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已经是我研究生生涯的第二个学期了。上个学期刚刚升上研究生时并没有细想过科研的事情,觉得到时间了应该就知道路该怎么走了,所以上半学期就只沉浸在统计学等课程的学习中。但这段时间我开始思考自己未来该做什么?该怎么走以后的路? 我导师的专业方向是中西医结合肾病方向,所以我以后研究的方向也是肾病方向。一开始我选题的时候列出了几个:多囊肾、肾囊肿还有恐伤肾的方向的研究。但等我查阅恐伤肾的动物模型制作时,会发现恐伤肾的动物模型并没有标准。于是我返回原点去思考:中医其实真的适合科研吗?或者说中医科研目前的方式是不是西化了?于是我查文献,查知乎等与这个相关的答案。但大多数的文献都是在那大而空的阐述着,并没有给到我多大的思考意义。 但知乎却给了我一些答案,大多数的人认为目前中医其实需要证明自己,但目前通过搞科研的方向去证明中医的效果这个方式是有一些错误的,会有一种为了获得西医的承认而去弄的感觉。中医在标准化来说确实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整体思维、辨证论治使得中医的量无法标准,都是因人、因地、因时制宜。但是有个说法我个人来说觉得非常认同:中医相对于西医来说是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而西医是标准化的普及化的治疗方案。未来的发展趋势一定是个性化的治疗。因为大数据的发展会让中医治疗的个案集合起来制定标准的数据源,也就是有了所谓的标准。 这么写着的时候其实就发现未来我国的医学发展估计是向着一个方向发展,不会再分中医和西医,可能到时候就统称为现代医学吧。不过那个时候估计还得等几十年。还是回归正题,那中医科研方向到底在哪呢?我现在的想法其实就是让我所做的研究成为以后的数据源数据。可能像现在如果我决定再去做恐伤肾动物模型,看起来好像没什么意义。但是在以后量化时,我所做的实验数据应该就是量化的有力证据。科研的目的和意义其实也在这。 功在当下,利在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