妄想症状有轻有重,轻者可视为妄想型人格障碍,这类人通常表现为极度的感觉过敏;思想行为固执,自命不凡,对自身能力估计过高,往往言过其实;爱嫉妒,过多过高地要求别人,但从来不轻易信任别人的动机和愿望。持这种人格的人在家不能和睦,在外不能与朋友、同事相处融洽,别人只好对他敬而远之。 重者称妄想症,是一种精神病学诊断,指“抱有一个或多个非怪诞性的妄想,同时不存在任何其他精神病症状”。妄想症患者没有精神分裂症病史,也没有明显的幻视产生。但视具体种类的不同,可能出现触觉性和嗅觉性幻觉。对于妄想症的概念,曾使用偏执狂一词。比较常见的症状有:患者把实际与他无关的事情,认为与他本人有关系;患者夸大自己的财富、地位、能力、权利等,常见于躁狂症患者和精神分裂患者;患者在病态基础上产生了一种歪曲的爱情信念,通常是认为对方爱上了自己,常见于年青女性;还有的坚信自己受到迫害、欺、跟踪、下毒等,变得极度谨慎和处处防备,小小的轻侮可能就被病人放大,变成妄想的核心,时常将相关的人纳入自己妄想的世界中…… 实际上,那些恃才傲物的哲学家、艺术家、战争狂人或多或少都有某种妄想型人格障碍。典型的就有叔本华,他一生不相信任何人,落落寡合只爱慕自己,还患有严重的被害妄想症:他怕理发师为他刮脸时割断他的喉咙,就禁止理发师给他刮脸;他怕有人趁黑夜睡着谋害他,每天晚上都将一把手枪放在枕头底下。在柏林大学任教的时候,因为过于的自信,非要把自己的课程安排在与当时鼎鼎大名的黑格尔同时进行,结果只能面对台下空空的座位。 在文学史上,那位自封骑士的堂吉诃德是个不折不扣的重度妄想症患者,他的种种事迹成就了文学史上的佳话。而在现实生活中,天才和疯子其实也往往只有一线之隔。 电影角色分析 巴顿:为战争而生 (饰演者:乔治·C·斯科特,《巴顿将军》,导演:弗兰克林·斯凡那) 巴顿在开场的誓师大会上说:“美国人从来就喜欢打仗。真正的美国人热爱战场上的刀光剑影”,这不是为鼓舞士气的夸大其词,对视打仗为生命的铁血将军巴顿来说,这正是他心中固守的信念。极端信仰武力,性格异常暴躁,因此时常奉上疯狂之举:德国亨格尔战机俯冲扫射,他毫不躲闪,反倒迎着飞机破口大骂,同时叉开双腿以手枪对射;他无法容忍胆小,在伤兵营慰问,发现一个因“炸弹综合征”在此休养的“胆小鬼”,瞬间大发雷霆,一边咒骂,一边左右开弓扇他耳光,却仍不解气,干脆伸手去拔腰间的手枪,扬言:“不滚蛋,我一枪干掉你!”;战争临近结束,他站在疾驰的吉普车上,一边挥动手中的马鞭,一边告诉行军的士兵,“我要去柏林!我要亲手干掉他们。”这些行为都显示巴顿具有躁狂倾向,而这种人格最易出现夸大妄想,认为自己的行为可以改变人类或者整个世界,影片中的一幕可作印证:在与德军将领隆美尔的坦克师战斗之前,巴顿站在当年迦太基与罗马的古战场遗址上大发感慨,憧憬与隆美尔一对一决斗,以此判定战争胜负。德国人对他作出了最贴切的评价:他是个活在20世纪的16世纪骑士。而当战争结束,巴顿仍无法从战争狂热中走出,他在国际庆功会上竟公开宣称希望跟俄国人再打一仗,他这种“为了打仗而打仗的嗜好”在国内受到严厉抨击,最终让他在政治上栽了跟头。 阿黛尔·雨果:法国的杨丽娟 (伊莎贝尔·阿佳妮,《阿黛尔·雨果的故事》,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 根据法国文学巨匠维克多·雨果之女阿黛尔·雨果的真实经历改编,人物原型自然没有阿佳妮那样风姿卓越,但故事具有真实性毋庸置疑。 阿黛尔生为名人后代,注定隐藏在伟大父亲的光芒之下,由此,个性强烈的阿黛尔注定走上逃离之路,逃离父亲的巨大羽翼,以成就自我,除此,还有她著名的姐姐莱波尔黛——19岁新婚路上意外溺水身亡,丈夫投水殉情,成就了一段感天动地的爱情悲剧,也成为了父亲雨果所开创的浪漫主义文学的现实注解。这双重的圣洁和浪漫在阿黛尔的世界里投下浓重的阴影。于是,影片开场就看到一只小船载她驶向美洲大陆,为的是追随她爱慕的英国军官平松,平松英俊潇洒,但家境贫寒,却嗜赌成性,是个典型的冒险家,这等人显然为雨果这种名门望族不耻。却正符合阿黛尔反叛自身阶级,上演自我牺牲式伟大爱情的想象。尽管她根本不知道仅与自己有一夜欢情的平松对她是否有意,还是固执地要“从旧世界到新大陆,去与她的爱人结合”,并且自发感慨道:“一个年轻的姑娘,独自漂洋过海,从旧世界到新大陆,去和她的爱人结合。这件难以做到的事我将要完成了。” 由此开始了这场决绝又自取其辱的追逐。影片中阿黛尔始终在自欺欺人:平松有时是她青梅竹马的表兄,有时是他将出生的孩子的父亲,最后则成了她的丈夫。“我知道你不会忘记我,当一个像我这样的女人把她自己交给一个男人的时候,她就是他的妻子了。我不会再哭泣。每个人不能调换他的父亲、母亲和孩子,同样地也不能调换他的妻子和丈夫。我永远是你的妻子,直到死亡把我们分开。”而平松以“你不能太认真。我在遇见你之前就有女人,遇见你以后也有女人。我打算将来还有好多女人”应对她时,阿黛尔又把自己当成一个惨遭第三者插足的“不幸妻子”自怜起来,最后她竟自行其是,在房间中摆上平松的照片,为自己办了场一个人的婚礼。 结尾,衣衫褴褛的阿黛尔面对平松视若路人,她漠然地看了追上来大叫她名字的平松一眼,便置若罔闻地离去——平松对她已无意义可言,因为平松本就是她残缺内心世界的一个幻影。 3.卡洛:杀掉那些可怕的男人 (饰演者:凯瑟琳·德纳芙,《冷血惊魂》,导演:罗曼·波兰斯基) 卡洛从一开始就表现的眼神涣散,令人无法捕捉,她厌恶食物,也厌恶在盥洗室看到姐姐情人的洗漱用具,害怕与那位追求她的“高帅富”单独相处,半夜听到姐姐的叫床声让她极度不安,这一切都表明卡洛美丽的面庞下隐藏着混乱的内心。卡洛害怕一切,只有封闭的空间才能让她略感安全,当她来到室外,总是埋着头走路,因为街上男人们带有侵略性的目光和挑逗让她感到不安,在内心深处她有被目光强暴的恐惧感。姐姐跟情人去度假,独守空屋的卡洛精神愈发不正常,她开始做被侵犯的噩梦:入侵的男人破墙而入,把她压在身下强行进入她的身体。卡洛开始把墙壁当成堡垒,企图在封闭的空间里获得一丝安全感。而当出现墙壁中伸出男性双手的幻觉后,卡洛的内心进一步坍塌,在受虐的梦中,天花板砸了下来。最终她在这种被迫害妄想中走向彻底的疯狂。那些为她的美貌所着迷的男人也为她的恐惧付出了代价——先是那位爱上这位神秘姑娘的“高帅富”,后是那个前来收租的好色房东,在进入她的公寓后都没有能够活着出来。卡洛几乎是下意识地杀害了他们,也许只有这样做,才能让她深深恐慌的内心世界获得稍许平静。 4.安妮:作家的噩梦 (饰演者:凯西·贝茨,《危情十日》,导演:罗伯·莱纳) 护士安妮情绪极度不稳定,她易怒,也易于兴奋,第一次情绪上的急转是在看了作家保罗的初稿后,因不满故事的结局,之前一直和蔼的脸色顷刻间肿胀起来,音调也因此提高数倍,她大发脾气,在高亢的情绪推动下,认为自己是受上帝指派来引导保罗写作的,还认为自己理所当然应该成为保罗书中的人物,这是典型躁狂症下的夸大妄想,所以当她看到书稿中主人公死亡的结局时暴怒,逼迫保罗烧掉书稿,改写结局,并打断保罗的腿防他逃跑。而当她情绪低落时,则显得抑郁沮丧,过分贬低自己的价值,开始妄想自己的世界即将坍塌,并认为保罗会抛弃她,由此产生自杀和杀人的念头。而在间隙,她又表现的精神正常,照顾起被软禁的保罗来无微不至。安妮患有妄想症,同时又交织着躁狂症和抑郁症的不定时发作,最终,保罗和躁狂症发作的安妮一场厮杀后逃出生天。 5.伯蒂:坠落的鸟人 (饰演者:马修·莫丁,《鸟人》,导演:艾伦·帕克) 福柯在《疯癫与文明》第五章疯癫诸相中写道:“有些人自以为是野兽,便模仿野兽的声音和动作……”“鸟人”伯蒂就是如此,他从小爱鸟,爱看它们自由飞翔,对鸟的痴迷几乎占据了他生活的全部:他养了一大群鸟,还给自己做了一身鸟的衣裳,甚至常常赤身裸体睡在大笼子里,幻想自己就是一只鸟,具有典型的自闭和妄想症状。他梦想自己也能像鸟儿一样翱翔蓝天,为此可以放弃生命去研究如何飞翔,以至于你随时都会担心他从窗口一跃而下,他研究制作各种能飞的工具,最后给自己装上了一对大翅膀,兴致勃勃地跑去实验。越战爆发后,他应征入伍,目睹战争惨象,尤其是鸟群在炮火中的大量死亡,让他精神不堪负荷,彻底成为精神病人,妄想症也达到癫狂的地步:他不再跟任何人说话,体态模仿受伤的鸟儿,扭曲着蜷缩在监禁病房的角落里,不眠不休,日夜呆滞地凝视高高的天窗,头脑中出现的则是群鸟纷飞的幻象。 6.拉斯:妄想治愈自闭 (饰演者:瑞安·高斯林,《充气娃娃之恋》,导演:克雷格·吉勒斯佩) 拉斯的母亲在生他的时候难产死亡,父亲因此患上抑郁症,哥哥无法忍受家中的压抑,逃了出来,从此拉斯与父亲生活在一起,长年缺乏关爱和交流,拉斯长成了一个自闭内向的宅男,独自生活在车库中,没什么社交,也没什么朋友,一天,他突然跟哥哥格斯和嫂子说自己邀请了一位叫比恩卡的女朋友来家中作客,格斯夫妇又惊又喜,但当他们来到拉斯家中,目瞪口呆地发现比恩卡其实是个充气娃娃。但拉斯相信充气娃娃比恩卡就是与他陷入爱河的女朋友,就像心理医生说的那样,拉斯患上了妄想症,医生在治疗中发现,拉斯的病症根源是他相信只要跟女人在一起,女人就会因为难产而死亡。而拉斯获得了“玩偶女友”之后,反倒变得正常起来,他向心理医生介绍比恩卡时说:“她虽父母早亡,但仍很乐观,独自承担了一切。”显然,拉斯通过比恩卡表达了自己的内心。逐渐地,拉斯开始跟人握手,主动交流,参加聚会,甚至跟一个女同事产生了感情。当然,比恩卡无法帮助拉斯走向正常生活,在心理医生和小镇居民的帮助下,拉斯相信比恩卡患上重病失去了意识,最终病亡下葬,从此拉斯开始勇敢面对自己在现实世界真正喜爱的姑娘。拉斯的妄想症竟然最终治愈了他的心灵创伤。 7.贞德:对圣女的精神分析 (饰演者:米拉·乔沃维奇,《圣女贞德》,导演:吕克·贝松) 在吕克·贝松版本的《圣女贞德》中,导演将贞德诠释成一位具有幻觉与妄想症状的精神分裂患者,不仅能听到上帝的指示,见到上帝的容貌,还自认被上帝选中,要完成带领法国度过危难的神圣任务。中古世纪的人们由於不懂精神医学,常把这些怪异想法与奇特知觉归诸邪灵附身,或信仰不够虔诚所致。他们除了用宗教仪式驱邪外,还经常用尽各种残忍手段,如火烧水淹等来折磨患者,企图赶走邪灵。圣女贞德就在这样的环境下,被当作女巫给活活烧死。 片中贞德的妄想症程度已经到了精神分裂的地步。而贞德若活在现代,她可以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减轻知觉变异症状,如此一来,幻听和幻觉将会消失,内心折磨也将大幅减少。据称:“通常患者服用药物数周後,现实感会逐渐恢复,被害、夸大、色情、宗教、嫉妒、身体等各种妄想症状,会慢慢减轻趋缓,但若不服药,患者通常会持续陷在妄想中,分不清真假,落入痛苦深渊。”比如贞德入狱后即产生一个奇怪神父的幻觉,且每天与此神父对话,以探究自身妄想的真实性。神父说:“你只看到你想要看到的东西”,并举出各种可能性,说明贞德幻想中野地里的那把剑,根本不是什么神谕,但贞德不愿意放弃这些妄想,内心陷于挣扎和痛苦无法自拔。 为妄想症患者做心理治疗时,医生通常不能直接驳斥患者的妄想,因为太过强烈的驳斥会破坏治疗关系的和谐,且患者可能因为妄想被摧毁,而必须承受另一种痛苦。因此,“患者若有幻觉、妄想症状,一定要谨慎处理,不可贸然与患者辩驳这些症状的真实性,只有敦促他持续就医并配合用药,才是明智之举。” 彼得潘综合症 成年人行事带孩子气,渴望回归到孩子世界,发展到极端就会沉溺于幻想,拒绝长大。患有该综合症者,习惯随心所欲,在职场或人际互动上易受挫,凡事格格不入,换工作如家常便饭。即使成家立业,事不关己的特质也常让配偶负担沉重,仿佛在照顾另一个孩子。 伊莎贝拉、雷奥:以自我毁灭拒绝长大 (饰演者:伊娃·格林;路易斯·加瑞尔,《戏梦巴黎》,导演:贝纳尔多·贝托鲁奇) 伊莎贝拉和雷奥邀请同道中人影迷马修进入他们与世隔绝的公寓,昼夜谈论、表演、电影。玩表演电影场景让对方猜的游戏,雷奥输了,伊莎贝拉要求他当着他们的面手淫;马修输了,雷奥要求他和伊莎贝拉当着他的面做爱。这对双胞胎兄妹每时每刻都在 一起,看电影,刷牙,洗澡,晚上赤身裸体睡在一起,像当初在子宫中那样。他们因对方和他人做爱而痛苦。他们选了马修做共同情人。他们和马修在浴缸中共浴。沉浸在自己的小伊甸园里想象革命,毫无谋生能力。钱花完了,吃的所剩无几,伊莎贝拉做了一盘烤焦的食物根本无法下咽,雷奥只能去翻垃圾箱。父母归家看到三个赤身裸体的孩子躺在一起,留下支票后悄然离去,自己的世界被打破,伊莎贝拉毫不迟疑打开煤气要自杀。他们被街上的游行惊醒冲下楼去。雷奥要拿汽油瓶攻击警察,马修反对暴力,伊莎贝拉丝毫不顾他的劝阻,毫不犹豫跟着雷奥冲进燃烧的队伍,在长大之前解决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