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主流的近视眼手术方式有4种,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激光手术,包括Trans-PRK、准分子激光(LASIK)、全飞秒激光(SMILE)三种。另一类是眼内接触镜植入术,可以理解为把一种特殊的隐形眼镜安装到眼睛里,也叫ICL植入手术。 激光手术虽然又分了三种,但基本原理是相同的。我们平时戴的近视眼镜其实是一个凹透镜,激光手术的原理,就是在角膜上人为削掉一个凸透镜,相当于制造了一个“凹透镜”,也就是在眼睛上切掉一个小型眼镜片的形状。半飞秒用飞秒激光做出角膜瓣后再用准分子激光切削角膜。半飞秒和准分子激光的区别,在于制作角膜瓣的方式不同,半飞秒是用飞秒激光,而准分子是用板层刀。 全飞秒全飞秒激光手术不需要制作角膜瓣,而是先后两次对角膜的基质层进行不同深度的激光爆破,形成一个基质透镜,再通过一个3~4毫米的微切口将透镜取出。简单来说,全飞秒激光无需给角膜掀开窗户,只需在角膜上制成透镜后,将其取出即可。ICL人工晶体植入手术这是一项完全不同于激光手术的操作,医生通过将人工晶体植入到眼内,来使患者恢复视力。可以理解为,医生先制作了一个小的眼镜,然后将其放到患者眼睛里面。
近视激光手术安全问题调查 在做近视激光手术的患者中,约占一成的患者需要“返工”。这个数据与英国《眼科学》杂志公布的10%的失败率基本一致。而在一些条件较差的医院,成功率甚至低于70%。那么近视眼准分子激光手术的安全性到底如何呢? 像魔术一样的手术 5月19日下午2点,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屈光专科。如同往常一样,30平方米的候诊室里挤满了患者。他们并不是普通的眼病患者,而是一群在医学上被称为屈光异常的人,近视、远视或者散光———入眼光线经过角膜和晶体的折射后不能聚焦在视网膜上。 在这里,准分子激光手术将重塑他们眼角膜的曲率。外科医生利用的是波长在紫外光谱内的一种不可见光,它可以非常精确地打断角膜细胞的分子键,使角膜组织汽化,而对其他组织不会产生丝毫热损伤。 手术室从下午1点正式开放,一直做到将近5点结束。记者看到,患者十几人一批,鱼贯而入,鱼贯而出。 尽管手术需要雕磨玉石般的精细技巧,但时间却是难以想象地简短。从眼部麻醉到结束,只需大约5分钟的时间。检查室的一位护士说,这个下午总共做了60例患者,“差不多每天都是这样,少的时候也有20-30人。” 候诊室的墙上,挂满了“患者须知”。一篇《目前广泛开展的准分子激光手术》介绍说,在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PRK)、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K)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三种术式中,适用范围最广、迄今被临床证实最为安全有效的是LASIK. 来自河北的近视患者刘晓明排在了这一天的最后一批。两天前,她专门从老家赶到北京同仁医院检查,在排除了各种手术禁忌症后,医生为她选择了LASIK.这次手术花费了她大半年的工资:一只眼4368元,加上手术前后的检查用药,总共在9500元左右。而如果是在老家做,至少可以节省3000元。 “我没敢在小医院做,最近不是说有很多做过这个手术的人都需要返工吗?”刚走出手术室的她说。 第二天,她发现看电视时已经不用戴眼镜了,电话里她欣喜不已,“真是像魔术一样,医生说我的视力能恢复到.”但随即,她又开始对传闻担忧。 返工潮令人担忧 “返工潮”的消息首先来自上海。15年前,针对近视眼的放射状角膜切开术( RK)曾经风靡一时。但是几年后,许多接受了这项手术的患者开始出现严重的术后并发症,导致视力回退。媒体说,在上海的一些三甲医院眼科,一年内重做手术的数量要超过600人,并且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 在北京,情形同样不容乐观。最近有报道说,在一些医院,“每月来做近视激光手术的人有1000多人,而同时做‘返工’手术的患者就有近百人”,约占患者总数的一成。 由此带来的疑问显而易见:虽然15年前兴起的 RK技术因其自身的缺陷早已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更安全的PRK、LASEK或者LASIK,但在15年后这些技术会不会步 RK的后尘? 在早些时候,国际上也传来类似警告。去年12月15日,英国临床优化研究所(NICE)公布题为《关于LASIK手术治疗屈光不正的指引》的报告指出,对广泛的使用来说,目前证据太少,还不足以表明这种手术方法的长期安全性,LASIK不应作为临床常规使用,不应该在不做进一步研究、不经批准的情况下纳入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HS)。 在报告中,NICE还统计了四项临床数据,发现术后出现角膜瓣溶解、角膜瓣过薄、角膜瓣位置偏离等有关角膜瓣问题的发生率大约是4%,角膜烧灼感的发生率为5%,角膜组织增生的发生率约为2%。 《星期日泰晤士报》抢在NICE报告发布之前对此进行了报道,它还援引美国新泽西医学院的赫什()博士发表在《眼科学》上的论文数据,称此类手术的二次手术率为1/10,而不是许多广告中所说的1/1000.这篇报道在世界范围内引起震惊,被称为“英国叫停准分子激光手术事件”。 随即,英国广播公司也做了跟进报道。NICE的介入医疗咨询委员会主席布鲁斯。坎贝尔教授在接受其采访时说,因为视力矫正可以通过戴眼镜或隐形眼镜这样安全的方式解决,因此任何对眼睛有风险的治疗方法如LASIK都需要特别关注。 坎贝尔教授还警告说,有少数人在接受LASIK手术后视力更差了,眼科专家正在关注这种手术可能的长期副作用。 不过,英国广播公司的报道显得更为客观,它还采访了多位临床医生,他们对NICE的报告普遍表示失望。 美国的眼科手术界同样反驳了NICE的报告。2004年,美国有120万例眼科激光手术,而英国只有10万例,USAeyes在其网站上讽刺说,如果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真有那么高,首先发现的也应该是美国。 新的结论? 国内媒体的报道,再次引发公众对准分子激光手术的质疑。从5月20日起,记者先后致电NICE、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医院视力中心以及《眼科学》杂志那篇论文的作者赫什博士。 5月26日,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医院视力中心主任谢拉兹。达亚(Sheraz Daya)博士以电子邮件回复了本报的提问。 记者:目前LASIK在英国的临床应用如何?公众是否接受这项手术? 达亚: L ASIK在英国不如其他国家流行,原因有几方面,一是英国人天性中的保守倾向和对安全的过度关心,二是LASIK还没有进入NHS(相当于福利医疗———编者注),英国人不习惯于在医疗方面花自己的钱。 记者:这个手术的长期安全性有保障吗? 达亚:只要医疗程序正确,病人没有禁忌症,就没有问题。 记者:但是 NICE已经提出了警告。 达亚: N ICE的报告非常差劲,用的数据很旧。由于没有新数据包括进去,因此关于“英国临床实践经验很少”的推论是不正确的。NICE的报告并没有充分考虑到英国在这方面的水平和实践经验。据我了解,有关问题正在重新评估之中,我们相信新的结论应该是不同的。 记者:《眼科学》曾经发表文章,说需要进行二次手术的患者达到1/10,在你们的治疗中心,这个数字是多少? 达亚:二次治疗或修正并不算是失败,这是以前人们的误解。几年来,我们自己中心的手术二次治疗率为2%,引进飞秒激光角膜板层刀技术后,现在进一步下降到%。我个人认为,如果现在还有10%(的失败率),将感到羞耻,在2005年,不希望在一些好的医疗中心发生这种现象。 记者:你现在对这项技术有什么新的看法? 达亚:这项技术非常好,是代表未来方向的技术,我们能够利用这项技术改变那么多人的生活,是真的令人难忘啊! 赫什博士也否定了人们对其文章中1/10的误解,“我说的10%是二次手术率,它经常用来达到更好的视力效果,现在LASIK发生并发症小于1%。” NICE则表现得极其谨慎。在多次联系中,公共关系经理伍德沃德均表示,坎贝尔教授非常重视,“正在研究你的采访问题,将在稍后给予答复。” 问题依然存在 在NICE的报告公布后,中国的眼科学界在两个月前也组织了一次讨论。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主任委员赵家良说,他们的主要观点都发表在今年第5期《大众医学》杂志上,“目前没有新的补充”。 LASIK是目前世界公认的最安全、有效的屈光手术,这一点,他们并没有异议,但“手术是否能成功,与手术设计、医生技术水平、激光设备好坏等因素密切相关”。我国于1993年引进PRK,随后又开展了LA SIK,总体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而一些水平低、条件差的医疗机构也在开展准分子激光手术,通过低价竞争,这种现象让人担忧。” 赵家良教授估计,近两年在国内做过这项手术的患者超过100万。他说,其实任何手术都有风险,准分子激光手术也一样,而且它只是一种锦上添花的手术,不是非做不可,患者在选择时一定要慎重。 在同仁医院眼科中心屈光专科的术前知情同意书上,就罗列了21项可能出现的严重后果:如遇严重感染,需要异体角膜替代,以至严重影响视力;存在过矫、欠矫和屈光回退的可能;病理性近视有时术前无法确定,有出现术后发展的度数比原有度数更高的可能;任何屈光程度的患者均有二次手术的可能…… “虽然手术并发症出现的可能性很低,但是,我们要把这些情况清楚地告诉每一个病人,准分子激光手术也是一种微创伤手术,不能使100%的病人均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这个专科的副主任周跃华博士说。 不过,医生本身的技术掌握、设备的可靠性和医疗程序的规范执行,也可以让LASIK这样精细的手术趋于完美。据周跃华提供的数据,同仁医院一次手术达到预期效果的比例占到95%以上,从1993年至今,没有出现严重的并发症。 “二次手术并不等于失败,因为每个病人本身的条件不同,而有些手术本身的设计就是分二次完成,如年龄较大的高度近视患者。”他说。 但一些地区显然在安全性上存在漏洞。5月16日-19日4天的时间里,同仁医院就收治了3例严重的LASIK并发症患者。在他们的病历上,周跃华写下了“角膜瓣破碎”、“角膜瓣溶解”的诊断,而原因他并不愿意过多解释,“因为处在同仁这个位置上,不便评说其他医院。” 像这样的手术失败病例,同仁医院每年都要遇到上百次。《大众医学》披露,“一些医院的成功率在70%以下,情况不容乐观。”一个在业内已经不是秘密的秘密是,一些医院为了降低成本,直接购买了国外的二手设备 ======================== 当您面对大大小小的医院铺天盖地的广告,各家医院都说自家的设备如何新,如何先进,医生如何高明,在选择时着实让您不知所措。 建议在您消费选择时要理智冷静,要警惕市场上叫的最响的鱼贩子,往往是臭鱼!医疗广告常有水分和夸大! 1。选设备要注意误区: 准分子激光治疗近视常见误区: A. 激光仪究竟第几代最好? 答:全世界并无统一的“代”来标志激光的先进性!切勿盲目相信广告和媒体的宣传!因为全世界有一二十个厂家生产准分子激光, 每个厂家均有各自的更新换代数,只有同一厂家的第几代才有可比性。 B. 准分子激光的光斑是不是愈小愈好? 答:非也!光斑太小,发射频率一定时,会使手术时间延长而影响手术。 C. 激光设备是不是越新越好? 答:非也,科技更新尤其是医学更新往往需要时间的验证5至10年,新的机器需要医生适应熟悉,就像新汽车要有磨合期一样. D. 如何知道设备的好坏? 答:数据最有说服力! 全世界主要准分子激光设备 : 波长 能量 扫描 时间 德国英博乐 193nm 120-180 高斯 6秒 专利 德国爱丽斯 193 134 飞点 22秒 美国威视 193 140 飞点 25 美国鹰视 193 130 飞点 18 日本尼德克 193 130-150 旋转 30 (其它略) 从上表可以看出各种激光数据基本一样,但是手术的时间却有差别!由于时间愈短,角膜暴露时间少,减少干燥,手术效果好,病人在手术台上配合好, E.跟着广告走! 2。选医院不如选医生:常言道:“山不在高,有神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名”,“拜佛要拜佛祖”,而不盲目拜“大庙”。因为有时“庙小神大”,然而有的“庙大神小”,与其拜“大庙”不如求“真神”。 此外,手术医生的资历,不仅要看学位高低,更要看实际临床经验,该医生在近视领域所处的地位。有多少例近视激光手术经验?有多少年的近视激光手术历史?手术医师是否有足够的经验?是否有过失败的记录?做过近视手术的人效果如何? 您可以直接和手术医生面谈,也可从侧面了解。 3。该手术是否有保险 此外,手术医生的资历,不仅要看学位高低,更要看实际临床经验,该医生在近视领域所处的地位。真所谓:“山不在高,有神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名”,求“佛祖”不求“小神”,拜“大庙”不如求“真神”,因为有时“庙”小“神”大,有时“庙”大“神”小,与其拜大庙不如求真神。 ★小松博客原创整理.转载请注明★ 激光近视眼手术的原理是利用准分子激光,在电脑控制下,修理黑眼球表面的角膜组织,使它光滑、规则、弯曲度刚好达到光线聚焦到眼底黄斑上的位置。如果做得不够光滑规则,则表现为散光,如果弯曲度不到位,出现术后近视矫正不足或过头的情况。手术疗效是否满意还受到:1.设备与工程师调试的好坏。2.医师技术的高低。3.病人配合与生物反应这三个重要因素的影响。 激光近视手术目前有两种。一种叫做激光角膜切削术(PRK),激光从角膜表面修理。它只适合以下的近视,太高的近视做PRK,易造成角膜疤痕混浊。另一种手术叫做激光角膜层间镶嵌术(Lasik),是采用特制的刀具把角膜层间劈开,制成角膜瓣,在角膜基质内进行激光修理;高度近视和低度近视都适合,手术难度较大,易出现角膜瓣的并发症。我的两位女儿和都做了激光近视手术,效果都不错,但问她们的感受,姐姐说“不后悔”。妹妹却说:“怎么不后悔,我死也不再做了”,说明激光近视手术有利也有弊! 利:1、是当前最安全可靠矫治近视眼的方法,不论是国内外的报道,还是我们自己的实验,对或以下的近视眼患者来说,术后长期稳定的裸眼视力,92%≥,70%≥。对以上的高度近视眼来说,近视度数越高,手术后的长期效果越差。 2、与同样的美、德、日先进国家的设备和技术的收费相比,国内的手术收费标准十分低廉,只有上述国家的¼-1/6。 3、国内医师临床经验丰富,初步估计,手术病例数已超过30万人。因技高价廉,已吸引不少国外人士来华手术。 4、快捷。激光照射只需几十秒钟,不需住院。 弊:1、手术疗效并非十全十美,总有少数手术患者出现了并发症,个别患者甚至出现感染、眼球穿孔等严重并发症,造成矫正视力下降甚至失明,由于激光手术是在健眼上进行,这种眼本来配上矫正眼镜后视力能完全恢复,如果因手术致使视力下降的话,则是得不偿失的。从这一点来看,手术患者都带有一定的冒险性。下决心手术时,医师与患者都要三思而行。 2、目前激光近视手术在我国开展似乎有些滥,少数单位用商业化操作,广告言过其实,不在技术水平上下功夫,增加了产生并发症的可能性。 3、准分子激光设备与技术仍在不断发展,少数单位不能跟上其发展,致使患者遭受不应有的损失。
医学论文发表在医学期刊上,医学工作者想发表医学论文,就需要知道医学期刊有哪些。不少医学工作者对医学期刊的认识停留在核心期刊和非核心期刊中,其实,医学期刊有多种分类方法。一、医学期刊医学期刊汇集着医学工作者的医药经验和工作成果,反映了医药学的进展及水平,是医药学研究的重要的情报来源。广大医务工作者可借以掌握该学科的现状和动态,利用他人的研究成果开展新的研究。它在传播和交流学术思想,沟通情报信息方面,起着纽带和桥梁作用。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出版的科技期刊约12万种,年发行近30亿册,其中25%为生物、医学期刊约3万种,发行量在7亿册左右。与图书相比期刊的特点为出版周期短、专业性强、选题机动灵活、作者众多,具检索性能。二、医学期刊分类1从出版周期上可分为周刊、旬刊、半月刊、月刊、双月刊、季刊、年刊等;从使用文字上可分为中文期刊、英文期刊、法文期刊等,从出版或编辑机构上可分为学术团体出版的期刊、政府机构出版的期刊、出版社或厂商出版的期刊;从载体形态以及文献加工程度上分为一次文献、二次文献、三次文献等。2按内容又可分为:学术、技术性期刊,主要刊载科研、医疗、教学等方面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实验报告、临床报告等原始文献。信息量大,情报价值高,是医学期刊的核心部分,如学报、纪年、会刊或会议录、汇刊、综述、进展、年鉴等。快报性期刊,专门刊载有关最新科研成果的论文,预报将要发表的论文摘要。内容简洁,报道速度快。如各种快报、快讯等。西文快报性刊物常常带有通讯、短讯、通报等字样。消息性期刊,一般刊载与学术机构或厂商企业有关的新闻消息,作为与社会(或机构的成员)之间保持联系的纽带,刊名中常带有新闻或快讯等字样。资料性期刊,主要刊载实验数据、统计资料和技术规范等方面的内容,专门向用户报道各种数据和事实性情报,刊名中常带有数据、记事录等字样。检索性期刊,供查找文献用,常带有文摘索引等字样。译文、译报,介绍国外医学研究的刊物。科普性期刊,主要以读者群为标准来划分的期刊,旨在普及医药卫生知识,如《大众医学》、《中级医刊》等。3.按级别可分为:国家级期刊国家级期刊是由党中央、国务院及所属各部门,或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各民主党派和全国性人民团体主办的期刊及国家一级专业学会主办的会刊。另外,刊物上明确标有“全国性期刊”,“核心期刊”字样的刊物也可视为国家级刊物。国家级医学期刊有《中华神经病学》《中华消化病学》《中华血液病学》等。省级期刊省级期刊指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所属事业单位主办的期刊以及由各本、专科院校主办的学报(刊)。
中国人的十大营养问题据香港《中华医药报》2003年4月7日第三版载,《大众医学杂志》对100名营养学家进行的一项“营养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当前中国存在“十大营养问题”—— ①肥胖;②营养与心血管病;③糖尿病;④高脂血症;⑤热量过剩;⑥缺铁;⑦中小学生的营养问题;⑧缺钙;⑨营养与肿瘤;⑩膳食纤维不足。●重要原因—— 营养缺乏(不丰富)和营养过剩(不平衡)。●导致“十大营养问题”的三大因素—— ①常吃快餐;②挑食、偏食;③食物油腻。总之,实质上都是“营养的不丰富与不平衡”问题!●大多数糖尿病朋友,已经存在着更严重的“营养的不丰富与不平衡”问题!你将如何对待?你的特殊营养问题也许你知道,人体本身的机能活动需要许多营养物质,并且还需要营养之间的平衡。但你是否清楚一个糖尿病人需要比普通人更多的营养:●除糖(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外,还急需补充缺失的微量及常量元素、多种维生素,还有膳食纤维素。而且更需要某些营养素的特殊平衡:●在你的体内和饮食中,各营养素之间必须保持平衡,如锌与铜的比值不能倒置(即铜不可高于锌的含量)等。●三餐中,主食(谷薯类)、副食(肉、豆、蛋、奶、油、坚果等)、果蔬(水果及蔬菜)之间的搭配平衡。这些营养的补充和平衡不但对你的机能活动有益,而且对你的血糖控制及并发症的防治也会大有好处。
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国人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人均收入增加,食物充足丰富,营养状况不断改善。中国人营养缺乏的患病率继续下降,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比1992年下降了55%,3-18岁儿童青少年身高与1992年同龄人相比增加了厘米。 但是中国在改善居民营养缺乏的同时,又开始面临营养失衡的挑战。近几年在一些中国人中出现的由于营养过剩造成的营养结构失衡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许多中国人开始为营养过剩带来的肥胖、高血脂、高血压等身体健康问题而发愁了。这是中国在刚刚解决居民温饱问题后所始料未及的。 10月12日,中国卫生部发布了“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营养结构失衡并由此带来的慢性病已经成为影响中国居民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1998年的一份调查报告中曾经提出,中国可能在2015年左右出现营养失衡带来的居民健康问题。现在看来,这一问题的到来比中国科学院报告的预测提前了10年。 不容忽视的营养过剩 “身体超重,而且血脂过高,还有轻度脂肪肝。”38岁的张宇再次接到了医生同样的诊断结果,在去年的体检中,张宇就被诊断患有这些慢性病。 张宇是一家报社的编辑,身高只有166厘米,但体重却达到了89公斤,去单位上班需要爬楼梯,四层的楼梯都让他感到气喘。 为张宇体检的孙秀玉医生介绍,张宇的病都是因为油脂食物摄入过多,营养结构失衡,而又缺少运动造成的。在她工作的医院,这种病人现在越来越多。 “现在中国开始面临发达国家早已面临的居民营养素摄入结构失衡造成的营养不良问题。”设在北京市的公众营养与发展中心的于小冬教授说。 居民营养素摄入结构失衡多是指居民通过饮食摄入的各种人体所需的营养素过多或者不足。 于小冬教授介绍,目前营养过剩造成的营养素摄入结构失衡导致的营养不良,开始成为影响中国居民健康的主要问题,最直接的就是导致慢性病发病率的上升。 法国教育界专家团成员在南京市长江路小学附属幼儿园高兴地品尝小朋友现场做成的“合理营养”菜肴。孙参摄 中国卫生部的资料显示,由于居民饮食的高能量、高脂肪,加上体力活动少,中国居民患慢性病的人数近几年急剧上升。目前18岁及以上居民中,高血压的患病率为,人数有亿多,与1991年相比,患病率上升31%。糖尿病患病率为,人数有2000多万。血脂异常的患病率为,人数有亿。超重和肥胖的患病率分别为和,人数分别为2亿和6000多万。儿童的肥胖率也已经达到。 “中国慢性病发病率不断提高,有些慢性病的增长率甚至超过了一些发达国家,这给全社会造成劳动力资源的损失,同时对医疗保险事业都会带来挑战。”于小冬教授说。 于小冬教授介绍,慢性疾病成为使人类丧失劳动能力和死亡的重要原因。中国每天约有15000余人死于慢性病,已占全部死亡的70%以上,而且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十分惊人。 按照世界银行统计,发展中国家由于营养不良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5%。按目前中国每年国内生产总值10,0000亿元人民币估算,中国每年为此损失约3000-5000亿元人民币。而其中绝大部分是由于营养过剩导致的营养不良造成的。这与20年前中国因为营养缺乏导致的营养不良形成极大的反差。 饮食结构失衡所致 “医生不说我都知道,我这病都是吃出来的。”张宇说。 张宇小的时候,正是中国食物匮乏的时期,那时侯,张宇最大的愿望就是有一天能饱饱的吃一顿肉。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张宇的生活有了改变,肉食越来越多。在张宇的饮食中,肉类一直是他这几年的主要食物,几乎每顿饭都离不开肉。张宇的身体也随着肉食的增多慢慢的越来越胖。在去年的体检中,医生告诉他,因为营养过剩,导致营养结构失衡,他患有了慢性病。 “营养结构失衡的产生,主要是由于中国人存在对饮食营养的误区。许多中国人只注重食物的丰富,而不注重营养的平衡搭配。”于小冬教授说。 于小冬教授介绍,“吃得饱”曾经是中国人的追求。经历过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食物匮乏时期的中国人,当时最大的愿望就是将来能吃饱饭。随着生活的改变,中国人“吃得饱”的愿望得到了实现,而随着食物的丰富,中国人开始由“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 “吃得好,应该是指科学饮食,各种营养成分搭配合理,但是,有许多人把吃得好理解成了吃得丰盛,将鸡鸭鱼以及猪牛羊肉等这些高脂肪的肉类食物作为了主要食物,目前肉类的消费量中猪肉的比例为70%左右,牛羊肉占15%,鸡鸭肉占15%,而其中猪肉脂肪含量又最高。这样,许多中国人的身体也慢慢的越来越胖,各种慢性病也成了中国人最常见的病。” 于小冬教授说。 卫生部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调查报告显示,在中国城市居民中,肉、禽、蛋等动物性食物消费量增加很大,由1992年的人均每日消费210克,上升到248克,居民每日油脂消费量由1992年的37克增加到44克,脂肪供给比例达35%,超过世界卫生组织30%的上限,而谷类食物的供给比例仅为47%,低于世界卫生组织55-65%的合理范围。钙、铁、维生素A等微量营养素摄入不足。 卫生部副部长王陇德认为,营养失衡一方面是由于人们对于合理营养的意识不强,具备的知识不足,特别是城市的居民,进食高热量的食物过多,存在营养饮食的误区。另一方面,就是政府引导不够,从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初将近30年的时间里,由于中国物质供应贫乏,居民只求温饱,卫生行政部门的工作重点放在以防治肠道传染病为主的食品卫生工作上,还顾不上营养保健的问题。而从上世纪80年代以后,尤其是进入90年代以来,居民从温饱走向小康,一个显著变化是物质供应丰富,食品供应应有尽有,可是,由于营养知识普及还相当贫乏,居民中“营养盲”十分普遍,使得营养过剩与结构性的营养不足危害中国居民的健康。 采取措施 “今后10年,针对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要优先发展奶类产业、大豆产业和食品加工业三个重点食物领域,努力解决好农村和西部地区以及少年儿童、妇幼、老年三个重点人群的食物与营养发展问题。”王陇德说。 王陇德介绍,居民在每日摄入的能量中,其中80%来自植物性食物,20%来自动物性食物是最合理的,在人的食物供应中,数量从大到小排列,应该按照谷类、豆类、蔬菜、水果、肉类、蛋类、奶类、水产品的顺序。因此应该鼓励植物性食物的生产和供给。 在卫生部的组织下,中国已经实施了不少有关营养改善行动计划,如国家大豆行动计划、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等。 王陇德指出,对于目前居民已经造成的营养结构失衡,要有针对性地采用营养素补充剂的做法。如近年来发现,供给充裕的维生素C、维生素E、胡萝卜素、硒等营养素可能减少发生慢性病的危险。因此,在出现营养失衡的居民中提倡补充这些元素。 由于居民营养失衡是因为对饮食营养知识的缺乏造成的,因此对居民进行营养教育,也是今后的一个重点。 王陇德说:“营养教育要从幼儿园就抓起,从小养成合理膳食的习惯。卫生部门,教育部门,食品部门应共同对各类人群进行广泛的膳食营养教育,小学中学卫生课应有营养部分,综合大学应设食品营养系。” 王陇德介绍,今后各地卫生部门要加强对居民食物与营养的指导,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加强对营养知识宣传,同时指导地方政府,要制订本地区的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把食物与营养发展目标纳入本地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王陇德透露,卫生部计划在今后几年内,逐步在中国的医院、幼儿园、学校、企事业单位的公共食堂及餐饮服务业内,推行营养师制度。 附一、中国人十大营养问题 1. 肥胖率上升 2. 心脑血管病患者增多 3. 糖尿病发病率上升 4. 高脂血症发病率上升 5. 热量过剩 6. 缺铁 7. 中小学生的营养素摄入不平衡 8. 缺钙 9. 肿瘤患者增多 10. 膳食纤维不足 附二、中国居民食物及营养素摄入变化 1982,1992,2002年全国城乡居民的食物摄入量(克/每人每日) 城乡合计 城市 农村 1982年 1992年 2002年 1982年 1992年 2002年 1982年 1992年 2002年 米及其制品 217 217 217 248 面及其制品 218 177 其它谷类 24 17 137 薯类 66 46 228 108 干豆类 4 豆制品 11 深色蔬菜 102 68 84 浅色蔬菜 234 238 腌菜 14 8 水果 32 坚果 3 畜禽类 62 奶及其制品 蛋及其制品 16 鱼虾类 植物油 动物油 糖、淀粉 3 食盐 酱油
154 浏览 8 回答
247 浏览 3 回答
86 浏览 5 回答
191 浏览 6 回答
217 浏览 3 回答
214 浏览 3 回答
143 浏览 4 回答
241 浏览 6 回答
296 浏览 6 回答
252 浏览 5 回答
146 浏览 8 回答
237 浏览 6 回答
171 浏览 5 回答
297 浏览 3 回答
348 浏览 4 回答