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恒璧是中国最早的药理学家之一,早年在药理学研究方面做了不少工作,晚年率先倡导数学药理研究。早在1925年、朱恒璧就在湘雅医学院讲授药理学,任药理学副教授。而后,相继在协和医学院、上海医学院以及浙江医学院从事药理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在协和医学院任职期间,陈克恢发掘麻黄素的研究工作对他启迪很大,使他认识到研究中药大有可为。于是,早在30年代初就与他人合作,致力于中药药理的研究,先后发表了《中国乌头(草乌头)之药理作用》、《闹羊花毒呕吐作用之地位》、《蚯蚓中之扩展支气管成分》、《麻黄素降压作用之反转机构》等论文。1939年,他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编著并出版了《药理学》教科书,其中专门写了《几种国药的研究》一章,介绍了延胡索、麻黄、当归、闹羊花、丹参、人参、洋金花等近20种中药的研究成果。这是由中国药理学家编著的第一本药理学教科书。 从50年代起,朱恒璧在深入探讨现代科学与医学的关系时,深感药理学与高等数学的关系日益密切,数学方法正在成为药理研究不可缺少的工具。1959年,他在研究抗血吸虫病药物时,首先运用数学方法对血锑浓度的动态变化作了初步的定量分析和处理,计算了半衰期、清除率等药物动力学指标。60年代,他已70高龄,仍孜孜不倦地钻研关于药理作用机制的受体学说,探讨统计力学、量子力学、量子生物化学在药理学中应用的前景,更进一步体会到药理学研究中运用数学方法能有效地揭示一系列药理学定量规律。1963年,他把自己的心得整理成《药理学中量的问题》一文,并在大连召开的全国生理科学学术会议上亲自宣读,指出:“药理学中许多问题,如药物的吸收、分布、排泄和代谢,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中毒的处理,药物剂量的调整,药剂的稳定,以及药物的检定等等,越来越多地用‘量’来处理。用‘量’来处理也就离不开动力学、热力学及统计学。”他着重论述了动力学、热力学及量子力学在药理学中应用的问题,并预言量子化学的发展将衍生出量子药理学。这是中国药理学家首次对数学药理(即定量药理)这一新兴研究方向所作的系统的论述。量子药理学已正式成为药理学的一个新分支,药物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已在中国得到普及。1982年,在黄山召开了全国首届数学药理学术会议,研讨了药理学中动力学的问题。与会的老专家、老教授回想起大连会议上朱恒璧的报告,无不赞叹他高瞻远瞩,认为这次会议正是他“数十年夙愿的实现”。大家一致推选他为全国数学药理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这是对他率先倡导定量药理研究的充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