、恐惧。在这种情况下,分散病人对疾病的注意力,使思想焦点从病所转移于他处;或改变周围环境,使患者不与不良 *** 因素接触,这就是“移情易性”的意疗方法。其意义正如华岫云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所说:“情志之郁,由于隐情曲意不伸,……郁症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续名医类案》中说:“失志不遂之病,非排遣性情不可”,“虑投其所好以移之,则病自愈。”“移情易性”的具体方法很多,应用时当根据不同人的心理、环境和条件等,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灵活运用。主要方法如下。
一是琴棋书画移情法。
《北史·崔光传》说:“取乐琴书,颐养神性。”吴师机《理瀹骈文》又说:“七情之病者,看书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者矣。”故应在烦闷不安、情绪不佳时,听一听音乐,欣赏一下戏剧,观赏一场幽默的相声或哑剧,这样可乐得捧腹大笑,精神振奋,紧张和苦闷的情绪也随之而消。平时,应根据各自的不同兴趣和爱好,分别从事自己喜欢的活动,如书法、绘画等,用这些方法排解愁绪,寄托情怀、舒畅气机、怡养心神,有益于人之。
二是移情法。
李东垣《脾胃论》里说:“劳则阳气衰,宜乘车马游玩。”这说明利用旅游,可驱除烦恼,有利于身体健康的恢复,当思虑过度,心情不快时,应到郊外旷野或消遣,让山清水秀的环境去调节消极情绪,陶醉在蓝天白云、花香鸟语的自然环境里,舒畅情怀,忘却忧烦。在与别人争吵时,最好的方法是转移一下注意力,去参加,如打球、散步、打太极拳等,或参加适当的体力劳动,用肌肉的紧张去消除精神的紧张。
三是升华超脱法。
升华,就是用顽强的意志战胜不良情绪的干扰,用理智战胜生活中的不幸,并把理智和情感化作行动的动力,投身于事业中去。如西汉司马迁因替李陵辩解,得罪下狱,惨受腐刑。司马迁为转移其不幸遭遇所带来的苦痛心境,而以坚韧不屈的精神,全力投入《史记》的撰写之中,以舒志解愁,调整和缓解心理矛盾,把心身创伤等不良 *** 变为奋发努力。
超脱,即超然,思想上要把事情看得淡一些,行动上应脱离导致不良情绪的环境。如高考落榜后,有的考生灰心丧气,感到前途无望,个别的甚至想轻生自杀。这时就要正确理解考试的意义。“天生我才必有用”,上大学不是唯一出路。要看到高考中,有不少人是落榜的,决不是你一个人。一个人只要不气馁,振作精神,面向生活,面对自己的现实,路就在你的脚下,前途同样是宽广的,应该挺起胸膛去迎接生活。对于社会上的闲言冷语不必理睬。此时最好找一个安静的环境,冷静地思考一下,或外出做社会调查、旅游,亦是恢复心理平衡的方法。
(3)暗示法。
大家都知道,三国演义里有个“望梅止渴”的故事,即是暗示疗法的例证。说明暗示作用不仅影响人的心理与行为,且能影响人体的生理机能。祖国医学早在《黄帝内经》中就记载了运用暗示疗法的范例,如《素问·调经论》里说:“ *** 勿释,出针视之曰:我将深之,适人必革,精气自伏,邪气散乱。”意思是,医生要先在病人应针刺的地方不停的进行 *** ,并拿出针来给病人看,口里说我将把针扎得很深,这样,病人必然会集中注意力,使精气深伏于内,邪气散乱而外泄,从而提高针刺的疗效。明代著名医学家张景岳曾采用说要给病人服吐下药,或针灸数十百处的暗示法而治疗“诈病”。李瞻曾用语言暗示,使患者不忧目而着意于股,从而导火下行而使目疾愈。
暗示的方法,一般多采用语言,也可采用手势、表情或采用暗示性药物暗号来进行。暗示与说服不同,它是通过言语使病者不经逻辑的思维和判断,直觉地接受医生灌输给自己的观念,其作用在于情绪方面,而说服的作用在于理智方面。在作暗示治疗时,要特别注意:第一,病人的受暗示性是各不相同的,这与病人的个性心理特点及高级神经活动特点密切有关,亦与年龄有关。病人的智力水平与文化程度,在能否接受暗示方面并无决定性作用。第二,施治前要取人充分的信任与合作。第三,每一次施治过程应尽量取得成功。如不成功,则会动摇病人的信心,影响病人对施治者的信任,这样如果再做第二次治疗,就会困难得多,成功的希望也就少得多。
(4)说理开导法。
《黄帝内经》里说:“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此为说理开导法的起源。其主要内容是:第一,“告之以其败”,就是向患者指出疾病的性质、原因、危害,病情的轻重深浅,引起病人对疾病的注意,使病人对疾病具有认真对待的态度,既不轻视忽略,也不畏惧恐慌。第二,“语之以其善”,指出只要与医务人员配合,治疗及时,措施得当,是可以恢复健康的,以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第三,“导之以其所便”,告诉患者如何调养和治疗的具体措施。第四,“开之以其所苦”,此指要帮助患者解除紧张、恐惧、消极的心理状态。以上四点,即是讲如何使用说理开导法。所谓“说理开导”,是指正确地运用“语言”这一工具,对患者采取启发诱导的方法,宣传疾病的知识,分析疾病的原因与机制,解除患者的思想顾虑,提高其战胜疾病的信心,使之主动地配合治疗,从而促进健康的恢复。
心理开导最常用的方法是:解释、鼓励、安慰、保证。解释是说理开导法的基础,它是向患者讲明疾病的,解除其思想顾虑、密切医患关系,从而达到康复的目的。而鼓励和安慰则是在患者心理受到挫伤、情绪低落之时实行的康复方法。保证则是在患者出现疑心,忧愁不解之时,医者以充足的信心做出许诺,担负责任,以消除病人的紧张与焦虑。
一个人在生活中受到了挫折,甚至遭到不幸,可找自己的知心朋友、亲人倾诉苦衷,或向亲朋好友写书信诉说苦闷,以便从亲人、朋友的开导、劝告、同情和安慰中得到力量和支持。正如俗话所说:“快乐有人分享,是更大的快乐,痛苦有人分担,就可以减轻痛苦。”
(5)节制法。
《吕氏春秋》说:“欲有情,情有节,圣人修节以止欲,故不过行其情也。”这里讲的就是节制法,即节制、调和情感,防止七情过激,从而达到心理平衡。《医学心悟》归纳了“保生四要”,“戒嗔怒”即为一要。《泰定养生主论》强调养生要做到“五不”,“喜怒不妄发”就名列第二。《寿亲养老新术》总结了“七养”,其中就有“莫填怒养肝气,少思虑养心气”。《养性延命录》概括的养生“十二少”,主要讲的就是节制七情,诸如少愁、少怒等等。
现代研究表明,只有善于避免忧郁、悲伤等不愉快的消极情绪,使心理处于怡然自得的乐观态,才会对人体的生理起著十分良好的作用。如能提高大脑及整个神经系统的功能,使各个器官系统的功能协调一致。不仅焦虑、失眠、头痛、等轻度的可避免,即使是像精神分裂症等严重的,也会减少发病机会。
第一,“制怒”。
愤怒是一种常见的消极情绪,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不仅能伤肝脏,亦可伤心、伤胃、伤脑等,从而导致多种疾病。林则徐把“制怒”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想来很有道理。
制怒,首先应遇事冷静,因为怒常常是不能冷静思考的结果。因此,遇事一定要冷静,因为只有冷静,才能积极思考,想出对策,圆满。
其次,要及时宣泄。如心有不平之事,可及时向知心朋友倾诉,甚至痛痛快快地哭一场,千万不要闷在心里,以致气郁成疾,或者大发雷霆。
还有,制怒要注意养肝,学认为,肝主怒,所以要制怒,必须要保护好肝的功能。若是肝气郁结引起发怒时,当舒肝解郁,可用逍遥散治疗,若是肝火上炎引起发怒时,当清泻肝火,用龙胆泻肝汤治疗,若是肝阳上亢引起发怒时,当滋阴潜阳,可用镇肝泻风汤。
第二,防止“乐极生悲”。
加拿大一位贫穷的鞋匠,在确知自己中了百万元的巨彩后,竟“因乐暴亡”,直到入殓之时,仍面带笑容。这种因过度兴奋造成的猝死,时常发生在中间。人过中年,全身的动脉均会发生程度不同的硬化,营养心肌的冠状动脉当然不会例外。如若心脏剧烈地跳动,必然增加能耗,心肌将会发生相对的供血不足,从而出现心绞痛甚至,或心跳骤停。这是“乐极生悲”的一个原因。此外“乐极生悲”还可致血压骤然升高,健康的人尚可代偿,若已患高血压症,过度兴奋就会导致“高血压危象”,表现为突然感到头晕目眩视力模糊、烦躁不安。“高血压危象”尽管可能持续几个小时,却可由此引起脑血管破裂发生猝死。可见,“乐极”亦不可取,为了健康长寿,任何情绪的过分激动都是不可取的,应采取“冷处理”的方法,对于喜事与悲事、兴奋与气愤、顺境与逆境、快乐与痛苦等,都应一视同仁,善于自我调节情感,的心理状态,一定注意不要超过正常的生理限度。
(6)疏泄法。
古人曾说:“不如人意常八九,如人之意一二分。”一般来说,人的一生中处于逆境的时间是大大多于顺境的时间。那么,心情不愉快时,又怎么办呢?
事实证明,疏泄法可使人从苦恼、郁结的消极心理中得以解脱,尽快地恢复心理平衡。祖国医学认为,“郁则发之”。郁,即郁结,主要指忧郁、悲伤,使人不快的消极情绪;发即疏发、发泄。当情绪不佳时,千万不要自寻苦恼,把痛苦、忧伤闷在心里,一定要使之发泄出来,如可痛痛快快地大哭一场让眼泪尽情地流出来,就一定觉得舒服些。现代研究发现,因感情变化流出的眼泪中含有两种神经传导物质,这两种传导物质随眼泪排出体外后,可缓和悲伤者的紧张情绪,减轻痛苦和消除忧虑。美国圣保罗市精神病学研究室主任威廉·弗列有个有趣的实验,在受试的200名男女中,有85%的女性及73%的男性,当痛苦地哭泣之后,自我感觉都比哭之前好得多,而且健康状况也有改进。
现己证实,结、消化性溃疡病、过敏性结肠忧郁症失眠及一般胃疼等均与情绪压抑有关。男子患消化性溃疡病多于女性,其原因之一即与男儿有泪不轻弹有关联。所以说,当君想哭时,不必强力压抑自己,尽可使泪水流淌排放。当然,也不宜过悲久哭,谨防认为的“大悲伤肺”。
151 浏览 3 回答
98 浏览 3 回答
223 浏览 2 回答
232 浏览 4 回答
85 浏览 3 回答
171 浏览 3 回答
347 浏览 3 回答
134 浏览 6 回答
260 浏览 5 回答
262 浏览 3 回答
218 浏览 2 回答
225 浏览 3 回答
279 浏览 4 回答
273 浏览 4 回答
356 浏览 3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