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记载的是有关转基因的一些报道,说明了公众对带转基因的不客观。所谓的动物异常事件美国的专利记录显示,中国大量种植的玉米种子“先玉335”的父本PH4CV的类别编号指示为转基因农作物,“如果是这样的话,山西、吉林等地的各种动物异常反应就有了比较合理的解释”“有专家告诉记者,先玉335在2004年正式推广,之前转基因也在不同地区推广。转基因棉的棉籽饼也是本地区家畜的添加饲料,2006年开始普及。5~6年的时间,老鼠可以传递20代以上,猪可以传3代,而这个时长仅为人的生命周期的十分之一,因此,老鼠表现突出,人却不会出现严重的反应。”1、消失的大老鼠。在这个有300多户的村庄做过一番调查后,刘旻了解到的情况大同小异:大老鼠基本绝迹,只有一些小老鼠。刘旻还发现,即使是小老鼠,也是呆头呆脑,看上去还不会分辨方向,“我曾看到狗轻易逮住过这些小老鼠”。2、猪的肚子里都是水。母猪产子少了,不育、假育、流产的情况比较多。张健红养了快十年猪,他说,以前他家养的20多头母猪,一窝猪最多能生16只,从来没有低过10只的。不久前他发现母猪生的小猪越来越少。苏家村的养猪户陈红军也遇到了类似的情况。由于出现了死胎、流产的现象较多,让他至少损失了1/3的小猪。演武村另一位养猪户称,他曾把一头母猪卖到屠宰场,屠宰场的人告诉他,这头猪的卵巢里都是水。而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这些出现异常的动物,也几乎都吃过棉籽饼 和一种玉米——先玉335。记者在弓棚镇新农村9村采访时,发现了一家母猪没有出现异常的养殖户。她从开始养母猪,一直保持十几头的规模,她称家里的母猪一般都有12头的产子率。记者特地问到了猪的饲料问题,这位养殖户介绍,她喂的是自家种的玉米,主要是国产的“信誉1”,她没有种过先玉335。而在晋中地区收购玉米的老张介绍,他到乌金山镇神堂沟村收玉米时,打开囤积玉米的囤子,意外地发现了10只大老鼠。他已经好几年没有看到大老鼠出囤的景象了。而那户人家种植的是普通玉米。该村距离晋中20多公里,处于丘陵山区,先玉335在该村的种植面积只有5%左右。但经农业部门专家现场勘察,山西和吉林并没有种植转基因玉米,而且“先玉335”也不是转基因品种。根据当地村民描述,当地老鼠数量较于往年确有所减少,可能是由于吉林省榆树市和山西省晋中市多年禁用剧毒鼠药,致使老鼠天敌增加;农户粮仓多使用水泥地板,使老鼠不易打洞造成;而且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太原作为北京备用机场,曾经做过集中灭鼠措施。 现象,巴西坚果事件巴西坚果(Bertholletia excelsa)中有一种富含甲硫氨酸和半胱氨酸的蛋白质2S albumin。为提高大豆的营养品质,1994年1月,美国先锋(Pioneer)种子公司的科研人员尝试了将巴西坚果中编码蛋白质2S albumin的基因转入大豆中(文章摘要发表于《细胞生物化学杂志》Journal of Cellular Biochemistry,1994,Suppl 18A: 78)。但是,他们意识到一些人对巴西坚果有过敏反应,随即对转入编码蛋白质2S albumin的基因的大豆进行了测试,发现对巴西坚果过敏的人同样会对这种大豆过敏,蛋白质2S albumin可能正是巴西坚果中的主要过敏原(研究结果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1996,334:688-692 )。于是先锋种子公司取消了这项研究计划。此事却被说成是“转基因大豆引起食物过敏”。“巴西坚果事件”也是迄今所发现的唯一因过敏而未被商业化的转基因食品案例。其实,国际上已有关于产生过敏反应的食品及其有关基因的清单。在研究转基因作物时,研究人员首先不能采用这些过敏性食品的基因;对转基因作物制造的新蛋白质,需对其化学成分和结构与已知500多种过敏原作对比,如果具有相似性,也将会被放弃;另外,对外源基因形成的新蛋白要进行消化速度检测,如果不能快速地被消化,也不能供食用。普斯泰事件“普斯泰(Pusztai)”事件,被认为是引爆转基因农作物安全性激辩的舆论转折点。1998年秋天,苏格兰Rowett研究所的科学家阿帕得·普斯泰(Arpad Pusztai)通过电视台发表讲话,称他在实验中用转雪花莲凝集素基因的马铃薯喂食大鼠,随后,大鼠“体重和器官重量严重减轻,免疫系统受到破坏”。此言一出,即引起国际轰动,在绿色和平等环保NGO的推动下,欧洲掀起反转基因食物热潮。普斯泰的实验遭到了质疑。据称,他是在尚未完成实验,并且没有发表数据的情况下,就贸然通过媒体向公众传播其结论的。他研究的转基因土豆是由他自己构建的,在当时根本没有上市的可能,不存在宣传实验的任何紧迫性。英国皇家学会对“普斯泰事件”高度重视,组织专家对该实验展开同行评审。1999年5月,评审报告指出普斯泰的实验包含6方面的失误和缺陷:不能确定转基因与非转基因马铃薯的化学成分有差异;对食用转基因马铃薯的大鼠,未补充蛋白质以防止饥饿;供实验用的动物数量少,饲喂几种不同的食物,且都不是大鼠的标准食物,欠缺统计学意义;实验设计差,未作双盲测定;统计方法不当;实验结果无一致性。随后Rowett研究所宣布普斯泰提前退休,并不再对其言论负责。转基因玉米事件法国分子内分泌学家Seralini及其同事在2009年第7期《国际生物科学学报》上发表文章,讨论给老鼠喂食三种孟山都(Monsanto)公司转基因玉米的实验和分析结论。文中指出,老鼠在食用转基因玉米三个月后,其肝脏、肾脏和心脏功能均受到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早在2007年,Seralini及其同事就曾对孟山都公司转基因玉米的原始实验数据作过统计分析(文章发表于《环境污染与毒物学文献》Archives of Environmental Contamination and Toxicology,2007,52: 596-602),得出过与2009年那篇论文类似的结论。来自美国、德国、英国和加拿大的6位毒理学及统计学专家组成同行评议组,对Seralini等人及孟山都公司的研究展开复审和评价,并在《食品与化学品毒理学》上发表评价结果。专家评议组认为,Seralini等人对孟山都公司原始实验数据的重新分析,没有产生有意义的新数据来表明转基因玉米在三个月的老鼠喂食研究中导致了不良副作用。2007年,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兽医学教授约尔根·泽特克(Juergen Zentek)领导的研究小组,对孟山都公司研发的抗除草剂转基因玉米NK603和转基因Bt抗虫玉米MON810的杂交品种进行了动物实验。在经过长达20周的观察之后,泽特克发现转基因玉米对老鼠的生殖能力存有潜在危险。两位被国际同行认可的专家(Drs. John DeSesso和James Lamb)事后专门审查及评议了泽特克博士的研究,并独立地发表申明,认定其中存在严重错误和缺陷,该研究并不能支持任何关于食用转基因玉米MON810和NK603可能对生殖产生不良影响的结论。孟山都公司的一名科学家在审查时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资料显示,泽特克教授研究中所涉及的两个转基因玉米品种被世界上20余家监管部门认定为是安全的。泽特克具有缺陷的研究造成了对转基因玉米安全性的判断失误,而其研究结果的迅速、广泛传播,则可能造成了公众对转基因作物的误解。帝王蝶事件1999年5月,康奈尔大学昆虫学教授洛希(Losey)在Nature杂志发表文章,称其用拌有转基因抗虫玉米花粉的马利筋杂草叶片饲喂帝王蝶幼虫,发现这些幼虫生长缓慢,并且死亡率高达44%。洛希认为这一结果表明抗虫转基因作物同样对非目标昆虫产生威胁。不久之后,美国环境保护局(EPA)组织昆虫专家对帝王蝶问题展开专题研究。结论认为转基因抗虫玉米花粉在田间对帝王蝶并无威胁,原因是:(1)玉米花粉大而重,因此扩散不远。在田间,距玉米田5米远的马利筋杂草上,每平方厘米草叶上只发现有一粒玉米花粉。(2)帝王蝶通常不吃玉米花粉,它们在玉米散粉之后才会大量产卵。(3)在所调查的美国中西部田间,转抗虫基因玉米地占总玉米地面积的25%,但田间帝王蝶数量却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