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虫》是奉俊昊将类型片、强情节和戏剧元素玩得炉火纯青的一部电影,除了荣获第92届奥斯卡四项大奖外,它还曾被戛纳主席墨西哥导演冈萨雷斯视作最没有争议的金棕榈作品。
那么,这部影片讲了个啥?
《寄生虫》以半喜剧的形式,讲述住在廉价的半地下室出租房里的一家四口,原本全都是无业游民,在长子基宇隐瞒真实学历,去一户住着豪宅的富有家庭担任家教后,一家人的生活渐渐发生变化……
随着基宇得到豪宅女主人认可,一家四口便设计周密计划,纷纷隐瞒身份,陆续赶走豪宅原雇工,潜入这家豪宅做了英语家教、司机、保姆,以获得更多经济来源。
而故事的惊悚转折,在于被赶走的前保姆雨夜再次回来祈求开门,以看望深藏在豪宅隐秘地下室长达四年的逃债丈夫,两个贫苦家庭的“地盘竞争”从此戏剧性拉开。
而这场竞争到最后并没有真正赢家,豪宅男主人被领盒饭,地下室夫妇双亡,基宇妹妹抢救无效、爸爸困于地下室……三个家庭都付出了沉痛代价,追根究底不过是因为不同阶层的贫富矛盾和同一阶层的竞争矛盾被激化。
《寄生虫》电影在探讨韩国社会日益严重的阶层问题,是一部呈现韩国社会阶级差异症结的寓言片。
而透过影片的现实主义和戏剧性,我们足以窥见——
富裕家庭的孩子,和贫苦家庭的孩子,过得真的是不一样的人生。影片在每个细枝末节都做了鲜明对比,从生活的环境、接受的教育、父母的地位和能力等方面揭露了这种巨大差距:
一边是阴暗潮湿、一场大雨足以淹没的地下室,这里房间窄小,物品随意丢放,蟑螂横行,醉酒汉随处撒尿;然而,影片的结尾才是点睛之笔。
基宇的父亲,因为长久以来忍受着豪宅男主人朴社长对底层人们的某种鄙视,所以在宴会当天,他举刀捅向朴社长,也因此,他被迫逃进豪宅地下室,不敢面世。
如何拯救身心皆被囚禁的父亲呢?导演在最后给基宇勾画了未来蓝图,为他迷茫的人生指引了方向:
重拾课本,好好读书,考上大学,赚很多很多的钱,然后买下这座豪宅,如此父亲就能光明正大地从地下室里走出来了。
对于基宇来说,这个蓝图可能太好高骛远了,但这却是他终其一生最有价值、最可行的办法!
因为对于普通孩子来说,唯有读书,唯有通过有模有样的教育,才能改变自己,才能做成自己想做的事情。
是的,富人更重视教育,更想拼尽全力为孩子寻找更棒的学习资源,因为他们认为——
学历、学识很重要,只有名校毕业生才能找到好工作,考上什么样的大学,将直接决定一个人未来的收入水平和社会地位;要拼命送子女上补习班、让子女考上名牌大学,以保障自己的财富与社会地位顺利延续至下一代。
在这部纪录片里,两组分别就读于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的孩子,与对方进行了为期一周的交换,通过学生们的视角,来看看这两类学校之间到底孰优孰劣,有什么不同。
与其说“学校交换”,还不如说富人家的孩子与穷人家的孩子短暂地交换了人生。
在影片中,私校的孩子是这个画风——“时髦,拥有一栋府邸,50辆车”。
图片截取自BBC纪录片《交换学校:阶级划分》
而公立学校的同学,还在为温饱而担忧。
可以试想,倘若把优渥的教育条件给到这个孩子,他的未来也一定有所改变,甚至会在某个领域有所建树。
因为,教育可以塑造和成就任何一个孩子,富裕孩子如此,普通孩子更是如此。
这样看下来,《寄生虫》真正的伟大之处,不仅仅在于揭露了韩国阶层差距和真实社会,更在于导演给了普通家庭孩子一个靠谱的答案:
只有通过踏踏实实的读书、学习知识,才能成就自我,改变自我,其它任何坑蒙拐的办法都是行不通的。
最后,艾老师认为,之所以富贵有根,是因为富裕家庭、精英家庭更深谙一个道理:竞争社会从来都是优胜劣汰、“成王败寇”的,唯有严于律己、唯有教育才能让孩子立于不败之地。
因此,他们拼尽全力把孩子托举至更高段位,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和实力,为下一代开创一个更有保障的未来,这是作为每个父母、每个家族在正常合理不过的想法和行为。
而对于普通家庭来说,踌躇不前、怨天尤人皆不可取。正视阶层差距的存在,并且迎难而上,才是最美的竞争姿态。
同时更重要的是,一定要通过接受教育,通过读书、学习知识来争取更多的可能性。因为教育,是提升自己、缩小与别人差距的成本最低的途径,是通向更好层次最便捷的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