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血管疾病自我保健守则一、保持血压正常;如有高血压严格控制1、成人每年测血压一次。正常值:收缩压90—140毫米汞柱 舒张压60—90毫米汞柱。2、高血压诊断标准:收缩压达140毫米汞柱及以上或舒张压达90毫米汞柱及以上。3、早期高血压加强预防保健,有的可以恢复正常,还要长期注意观察及加强保健。4、高血压患者采用预防保健措施血压仍不恢复正常则需服降压药。用药要按医嘱,按时服药,不可遗忘;每月找有关医生复查,找出最佳降压药及服法,长期坚持,保证血压正常,不可自行停药。5、老年高血压收缩压不可降得过低,要由医生指导用药。6、年轻、血压特高且常波动,应进行详细检查,除外有特定原因得继发性高血压。7、高血压是冠心病和脑卒中的重要发病因素,必须早发现、早治疗、长期控制,千万不要等闲视之。二、保持体重正常,预防肥胖超重1、肥胖是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的重要发病因素,必须控制。2、控制方法:食不过饱,不吃肥肉,少吃糖果零食。增加体育锻炼。逐渐减肥,保持不复发。三、保持血脂正常,预防动脉粥样硬化降血脂方法:不吃肥肉,不吃内脏,少吃糖,增强体育锻炼。无效时按医嘱服降脂药。四、一定要戒烟 烟中的尼古丁收缩小动脉,促发高血压,烟中的一氧化碳损伤动脉内膜细胞,加重血小板凝集,促发动脉粥样硬化及血栓形成,是心肌梗塞和脑血栓的发病因素。吸烟者更易患心脏骤停。 戒烟方法:⑴本人认识了吸烟之害,才能决心戒烟;⑵亲友劝导监督;⑶到戒烟门诊领用戒烟药或贴膏。五、饮食讲科学 按需进食(依年龄和体力活动强度而定),食不过饱。主食米面加杂粮。豆制品常吃。不吃肥肉,少用动物油,瘦肉鱼禽一日2—4两,少吃内脏,鸡旦可一天一枚,牛奶或豆浆一杯。青菜水果多吃有益。 食盐日摄入6克以下为好,北京人现日均食盐12克,减半为好,酱油、咸菜都要少吃,用低钠高钾保健盐有益。 含糖多的饮料不可多用,糖多能增加甘油三脂,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因素之一。 酒可少饮,多饮有害,不饮为好,茶水是最佳饮料。六、体育锻炼经常化 生命在于运动,多动有助心血管病预防保健。运动方式及时间安排,个人自定,最好天天有运动,忙人周末补课。中青年打球、跑步、游泳、爬山;老年人散步、体操、打拳;病人、老人还可在床上卧位做体操及自我按摩。 家务劳动、工作中体力劳动、骑车上班都不能代替体育锻炼。以坐位为主的职业人特别需要安排体育锻炼。病人要量力而为,不可超限。七、加强精神心理卫生,有适当的文化消遣活动 长期精神紧张是高血压的重要发病因素,必须学会自我调节和松弛或搞些适合的消遣,琴棋书画音乐歌舞打球游泳都有益。偶有愁烦要自我排解,尽快消除心理损伤。保持心胸开朗,想得开,放得下。已有高血压、冠心病的人要注意避免突然的过度兴奋、悲伤、紧张或疲劳,避免发生脑出血或心脏骤停。
wrtghjioknvfgvxsgjjkkbfsfhjnvfhkkncxdegjbhugfggujjjokncfryiikplnhferyhggfgjjggghhhhkbcffhhhhjjjbhjb_hjkmmbfdswruijgyijkohhgfyggffgihggffhhhgghggffdciooogtewryuhggtgvvhknbfddgjkjdezchiinbfguhgtrertfiknklmv-yyyyreyufghfrtffrrfffgghukknnhffyklkjgfdyjikj
心血管疾病 前言 心血管疾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严重疾病。它是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本病种类繁多,病因复杂。其中有些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高血压病和心力衰竭等与营养因素关系密切,合理的膳食已成为防治这些疾病的重要措施之一。为了更好地讨论这些问题,首先简略地介绍有关心血管营养学的一些基本概况。 历史和现状 许多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流行,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同人类历史的发展相联系的。远古时代,人们过着采集和狩猎的群居生活,他们所摄取的都是未经加工的天然食物,营养成分相对平衡。随着生产的发展、阶级的分化、环境(包括饮食)的改变,营养不平衡的现象逐渐发生。少数人可能出现营养过剩,而更多的人则处于营养缺乏的状态。这两种极端,加上其他因素,均可导致各种不同的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根据历史资料,古罗马的贵族过着奢侈豪华的生活,其膳食成分与现今西方国家十分接近,已记录这些人中有心绞痛和突然死亡发生。在埃及贵族的干尸中也发现有明显的动脉粥样硬化。我国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距今两千多年的西汉宫室女尸,经现代病理学证实有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肌梗塞的病理变化。尽管如此,本病在古代究竟仍属少数。 到了近代,尤其是西方国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发生了越来越大的变化。根据晚近资料,美国平均每人每日摄入的脂肪在100g以上,而且主要为动物脂肪,食物胆固醇为400~700mg,平均560mg,粗粮的摄入很少,而精糖的消耗量却很高(100g以上)。此外,酒精和食盐的消耗量也很大。总热量摄入过多以及各种营养素之间的平衡失调可能是造成心血管病,尤其是冠心病广泛流行的主要原因之一。Bajusz在指出西方人饮食变化及其带来的危害时,曾引用一句俗语“人们正在用自己的牙齿挖掘自己的坟墓。”这种情况已引起心脏病学家、营养学家、公众及社会有关部门的重视。目前,世界上有十六个关于“饮食脂肪与冠心病”的专家委员会纷纷提出一系列的膳食改革措施。美国国会于1977年提出“饮食脂肪方针”(dietary goal),倡导人们进食更多的谷物,以使复杂的糖摄入量,由原来仅占总热量的28%增加到48%,脂肪的摄入由总热量的40%降至30%,并适当控制动物脂肪与植物渍的比例,增加蔬菜和瓜果,限制胆固醇、蔗糖和盐的摄入。 当前世界饮食改革的内容,实际上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第一部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素问》中已充分得到体现。它指出,人们的合理膳食应该是“五谷为养、五畜为益、五果为助、五菜为充。”这种观点为仅正确地阐明人类膳食中必需具备的各种营养素,而且辩证地指出它们之间的主次关系(即养、益、助、充)。它奠定我们民族优良的膳食特点,对保障人民健康、预防疾病,尤其是冠心病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这种正确的观点,在历代许多食疗专著中不断地得到补充和发展。如明代龚廷贤在《寿世保元》一书中对控制膳食的重要性有相当精辟的论述:“善养生者养内,不善养生者养外,养内者以恬脏腑,调顺血脉,便一般流行中和,百病不作,养外者恣口腹之欲,极滋味之美,穷饮食之乐,虽肌体充腴,容色悦泽,而酪烈之气,内蚀脏腑,精神虚矣,安能保令太和,以臻遐龄……人之可畏者,饪席饮食之间,而不知之为戒,过也。“这段论述,对今日防治肥胖,高血脂、高血压和冠心病,对中、老年人的健康和延年益寿仍然是十分重要的。 我国古代医学对营养与健康和疾病(包括心血管病)的认识和贡献,来源于人民丰富的实践,同时也指导着人民的实践。正因为这样,它才具有世界上任何其他民族所不可比拟的、广泛而深刻的群众基础。几千年来,我国劳动人民早就利用各种食物来养生保健和预防疾病,其中不少由于世代相传,已成为风俗习惯。然而,另一些国家情况却大不相同。例如,Dock在《营养与心血管疾病》一书中写道:“在2千多年前,古希腊名医Hippocrates时代,尽管医师劝导人们通过改变饮食习惯来预防和控制疾病,但绝大多数病人宁可吃药或忍受疼痛,而不愿意采取饮食措施。”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早就知道素食可延年。近代科学证明,素食中的许多成分,例如素油含有大量多不饱和脂肪酸和维生素E,香菇、木耳则既能降脂,又能改善血液凝固状态,它们对预防高脂血症和冠心病均有好处。 综观历史和现状,不难看出营养与心血管疾病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营养与心血管重量和病量的关系 (1)营养对心血管系统的重要性 在维持心血管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①营养是重要的能量来源:任何机械功都需要能量,心脏担负着极其繁重而复杂的任务,因此,它必须将食物中的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正常心肌细胞自血液中摄取的营养物质,最主要的是游离脂肪酸(FFA)(约占67%),其次是葡萄糖和乳酸(各占17%左右),此外还有氨基酸、酮体和丙酮酸等。若按体重计,则正常人心脏每天约需18g脂肪酸、11g葡萄糖、10g乳酸和丙酮酸。可见其摄取的营养物质数量是相当可观的。 心肌细胞对营养物质的摄取和利用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调节。其中最主要的是营养物质在血中的绝对浓度。浓度越高,则摄取的数量越大。例如,空腹时,血中葡萄糖和胰岛素水平低下,脂肪组织释放大量的FFA,造成其在血中的浓度增高。因此,空腹时心肌细胞对FFA的摄取和利用也显著增高。相反地,餐后血中葡萄糖和胰岛素水平增高,而FFA的含量则降低,故心肌主要摄取和利用葡萄糖。另方面,当剧烈运动时,血中乳酸含量显著增高,此时它便成为主要的供能物质。可见,正常心肌细胞对各种营养物质的摄取和利用具有很强的适应性。然而,在病理情况下,例如,急性心肌梗塞时,缺血心肌细胞对营养物质的适应能力则显著减弱。此时,FFA对它是有害的物质,而葡萄糖则成为它良好的底物。因此,在急性心肌梗塞时,滴注葡萄糖和极化液(葡萄糖加胰岛素和钾)是有好处的。 和心肌组织一样,动脉壁也需要不断地从血液中获得各种营养物质,包括蛋白质、糖脂肪和胆固醇等。其中胆固醇(包括部分甘油三酯和磷脂)以脂蛋白形式(主要是LDL)进入动脉壁后,便通过细胞表面受体途径进入细胞内,作为细胞的结构成分加以利用。这可能也是食物胆固醇被清除的途径之一。 ②营养素参予心血管系统中若干重要的生理生化过程:心肌的舒缩除了需要一定的能量外,还需要某些金属离子,如钾、钠、钙等的参予。此外,食物中的一些维生素以及微量元素还是心肌组织和动脉壁代谢中若干重要酶系统的辅基。 (2)营养缺乏或过剩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 营养缺乏或过剩均可使心血管系统正常的结构和功能遭受破坏,从而导致心血管疾患。 营养不良,例如,由于维生素B1缺乏引起的脚气性心脏疾病,早为人们所熟知。近年来一些动物实验表明,膳食中钾、镁、氯缺乏,可增加心肌细胞对致病因素的易感性,从而诱发原发性坏死性心肌病。我国局部地区发生的克山病是一种原因未明的心肌病,可能与膳食中某些微量元素,例如硒、镁、钼等缺乏有关。镁缺乏可引起心电图异常,促进心肌选择性发生钙化,诱发致死性心肌痉挛和快速心率失常。维生素B6和C缺乏可影响动脉壁结构的完整性。食物纤维缺少与心血管病、糖尿病和肿瘤发病率的增高密切相关。 营养过剩对心血管系统所造成的危害较之营养缺乏更为严重和普遍。总热量、饱和脂肪酸、胆固醇和精炼蔗糖等摄入过剩易于诱发肥胖、高血脂和动脉粥样硬化,已如上述。钠盐摄入过多与高血压病的发病有关。除此之外,近年来还发现某些特殊的食物成分,例如,过量的芥酸(22碳-烯酸)可引起动物心肌损害。个别植物油中尚含有某些毒性物质可抑制动脉壁中胆固醇酯水解酶的活力,因而可诱发动脉粥样硬化。 所有这些进展,为从细胞和分子水平上了解心血管病的发病原理以及开展防治提供有利的基础。一般常识:了解所患疾病的有关保健及治疗常识,明确所患疾病的名称、种类 、分级、分期等有关情况,掌握急性发作时的急救方法、 注意事项等。 饮食:心血管系统疾病主张低盐、低脂、高纤维素饮食,多吃新鲜蔬菜, 合 并糖尿病者应严格糖尿病饮食。人们喜欢食用的酱菜、咸海产品等,含盐量高,应 限制或禁止食用。 工作与生活安排:急重症好转出院后,根据年龄、体力、疾病具体情况妥善安 排体育运动及日常生活,避免过度脑力紧张及体力活动,保证足够睡眠休息时间, 劳逸结合,有利于神经和血液循环功能,提高运动耐量,肥胖者可减轻体重。但心 绞痛、 急性心肌梗塞、重症高血压、心律失常等未控制者应限制活动。 血压监测:心血管疾病血压监测十分重要,尤其是高血压患者更应重视,至少 每周测量一次。要注意血压的昼夜及生理性变化规律,尽量定时定人测量,学会正 确的测量方法及测量结果的判断,并做好血压及相应病情变化记录。 戒烟、酒:嗜烟、酗酒是常见不良嗜好,它与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心 力衰竭等疾病,尤其与猝死性冠心病密切相关,戒除后发病危险性明显减小。 心理保健:心血管病多为慢性疾患,病程较长,可出现多种并发症,对生活质 量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要正确认识疾病树立乐观主义人生观,切忌焦躁、紧张、悲 观,增强与疾病作斗争的决心与信心。 坚持按医嘱服药:大多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等,需长期坚 持服药,出院后治疗是疾病整个治疗方案的一个重要部分,特别是高血压患者,血 压控制正常后,仍要坚持用药治疗,突然停药会导致停药综合征,可使病情恶化, 是十分危险的。另外,更值得注意的是,千万不要服用质量不可靠的药物,尽量到 正规药店和正规医院信誉较高的医疗单位购药。 定期复诊: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定期复诊非常重要,医生将依据您的病情对用药 的剂量和种类给予相应的调整。由于心血管内科疾病用药比较复杂,专业性很强, 因此,建议您最好到心血管病专科医院和具有心血管病专科门诊的医院复诊。
心内科,即心血管内科,是各级医院大内科为了诊疗心血管血管疾病而设置的一个临床科室,治疗的疾病包括心绞痛、高血压、猝死、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早搏、心律不齐、心肌梗死、心肌病、心肌炎、急性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以下是我带来心血管内科护理论文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据世界心脏联盟的统计,全球每病死3个人中就有1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全球每年因心脏病和中风病死的人数高达1750万。有专家指出,心脑血管疾病是目前我国发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最高的疾病,每12s就有1人因中风或心肌梗死而倒下。我国每年约有30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占全部病死人数的40%左右。近5年来,心脑血管疾病病死率仍呈明显上升趋势。心血管疾病己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大部分心血管疾病都属于慢性疾病或反复发病,患者在医院经过治疗,度过急性发作期出院后,仍需要持续治疗,并需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有效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作,降低病死率。为此,本研究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101名即将出院的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调查,旨在了解其对回归社会后连续性护理相关知识的认知状况,从而为临床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护理人员专业化培训提供理论依据,现将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调查对象2009年1一8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我院3个心血管病区中即将出院的心血管疾病患者101例,其中男58例、女43例,年龄21~86血管疾病入院治疗,或在院期间确诊为心血管疾病;(2)经过临床治疗,符合出院指征;(3)自愿参加本调查;(4)无精神疾病或智力障碍。101例患者的文化程度:本科10例,大专18例,高中及中专21例,初中30例,小学17例,文盲5例;职业:工人18例,农民7例,干部30例,军人12例,教师4例,公司职员11例,其他职业19例;疾病类型:冠心病53例,高血压31例,心肌梗死18例,心律失常11例,心绞痛11例,风湿性心脏病9例,其他疾病20例;其中患有一种心血管疾病者62例,患有两种及两种以上心血管疾病者9例;手术及治疗史: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7例,心脏换瓣手术5例,介入治疗5例。
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两部分:(1)调查对象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婚姻状况、是否伴有其他慢性疾病、手术史及吸烟饮酒史等20项;(2)心血管疾病患者连续性护理知识和技能调查表,包括疾病相关知识(含9个条目)、治疗相关知识(含13个条目)、康复相关知识(含27个条目)以及社会生活知识(含13个条目)等4个一级维度共62个条目。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评分:非常熟悉计5分,比较熟悉计4分,熟悉计3分,比较陌生计2分,完全不知道计1分;得分越高表示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越好。问卷经2位护理教育专家和3位临床护理管理专家审阅后修订而成,内容效度为,Cronbacha系数为。各病区指定专人发放和回收问卷。调查前,由研究者对发放问卷的人员进行集中培训,使其了解问卷的设计原则、调查目的及填写要求。在患者即将出院时,调查人员向患者说明调查的目的和意义,征得同意后请患者以无记名方式自行填写问卷。因视力等原因不能自行填写的患者,由工作人员逐条阅读并向其解释后,根据患者的选择代为填写。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1份,回收有效问卷101份,有效回收率为
统计学处理采用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x形式表示。
2结果
患者对连续性护理知识和技能的总体认知情况。101例患者62个条目得分集中在3分左右,提示患者对连续护理知识和技能的认知总体处于基本熟悉和了解的水平。其中得分最低的条目为“知道安装起搏器后的注意事项”,得分为(±)分;最高为‘我感觉自己的生活很有意义”,得分为(±)分,两者均属于“康复相关知识”维度。
患者连续性护理知识和技能各维度的得分。疾病相关知识的9个条目,患者掌握较好的心血管疾病相关知识是发病时的处理方法、复诊前的准备工作和复诊时间等,但对复诊指征、检测恢复状况、心功能评估等较为专业的知识掌握不理想。
患者对治疗相关知识的认知情况。治疗相关知识的13个条目中,患者对服药方面的知识掌握较好,对伤口护理方面的知识掌握较差。患者对康复相关知识的认知情况。康复相关知识的27个条目中,患者对心理、饮食及睡眠等方面的掌握较好,对康复锻炼、起搏器使用的注意事项等方面的知识掌握不理想。
患者对社会生活知识的认知情况。社会生活知识的13个条目中,患者对临终关怀和社会交往方面的知识掌握较好,但对保险与法律方面知识的掌握较为欠缺。
3讨论
心血管疾病患者对连续性护理的认知状况不容乐观本研究结果显示,经过住院治疗后即将出院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对于自己回归社会后需要掌握的连续性护理的认知水平总体处于基本熟悉的程度,得分为~分,平均(±)分,其中有12个条目得分低于分,提示心血管疾病患者普遍缺乏连续性护理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尚未完全具备回归社会后实施有效自我护理的能力,不利于其疾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究其原因,可能是我国连续性护理工作起步较晚,尚未在社区和基层医疗机构普及,大型医院与社区医疗机构没有形成畅通的患者交接和信息传输渠道,患者没有形成出院后需要继续完成后续的治疗和自我护理的意识,没有主动获取疾病治疗和康复相关知识的习惯。此外,我国患者住院期间的健康教育覆盖面较窄,目前的健康教育主要针对疾病本身的防治和护理,从护理管理者到临床护士都对慢性病健康教育缺乏全面的认识。因此,亟待建立较为完善的贯穿疾病“预防-治疗-康复”始终的系统的健康教育模式。
心血管疾病患者连续护理认知的各维度分析
心血管疾病患者对疾病基础知识掌握较为理想由表1可知,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疾病相关知识9个条目的得分均高于分,达到了熟悉的程度,但是离非常熟悉的程度仍有差距。可能是因为大部分心血管疾病均属于慢性病,且一些患者同时罹患多种疾病,长期的治疗使得患者对自己所患疾病有了一定了解,尤其是发病时的处理方法、复诊准备和时间等重要知识掌握较好,提示患者的认知水平与其获取知识的意愿有关。
心血管患者掌握的用药知识优于伤口护理
前3位均属于用药方面的知识,而后3位均是伤口护理知识。可能是因为服药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治疗方式,该类疾病患者往往需要长期联合用药,才能使得相关检测指标达到要求;与介入治疗、手术等有创治疗方式相比,药物治疗更受患者及家属的欢迎,能够被接受,并作为长期的治疗手段被坚持,并不断摸索总结适合自己的用药方案。同时,用药指导作为医院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在长期的实践与摸索中己经形成了较为规范、科学的教育模式,而造口、伤口等专业化护理起步较晚,尚未形成成熟的教育方式,且手术等一些会给患者体表形成伤口的治疗方法在绝大多数患者而言只接受一次,既没有经验,又没有长期接受该方法治疗的心理准备,因此,获取该类知识的意愿不强,进而导致其认知水平较低。
心血管患者对康复知识的掌握水平参差不齐表3显示,62个条目中,得分最高和最低的条目都属于康复知识维度。心血管疾病患者对康复充满了信心,且对饮食、睡眠等生活常识了解较多,但是没有针对性掌握所患疾病的康复知识,不能恰当把握各种活动的节点,难以循序渐进地开展康复锻炼,尤其是对安装起搏器、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必须远离磁场,不能进行核磁检查等特殊要求及其注意事项了解较少。可能是因为上述内容大都是患者出院后面临的问题,住院治疗期间未涉及到。因此,护士没有针对上述内容给予系统、全面的健康教育,而是将宣教的重点放在疾病本身和患者住院阶段的治疗和护理上。这一现象说明连续性护理的理念尚未在护理人员中普及,目前临床护理人员为患者提供的仅是阶段性的健康教育,护理的连续性往往因患者的出院而中断,强调以患者自我管理为前提的疾病管理,即全民医疗干预和沟通活动开展仍不理想。
心血管患者的社会生活知识有待提高由表4可知,心血管疾病患者对临终时医疗机构的选择权等临终关怀知识较为了解但对保险知识、种类、如何维权等保险与法律知识的了解较欠缺。究其原因,可能是随着我国人民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步入老龄化社会的现况和媒体的频繁报道,使得大众对临终关怀不再排斥,而是采取一种直面的态度并逐渐认同;而保险种类繁多、保障医疗消费者的'法律法规知识普及面窄等因素,导致心血管疾病患者在选择保险种类和利用法律保障自己合法权益方面显得茫然,这仍是医院健康教育与社区连续护理有效衔接的薄弱点。
管理对策健康教育是应该坚持不懈对心血管疾病患者实施的基本措施,是纠正不良生活方式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导致心血管疾病发病的主要原因161,只要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就可以从根本上减少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1:7。因此,加强和规范健康教育是提高心血管疾病患者对连续护理认知水平的有效途径。选择高素质的护理人员开展健康教育,通过有效的健康教育,指导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病死率。也可直接深入社区,或与社区合作,开展康复知识讲座和法律、保险常识普及工作,在随访的同时也实现了对患者的连续性的评估。注重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有效结合,重点突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将护士口头教育的枯燥形式转变为多样化的健康教育方式,可采用患者现身说法等经验共享的方式19,为患者传递综合性的教育内容。在健康教育过程中注重效果评价,将健康教育的最佳效果定位在能否满足患者的健康需求,才能保证健康教育的实用性和有效性,使患者真正受益。
综上所述,目前心血管疾病患者对连续性护理的认知水平亟待提高,强化患者住院期间的健康教育至关重要。鉴于目前社区护理发展不平衡,社区的护理资源十分有限,社区康复护理指导不能实现有效地延续提倡医院应该规范对患者在院期间的连续性护理知识的教育,通过规范的健康教育使其实现自我护理,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有效引导患者树立连续护理观念,是满足患者连续护理需求、改善护理效果、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有效途径。
心血管疾病是一系列涉及循环系统的疾病。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等心血管疾病发病的危险因素持续增长,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庞大的心血管疾病患者人数给临床护理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如何加强护士的培养,提高心血管疾病的护理水平,保障患者安全是我们要共同面对并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就心血管疾病患者持续增长的现状,护理工作面对的难点问题以及应对策略进行讨论。
1心血管疾病发病与治疗现状
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0》报道1,估计全国心血管疾病现患人数亿,每5名成年人中有1名患心血管疾病;2009年我国城市居民冠心病死亡粗率万人;全国每年死于心血管疾病300万人,占总死亡原因的41%,居各种死因的首位。我院2010年完成心脏外科手术7293例,较2009年提高了近20%,心脏冠状动脉造影术15833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7716例。由于患者数量增加,使临床护理工作量激增,医护比例失调、护理人力配置不足等问题凸显,超负荷工作状态给护士的身心健康及患者安全造成极大影响。
心血管疾病诊断与治疗技术不断更新
近年来,我国心血管疾病防治研宄取得了重要进展,2007年870所医院能独立开展PCI,年完成PCI数量为100例的有299所,占医院总数的;中国大陆2009年心脏外科手术总量为157444例,比2008年增长了,其中体外循环手术量为128358例1。在手术数量大幅度增加的同时,新技术、新业务也在临床广泛开展,例如: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应用,循环功能支持性治疗(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体外膜式氧合),持续动脉(静脉)-静脉血液滤过技术应用等机械辅助装置已成为救治危重症心血管疾病患者积极有效的手段。随着心血管疾病诊断及治疗技术的不断改善,使复杂和疑难患者获得救治的机会增加,患者年龄也更趋向高龄或低龄、低体重婴幼儿,护理人员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才能跟上医学的发展步伐。
2心血管疾病专科护理凸现难点问题
患者方面
病情的复杂性提高心血管疾病患者往往具备1个甚至多个心血管疾病发病危险因素,高血糖、高血压及其合并症所导致的靶器官受损,影响到患者的肝肾等重要脏器的功能。同时,随着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提高,非心血管疾病病房中合并心血管疾病的住院患者比例增加。患者病情的复杂性提高以及住院患者的覆盖面扩大,使疾病的治疗和护理难度显着增加。
对护理服务的需求增加中国1999年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2011年8月发布的《2010年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指出,2010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接近亿,总人口比重接近。随着人群寿命的延长,患者中高龄患者的比例增加,使诊疗和护理的风险增高;同时,他们除了自身所患疾病之外,还存在视、听、感觉、运动功能减退等老年问题,存在较大的护理安全风险。随着医学信息化普及程度提高,公众的医学知识越来越丰富,对高质量的护理服务需求不断增加;治疗的高风险、对疾病转归的不确定性给患者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心理护理显得尤为重要。
护理方面
护理教育方面近年来,我国护理教育规模逐步扩大,教育层次显着提高,然而从社会对护理人力需求的角度来看,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6。我国护理专业中专、大专及本科的起始教育均为通科护理教育,对毕业生的首要要求是具备临床护理实际工作能力。但新毕业护士的心血管疾病专科知识相对缺乏,与临床护理的需要有较大差距。范珊和胡晓鸿7的调查显示,低年资护士进入临床后,对专科知识培训的需求非常迫切,认为培训“非常必要”和“必要”的护士占92%,而排在前3位的是心脏外科常用药物、监护技能和心脏外科专业基础知识,提示护理管理者应重视护士的专业培训。
护理人力配置方面据2010年卫生部统计年鉴8,2009年我国的医护比仅为1:,要达到卫生部公布的1:2的理想医护比,还缺注册护士190万人《护士条例》颁布后,特别是“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开展以来,护士数量较快增长,但医护比例失调的情况依然存在。卫生部在《医院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标准(试行》)中规定:要根据各病房(病区)护理工作量和患者病情配置护士,病房(病区)实际床位数与护士数的比例应当为1:。随着护理工作内容的不断丰富,新技术、新业务的陆续开展,危重、疑难病例的持续增加,对心血管疾病病房护理人力资源配置提出了更高要求。护理人力资源的有限性与患者数量的增加、医院床位不断扩充的现状,使护理人力短缺的情况依然存在。加之除了正常休假之外的病假、婚假、产假等,使实际在岗护士人数低于配比人数,加重了护理人力不足的局面。
护士专业化发展方面医学模式的转变要求护理工作要从生物、心理和社会的整体观念出发,满足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护理需恶“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亦要求病房实行责任包干制,患者从入院到出院的基础护理、病情观察、治疗、康复、出院指导等所有的护理工作都由其责任护士全程、全面负责。心血管疾病患者病情瞬息万变,临床诊疗技术日趋复杂,科室工作任务重、工作压力大、应急突发情况多,对护士的临床决策能力要求非常高。护理临床决策是一个由护士结合理论知识和实贱经验对患者做出护理判断的复杂过程,需要护士具备心血管专业的核心能力。2007年5月卫生部颁布《专科护理领域护士培训大纲》以指导各地规范开展专科护理领域护士的培训工作,尚未对心血管疾病专科护士的培养对象、培训目标、培训时间、培训内容做出规定。心血管疾病专科护士的培养现状与护士专业化发展的需要尚存在差距。
3对心血管疾病专科护理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
卫生部马晓伟副部长在全国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第二次工作例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护理队伍“量”的激增是护理实贱发生“质”的飞跃的必要条件,是实现护理工作“贴近患者、贴近临床、贴近社会”的重要条件。要达到责任到人、工作到位,护理人力的保证是基础。目前,心血管疾病病房护士的配置尚无统一标准,建议根据患者的护理级别、自理能力测算护理人力需求。王玉玲和孙秀杰[14通过对包括心脏内科在内的4个试点病房的实贱,提出按患者自理能力将生活护理分为3级,完全依赖者为A级护理,部分依赖者为B级护理,完全自理者为C级护理,不同护理级别的患者分别按1:、:和1:配置护士。考虑到心脏外科患者病情观察、协助治疗和促进康复的需要,护士配置应适当高于此标准,特别是移植病房、心血管疾病病房等。
加强护士培训
建立低年资护士规范化培训制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对卫生服务的要求提高,临床诊疗技术日趋复杂,护理职能扩展,均对护士的能力和素质不断地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6。临床低年资护士是护理队伍的新生力量,不断补充到临床护理工作中。心血管疾病护理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加之患者的病情趋于复杂和疑难,开展低年资护士的规范化培训迫在眉睫。针对此问题,我院尝试院科两级护士规范化培训工作,将大专、本科毕业3年,中专毕业5年的护士按照工作年限划分为N1、N2、N3共3个层级,N1级护士定期进行基础知识及技能考试、撰写读书笔记;N2、N3级护士在此基础上,要求完成病例积累、承担小讲课、本科生带教等工作。在病例积累的过程中逐渐培养护士的主动学习能力、病情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护理部将考核结果纳入护士评优、晋级、合同护士转正工作中。在注重专业培训的同时,通过护理投诉案例分析、人文关怀专题讲座等形式,使护士认识到护患沟通的重要性,学习沟通交流的方法,改善服务,满足患者的需要。
开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活动继续教育是护士不断更新知识的有效途径,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既是护士享有的权利,又是应尽的义务。作为护理管理者应大力宣传继续护理学教育的重要性,加强继续教育的管理,护理部、科室制订不同层级的继续教育计划,并纳入护理管理考核指标。我院每两年举办的“五洲国际心血管疾病研讨会暨护理学术交流会”已连续举办6届,为护理同仁搭建了良好的专业交流平台。同时我们将心肺复苏技术、除颤器应用、常见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点、常用心血管药物等心血管疾病护理知识与技能作为必修内容,通过护理查房、病例讨论、小讲课、自学、操作考核等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活动,实施临床护士分层级继续教育培训,将课程设置及培训形式根据各层级护士的需求结合岗位要求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从而确保培训效果。
学历教育与专科教育相结合目前,中专、大专学历的临床护士通过在职教育提升学历水平的比例很高,2004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院729名大专及以下学历的护士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学历教育。从调查反馈中发现,大专及本科学历教育阶段课程的设置中,有大部分内容存在交叉,有部分内容在临床工作中应用很少,如果将大学课程设置与临床专科学习的内容紧密结合,可以使学生在学习大专、本科学历的同时,更深入地学习所在专业的相关知识,更有利于临床护士专科素质的提高。
探索心血管疾病专科护士的培训方式
我国心血管疾病专科护士培训工作尚在探索中,目前多以参加ICU专科护士培训作为替代途径。周丽娟等报道了两期全军心血管疾病专科护士培训经验,提出准入标准为大专及以上学历、专科护理工作2年以上或从事其他专科护理工作4年以上的注册护士。这与目前ICU、急诊、手术室、肿瘤等领域的专科护士准入标准基本相同。但在培训时间、方式、教材、考核标准等方面尚待进一步研宄。针对目前采取的短期脱产培训存在培养周期长、培养人数有限的情况下,建议发挥ICU专科护士的作用,开展分层级培训,医院内组织心血管专业学习班,采取脱产学习、小班授课、理论与临床实贱结合的形式培养临床护理骨干,以满足临床护理需求,提升护理水平。
4小结
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心血管疾病专科护理面临的难点问题已引起广泛关注,如何合理配置心血管疾病专科护士人力资源、探索建立护士规范化培训制度、确定专业核心标准、开展专科护士培养工作成为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我废话不多说少吃甜食家里的油最好换成橄榄油
267 浏览 4 回答
319 浏览 3 回答
252 浏览 4 回答
138 浏览 5 回答
239 浏览 2 回答
194 浏览 3 回答
127 浏览 3 回答
253 浏览 6 回答
298 浏览 6 回答
342 浏览 2 回答
204 浏览 5 回答
255 浏览 3 回答
215 浏览 5 回答
167 浏览 5 回答
208 浏览 5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