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立枯丝核菌是由立枯丝核菌引起的一种病害,严重影响了棉花的生长和生产,给农民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农民应采取措施做好防控工作。那么,农民应该如何控制棉花枯萎病呢?
棉花枯萎病病原菌
立枯丝核菌AG-4的菌丝融合群属于半翅目亚门真菌。据报道,AG-5、AG-1-IA等少数融合菌也能感染并致病,但不致造成死苗。AG-4寄主范围广,致病性强,不仅侵染棉花,还侵染水稻、小麦、玉米、花生、芝麻等。实验中,立枯丝核菌和立枯丝核菌分别接种在小麦和棉花幼苗上,互不侵染,其他寄主上AG-4与棉花幼苗的关系有待进一步阐明。该菌株为黄瓜木霉,属于担子菌亚门。
棉花枯萎病的分布及危害
棉花苗期立枯病,俗称根腐病和黑根病,是棉花苗期的主要病害之一,属于世界性病害,也是一种历史性的棉花苗期病害。在我国棉区广泛发生,造成危害。黄河流域是重疾,也是新疆棉区的主要病害,长江流域不太严重。全国的发病率从5%到40%不等。在重疾年,某些地区的发病率可超过50%,可导致棉花幼苗成片死亡,往往造成缺苗断垄,甚至在重疾年造成种子破坏。病原菌宿主范围很广,不仅危害棉花,还感染高粱、谷子、玉米、马铃薯、红麻、大豆、花生、茄子、甜菜、森林等200多种植物,常对茄科、豆科、石竹科、苋科、十字花科作物造成较大危害。
棉花枯萎病的田间表现
立枯丝核菌的初次侵染主要来源于土壤,带菌种子也可被侵染。棉花幼苗出土前,立枯丝核菌可侵染幼根和幼芽,造成种子和芽腐烂。棉花幼苗在叶期最容易生病。如果棉苗出土后一个月内土壤温度继续保持在15℃左右,或者遇到寒流、低温、阴雨天气,就会发生严重的枯萎病,导致棉苗死亡。如果是采花前低温多雨,棉铃会受损,病菌会侵入种子,成为明年的初始传染源。在雨季,处于萌芽和开花阶段的棉花植株也可能遭受枯萎病,茎基部有暗褐色斑点。表皮腐烂后,里面的木质纤维暴露出来,严重断裂而死亡。患病部位有时是肿瘤性的。播种早,温度低,棉花发芽出苗慢,侵染时间长,病害严重。多年连作的棉田病重。地势低、排水不畅、粘性土重的棉田病重。
棉花立枯丝核菌的防治措施
选择良种,适时播种。根据农业气候条件,选择合适的播种时间,提高播种质量,有利于促进棉花幼苗快速出土,健康生长,增强抗病能力。
加强培育和管理
合理轮作,深耕改良土壤,与禾本科作物轮作3 ~ 5年,可减少土壤中病原菌的积累,减轻病害。此外,将棉田的枯枝落叶与病菌、害虫一起转入下层土壤,对防治苗期病害也有一定效果。适时播种、育苗、移栽。在不错过农时的前提下,适时播种,移栽秧苗,可以缓解病情。棉田施足基肥、合理追肥、增施有机肥,可促进棉花幼苗生长,提高抗病能力,抑制病原菌感染。加强现场管理。出苗后应提早进行耕作,一般70%左右的幼苗应翻耕疏松,以提高土壤温度,降低土壤湿度,使土壤疏松,通风良好,有利于棉花幼苗根系发育,抑制根系病害。雨天及时开沟排水,防止污渍。加强病虫害防治,及时间苗,火烧病苗和死苗,以减少病菌在田间的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