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笼草科》(Nepenthaceae,1873年)是约瑟夫·道尔顿·胡克所著的关于猪笼草属植物的专著。 主要论述了在婆罗洲北部的新发现。 这篇专题论文收入在奥古斯丁·彼拉姆斯·德堪多发起,由其子阿尔方斯·彼拉姆斯·德堪多继续编辑的《植物界自然系统概论》(《Prodromus Systematis Naturalis Regni Vegetabilis》)的第十七卷中,于1873年出版发行。 仅在恩斯特·温施曼的《关于猪笼草属》发表后的一年,胡克就出版了该专著,大大扩展了已知物种的数量。 胡克共确定了33个物种,包括7个新描述的物种: 二齿猪笼草(N. bicalcarata) “N. celebica”(之后被认为是大猪笼草的同物异名) 飞碟唇猪笼草(N. echinostoma,之后被认为是奇异猪笼草的一个变种) 刚毛猪笼草(N. hirsuta) 印度猪笼草(N. khasiana) 毛盖猪笼草(N. tentaculata) 维耶亚猪笼草(N. vieillardii) 除了描述新物种之外,胡克还对已知物种进行了研究,将“N. blancoi”和大猪笼草(N. maxima)列为“未充分了解的物种(species non satis notæ)”,而“N. cristata”被认为是“具有很大疑问的物种(species admodum dubia)”。 他还描述了5个变种: N. albomarginata var. villosa N. boschiana var. lowii(之后被描述为窄叶猪笼草) N. phyllamphora var. macrantha(之后被认为是奇异猪笼草的同物异名) N. rafflesiana var. glaberrima N. rafflesiana var. nivea 这些变种在现在看来大多数并不具有分类价值。 在胡克看来,莱佛士猪笼草既包括了莱佛士猪笼草也包括虎克猪笼草(N. × hookeriana)。 胡克曾试图给猪笼草属设置两个亚属。他基于伯威尔猪笼草(N. pervillei)区别于其他猪笼草的浑圆种子而将其置于一个单种亚属“Anourosperma”中,而把其他所有的物种归入第二个亚属“Eunepenthes”中。 《猪笼草科》(Nepenthaceae,1908年)是由约翰·缪尔黑德·麦克法兰所著的关于猪笼草属植物的专著。 其于1908年出版于阿道夫·恩格勒的《植物界》(Das Pflanzenreich)中。 该专著对猪笼草属进行了详尽的修订,其中涵盖了所有当时已知的物种,详细论述了猪笼草属植物的结构、解剖和发育。 麦克法兰共确定了58个物种,其中包括了8个新描述的物种: N. anamensis(之后被认为是史密斯猪笼草的同物异名) 贝卡利猪笼草(N. beccariana) 柯普兰猪笼草(N. copelandii) 迪安猪笼草(N. deaniana) N. hemsleyana(之后被认为是莱佛士猪笼草的同物异名) N. neglecta(其可能是小猪笼草与奇异猪笼草的自然杂交种) 菲律宾猪笼草(N. philippinensis) 管状猪笼草(N. tubulosa,之后被认为是奇异猪笼草的同物异名) 麦克法兰也描述了许多新的品种和当时市面上能见到的人工杂交种。 麦克法兰将许多物种认为是其他物种的同物异名,包括认为“N. korthalsiana”是小猪笼草的同物异名、“N. macrostachya”是奇异猪笼草的同物异名、苏门答腊猪笼草是特勒布猪笼草的同物异名(之后又被分出) 及认为“N. teysmanniana”和“N. tomentella”是白环猪笼草的同物异名。 在其出版的时候,《猪笼草科》一书因其所具有的关于形态和解剖的丰富且高质量的插图而备受赞誉,共95张图。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麦克法兰的专著很快就显得过时了。 在此期间采集了许多的标本,其中不仅有预示着新物种的标本,也有一些已知物种的新标本能为解决之前的问题提供更好依据。 1928年,一个关于猪笼草属更完美的修订出版于B·H·丹瑟对以后发展有巨大影响的专著——《荷属东印度群岛的猪笼草科植物》中。但丹瑟的鉴定并没有包括整个猪笼草属。直到1997年,马修·杰布和马丁·奇克的专著《猪笼草属(猪笼草科)的框架性修订》中才第一次将整个猪笼草属进行修订。 《猪笼草科》(Nepenthaceae,2001年)是由马丁·奇克和马修·杰布所著的关于文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菲律宾和新加坡猪笼草属食虫植物的专著。 2001年其发表于荷兰国家植物标本馆的《马来西亚植物志》(Flora Malesiana)第十五卷中。该专著中的物种描述基于作者在婆罗洲、新几内亚和西马来西亚的实地考察及20个植物标本馆中的干燥标本。 马丁·奇克和马修·杰布共确定了83个产自马来西亚的物种,包括三个自然杂交种(虎克猪笼草(N. × hookeriana)、基纳巴卢山猪笼草(N. × kinabaluensis)和毛果猪笼草(N. × trichocarpa))和一个“鲜为人知的物种”(迪安猪笼草(N. deaniana))。此外,它们还提到了4个“被排除在物种之外的类群”:雪线猪笼草(N. × cincta)、“N. cristata”、“N. lindleyana”和“N. neglecta”。 在《猪笼草科》中,马丁·奇克和马修·杰布对在他们1997年的专著——《猪笼草属(猪笼草科)的框架性修订》中确定的分类鉴定进行了几处修改。他们赞同查尔斯·克拉克在《婆罗洲的猪笼草》中对“N. borneensis”和法萨猪笼草(N. faizaliana)的说明,将前者归为博世猪笼草(N. boschiana)的同物异名,而将后者从窄叶猪笼草(N. stenophylla)独立出来。此外,曾被作者认为非常可疑的类群——菲律宾猪笼草(N. philippinensis)也被视为一个独立的物种。 关于物种的描述,在马丁·奇克和马修·杰布进行框架性修订的准备时,他们就已承认了本斯通猪笼草(N. benstonei)、熔岩猪笼草(N. lavicola)、惊奇猪笼草(N. mira)和辛布亚岛猪笼草(N. sibuyanensis)。但他们仍拒绝承认昂嘎桑猪笼草(N. angasanensis),继续认为其是迈克猪笼草(N. mikei)的一个同物异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