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的应用摘要抗生素是微生物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近几十年以来,抗生素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各方面的应用也得到了了广泛的应用和普及,早已经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抗生素类药物现在是使用最为广泛的药物,所以,现在抗生素的滥用也愈发严重。由于抗生素的滥用而导致的不良后果如果得不到解决,将会严重影响人类的健康和生存。因此,本文通过对抗生素的概念、应用以及滥用的后果等进行阐述,然后提出解决滥用的措施,希望抗生素滥用的现象能够得到遏制。关键词:抗生素;种类;应用;滥用;措施目 录1 绪论............................................................. 研究背景.................................................... 研究目的和意义.............................................. 研究方法.................................................... 文献综述.................................................... 论文架构.................................................... 42 抗生素的概念..................................................... 43 抗生素的应用..................................................... 抗生素种类.................................................. 青霉素类.............................................. 头孢菌素类............................................ 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 大环内酯类............................................ 抗生素应用.................................................. 抗生素在医药领域中的应用.............................. 抗生素在其他领域中的应用.............................. 抗生素的滥用危害...................................... 84 统计人们对抗生素的使用.......................................... 105 统计结果分析.................................................... 116 结论及建议...................................................... 12参考文献.......................................................... 131 绪论研究背景自从抗生素被发现以来,人类在预防以及治疗感染疾病方面就有了强而有力的抵抗致病性微生物侵袭的武器。随着病原生物学以及病理生物化学研究的进展,抗生素的各种各样不同的模型筛选以及方法被不断的发现并被运用,从而给抗生素的寻找和发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各种药理活性物质促使抗生素的应用范围得到不断的变化和扩大之中,给人类解决生存以及发展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医疗、保健、工农业生产等一系列相关问题提供了良好的途径。尽管如此,抗生素仍然具有其毒副作用的一面,如果在应用过程中使用不当,将有可能会给患者或者应用的载体造成致病的影响。有些患者可能会由于抗生素的毒副作用而出现精神不振、疲乏无力等症状,有一些患者甚至会出现过敏现象甚至造成患者的死亡等。因此,尽管抗生素具有治疗与预防以及保健等功能,但是仍然要重视抗生素的合理使用。研究目的和意义本次研究主要是希望通过对抗生素的应用进行研究和探讨,不管抗生素是被应用于医药领域,还是被应用于其他领域方面的,通过对抗生素的相关概念以及具有代表性的几种类型进行介绍后,分析当前世界上以及我国抗生素使用的状况,然后就滥用抗生素的危害进行阐述,并最终提出解决的措施,以预防和降低抗生素的滥用现象,防止超级细菌的出现而导致人类无药可用。研究方法本次研究所采取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数据分析等,对抗生素在相关文献中的研究现状进行阐述,然后举出几种不同类型的抗生素进行分析,最后对抗生素的使用情况利用数据分析的方法进行分析后,最终提出解决措施。文献综述抗生素的发现是上个世纪人类历史中最重要的成就之一,英国微生物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在1928年首先发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抗生素——青霉素,人类其实在很早之前便有了一些关于某些微生物对另外一些微生物的生长繁殖造成抑制或者杀灭的作用[1]。但是一直没有取得什么进展,一直到弗莱明发现青霉素以后,从此打开了抗生素这一扇窗,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抗生素就被发现并被应用于人类的疾病或者其他的抵抗细菌侵扰方面。国外一直是走在抗生素的研制方面前沿,目前应用的许多种类的抗生素均由国外科学家,尤其是以美国、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发现和研制的最多。而我国大多数的抗生素仍然采取仿制为主,在我国的抗生素研制的创新产品或者发现的新的抗生素较少,其中青蒿素作为我国所发现并提取的抗生素为我国的抗生素的代表之一,随着我国的仿制能力不断增强之时,我国的研发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但是尽管如此,我国对于抗生素方面的发现和创新能力与国外水平相比,仍然有较大的差距。论文架构本次论文的主要框架为:抗生素的概念介绍→抗生素的种类→抗生素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抗生素滥用的危害→统计人们对抗生素的使用→提出解决滥用问题的措施。2 抗生素的概念所谓的抗菌药物主要是指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以及放线菌等)植物,动物等在内,在其生命过程中所产生的,能够在较为低微浓度下发挥选择性地抑制或者影响其它种类微生物功能的一类有机物质,抗生素以及由人工半合成、全合成的一类化学物质的总称[2]。以前人们常称抗生素为抗菌素,随着医学科技的日渐发生以及抗生素的不断被广泛运用,其治疗面也在不断得到拓宽,人们发现其不仅在对细菌、真菌等菌类致病微生物能够发挥抑制和杀灭的作用,而且发现其还能够抑制和杀灭包括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等其它类型致病微生物以及恶性肿瘤,因此后来抗菌素就逐渐被改称为抗生素。抗生素在临床治疗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人类抵抗细菌以及其他各种致病微生物侵袭而造成的感染性疾病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3 抗生素的应用 抗生素种类世界上第一种抗生素—青霉素自从被人类发现以来,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以及广大人民的需求,许多种类的抗生素也随之被发现并被得到应用。到目前为止,抗生素的种类已经有了很多,抗感染药物可以分为抗细菌、抗真菌、抗病毒、抗结核以及抗寄生虫药物。抗细菌药物即为本次所研究的抗生素,抗生素根据化学结构的不同可以分为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磺胺类、林可霉素类等[3]。本章节将介绍几种在临床上运用得比较普遍的抗生素。 青霉素类青霉素类抗菌药物能够作用于敏感细菌细胞壁黏肽的合成,从而发挥干扰的作用,导致细菌细胞壁发生缺损,从而导致细菌体由于渗透保护屏障发生破坏而导致细菌出现肿胀、变形,然后在细菌自溶酶的激活之下促使细菌破裂溶解而发生死亡,青霉素类抗菌药物具有共同的作用机制,其对于繁殖期细菌作用最强,因为此时的细菌正在大量合成细胞壁,但是对于那些处于静止期的或者是已经合成细胞壁的细菌则作用较弱,因此临床上称之为繁殖期杀菌剂,青霉素类抗生素的主要抗菌谱为革兰阴性球菌、革兰阳性杆菌以及某些革兰阴性杆菌引起的感染,一般而言,其主要适用于呼吸道、皮肤软组织、泌尿生殖道感染等,它属于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优点是杀菌作用较强,而且毒副作用较少,对于一些特殊人群如孕妇、儿童等使用较为安全,也不影响患者的肝肾功能。应用青霉素类抗菌药物时需要根据其作用的特点不同而适当使用,要按照每日剂量分次给药,提高T>MIC%(即超过MIC90浓度维持时间占给药间隔时间的百分率),从而能够达到良好的杀菌效果,这是作为应用本类药物的给药原则。青霉素类典型的不良反应是有严重的过敏感应发生,例如过敏性休克等,除此之外,还可能有血清病、接触性皮炎、皮疹等,一般而言,对于一些有青霉素类药物过敏史或者青霉素皮试阳性患者禁止使用[4]。 头孢菌素类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相类似于青霉素类,能够与细胞内膜上主要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进行结合,从而导致细菌细胞壁合成的过程中发生交叉连接,从而形成不了,导致出现细菌细胞壁合成发生障碍,最终引起细菌溶菌而死亡,头孢菌素类药物属于繁殖期杀菌剂,同时也是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应用此类药物之时需要按照每日分次给药,提高T>MIC%(即超过MIC90浓度维持时间占给药间隔时间的百分率),促使患者体内的杀菌效果能够达到满意即为其给药原则。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的优点是抗菌谱广、抗菌作用较强而且毒副作用较少,过敏反应较青霉素少,因此应用也比较广泛[5]。头孢菌素类根据其化学特性以及时间的不同而分成几代不同的头孢菌素类,分别为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以及第四代等,其中第四代具有较为广谱的抗菌活性,对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以及厌氧菌等具有较强的活性。但是对于头孢菌素类药物过敏者、有青霉素过敏性休克或者即刻发生反应史患者禁止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还需要警惕双硫仑样反应,所谓的双硫仑样反应主要是指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在用药期间或者在5-7天内出现饮酒或者饮用含有乙醇等食物患者,会导致患者出现酒精蓄积或者说乙醛蓄积的中毒反应,引起患者出现面部潮红、头痛、腹痛、出汗、呼吸困难、心悸等症状,尤其是一些患者在饮酒后症状会更加明显,人们把这种在接触双硫仑后饮酒出现的症状称之为双硫仑样反应。 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的抗菌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对细菌蛋白质合成产生抑制的作用,从而影响细菌细胞膜屏障功能,最终导致细胞的死亡。其主要为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尤其是在细菌处于繁殖期以及静止期两个阶段,作用最强,但同时也具有抗生素后效应,氨基糖苷类药物能够对革兰阳性球菌以及革兰阴性杆菌具有明显的效果,当氨基糖苷类药物处于碱性环境当中之时会发生抗菌作用增强的情况,氨基糖苷类药物能够应用于治疗下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肠道感染等感染性疾病,但是其也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主要是过敏反应、耳毒性、肾毒性以及神经毒性等。对于氨基糖苷类药物过敏或者有严重毒性反应患者禁止使用,有部分氨基糖苷类药物诸如奈替米星、妥布霉素等禁止适用于妊娠期妇女或者新生儿。 大环内酯类大环内酯类药物主要是14-16个碳骨架的大环内酯部分以及1-3个脱氧糖组成的一类抗菌药物。大环内酯类药物的抗菌作用机制为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能够有细菌核糖体中的50S亚基进行结合,竞争性阻断肽基转移与(或)移位作用,从而终止了蛋白质的合成,发挥抑菌或者杀菌作用[6]。本类药物的作用强弱受到浓度的影响较为严重,如果处于低浓度之时可发挥抑菌作用,但是当浓度较高之时,则可产生杀菌作用。其抗菌谱较广,主要有革兰阳性球菌、革兰阴性球菌、部分革兰阴性杆菌、部分革兰阴性杆菌以及厌氧菌等。能够适用于呼吸道、皮肤软组织感染等。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为呕吐、腹胀、腹痛、腹泻以及肝毒性、耳毒性等。因此对本类药物过敏患者或者部分心脏病患者禁止使用本类药物。 抗生素应用抗生素在医药领域中的应用抗生素在医疗中应用非常广泛,属于应用的最多和最频繁的药物之一,不管是在儿科还是在外科手术中,其应用都非常的广泛,自从1939年英国的医生发现青霉素以来,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发现以及制造的抗生素就已经达到了数千种之多,供应临床上使用的抗生素也有百余种。目前抗生素在医药领域中的应用非常广泛,能够被应用于多种细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对于抵御和消除由细菌感染所带来的感染具有良好的效果,从而避免由于感染而造成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甚至出现生命危险。抗生素以前被称为抗菌素,但是事实上它不仅能够杀灭细菌,而且还能够对霉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等具有致病性的微生物产生良好的抑制和杀灭作用,一般而言,人们往往将抗菌素改称为抗生素。抗生素包括某些微生物上生长繁殖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物质,还包括完全用人工进行合成或者部分人工进行合成的一类物质。通俗意义上来讲,抗生素就是用于治疗各种非病毒感染所导致的药物,在临床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抗生素在其他领域中的应用抗生素对于细菌、病毒以及寄生虫等具有抑制和杀灭作用,除了在人类的治疗中应用广泛之外,在畜牧饲料行业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动物疫情防治、提高饲料转化效率以及促进畜禽生长等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养殖业是抗生素应用量最大的领域,超过了国内抗生素消费总量的一半,中国在2013年的抗生素使用量高达万吨,位居世界第一位,其中大约万为人类所使用,约占48%,其余的万用在了动物身上,约占52%[7]。在养殖业中抗生素的使用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饲料企业在生产全价、浓缩以及预混料的过程中添加,这部分的作用主要是为了能够预防疫病以及促进生长,第二部分主要是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使用,应用拌料、饮水、注射等多种不同方式,其应用目的主要是为了能够预防以及治疗畜禽疫情。 抗生素的滥用危害抗生素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的药物,但同时也是非常容易滥用的药物,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人往往有一些什么伤风感冒之类的小病,首先想到的治疗药物就是抗生素,因此很容易造成抗生素的滥用。所谓的抗生素滥用主要是指超时间、超剂量以及不对症使用或者未严格按照规范进行使用,都属于滥用抗生素。抗生素的滥用会给人们带来非常严重的危害,有些危害甚至可能会由于出现细菌的耐药而导致人们无药可用。前不久美国的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就曾经发布过长达114页的2013年细菌耐药威胁的报告,里面详细地向我们描述了当前细菌耐药性的复杂情况[8]。该份报告认为,如果人类不采取适当的行动,将来将会发生灾难性的后果。抗生素的滥用危害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几个方面。(一)细菌耐药抗生素滥用最严重的危害是产生细菌耐药性的发生。细菌耐药是细菌对抗生素出现不敏感的现象,也就是说抗生素对耐药的细菌失去了抑制或者杀灭的作用,从而未能够消除细菌所带来的感染。细菌耐药的出现有着非常复杂的过程。细菌在自然界中种类繁多,而且繁殖非常快,适应环境能力极强,只要细菌接触过某种抗生素之时,细菌自身就会通过改变代谢的方式,改变细胞膜结构或者产生可能导致抗生素失去活性的酶等方式从而存活下来,继续进行繁殖和延续后代,如果抗生素一直滥用,细菌将长期处在药物的刺激之下,这样的刺激促使细菌的抗药能力得到极大的增强,在一些原本不占优势的具有抗药性的细菌却存活下来,形成了耐药菌株。细菌的这种耐药性能够将其所获得的耐药性传给下一代,从而促使此类细菌在面对耐药性的抗生素之时,能够不被其所杀灭,另外细菌的耐药性还能够通过由同种细菌传播给其他细菌,从而促使多种细菌对不同类的抗菌药物产生多重耐药性。细菌耐药性的发生往往会比人类研制新的抗生素速度要快得多,因此当人类出现耐药性细菌的感染之时,往往可能导致无药可用的情况发生。(二)过敏反应某些抗生素很容易出现过敏反应,比如说青霉素、链霉素等,尤其是青霉素类过敏反应最为常见,而且往往非常严重。如果出现抗生素的滥用,将会导致患者出现过敏反应等,促使患者表现出发热、皮疹等过敏反应,这种过敏反应多发生在具有特异性体质的人身上,严重的过敏反应会出现过敏性休克甚至由于处理不及时而出现患者死亡等情况[9]。滥用抗生素等于直接无视人类自身的运动规律,对人体的免疫体系肆意破坏,可能使用抗生素的时候,往往会出现疾病的延缓,但是此次的抗生素与细菌的相互作用并不是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所造成的,因此不会被免疫系统记录到免疫的数据库中,当患者再次出现滥用抗生素之时,免疫系统将会对它们误认为是毒害物质而进行的全力排挤,此时的免疫系统将不会顾及体内的一些重要脏器的防护,从而促使人们出现过敏等症状,(三)不良反应抗生素具有治疗作用,能够对人类体内所存在的感染性疾病进行治疗,从而发挥作用,但同时也会引起许多种不良反应,如果患者所使用的药物越多越不规范,它所引起的不良反应的机会也就越多。我国药监局每年都会发布关于药物的不良反应相关报告,据统计,抗生素的滥用而导致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比例是最高的,有大约三分之一的不良反应是由于抗生素的滥用而导致的[10]。抗生素的种类繁多,所引起的不良反应涉及人体的每一个系统,例如四环素会引起四环素牙,链霉素可导致患者出现眩晕、耳鸣、耳聋,阿奇霉素以及红霉素等可引起厌食、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还会导致患者出现肾脏损害。种种不同的抗生素会导致不同的不良反应,由于抗生素的滥用而出现的不良反应数不胜数。(四)二次感染抗生素的滥用还会导致患者体内菌群出现失调等现象,从而发生细菌的二次感染的情况[11]。正常的人体体内的能够与外界相同的腔道以及体表中都会存在着不同种类以及数量的微生物,正常情况之下,这些微生物对人体是无害的。它们之中的部分菌种甚至会参与到人体的正常代谢,因此此类菌群被称为正常菌群。但是如果出现抗生素的滥用,抗生素在发挥杀灭有害细菌作用的同时,也会给正常菌群造成影响,抗生素本身并没有办法识别哪些是有益菌和致病菌,从而导致人体内出现正常菌群失调,造成人体微生物生态出现失衡,导致患者局部或者全身的免疫力下降,从而出现了二次感染的情况。[
5 抗菌药物与其他药物合用时可引发或加重不良反应〔8〕 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多数情况下是需要联合用药的,如一些慢性病(糖尿病、肿瘤等)合并感染,手术预防用药,严重感染时,伴器官反应症状,需要对症治疗等。由于药物的相互作用,可能引发或加重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 与心血管药物合用 红霉素和四环素能抑制地高辛的代谢,合用时可引起后者血药浓度明显升高,发生地高辛中毒。 与抗凝药合用 头孢菌素类、氯霉素可抑制香豆素抗凝药在肝脏的代谢,使后者半衰期延长,作用增强,凝血时间延长。红霉素可使华法林作用增强,凝血时间延长。四环素类可影响肠道菌群合成维生素K,从而增强抗凝药的作用。 与茶碱类药物合用 大环内酯类药物也可以抑制肝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使茶碱血药浓度增加。红霉素与茶碱合用时,茶碱血药浓度可增加约40%,而茶碱可影响红霉素的吸收,使红霉素的峰浓度降低。 与降糖药合用 氯霉素与甲苯磺丁脲及氯磺丙脲合用时,可抑制后者的代谢,使其半衰期延长,血药浓度增加,作用增强,可导致急性低血糖。 与利尿剂合用 氨基糖苷类药物庆大霉素与呋喃苯胺酸类合用时,有引起耳毒性增加的报道。头孢噻啶与呋噻米合用时可增加肾毒性,原因可能是合用时前者的清除率降低。环孢菌素与甘露醇合用时,可引起严重的肾坏死性改变,停用甘露醇后,移植肾的功能可得到恢复。 与其他药物合用 红霉素、四环素与制酸剂合用时,可使抗生素的吸收降低。大环内酯类红霉素与卡马西平合用时,可引起卡马西平中毒症状。 综上所述,合理使用抗生素,重视患者用药过程中的临床监护对于临床医生安全用药,保证患者生命健康,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有重要的意义。 正确诊断分清是否为细菌感染,如利用标本的培养判断认为是细菌感染,才是应用抗菌药物的适应证。熟悉抗生素的药理作用及不良反应特点,掌握药物的临床药理作用、抗菌谱、适应证、禁忌证、不良反应以及制剂、剂量、给药途径与方法等,做到了解病人用药过敏史,使用药有的放矢,避免不良反应发生。在医、护、药三方加强ADR监测〔9~11〕。 同时对药物监测、临床血液及生化指标检验监测、护理监护等〔12〕。特别是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药物进行血药浓度监测的同时也应监测肾功能和听力;合并用药时对受影响药物的血药浓度进行监测,如红霉素或四环素与地高辛合用时,对地高辛药物浓度进行监测或避免合用;口服抗凝剂与氯霉素、四环素、红霉素合用时,应监测患者的凝血时间,或避免合用;必须合用时,须调整口服抗凝剂的剂量。 护理人员与患者接触较多,认真细致的护理工作,特别是对儿童及老年患者的周到护理,是对药物不良反应及时发现和处理的重要环节。对护理人员进行临床药理知识的培训,增加他们这方面的知识,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和处理。 一旦发现不良反应应采取果断措施,如停药或换药。若出现过敏反应,应立即采取抢救措施。这些做法对抗生素不良反应的预防和补救都是行之有效的。 参考文献 1 张克义,赵乃才.临床药物不良反应大典.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96. 2 杨利平.再谈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医学理论与实践,2004,17(2):229. 3 王正春,李秋,王珊.药物不良反应803例分析.医药导报,2004,23(9):695-696. 4 张立新,王秀美.抗生素应用中的问题与探讨.实用医技杂志,2004,11(8):1498-1499. 5 张紫洞,熊方武.药物导致的变态反应、过敏反应.抗感染药学,2004,1(2):49-52. 6 吴文臻,刘建慧.药疹220例临床分析.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13):1739. 7 刘斌,彭红军.药物性肝炎136例分析.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04,13(5):251-253. 8 程悦.联合用药致变态反应探析.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13):1793-1794. 9 马冬梅,李净,舒丽伟.如何合理使用抗生素.黑龙江医学,2004,28(12):925. 10 吴安华.临床医师处方抗菌药物前需思考的几个问题.中国医院,2004,8(8):19-22. 11 高素华.抗生素滥用的危害.内蒙古医学杂志,2005,37(11):1056-1057. 12 魏健,郦柏平,赵永根,等.抗生素合理应用自动监控系统的构建.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4,20(8):479-481.
你还是去专业一点的网站吧 什么丁香园 什么医学论坛吧论文吗 不是有论文库吗~~~~~~~~~~~~~~~~~~~~~~~~~~~~~~~~~~~~~~~~~
大哥,你也太逗了吧,都说中国学术腐败,你还真到网上来现啊~~~~~再说,一份论文才值200分啊,??知道买一份文章的价钱是多少,????2000啊,还是人民币啊~~~~你说谁会免费给你写文章啊~~~~~ 真有这闲情还不如上pubmed多看几份文章呢~~~~
1. 吲哚箐绿对于诊断肝脏疾病的评价,临床肝胆杂志19922. 病毒性肝炎血清病原学分析及临床研究 临床肝胆杂志19953. 戊型肝炎与甲型肝炎发病及预后的比较 实用肝脏病杂志19984. 老年戊型肝炎的临床研究 实用肝脏病杂志20005. 性传播疾病病原体荧光诊断图谱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6. SARS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改变及动态观察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20037. 206例成人SARS患者淋巴细胞亚群的动态变化及意义 中华传染病杂志,20038. 北京地区250例SARS临床分析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39. SARS患者不同年龄组T淋巴细胞亚群的改变及意义 中华临床内科杂志,抗病毒治疗对糖皮质激素使用的影响 解放军药学学报,暴露后预防 中国艾滋病性病 ,2004 第一作者例艾滋病疑病症的诊治体会 中国艾滋病性病, 200413.非职业针刺伤及意外伤害HIV暴露后预防的现状以及干预研究 中国艾滋病性病 200514.艾滋病治疗学 安徽出版社 2006
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摘要:综述了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的研究成果与进展,包括有效化学成分的定性与定量、全方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与鉴定、复方活性部位与有效成分的药理追踪等。 中药复方是中医治病的主要临床应用形式,复方中的化学成分是中药发挥药效作用的物质基础。进行复方化学成分的研究,在阐明中医的方药理论,揭示中药的配伍规律和作用机制,优化制剂工艺,制定质控标准,实现中医药现代化并走向国际市场等方面均具重要意义。笔者就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的研究进行综述,以供参考。 1研究方法与途径 迄今,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的研究,无论在思路还是在技术与方法等诸方面仍处探索阶段,不少作者提出了一些有意义的观点和构思,如余亚纲的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系统分离与鉴定的三元设计方案〔1〕,薛燕等提出的中药复方多成分经多途径协同作用的霰弹理论〔2〕以及周俊的中药复方天然组合化学库与多靶作用机制〔3〕等,这些对于如何开展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的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参考价值。关于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的研究方法与途径,目前可归纳成如下3个方面:1)以单味药有效成分为指标,对全方制剂进行定性与定量。2)采用植化方法对全方化学成分进行系统提取、分离和鉴定。 3)以药效为标准追踪复方活性部位与有效成分。 2以单味药有效成分为指标定性与定量 确定单味药主要有效化学成分作为指标性物质(marker substances),采用各种分离与分析技术,对复方全方、各药配伍及各单味药制剂中指标性物质(成分)进行定性与定量,并探讨制备条件(药材粒度、煎煮器具、加水量、浸泡时间、煎煮时间、煎煮次数、加热温度、包煎与另煎以及先煎与后下等)、制备方式(单煎、分煎和合煎)、配伍和剂型等对指标性物质(成分)质和量的影响。此类研究工作开展较多,也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 四物汤由当归、地黄、芍药和川芎组成,袁久荣等〔4〕采用多种分析方法测定了四物汤各药单煎、分煎和合煎液中的阿魏酸、8种微量元素、17种氨基酸及水溶性煎出物的含量,结果表明在加热条件下合煎时,各成分间具有增溶效应。钟立贤等〔5〕测定并比较了小青龙汤(由麻黄、桂枝、芍药和甘草等组成)各药单煎、分煎及合煎液中麻黄碱的含量,结果显示合煎液中麻黄碱含量最低,此系甘草酸与麻黄碱作用产生沉淀所致,但合煎液与分煎液的药效并无显著差异,说明虽然甘草酸与麻黄碱形成沉淀,但口服后在体内仍具药效,因此对中药复方煎煮过程中产生的沉淀应慎重考虑其取舍。四逆汤由附子、甘草和干姜组成,张宇等〔6〕对附子与甘草、附子与干姜及三味药配伍前后主要有效成分进行了定性与定量,结果表明附子与干姜配伍时,具毒性的乌头碱类含量升高;而附子与甘草配伍时,乌头碱类含量降低,说明中医“附子无干姜不热、得甘草则缓”理论具有一定科学依据。 六味地黄汤为补阴名方,严永清等〔7~9〕对其化学成分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同一方剂因制备工艺不同,其化学成分的质与量也不尽一致;复方化学成分不等于各单味药化学成分的简单加和;合煎液中化学成分种类多于分煎液。朱永新等〔10〕发现生脉散水煎剂中人参皂苷Rg3和Rh1等含量明显高于单味人参水煎 剂,由此推测在加热煎煮过程中发生了人参皂苷的水解转化,结果使原来在单味药中属微量成分的Rg3和Rh1在复方中成为主要成分。严永清等〔7〕则在比较生脉散中人参、麦冬和五味子合煎与分煎液化学成分差异时发现,合煎液中人参总皂苷的含量低于分煎液,而在血流动力学以及对心肌作用和临床疗效观察上,合煎液效果优于 分煎液,据此推测人参皂苷Rg3和Rh1等可能是该方某些药理作用和临床疗效的活性成分。魏慧芬等〔11〕对小半夏加茯苓汤及方中各单味药的化学成分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复方中生物碱含量低于半夏单味药,而氨基酸含量均高于各单味药,认为高含量的氨基酸对发挥该方的和胃止呕作用有益。 五仁液系山楂核等多种中药提取制成的一种杀菌剂,涂家生等〔12〕用GC/MS法对其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发现其富含酚类、苯甲酸类和脂肪酸等具抗微生物作用的有效成分,并以面积归一化法计算了各类有效成分的相对含量。枳术丸由枳实和白术组成,罗尚凤等〔13〕采用GC/MS法测定了其制备过程中苍术酮、苍术内酯、羟基苍术内酯和脱水羟基苍术内酯等4种有效成分的含量动态变化,结果发现在炮制时白术中的苍术酮可氧化生成苍术内酯和羟基苍 术内酯,而在与枳实组方时苍术内酯和羟基苍术内酯又可还原成苍术酮,并讨论了这一化学变化的原因。 3用植化法对化学成分提取、分离与鉴定 将中药复方视为一个整体,采用植化方法对全方化学成分进行系统提取、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可全面分析复方化学成分是什么,与单味药成分比较有何区别以及有无新化合物生成等。目前,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报道不多。 全文地址: 共三页
105 浏览 3 回答
150 浏览 5 回答
254 浏览 3 回答
304 浏览 8 回答
136 浏览 3 回答
160 浏览 7 回答
275 浏览 5 回答
239 浏览 6 回答
121 浏览 2 回答
330 浏览 5 回答
123 浏览 6 回答
356 浏览 2 回答
323 浏览 5 回答
308 浏览 2 回答
169 浏览 3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