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雅克·拉康 (Jacques Lacan,1901-1981),当代法国著名精神分析学家,“自弗洛伊德以来最具争议性的精神分析学家”。他著述丰富,见解独到,影响遍及(后)结构主义、文学批评、哲学、电影研究等领域。 1901年4月13日,雅克-玛丽·爱弥尔·拉康出生于巴黎一个中产阶级天主教家庭。他的父系曾是巴黎西南部奥尔良地区著名的食用醋生产商,到父亲这里生意移到巴黎;他的母亲出生于巴黎的一个金匠家庭,拉康是他们的长子,还有一个妹妹和弟弟。 他早年进入天主教会学校斯坦尼斯拉斯中学读书,爱上哲学,中学就开始阅读斯宾诺莎的伦理学著作,成为“无神论者”。日后对体制和权威的反叛初见端倪。 拉康中学毕业进入巴黎大学医学院学习精神病学。因接触超现实主义、1931年阅读弗洛伊德著作,他改变了自己的研究方向。 1900年弗洛伊德《释梦》出版,精神分析学正式诞生。1902年,维也纳“星期三心理学社”成立,每周三在弗洛伊德家里讨论精神分析的技术和理论问题,开始时包括弗洛伊德在内只有5人,追随者逐渐增加。1910年, 国际精神分析协会 (International Psychoanalytical Association,IPA)成立。法国的精神病学明确反精神分析,直到1926年,玛丽·波拿马、鲁道夫·洛文斯坦因等人成立 巴黎精神分析学会 (Paris Psychoanalytic Society,SPP),学会是国际协会的地方分会。 1932年6月,拉康开始定期接受洛文斯坦因的分析,分析持续了六年之久。 1932年9月,拉康完成博士论文答辩,论文题目为《论妄想性精神病及其与人格的关系》,其大半篇幅是埃梅病例的分析。1931年,埃梅生活受挫,预谋刺杀素不相识的巴黎女明星Z夫人。拉康依据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和自我理论,解释说埃梅将理想形象投射到Z夫人身上,使其扮演迫害者的角色,然后对其施以猛烈的攻击,这样,“她就回避了面对自己悲惨的现实,否认了现实的对象,从而保护了自己的理想形象”。埃梅的妄想症是“自罚妄想症”,攻击Z夫人使她成为罪犯,也攻击了自己。 拉康女弟子鲁迪奈斯科在本源意义上定位拉康和埃梅的关系: 1934年1月,拉康与玛丽-路易斯·布隆汀结婚。5月,开始从事分析师工作。11月,加入巴黎精神分析学会。 1934年至1937年间,拉康参加了亚历山大·科耶夫在巴黎举办的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研讨班,这让他找到了重述弗洛伊德理论的新角度。 1936年8月,拉康出席国际精神分析协会在捷克马里安巴德的第十四届年会,在会上作关于《镜像阶段》的发言,因为超时,发言被会议主席欧内斯特·琼斯打断。对于此事,拉康一生耿耿于怀。结果他没有向大会提交论文提要,这篇论文缺席了。 1937年1月,拉康和布隆汀第一个孩子卡洛琳出生。1938年底,他与好友乔治·巴塔耶之妻、电影明星西尔维娅·马克勒斯发生恋情。 1941年7月,西尔维娅生下拉康的女儿,取名朱迪丝,但父姓随巴塔耶。同年12月,拉康与布隆汀离婚。而西尔维娅与巴塔耶的婚姻关系1946年才正式解除。1953年,拉康才与西尔维娅正式结婚。 (1939年9月1日,德国进军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9月23日,流亡英国的弗洛伊德逝世。1945年9月2日,日本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1949年7月,拉康出席苏黎世第十六届国际精神分析大会,提交论文《镜像阶段作为精神分析经验中揭示的“我”的功能构型》,这一论文是对1936年版本的重新阐释。这一次,他得以完整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发言没有被打断。此时,国际精神分析运动的中心移到美国,自我心理学成为主流学派,代表人物安娜·弗洛伊德、海因兹·哈特曼、恩斯特·克里斯、洛文斯坦因。 巴黎精神分析学会内部矛盾重重,硝烟弥漫:关于业余分析师(非医学出身)的实践资格问题,争论时有发生;萨卡·纳什特1949年当选主席后,立即改革学会建制,独揽大权;而拉康的“弹性时间会谈”违背国际上通行的技术规则,饱受争议。 1953年1月20日,拉康当选巴黎精神分析学会主席。6月16日被弹劾,宣布退出巴黎精神分析学会,并加入了丹尼尔·拉加什、弗朗索瓦·多尔多等人成立的 法国精神分析学会 (Association Psychanalytique de France,APF)。 与巴黎精神分析学会的决裂成就了拉康事业中的第一次辉煌。 1953年7月8日,他在法国精神分析学会第一次科学会议上作题为《象征界、想象界和实在界》,第一次阐述他的“三界理论”,并第一次提出“回到弗洛伊德”的口号。 所谓回到弗洛伊德,“回到弗洛伊德的意义,就是向弗洛伊德的意义的返回”。拉康认为,自我心理学片面理解弗洛伊德,将精神分析带入了黑暗的深渊。关于自我概念,弗洛伊德有两种不同的观点: 自我心理学修正了“现实的自我”,认为自我并非本我的产物,而是和本我一样原始,也是从一种“未分化的基质”中分化出来的。自我心理学视自我为一种防御机能和整合功能,是一个“没有冲突的领域”(哈特曼),并且把坚固自我的防御功能和适应现实的能力视为精神分析治疗的根本目标。 拉康继承了“自恋的自我”,认为自我是依赖于异己的镜像而产生的,自我的所谓自主性其实是镜像认同的产物,而这个认同本质上是一种误认,自我根本上是一个他人。因而分析的目标根本在于让主体穿越自我的幻想,直视自己的欲望的真相,在语言的秩序中辨认出主体的位置。 可以说,“回到弗洛伊德”有着政治图谋,体现了福柯所说的“话语即权力”。 同年9月26-27日,拉康在罗马的国际罗曼语精神分析学家大会上作题为《言语和语言在精神分析学中的功能和范围》的学术报告,俗称《罗马报告》,为自己的弹性时间会谈作理论辩护。 11月18日,他在圣安娜医院开始了他著名的研讨班,研讨班定在每年12月至次年6月的每周三举行,以纪念弗洛伊德的“星期三心理学社”。圣安娜医院时期,拉康采取科耶夫阅读黑格尔的模式,挪用索绪尔、雅各布森的理论,对弗洛伊德的文本进行了创造性重读。 然而,国际精神分析协会并不承认法国精神分析学会,法国唯一被承认的是巴黎精神分析学会。脱离巴黎学会,也就脱离了国际协会。国际协会可以容忍理论上的创新和分歧,甚至可以容忍由此而导致的分裂,但绝不容忍技术上的擅自背离,国际协会的技术规则乃是维系这个帝国统一的一个象征。拉康的“短时会谈”技术成了法国学会申请加入国际协会的一大障碍。 1963年10月13日,法国精神分析学会迫于压力,将拉康从培训分析师名单上除名。 1964年1月15日,第11期研讨班易地巴黎高师开讲,题目为《精神分析学的四个基本概念》。自此,拉康在回归的名义下走向了对弗洛伊德的“超越”,以自己的概念和逻辑来挖掘弗洛伊德理论中所没有言及或未能言尽的东西,并对圣安娜医院时期的古典拉康进行了重新阐释。 同年6月21日,拉康宣布“只身一人”创立法国精神分析学派,三个月后更名为 巴黎弗洛伊德学派 (École Freudienne de Paris,EEP)。法国精神分析运动迎来了第二次分裂。 与法国精神分析学会的决裂再次将拉康的事业推向巅峰。 1966年11月,长达900多页的《文集》出版,拉康社会声誉大为提高。《文集》收录了拉康写于1936-1965年的各类文章28篇,但没有完全依照时间顺序排列,而是采用了回溯性的建构方式。拉康坚信自己早在30年代就“已然”是一个成熟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理论家。以《镜像阶段》为例,因1936年的文字稿遗失,拉康便将1949的版本放在1936年的位置,以“历史伪装”的方式让自己的思想系统化,让自己的理论呈现出早熟的征兆。 历史惊人地相似。1967年,拉康在学派提出“通关”程序,改革精神分析培训方式,引发了诸多不满。1969年1月底,皮埃尔、瓦拉布热加、奥拉格尼埃等人退出学派,成立“第四小组”,又称 “法语精神分析组织” ,是为法国精神分析运动第三次分裂。三次分裂的焦点都集中在精神分析的培训问题上,只是这一次,拉康不再是受到驱逐的一方。 1968年,巴黎五月风暴之后,精神分析成为社会现象。巴黎第八大学,即文森大学成立,福柯成为哲学系主任,哲学系下面另设精神分析学系,这在法国大学建制史、精神分析学史上前所未有,其系主任为在拉康学派受到冷落的勒克莱尔,老师全部来自拉康学派(法国学会、巴黎学会的许多分析家到了巴黎第七和第五大学,但两所大学没有单独的精神分析学系)。 1969年3月,巴黎高师对拉康下逐客令。11月26日,17期研讨班移师先贤祠对面的法学院,研讨班时间改为每个月的第2、3个周三,但后来这个惯例没有严格遵守。这一时期,拉康径直以“回到拉康”作为目标去完成对弗洛伊德的“超越”。 1972年, 雅克-阿兰·米勒 开始替拉康整理出版研讨班讲演。米勒原为巴黎高师哲学系学生,因激进表述阅读拉康不必参考弗洛伊德而受到赏识,他曾替《文集》编写“索引”,1966年同朱迪丝结婚,成了拉康的乘龙快婿。1974年,已经是文森大学精神分析学系副主任的米勒提倡改组,攫取了领导权,拉康成为精神分析学系科学委员会主任。 米勒在拉康的纵容和支持下专权,在学派内部引起了极大不满,建制大厦摇摇欲坠。结构主义已成明日黄花,拉康也成了前浪,受到学派外部的攻击。 内外交困之下,1980年1月5日,拉康在致学派成员的公开信中宣布解散“巴黎弗洛伊德学派”。2月21日,向想要继续追随他的人宣布他将创立“弗洛伊德事业”。10月22日,“弗洛伊德事业”正式创立,米勒成为钦定的接班人。 1981年6月,埃梅去世,她就像一根阿里阿德涅之线,串联着作为精神分析学家拉康的命运开始和终结的两个端点。9月9日,星期三,拉康逝世,最后一句话是:“我很固执……我正在消失”。 1 吴琼:《雅克·拉康,阅读你的症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 肖恩·霍默:《导读拉康》,李新雨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14
了解精神障碍病人出院后服药情况,探讨实施健康教育对提高精神障碍病人出院后服药依从性的影响方法 对124例精神障碍病人在住院期间进行精神疾病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采用电话回访出院后服药情况。结果 首次与4次及以上住院者出院后服药依从性最低。 结论 加强健康教育对提高精神障碍病人出院后依从性有促进作用,维持治疗中应重视家属的监护作用,以便有利于进行科学的家庭管理,保持维持治疗的有效性。 健康教育;服药依从性;电话回访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生活节奏加快,人们面临着日益激烈的竞争与各挑战,社会心理因素与生活方式相关疾病明显增,精神疾病已不仅是公共卫生问题,而且也是社会问题。许多精神疾病由于病因未明,没有特效治疗方法,只能依靠长期服药控制病情。因病程迁延,易复发、致残率高,病人及家属往往对治疗失去信心,在出院后形成停药、复发、再治疗又停药的恶性循环,给人、家庭、社会造成了巨的经济负担。因而加强健康教育,提高精神障碍病人出院后服药的依从性,维持治疗是预防复发、防止残疾、促进康复的有效方法。本文对2008年10月-2009年10月对上海市金山区精神卫生中心出院病人服药情况进行电话回访,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 选择2008年10月-2009年10月出院的本市户籍病人124例,男59例,女65例;年龄14~86岁,平均(±)岁。根据CCMD-3诊断标准,精神分裂症89 例,心境障碍9例,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5例,其他精神障碍21 例。经治疗后临床出院治愈18例,显效59 例,进步41 例,无变化6例。文化程度:大学5 例,高中及大专14例,初中48 例,小学及以下39例,文盲28 例。住院次:首次14例,2次38 例,3次34例,4次及以上38例。 方法 在住院期间对病人进行精神疾病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包括抗精神疾病药物名称、作用、不良反应及其处理,维持治疗的目的、方法等内容,采用口头宣教、黑板报、健康园地等形式,出院时对家属进行服药重要性与必要性强化宣教。在出院后1月末对受试对象进行电话回访,了解服药情况。2 结果 首次与4次及以上住院病人出院后服药比例显著低于2、3次住院病人 见表1。表1 精神障碍病人住院次数与出院后服药情况 病人不同的文化程度对服药情况无明显的影响 见表2。表2 文化程度与服药情况 相比其他病种,精神分裂症病人在出院后近个月的停药比例并不高 见表3。表3 病种与服药情况3 讨论 把服药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作提高依从性健康宣教的主要内容 由于对精神疾病的严重性认识不足,本调查显示首次住院病人出院后停服药物比例较高。首发病人一般年纪较轻、病程较短、社会功能缺陷程度相对较轻,维持治疗对病人的预后有着深远的影响。在住院期间重点将抗精神疾病药物作用、不良反应及其处理,维持治疗的目的、方法对病人及家属进行讲解,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与必要性,坚持维持治疗。在电话回访时耐心解答病人与家属的提问,提供心理支持。药物治疗依从性在精神疾病治疗中一直是一个棘手的问题。随着住院次数的增加,患病时间的延长,许多病人及家属逐渐失去信心,本调查显示,4次及以上住院者出院后近一个月停药比例较高。与张数深在2005年的调查一致[1]。目病人出院后大多以家庭管理为主,家庭监护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病人依从性是否有效。除了呼吁社会多关注这些弱势群体外,在住院期间向病人及家属定期讲授精神卫生知识,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为患者康复创造适宜的环境,帮助家庭成员面对现实,端正对疾病的态度,消除影响康复的不良因素,增加患者、家属、医务人员之间的沟通,改善家庭关系与医患关系,促进患者家庭功能与社会功能的恢复与重建。 健康宣教对刚出院后依从性有促进作用,但需加强出院后的继续健康宣教 刚出院的病人服药的依从性是,明显高于2005年6月上海市闵行区在册精神病人调查未维持治疗率[2]。表明住院期间的健康教育能使病人与家属认识到出院期间服药的重要性。但随着病人出院时间的延长,病人对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依从性逐渐降低。同时病人的就医条件、监护人状况等都可能影响药物依从性,从而导致出院期间依从性不良。据统计,有82%的病人在5年内复发,而坚持治疗的病人复发率仅16%[3]。因此,积极开展各种出院后的继续治疗健康宣教,促进病人维持治疗,降低复发率有一定作用。通过健康宣教,使病人及家属在得到科学指导的同时也得到人性化的理解、关怀与尊重,尤其对病人家属,减少病耻感,增加防病治病知识,提高病人在出院期间维持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精神病是指一个人在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方面有着明显的障碍,从而表现出与正常人不一样的行为。这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精神病学术论文的内容,供大家参考!
摘 要:本文从精神病的症状表现中,以及从精神 分析 的角度列举了一个对精神病的 临床 心理 治疗 的个案,探讨了对精神病的心理治疗的可能性。同时分析了对于精神病患者来说如何来读破、拆散他的精神病性的逻辑的欲望世界。精神分析学家和精神病专家经常发现在妄想狂中存在在父性和父子关系的主题。拉康认为某些能唤起主体的父性的情况是导致精神病发作的催化剂,此时主体遇到的是一个空洞、一个空白。
关键词:精神病;精神分析;心理治疗
一、精神病症状和表现
精神病是指在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方面有明显障碍,致使患者歪曲地反映现实,不能适应正常的生活,具有危害自身和 社会 的行为者, 医学上又称重性精神障碍。患者一般不能正确认识疾病,缺乏现实批判能力。在国外一般医学字典上认为精神病应包括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综合症和“功能性”精神病,而功能性精神病又包括精神分裂、心境障碍、偏执性精神障碍、精神病性抑郁等。精神活动是大脑生理功能的具体表现,当大脑功能异常时,临床上表现为异常的精神活动,精神症状是异常的精神活动。由于人的个体差异很大,至今还没有特异的实验室检查精神活动异常的生物学指标。通常判断精神活动是否正常,需要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进行比较,同时还要分析是否由客观原因造成等各种愿意进行评估。因此临床上患者的精神症状常常是一症状群、综合征的形式出现。综合征是指一组症状或特征,可在疾病的某一阶段表现出来,是精神病临床 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常见的综合征有幻觉妄想综合征、情感综合征、紧张综合征、遗忘综合征、易人综合征、虚无妄想综合征和Ganser综合征等。症状是患者求助的主观体验,如心慌等;体征是客观存在的外在表现。综合征是疾病所特有的一组症状和体征的组合。发现精神症状后,应判断此精神症状是原发的还是继发的,而从心 理学 角度,原发症状直接与精神病理过程有关,继发的症状是对原发症状的一个反应。所以,在对精神病症状和表现进行评估之后,在临床工作中可以在药物的治疗基础之上,对精神病心理分析工作的可能性进行探讨,从而使患者可以在真实的世界里发现其缺失的意义,下面从一个个案来对精神病进行精神分析的可能性的探讨。
二、
弗洛伊德在阅读斯瑞伯《一个精神病的回忆》一文中,提出了力比多的投注和精神病的关系。并在《自恋 问题 引论》中,分析了自恋型力比多的投注和现实的问题。1942年,弗洛伊德在《精神官能症和精神错乱中的现实的丧失》中,指出问题不是现实的丧失,而是取代了现实的那个力量。但是,拉康却在弗洛伊德成就的宫殿里,对此提出了疑问,从而从结构和逻辑的层面上提出了《论精神错论的一切可能疗法的一个先决问题》。在那里,根本没有父亲的名字。弗洛伊德曾在许多场合指出,肯定存在一种偏执狂所特有的压抑和自我克制。拉康从弗洛伊德的著作中借用了一个术语来命名这种机制:排斥,它表明了对所涉及元素的彻底排斥。因此,这个元素就只能在真实中而不是在符号中返回了,例如,以幻觉的形式。拉康指出,在精神病中,存在在一种对父亲名字的排斥:它不是因为受到压制,而是完全抹杀了——某些能唤起主体的父姓观念的情况是导致精神病发作的催化剂。例如。当一个女人分娩之后从别人手里接过婴儿,还有一个男人成为父亲等,这些情况都会向父姓象征的领域发出呼唤,然而不幸的是那里一无所有,主题遇到的是一个空洞、一个空白。于是,精神病早期常有的“世界末日”之感也就随之产生了。主体面临的是能指的缺乏,即父亲名字的缺乏,随之而来的是意义的缺乏。按照拉康的说法,精神妄想症的患者试图在由于父亲名字的缺位而形成的空洞指出填补上丢失的意义。也就是说,要给世界赋予意义。例如,精神病患者会认为“今天是阴天,是一个外星人密谋控制天气”,换句话说,妄想症患者认为世界之所以充满危险,恰恰是因为缺乏一些基础的意义来使之规范条理。分析 经验 的真理表明,向主体提出的问题并不是体现为他在自我中引起的焦虑,这是他的伴随物中的一个成分。这个问题是个表达清楚的问题:“我在那里是什么?”这个问题关系到他的性别以及他在存在中的偶然性,也就是说,一方面他是男的,或可能是女的:另一方面,他可以不失,两者演化其奥秘,把它系结在生殖和死亡的象征中。存在的问题包含了主体,支撑着主体,侵入了主体,甚至将主体撕碎,在分析中遇到的紧张、悬念、幻想等都表明这个情况,然而正是这些现象是 组织在这个话语中,它们才确定了症状,才可被解读,才能在被解读之后得到解决。三、对一个爱僵尸的精神病少女的精神 分析
患者是一个16岁的女孩,现在读高一, 学习 较好。精神病学的诊断是精神分裂症。该女孩在初中开始就怀疑自己的心事自己没有说就被别人知道了。后来她发现身边的男性都在用恶毒的眼神在看她,并且要伤害她。在入院前一天,她早上骑车上学,发现街上的男性都在盯着她看,并知道了她的心事,要伤害她,她飞速骑到学校并且大哭,同学们都说她是疯子,所以她非常惊恐,父母决定入院 治疗 。其家庭 教育 严格,父母和睦,9岁前父亲在外地当兵。
在治疗中,我和她谈梦、幻想以及她的胶泥作品。在最初的谈话中,她喜欢做胶泥,她的作品里活跃着死亡、生殖以及暴力的元素:拿着镰刀的女性死神,俊美的黑衣僵尸,可爱的月老等人物。而这几个人物的手中都有一个共同的工具:手杖。在谈她的作品时,她说母亲是很暴力的,脾气很坏;自己爱僵尸,因为僵尸都对爱情很忠贞。在 工作过几次之后,她不再做这些泥人,但是她很焦虑地说她最近总是做恶梦。她 报告 了她的一个梦,在梦中:我去火车站接周杰伦,想让他签名,但是没有笔……我不知不觉又到了一个墓地,结过婚的人死了合葬在一起,不会变成恶鬼,而没结婚的人就是没有坟,是恶鬼。突然一个坟从中间裂开了,从里面出来一个恶鬼要吃她……”这个梦通过隐喻的形式,表达了主体的性化的焦虑,以及在生与死的象征关系的位置。她询问她在那里是什么,她的父母又是什么,她无法性化她已成熟的身体,因为从哪里来她又要回哪里去。但是,究竟是什么,让她的主体在被害妄想中给与这样一个不同的解释:那些男人要害她,因为他们知道了她是“狈”,所以那些男人要成为“狼”,只有这样她们才能狼狈为奸。这个梦打开了她的幻想之门,在一次分析中,她突然停止言说,并且很惊恐地看着我。我问她“你突然停下了,你在想什么”,她停顿了一会说:“我想摸你。”在后面的言说中,她记得儿时的一次和同性的性接触,以及父母对待她的性方式……现在,她混乱了,一方面她对女性有了兴趣,另一方面,她渴望又害怕男性,如她不敢坐男生坐过的椅子,怕怀孕,另一方面又认为男生很暴力,就如她的父亲让她的母亲怀孕生出她,并说小的时候对粪便很有兴趣,有的时候在上厕所的时候,一边吃馒头,一边解手,有的时候要一个多小时。从这里我们似乎可以想象到她对客体小a的享乐,而同样是生与死的拷问。在一次治疗结束的时候她说:“以前认为 心理医生之所以成为医生,是因为他们想 问题 想多了,现在自己发现是想问题想多了就成了疯子。”
在治疗的过程中,她恢复了一些 社会 功能,可以上街,见到男生也不会逃避,焦虑的情绪有所缓解。在这个个案中,充斥着悖论,这个患者有父亲,但是却没有经历父姓的阉割,有母亲却成为母亲的一个享乐的客体,从一出生便掉入到这个注定将来要疯狂的洞里,那里没有规范,但是她必须去建立一个规范,去面对青春期性化的问题,询问祖先的问题。这也许是为什么青春期是精神病的高发期。为了很好地分析这个个案,那么有必要回到俄底普斯情节当中去,在那里母亲给了父亲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在上面的个案中,那个女孩的梦中的鬼要吃掉她,和她在厕所里边吃边解手的习惯,使我们回到前俄底普斯阶段,那里的生殖 文化 和俄第普斯阶段的父亲的隐喻。所以,你不需要一个能指才能成为父亲,或才死去,但是如果没有能指,没人会知道这两个状态的事。恰如这个女孩,因为没有父姓的阉割,所以问题关系到她的性别以及她在存在种的偶然性,也就是说。一方面她是男的,或可能是女的;另一方面,她可以不是,两者演化其奥秘,把它系结在生殖和死亡的象征中,而她在青春期开始成熟的时候。用妄想的形式给世界一个解释:男孩要害她是有原因的,因为她是一个“狈”,所以男人才会成为“狼”。
当然,对精神病人的心理治疗的可能性一直是倍受争议的,但是在拉康那里,以及 临床的心理治疗的 经验中似乎都在说明这个可能性。
【摘要】自杀是有意或故意伤害自己生命的行为,自杀对于社会、家庭、个人都带来了巨大的破坏。精神病人的自杀是精神疾病病人常见的死亡原因,且精神病人自杀平均年龄较一般人群年轻并有越来越年轻化的趋势。更糟糕的是很多人都忽视了精神病人这个弱势群体,对他们的行为置之不理,这无疑给我们社会的发展埋下了巨大的隐患。为此我们将要对此走进精神病人的世界,去了解他们的心理,自杀原因,以及针对精神病人自杀的防范 措施 。
【关键词】自杀;原因;防范措施
一、精神病的种类和表现
(一)精神疾病的种类
精神疾病分为多种类型:对于精神病分类各国的标准不同,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精神病的分类逐渐系统化,目前我国对精神疾病的习惯分为十三种:
1.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由于脑组织直接受到损害而造成的器质性精神病,如:脑外伤、脑出血、颅内肿瘤等因素所致。
2.躯体疾病伴发的精神障碍:这是由于躯体疾病影响了大脑功能而造成的,如:心、肺、肝、肾发生疾病,导致脑供血、供氧不足。
3.酒依赖或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由于长期饮酒形成依赖(成瘾)后逐渐出现精神障碍,或在突然停饮后急剧发作。
4.鸦片类及其他精神活性物质伴发的精神障碍。
5.中毒性精神障碍:某些非依赖物质(如苯中毒、铅中毒、一氧化碳、医学药物中毒等)短期大量或长期少量进入人体,引起急性或慢性中毒后,造成精神障碍。
6.精神分裂症:为较常见的重型精神病之一,多起病于青壮年,常见症状有:精神恍惚、狂躁不安、幻觉妄想、兴奋躁动、打人毁物、抑郁多疑等。
7.偏执型精神病:以系统的妄想为主要症状。
8.情感障碍:为较常见的重性精神疾病之-,以显著而持久的情绪改变为基本临床表现。
9.心因性精神障碍:由严重精神打击或强烈的精神刺激所致。
10.与文化相关的精神障碍:常见症状有:恐缩症即害怕。
11.人格障碍: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影响其社会和职业功能,本人精神上感到很痛苦。
12.性心理障碍:指两性行为在心理上偏离正常而导致活动行为上的异常。
13.精神发育迟滞:童年起即表现为全面智力低下和社会适应困难。
(二)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表现
1.性格改变:性格变得与平时不一样了。
2.行为异常:行为作派变化明显或者变得让人不可理解了。
3.语言异常:说话的方式 方法 变得不正常了。
总之,如果一个人现在与过去相比,像是变了一个人,与其他人相比,明显与众不同,那他可能患上了精神疾病。
二、精神病患者的自杀原因
(一)自杀与精神障碍
1.情感障碍:65%以上的自杀患者有情感障碍(主要为抑郁症),是最常见的自杀病因。
2.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自杀率约为5% ~10%。有研究提示自杀与精神病人的自知力有关,即认识到疾病性质,担心今后精神分裂症复发而自杀。
3.酒精中毒与药物滥用:酒精中毒自杀最危险的年龄为40-50岁,其他精神活性物质滥用自杀者多在年龄40岁以下,尤以30岁以下最常见。
4.神经症:抑郁性神经症的住院病人自杀率增高,主要是因为病人有惊恐发作。可能由于受过心理打击,当记忆重现在脑海时,就会造成心理的巨大压力,打击再此重现,于是选择自杀。
(二)精神病人的自杀与社会心理因素
精神病人由于长期疾病的原因,社会功能受损,许多病人存在人格缺损,不完整,并对社会、家庭均构成一定的危害,很难取得社会的理解与同情,与其他社会成员相比,精神病人所面临的社会心理压力就更大,他们面临着来自家庭矛盾的压力,亲人的拒绝,社会的冷落,面临着经济问题,他们期待着与其他人平等的权利,期待着社会的理解与接纳,由于这些社会心理因素所造成的精神病人自杀危险因素也是不容忽视的。
三、精神病患者自杀的手段
(一)精神病患者的自杀方法
精神病患者的自杀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1、服用大剂量抗精神病药或镇静安眠药或农药;2、自缢(上吊);3、触电;4、用尖锐物品自身伤害;5、撞头;6、溺水;7、跳楼;8、其他自杀方式。
(二)精神病人的自杀工具
精神病人精神失常,随时都可能发病,严重者随时可能做出一些预想不到的害人害己的事情。身边的物品随时都可能成为精神病人的作案和自杀的工具,如水果刀、棍子、锤子、斧头、电插头、绳子、电线等等。因此对日常不起眼的用品,严加看管。
四、精神病人自杀的防范措施
(一)非住院精神病人的防范措施
对有自杀企图的精神病人,家属要保证在24小时内不离人的照顾,要密切关注精神病人的一言一行,多与病人谈心,询问要自杀的原因及方法,好多时候精神病人的自杀主要来自于犯病、他人的歧视,因此作为精神病人的家属一定要加以重视,及早送病人住院治疗,只有住院治疗,才能进一步遏制住病人病情地发展,使其尽早康复。
(二)住院精神病人的防范及护理措施
1.严格监测生命体征
护理人员应仔细观察,及时给医生反映患者的病情变化和产生自杀行为的先兆,及早干预,以便及时调整药物的剂量,控制病情。
2.做好心理护理
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治疗性人际关系,主动接触,态度和蔼,加强与患者内心世界的交流,使其在心理上得到宣泄,缓解消极的情绪,淡化自杀意念。
3.对有自杀意图者的护理
应床头交接班,将病人放在重点病房,专人护理,形影不离,不让患者单独活动,可让家属陪伴。
4.加强服药监护
每次发药时,应要求患者当场服下并仔细检查口腔,确实咽下方可离开,严防藏药或蓄积后一次性吞服。
5.加强保护性医疗制度
不向外人泄露患者的病情,尊重患者的人格,对患者的合理要求要尽量给予满足,家属探视时不给患者带任何危险物品,并对物品进行认真检查,不得疏漏。
6.严格执行各项安全制度
定期或不定期清查病人的床铺、室内物品,加强环境的安全检查。
7.做好恢复期的防范工作
相当一部分患者的自杀行为发生在恢复期,此时,护理人员应及时对患者加强自知力教育,及时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针对病情给患者精神上的支持、疏导和鼓励,帮助患者树立自信心,参加各种康复活动,培养生活的情趣,以减少自杀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张明圆:精神科手册,[M]第1版,上海;科学技术由版杆.
[2]周晓航等:浅谈精神分裂症病人自杀相关因素中国医药卫生杂志,2004,7(5).
[3]王丹,施晓霞:《关于精神病患者自杀的相关因素》,2009年版,第9页.
[4]沈鱼.精神病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第1028页-第1029页.
142 浏览 4 回答
264 浏览 3 回答
358 浏览 2 回答
102 浏览 4 回答
271 浏览 3 回答
160 浏览 3 回答
171 浏览 3 回答
315 浏览 3 回答
203 浏览 3 回答
276 浏览 3 回答
200 浏览 3 回答
295 浏览 3 回答
103 浏览 3 回答
287 浏览 3 回答
243 浏览 3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